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B.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C.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D.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第一”即状元。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明清时期,举人经殿试后,及第者皆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B.“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C.“朔”是农历每月的初一。农历每月的十五为“望”,农历每月的十六为“既望”,《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既望”即为此意。“晦”则是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如果是正常退休则称为“致仕”,在古代,“致仕”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有疾患则可提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有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就有才华和风度,很受皇帝器重。他自己也是天资聪敏,在被贬龙场时,开创了“阳明学”,自成一家。
B.王守仁通晓兵法。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他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这一战术与围魏救赵相一致。
C.王守仁刚柔并济。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上疏论救,反遭贬谪。张忠、许泰等人故纵京兵冒犯,他又宽厚仁慈,最终感化了京兵。
D.王守仁文武兼备。他虽然是一介文士,射箭却能三发三中,赢得京兵一片欢呼,让张忠、许泰对他更加佩服。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2)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7 03:02: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士奇,泰和人。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永乐五年,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帝阅无士奇名,召问。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令受否来可知且物微当无他度”帝遽命毁籍。六年,帝北巡,命与蹇义、黄淮留辅太子。太子喜文辞,王汝玉以诗法进。士奇曰:“殿下当留意六经,暇则观两汉诏令。诗小技,不足为也。”太子称善。初,帝起兵时,汉王数力战有功。帝许以事成立为太子。既而不得立,怨望。帝又怜赵王年少,宽异之。由是两王合而间太子,帝颇心动。九年还南京,召士奇问监国状。士奇以孝敬对,且曰:“殿下天资高,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帝悦。十二年,帝北征。士奇仍辅太子居守。汉王谮太子益急。帝还,以迎驾缓,尽征东宫官黄淮等下狱。士奇后至,宥之。行在诸臣交章劾士奇不当独宥,遂下锦衣卫狱,寻释之。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初,帝监国时,甚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士奇曰:“陛下即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或有言大理卿虞谦言事不密。帝怒,降一官。士奇为白其罔,得复秩。又大理少卿弋谦以言事得罪。士奇曰:“谦应诏陈言。若加之罪,则群臣自此结舌矣。”帝立进谦副都御史,而下敕引过。英宗即位。士奇既耄,子稷傲很,尝侵暴杀人。复有人发稷横虐数十事,遂下之理。士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伤士奇意,降诏慰勉。士奇感泣,忧不能起。卒,年八十。赠太师,谥文贞。
(节选自《明史·杨士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B.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C.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D.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文是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所用年号可多达十几个。
B.太子指古代帝王的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儿子,封建时代的皇太子地位仅次皇帝
C.六经指经过孔子整理并传授的六部古籍,具体包括《诗冰《书》礼》易》乐》《春秋》。
D.礼部为六部之一,负责掌管典礼事务与科举、赋税等事,长官称礼部尚书、礼部侍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士奇史才出众,而不看重诗才。他凭借史学才华被举荐进入官场,参与辅佐太子时,曾经劝诫太子不要学习诗法小技。
B.杨士奇力辅太子,卷入宫廷斗争。汉王和赵王联手挑拨皇帝和太子的关系,杨士奇坚决与他们斗争,并因此被关押很久。
C.杨士奇为人正直,维护朝臣。他劝谏皇帝遵行即位时颁布的诏书,宽恕曾经忤逆的臣子;又为虞谦辩白,还帮弋谦免罪
D.杨士奇忠君报国,然而治家不严。他深受数朝皇帝的信任,肩负重任;儿子杨稷傲慢凶暴,最终因为欺凌、杀人而被逮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帝监国时,甚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
(2)土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伤土奇意,降诏慰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童元镇,桂林右卫人。万历中为栺挥。总督陈大科以元镇熟蛮事,移广西总兵官,岑溪西北为七山,东南为六十三山,与广东罗旁接。山险箐深,贼首潘积善等据之,久为民患。及罗旁平,积善惧,乞降。为设参将于大峒,兵千余戍之。其后,将领多掊克注,士卒又疲弱,贼复生心,时出剽。会岁饥,粤东亡命浪贼数百 人潜入七山,诱诸瑶为乱。元镇先以参将戍岑溪,得诸瑶心。至是,积善及其党韦月咸愿招抚自效,
有讹言将剿北科瑶者,诸瑶谓绐己,大恨,遂与孔亮山贼攻韦月,杀之。督抚属元镇讨之。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俘馘千五百有奇,余招抚复业。时府江韦扶仲等亦据险乱,元镇与参政陆长庚谋,募瑶为间,乘夜获其妻子,诱出劫,伏兵擒之。余党悉平。元镇以功增秩赐金。
李化龙大征杨应龙,令元镇督诸土军,由乌江进。 元镇惮应龙,久驻铜仁不进,屡趣乃行。群闻元镇发乌江,谋纵之渡江,密以计取。监军按察使杨 寅秋言乌江去播不远,宜俟诸道深入,与俱进,元镇不从。于是土军先夺乌江, 贼遣千余人沿江叫骂以诱之。官军既济,复夺老君关。三月望,贼以步骑数千先冲水官军,官军掷火器者又误击己营,阵乱。元镇所部三万人,不存什一。
贵阳闻警,居民尽避入城,远近震动。朝议责元镇败状,令李应祥并将其军,遂合水西、镇雄诸部,直抵海龙囤,竟灭贼。兵初兴,元镇坐逗遛,谪为事官。及是,逮至京,下吏,罪当死。法司援前岑溪功,谪戍烟瘴。遇赦,竟卒于戍所。
(选自《明史·童元镇传》,有删改)
【注】掊克(póu kè):之搜刮民财。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B.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C.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D.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历,文中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种名号。—般由皇帝发起。
B.增秩,指增加俸禄或升官。秩,可以指官员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员的官阶、品级。
C.望,文中指望日,中国农历将望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如“七月既望”。
D.谪,文中指贬官。表示贬官的词语很多,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元镇熟悉蛮地事务,他因熟悉蛮地事务被派到广西任职,敌寇据险作乱,归附后又因官军腐败而再次叛乱,他使敌寇归附。
B.童元镇平定敌寇有功。瑶族因谣言作乱,他奉命讨伐,大敗敌寇;他参与讨伐作乱的韦扶仲,用计谋抓获了韦扶仲,平定了叛乱。
C.童元镇指挥失误。杨寅秋要他深人进攻敌寇,他不听,指挥军队夺取乌江,后被敌人引诱,最终他所统领的军队几乎全部覆灭。
D.童元镇兵败被贬.朝廷追究他兵敗的情況,命令李应祥统领他的军认;战亊刚起时,他曾因逗留不前,被贬官,兵敗后又被逮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岁饥,粤东亡命浪贼数百人潜入七山,诱诸瑶为乱。
(2)元镇惮应龙,久驻铜仁不进,屡趣乃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日:“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杲①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杲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 杲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
【注】①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②赔累:赔钱亏累。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B.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C.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D.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有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多层级选拔,殿试的第一名称“状元”。
B.“进”,在此是升迁之意。古时表示官职调动的词语有很多,如“升、迁、拔、擢、陟、谪、出、辟”等都表示升官。
C.“致仕”此处指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是70岁。古时表示辞官的词语还有“告老”“归田”“乞骸骨”等。
D.“卒”此处是死的意思。古人对“死”有多种说法,“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大学生高拱想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侍郎魏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B.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守职守。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
C.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杲,并亲商下令带人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D.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杲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忠彻,字静思。从父袁珙谒燕王,王宴北平诸文武,使忠彻相之。谓都督宋忠面方耳大,身短气浮,布政使张昺面方五小,行步如蛇,都指挥谢贵拥肿蚤肥而气短,佥都御史景清身短声雄,于法皆当刑死。王大喜,起兵意益决。及为帝,即召授鸿胪寺序班,赐赍甚厚。迁尚宝寺丞,已,改中书舍人,扈驾北巡。驾旋,仁宗监国,为谗言所中,帝怒,榜午门,凡东宫所处分事,悉不行。太子忧惧成疾,帝命蹇义、金忠偕忠彻视之。还奏,东宫面色青蓝,惊忧象也,收午门榜可愈。帝从之,太子疾果已。帝尝屏左右,密问武臣朱福、朱能、张辅,文臣姚广孝、蹇义、金忠等祸福,后皆验。九载秩满,复为尚宝司丞,进少卿。礼部郎周讷自福建还,言闽人祀南唐徐知谔、知诲,其神最灵。帝命往迎其像及庙祝以来,遂建灵济宫于都城,祀之。帝每遘疾辄遣使问神庙祝诡为仙方以进药性多热服之辄痰壅气逆多暴怒至失音中外不敢谏忠彻一日入侍,进谏曰:“此痰火虚逆之症,实灵济宫符药所致。”帝怒曰:“仙药不服,服凡药耶?”忠彻叩首哭,内侍二人亦哭。帝益怒,命曳二内侍杖之,且曰:“忠彻哭我,我遂死耶?”忠彻惶惧,趋伏阶下,良久始解。帝识忠彻于藩邸,故待之异于外臣。忠彻亦以帝遇己厚,敢进谠言,尝谏外国取宝之非,闻之韪之。宣德初,睹帝容色曰:“七日内,宗室当有谋叛者。”汉王果反。尝坐事下吏罚赎。正统中,复坐事下吏休致。二十余年卒,年八十有三。
(节选自《明史·袁忠彻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每遘疾/辄遣使问神/庙祝诡为仙方以进药/性多热/服之辄痰壅气逆/多暴怒/至失音/中外不敢谏/
B.帝每遘疾/辄遣使问神/庙祝诡为仙方以进/药性多热/服之辄痰壅气逆/多暴怒/至失音/中外不敢谏/
C.帝每遘疾/辄遣使问神/庙祝诡为仙方以进药/性多热/服之辄痰壅气逆/多暴怒/至失音中/外不敢谏/
D.帝每遘疾/辄遣使问神/庙祝诡为仙方以进/药性多热/服之辄痰壅气逆/多暴怒/至失音中/外不敢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平,北京在历史上曾经使用的城市名称之一,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燕国。
B.帝,即“皇帝”的简称,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由秦王赢政首创。
C.内侍,指的是宫廷内部侍奉皇帝的人,相当于《荆轲刺秦王》“左右乃曰”中的“左右”。
D.休致,意思是将职位还给朝廷,这里指官员因犯罪而被迫退休,故与“致仕”不完全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忠彻受命相人,坚定燕王决心。他在参加燕王举行的宴会时,受指派给宋忠、张昺、谢贵、景清等官员看相,看相后的结论坚定了燕王造反的心意。
B.袁忠彻深受恩宠,洞察太子心疾。他曾跟随皇帝巡视北方,还曾和蹇义、金忠一起前往看视太子,使太子遭到惊恐忧惧,最终建议午门收榜,太子的病即治愈。
C.袁忠彻敢于进谏,导致皇帝大怒。皇帝曾经服药不当,他利用入宫奉侍的时机,向皇帝直言其病症的原因,惹得皇帝震怒,过了很久皇帝才消气。
D.袁忠彻预测准确,自我约束不严。他预测到了朱福、朱能、姚广孝、蹇义等文武官员的祸福和汉王的造反,自己却两次因为犯罪被交给司法官吏审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怒,榜午门,凡东宫所处分事,悉不行。
(2)忠彻亦以帝遇己厚,敢进谠言,尝谏外国取宝之非,闻之韪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严起恒,浙江山阴人。崇祯四年进士。历广州知府,迁衡永兵备副使。十六年,张献忠躏湖南,吏民悉通窜,起恒独守永州,贼亦不至。永明王立,令兼督湖南军饷。顺治四年,王驻武冈,拜起恒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王走靖州,起恒从不及,避难万村。已知王在柳州,闲道往从之。从返桂林,复从至柳州、南宁。李成栋叛大清,以广东附于王。起恒从王至肇庆,与王化澄、朱天麟同入直。
时朝政决于成栋子元胤,少詹事刘湘客等五人附之,揽权植党,人目为五虎。起恒居其间,不能有所匡正。然起恒洁廉,遇事持平。与文安侯马吉翔共患难久,无所忤,而五虎憾起恒,竞诋为邪党。王在梧州,尚书吴贞毓等十四人合疏攻五虎,下湘客等狱,欲置之死。起恒顾跪王舟力救,贞毓等并恶之,乃请召还化澄,而合攻起恒。给事中雷德复劾其二十余罪,比之严嵩。王不悦,夺德复官。起恒力求罢,王挽留之不得,放舟竟去。
会郧国公高必正入觐王,贞毓欲藉其力以倾起恒,言:“朝事坏于五虎,主之者,起恒也。公入见,请除君侧奸,数言决矣。”必正许之。有为起恒解者,谓必正曰: “五虎攻严公,严公反力救五虎。此长者,奈何以为奸?”必正见王,乃力言起恒虚公可任,请手敕邀与俱还。文安之入朝,起恒让为首辅。桂林破,从王奔南宁。
先是,孙可望据云南,遣使乞封王。天麟议许之,起恒持不可。后胡执恭矫诏封为秦王,可望知其伪,遣使求真封。起恒又持不可,可望大怒。至是,可望知王播迁,遣其将贺大双率劲卒五千,迎王至南宁,直上起恒舟,怒目攘臂,问王封是秦非秦。起恒曰:  ‘嗜远迎主上,功甚伟,朝廷自有隆恩。若专问此事,是挟封,非迎主上也。”九仪怒,格杀之,投尸于江,时顺治八年二月也。起恒既死,尸流十余里,泊沙渚间。虎负之登崖,葬于山麓。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七》,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闲道往从之     闲道:偏僻的小路
B.贞毓欲藉其力以倾起恒   倾: 排挤
C.乃力言起恒虚公可任 虚公:无私公正
D.怒目攘臂 攘: 伸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在中国古代科举中,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之称,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B.顺治,是清世祖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统治者为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也用来纪年。
C.长者,可指显贵之人,“孝谨修长者之行”中即此意,也指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
D.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之一,也作勃,告诫之意,用于任官封爵或告诫臣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起恒事主忠诚。永明王逃难,严起恒虽跟随不及,但得知王在柳州后,便主动前往并跟随其辗转数地。
B.严起恒不以个人恩怨判断是非。虽之前被五虎诋毁陷害,但当他人上奏欲处死五虎之时,却为五虎求情。
C.严起恒深得永明王赏识。永明王登基后,严起恒屡升官职,雷得复罗列罪状弹劾他,反被永明王革去官职。
D.严起恒不受胁迫。孙可望希望封王,但严起恒始终不同意,并当面陈述理由,最终被孙可望杀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献忠躏湖南,吏民悉逋窜,起恒独守永州,贼亦不至。
(2)与文安侯马吉翔共患难久,无所忤,而五虎憾起恒,竞诋为邪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