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童元镇,桂林右卫人。万历中为栺挥。总督陈大科以元镇熟蛮事,移广西总兵官,岑溪西北为七山,东南为六十三山,与广东罗旁接。山险箐深,贼首潘积善等据之,久为民患。及罗旁平,积善惧,乞降。为设参将于大峒,兵千余戍之。其后,将领多掊克[注],士卒又疲弱,贼复生心,时出剽。会岁饥,粤东亡命浪贼数百 人潜入七山,诱诸瑶为乱。元镇先以参将戍岑溪,得诸瑶心。至是,积善及其党韦月咸愿招抚自效,
有讹言将剿北科瑶者,诸瑶谓绐己,大恨,遂与孔亮山贼攻韦月,杀之。督抚属元镇讨之。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俘馘千五百有奇,余招抚复业。时府江韦扶仲等亦据险乱,元镇与参政陆长庚谋,募瑶为间,乘夜获其妻子,诱出劫,伏兵擒之。余党悉平。元镇以功增秩赐金。
李化龙大征杨应龙,令元镇督诸土军,由乌江进。 元镇惮应龙,久驻铜仁不进,屡趣乃行。群闻元镇发乌江,谋纵之渡江,密以计取。监军按察使杨 寅秋言乌江去播不远,宜俟诸道深入,与俱进,元镇不从。于是土军先夺乌江, 贼遣千余人沿江叫骂以诱之。官军既济,复夺老君关。三月望,贼以步骑数千先冲水官军,官军掷火器者又误击己营,阵乱。元镇所部三万人,不存什一。
贵阳闻警,居民尽避入城,远近震动。朝议责元镇败状,令李应祥并将其军,遂合水西、镇雄诸部,直抵海龙囤,竟灭贼。兵初兴,元镇坐逗遛,谪为事官。及是,逮至京,下吏,罪当死。法司援前岑溪功,谪戍烟瘴。遇赦,竟卒于戍所。
(选自《明史·童元镇传》,有删改)
【注】掊克(póu kè):之搜刮民财。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B.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C.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D.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历,文中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种名号。—般由皇帝发起。
B.增秩,指增加俸禄或升官。秩,可以指官员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员的官阶、品级。
C.望,文中指望日,中国农历将望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如“七月既望”。
D.谪,文中指贬官。表示贬官的词语很多,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元镇熟悉蛮地事务,他因熟悉蛮地事务被派到广西任职,敌寇据险作乱,归附后又因官军腐败而再次叛乱,他使敌寇归附。
B.童元镇平定敌寇有功。瑶族因谣言作乱,他奉命讨伐,大敗敌寇;他参与讨伐作乱的韦扶仲,用计谋抓获了韦扶仲,平定了叛乱。
C.童元镇指挥失误。杨寅秋要他深人进攻敌寇,他不听,指挥军队夺取乌江,后被敌人引诱,最终他所统领的军队几乎全部覆灭。
D.童元镇兵败被贬.朝廷追究他兵敗的情況,命令李应祥统领他的军认;战亊刚起时,他曾因逗留不前,被贬官,兵敗后又被逮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岁饥,粤东亡命浪贼数百人潜入七山,诱诸瑶为乱。
(2)元镇惮应龙,久驻铜仁不进,屡趣乃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5 11:01: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戴士衡,字章尹,莆田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擢吏科给事中。蓟州总兵官王保滥杀南兵,士衡极论其罪。已,请亟补言官,劾石星误国大罪五。山东税使陈增请假便宜得举刺将吏,淮、扬鲁保亦请节制有司,士衡力争。仁圣太后梓宫发引,帝不亲送,士衡言:“母子至情,送死大事,奈何于内庭数武地,靳一举足劳。今山陵竣事,愿陛下扶杖出迎神主,庶少慰圣母之灵,答臣民之望。”锦衣千户郑一麟奏开昌平银矿,士衡以地逼天寿山,抗疏争。
二十五年正月,极陈天下大计,言:“方今事势不可知者三:天意也,人心也,气运也。大可虑者五:纪纲废弛也,戎狄侵陵也,根本动摇也,武备疏略也,府藏殚竭也。其切要而当亟正者一,则君心也。陛下高拱九重,目不睹师保之容,耳不闻丞弼之议,美丽当前燕惰自佚即欲殚聪明以计安社稷其道无由诚宜时御便殿召执政大臣讲求化理则心清欲寡政事自修”亦不报。
日本封事败,再劾星及沈惟敬、杨方亨,列上防倭八事,多议行。俄劾南京工部尚书叶梦熊、刑部侍郎吕坤、蓟辽总督孙幰及通政参议李春。时幰已罢,宜春自引归,坤亦以直谏去。给事中刘道亨右坤,力诋士衡,谓其受大学士张位指。士衡亦劾道亨与星同乡,为星报复。帝以言官互争,皆报寝。寻劾罢文选郎中白所知。
先是,士衡再劾坤,谓潜进《闺范图说》,结纳宫闱,因请举册立、冠婚诸礼。帝不悦。至是有跋《闺范》后者,名曰《忧危竑议》,诬坤与贵妃从父郑承恩同盟结纳,羽翼贵妃子。承恩大惧。而全椒知县樊玉衡方上疏言国本,指斥贵妃,遂妄指士衡实为之,玉衡与其谋。 帝震怒,夜半传旨逮下诏狱拷讯。 比明,命永戍士衡廉州。御史赵之翰复言:“是书非出 一人,主谋者张位,奉行者士衡。诸臣皆位心腹爪牙,宜并斥。”士衡再更赦,皆不原。四十五年,士衡卒于戍所。巡按御史田生金请脱其戍籍,帝不许。
(节选自《明史•戴士衡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美丽当前/燕惰自佚/即欲殚聪明以计安社稷/其道无由/诚宜时御便殿召执政大臣/讲求化理/则心清欲寡/政事自修/
B.美丽当前/燕惰自佚/即欲殚聪明以计/安社稷其道无由/诚宜时御便殿/召执政大臣讲求化理/则心清欲寡/政事自修/
C.美丽当前/燕惰自佚/即欲殚聪明以计安社稷/其道无由/诚宜时御便殿/召执政大臣讲求化理/则心清欲寡/政事自修/
D.美丽当前/燕惰自佚/即欲殚聪明以计/安社稷其道无由/诚宜时御便殿召执政大臣/讲求化理/则心清欲寡/政事自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官是古代官僚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台谏,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
B.武是量词,古代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武泛指脚步。数武,是“不远处,没有多远" 的意思。
C.师保,担任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一种官职,有师和保之分,统称“师保”,也可泛指老师。
D.国本,立国的基础,特指确定皇位继承人,建立太子为“国本”。古代常以此来代称太子或君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士衡恪尽职守,多有谏议。担任给事中时,他对滥杀南兵、补任言官、举刺将吏和节制官员等事表明立场,还就皇家出殡一事着所启奏。
B.戴士衡富有见地,直言不讳。他对国家忧患作出了中肯、详细的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务之急是要匡正君心,并提出了修明政治的建议。
C.戴士衡屡次弹劾,时有奏免。封贡日本一事,他弹劾了三个官员;不久他又弹劾叶梦熊等四人;文选郎中白所知,也因为他的弹劾被免职。
D.戴士衡惹怒皇帝,死于戍所。因为受到樊玉衡的陷害,他被逮入诏狱受审,后被遣戍边,遇两次大赦都没得到宽恕,死后戍籍也未被解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陛下扶杖出迎神主,庶少慰圣母之灵,答臣民之望。
(2)至是有跋《闺范》后者,名曰《忧危竑议》,诬坤与贵妃从父郑承恩同盟结纳,羽翼贵妃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焦竑,字弱侯,江宁人。为诸生,有盛名。从督学御史耿定向学,复质疑于罗汝芳。举嘉靖四十三年乡试,下第还。定向遴十四郡名士读书崇正书院,以竑为之长。及定向里居,复往从之。万历十七年,始以殿试第一人官翰林修撰,益讨习国朝典章。二十二年,大学士陈于陛建议修国史,欲竑专领其事,竑逊谢,乃先撰《经籍志》,其他率无所撰。翰林教小内侍书者,众视为具文,竑独曰:“此曹他日在帝左右,安得忽之。”取古奄人善恶,时与论说。
皇长子出阁,竑为讲官。故事,讲官进讲罕有问者。竑讲毕,徐曰:“博学审问,功用维均,敷陈或未尽,惟殿下赐明问。”皇长子称善,然无所质难也。一日,竑复进曰:“殿下言不易发得毋讳其误耶解则有误问复何误古人不耻下问愿以为法。”皇长子复称善,亦竟无所问。竑乃与同列谋先启其端,适讲《舜典》,竑举“稽于众,舍己从人”为问。皇长子曰:“稽者,考也。考集众思,然后舍己之短,从人之长。”时方十三龄,答问无滞,竑亦竭诚启迪。尝讲次,群鸟飞鸣,皇长子仰视,竑辍讲肃立。皇长子敛容听,乃复讲如初。竑尝采古储君事可为法戒者为《养正图说》,拟进之。同官郭正域辈恶其不相闻,目为贾誉,竑遂止。竑既负重名,性复疏直,时事有不可,辄形之言论,政府亦恶之。二十五年主顺天乡试,举子曹蕃等九人文多险诞语,竑被劾,谪福宁州同知。岁余大计,复镌秩,竑遂不出。
竑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杂说,无不淹贯。善为古文,典正驯雅,卓然名家。集名《澹园》,竑所自号也。讲学以汝芳为宗,而善定向兄弟及李贽,时颇以禅学讥之。万历四十八年卒,年八十。
(节选自《明史·文苑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殿下言不易发/得毋讳其误耶/解则有误/问复何误/古人不耻下问愿/以为法。
B.殿下言不易发得/毋讳其误耶/解则有误/问复何误/古人不耻下问愿/以为法。
C.殿下言不易发/得毋讳其误耶/解则有误/问复何误/古人不耻下问/愿以为法。
D.殿下言不易发得/毋讳其误耶/解则有误/问复何误/古人不耻下问/愿以为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科举时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又称“春闱”,第一名称解元。
B.大学士,古代官名,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明朝及以后又称内阁大学士。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
C.镌秩,意为降级或降职,与“迁谪”“迁削”“左迁”意思相同。“秩”有官吏的官阶、品级之意。
D.经史: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焦竑博览群书,善为古文。学业上他师从耿定向,熟读经史子集,文章典雅庄重,作生员时就已经很有名气。
B.焦竑做事认真,考虑长远。任职翰林期间,潜心研究本朝的典章制度,并力排众议,教宫中小内侍读书。
C.焦竑善于启发,严于要求。担任太子的讲官一职后,鼓励太子思考发问,使皇长子能够从容辩驳,对答如流。
D.焦竑性情率直,敢说真话。认为不可的时事,就会说出来。主持乡试时,对应试举子文中的险诞之语加以了批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官郭正域辈恶其不相闻,目为贾誉,竑遂止。
(2)讲学以汝芳为宗,而善定向兄弟及李贽,时颇以禅学讥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日:“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杲①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杲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杲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学颜八疏乞休,许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
【注】①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②赔累:赔钱亏累。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置诸盘错,利器当见:显露
B.即岁稔不足支数日:庄稼成熟
C.战守具悉就经画:器械
D.学颜发之:发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的副职。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自先秦时代起,便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
D.“致仕”,指的是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B.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
C.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D.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杲,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
(2)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辅,字文弼。永乐三年进封新城侯。安南黎季犛弑其主,自称太上皇……帝大怒,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辅为右副将军,会左副将军西平侯沐晟,分道进讨。四年十月,能卒于军,辅代领其众。自凭祥进师,檄季犛二十罪。道芹站,走其伏兵,抵新福。晟军亦至,营于白鹤。安南有东、西二都,依宣、洮、沲、富良四江为险,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辅自新福移军三带州,造船图进取。敕拜辅为将军。十二月,辅军次富良江北,遣骠骑将军朱荣破贼嘉林江,遂与晟合军进攻多邦城。佯欲他攻以懈贼,令都督黄中等将死士,人持炬火铜角,夜四鼓,越重濠,云梯傅其城。都指挥蔡福先登,士蚁附而上,角鸣,万炬齐举,城下兵鼓噪继进,遂入城,贼大溃。尽焚缘江木栅。进克东都,辑吏民,抚降附,来归者日以万计。遣别将李彬、陈旭取西都,又分军破贼援兵。季犛焚宫室仓库逃入海。仁宗即位,掌中军都督府事,进太师,并支二俸。成祖丧满二十七日,帝素冠麻衣以朝。而群臣皆已从吉,惟辅与学士杨士奇服如帝。帝叹曰:“辅,武臣也,而知礼过六卿。”宣德元年,汉王高煦谋反,诱诸功臣为内应,潜遣人夜至辅所。辅执之以闻,尽得其反状,因请将兵击之。帝决策亲征,命辅扈行。事平,加禄三百石。辅雄毅方严,治军整肃,屹如山岳。三定交南,威名闻海外。历事四朝,连姻帝室,而小心敬慎,与蹇、夏、三杨,同心辅政。二十余年,海内宴然,辅有力焉。王振擅权,文武大臣望尘顿首,惟辅与抗礼。
(《明史•列传•卷四十二》,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
B.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
C.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
D.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弑,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如弑君,弑父。
B.江南,字面意义为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狭义的江南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
C.俸禄指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钱币等。
D.顿首指见面时,双手合抱举前,向对方致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辅治军整肃,善于带兵打仗。安南黎季犛以下犯上,杀了国王。张辅率兵讨伐,尽管黎季犛凭借地势险要兵员众多抵抗,却根本无法挽回败局。
B.张辅办事知礼,受到皇上称赞。成祖丧期满二十七日时,皇上戴素冠穿麻衣临朝,而群臣都已改为吉服,只有张辅和大学士杨士奇穿戴与皇上一样。
C.张辅威名远扬,为人谨慎小心。他三次平定交趾,经历四朝天子,与帝室联姻,却不恃宠,与蹇义、夏原吉等同心辅政,为国家安定作出了贡献。
D.张辅刚毅威严,处事遵守尺度。高煦谋反,张辅与其断然划清界线。王振专权,文武大臣远远见到就行叩拜礼,只有张辅与他当面讨论礼节问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佯欲他攻以懈贼,令都督黄中等将死士,人持炬火铜角。
(2)辅执之以闻,尽得其反状,因请将兵击之。
(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累官学士华性孝,母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屡迁考功郎中,南京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

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邰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所至有司缺供者,以军法论。”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令从臾①早发兵东下,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与士实、养正谋,则皆劝之疾趋南京即大位,宸濠益大疑。十余日诇②深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拱嵒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簿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诸军殊死战,贼复大败,退保樵舍,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注)①从臾:怂恿;奉承。从,通“怂”。②诇:侦察;刺探。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B.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C.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D.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由朝廷举办的殿试的考生的称号,文中“进士第一”指考中状元。
B.学士,原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演变成掌管文学撰述的官员名称,也可泛称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
C.擢,为“提拔、提升官职”之意,在古代还有“陟”“转”“晋”“迁”等表达相同意义的词。
D.壬辰朔,是古代干支月相兼用的纪日方法。“七月壬辰朔”中的“朔”是指农历月份的初一那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为官忠于职守。宁王叛乱发生之后,他听从朝廷调度,率领军队和边疆守兵、京城驻军一起水陆并进,直捣叛军驻地南昌。
B.王守仁遇事足智多谋。使用离间计离间宁王和伪相之间的关系,这一计谋后来虽然被宁王识破,但起到了贻误叛军战机的作用。
C.王守仁能够总揽大局。在平定宁王的叛乱当中避实就虚,没有派兵救助安庆,而是力主抓住战机,去攻打叛军实力薄弱的南昌。
D.王守仁善于随机应变。在黄家渡决战中,叛军初战失利败退,把战船连在一起组成方阵,王守仁于是用火攻的方法一举击溃了叛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华性孝,母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
(2)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