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童元镇,桂林右卫人。万历中为栺挥。总督陈大科以元镇熟蛮事,移广西总兵官,岑溪西北为七山,东南为六十三山,与广东罗旁接。山险箐深,贼首潘积善等据之,久为民患。及罗旁平,积善惧,乞降。为设参将于大峒,兵千余戍之。其后,将领多掊克[注],士卒又疲弱,贼复生心,时出剽。会岁饥,粤东亡命浪贼数百 人潜入七山,诱诸瑶为乱。元镇先以参将戍岑溪,得诸瑶心。至是,积善及其党韦月咸愿招抚自效,
有讹言将剿北科瑶者,诸瑶谓绐己,大恨,遂与孔亮山贼攻韦月,杀之。督抚属元镇讨之。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俘馘千五百有奇,余招抚复业。时府江韦扶仲等亦据险乱,元镇与参政陆长庚谋,募瑶为间,乘夜获其妻子,诱出劫,伏兵擒之。余党悉平。元镇以功增秩赐金。
李化龙大征杨应龙,令元镇督诸土军,由乌江进。 元镇惮应龙,久驻铜仁不进,屡趣乃行。群闻元镇发乌江,谋纵之渡江,密以计取。监军按察使杨 寅秋言乌江去播不远,宜俟诸道深入,与俱进,元镇不从。于是土军先夺乌江, 贼遣千余人沿江叫骂以诱之。官军既济,复夺老君关。三月望,贼以步骑数千先冲水官军,官军掷火器者又误击己营,阵乱。元镇所部三万人,不存什一。
贵阳闻警,居民尽避入城,远近震动。朝议责元镇败状,令李应祥并将其军,遂合水西、镇雄诸部,直抵海龙囤,竟灭贼。兵初兴,元镇坐逗遛,谪为事官。及是,逮至京,下吏,罪当死。法司援前岑溪功,谪戍烟瘴。遇赦,竟卒于戍所。
(选自《明史·童元镇传》,有删改)
【注】掊克(póu kè):之搜刮民财。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B.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C.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D.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历,文中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种名号。—般由皇帝发起。
B.增秩,指增加俸禄或升官。秩,可以指官员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员的官阶、品级。
C.望,文中指望日,中国农历将望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如“七月既望”。
D.谪,文中指贬官。表示贬官的词语很多,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元镇熟悉蛮地事务,他因熟悉蛮地事务被派到广西任职,敌寇据险作乱,归附后又因官军腐败而再次叛乱,他使敌寇归附。
B.童元镇平定敌寇有功。瑶族因谣言作乱,他奉命讨伐,大敗敌寇;他参与讨伐作乱的韦扶仲,用计谋抓获了韦扶仲,平定了叛乱。
C.童元镇指挥失误。杨寅秋要他深人进攻敌寇,他不听,指挥军队夺取乌江,后被敌人引诱,最终他所统领的军队几乎全部覆灭。
D.童元镇兵败被贬.朝廷追究他兵敗的情況,命令李应祥统领他的军认;战亊刚起时,他曾因逗留不前,被贬官,兵敗后又被逮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岁饥,粤东亡命浪贼数百人潜入七山,诱诸瑶为乱。
(2)元镇惮应龙,久驻铜仁不进,屡趣乃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5 11:01: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   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②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③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选自《明史·张淳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两如期至 (2)御史以
(3)民有睚毗嫌 (4)浮验无实即
【小题2】第①段  括号处的虚词应是
A.却B.竟C.因D.且
【小题3】第②段画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已出营费以偿
B.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费以偿
C.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费以偿
D.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费以偿。
【小题4】下列选项中与第③段画线句“何神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D.木直中绳,揉以为轮。(《荀子·劝说》)
【小题5】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第③段事例体现张淳_____和_____的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汤显祖传
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少善属文,有时名。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致。显祖谢弗往,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显祖至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授南京太常博士,就迁礼部主事。十八年,帝以星变严责言官欺蔽,并停俸一年。显祖上言曰:“言官岂尽不肖,盖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窃,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默移。御史丁此吕首发科场欺蔽,申时行属杨巍劾去之。御史万国钦极论封疆欺蔽,时行讽同官许国远谪之。一言相侵,无不出之于外。于是无耻之徒,但知自结于执政。所得爵禄,直以为执政与之。纵他日不保身名,而今日固已富贵矣。给事中杨文举奉诏理荒政,征贿巨万。抵杭,日宴西湖,狱市荐以厚利。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不过权门鹰犬,以其私人,猥见任用。夫陛下方责言官欺蔽,而辅臣欺蔽自如。夫今不治,臣谓陛下可惜者四:朝廷以爵禄植善类,今直为私门蔓桃李,是爵禄可惜也。群臣风靡,罔识廉耻,是人才可惜也。辅臣不越例予人富贵,不见为恩,是成宪可惜也。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乞立斥文举、汝宁,诫谕辅臣,省悔过。”帝怒,谪徐闻典史。稍迁遂昌知县。二十六年,上计京师,投劾归。又明年大计,主者议黜之。李维祯为监司,力争不得,竟夺官。家居二十年卒。
显祖意气慷慨,善李化龙、李三才、梅国桢。后皆通显有建竖,而显祖蹭蹬穷老。三才督漕淮上,遣书迎之,谢不往。
显祖建言之明年,福建佥事李琯奉表入都,列时行十罪,语侵王锡爵。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命诸子致 延:请
B.狱市荐   鬻:买
C.以厚利   渔:掠取
D.省悔过 愆:罪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唐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等,后世沿置。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审定法律、掌管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言官即谏官,是中国古代历朝所设的评议朝政的官员。宋代以前,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以后,谏官主要评议宰相是非,将宰相置于言谏监督之中。
D.元杂剧的体例十分精严,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舞台演出由唱、科、白三部分组成,由男角主唱的叫末本戏,女角主唱的叫旦本戏。
【小题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评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汤显祖年青时就擅长写文章,张居正非常想招致当时有学名的汤显祖陪其子读书。
B.汤显祖认为是皇帝赐予大臣们的权力为辅臣所窃,致使言官无所适从。
C.听了汤显祖的上言后,皇帝把申时行发配到徐闻任典史,后又调任遂昌任知县。
D.汤显祖认为不论是张居正还是申时行任宰相,都没有尽职致使圣政可惜。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辅臣不越例予人富贵,不见为恩,是成宪可惜也。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予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从破擒元将陈野先,别将兵取溧阳、溧水,从下集庆。太祖身居守,而命达为大将,帅诸军东攻镇江,拔之,号令明肃, 城中宴然。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寻拜征虏大将军。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与谍,结以恩义而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至是,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以达兼太子少傅。
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帝益重达。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帝尝称之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节选自《明史·徐达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岀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
B.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凜/雨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
C.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
D.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廪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是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等。
B.“洪武”是年号,古代帝王用来纪年,汉武帝即位后首创,此后形成制度,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
C.“休沐”,休息洗沐,犹休假,是古代官员的休假制度。汉代规定官员五日一休沐,唐朝时改为“旬休”或者“旬假”。
D.“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达有情有义。太祖被孙德崖的军队抓住,徐达挺身而出代替太祖,太祖才能脱身,最终徐达也获免逃脱。
B.徐达恭敬谨慎。太祖要把自己做吴王时所用的旧居赐给徐达居住,徐达却坚决地予以拒绝。
C.徐达深受重用。徐达五十四岁因病去世,太祖因此停止临朝听政,亲临丧礼悲恸不已。
D.徐达治军严格。徐达对部队要求非常严格,所平元都二个,省会三个,郡邑数以百计,各地街巷置办宴席犒劳军队,百姓从不以当兵为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与谍,结以恩义而为己用。
(2)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丁元荐,字长孺,长兴人。父应诏,江西佥事。元荐举万历十四年进士。丁父忧,请告归。家居八年,始谒选为中书舍人。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可浩叹者七:征敛苛急也,赏罚不明也,忠贤废锢也,辅臣妒嫉也,议论滋多也,士习败坏也,褒功恤忠未备也。坐视而不可救药者二,则纪纲、人心也。其所言专斥首辅王锡爵,元荐座主也。
二十七年京察。元荐丁母忧家居,坐浮躁论调。阅十有二年,起广东按察司经历,移礼部主事。甫抵官,值京察事竣,尚书孙丕扬力清邪党,反为其党所攻。副都御史许弘纲故共掌察,见群小横甚,畏之,累疏请复察典,语颇示异。群小借以攻丕扬。察疏犹未下,人情杌隉,虑事中变,然无敢言者。元荐乃上言弘纲持议不宜前却,并尽发诸人隐状。党人恶之,交章论劾无虚日。元荐复再疏辨晰,竟不安其身而去。其后邪党愈炽,正人屏斥殆尽,至有以“《六经》乱天下”语入乡试策问者。元荐家居不胜愤,复驰疏阙下,极诋乱政之叛高皇、邪说之叛孔子者。疏虽不报,党人益恶之。四十五年京察,遂复以不谨削籍。天启初,大起遗佚。元荐格于例,独不召。至四年,延臣交讼其冤,起刑部检校,历尚宝少卿。明年,朝事大变,复削其籍。
元荐初学于许孚远,已,从顾宪成游。慷慨负气,遇事奋前,屡踬无少挫。通籍四十年,前后服官不满一载。同郡沈淮召入阁,邀一见,谢不往。尝过高攀龙,请与交欢,辞曰:“吾老矣,不能涉嫌要津。”遽别去。天启五年去世,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B.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C.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D.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座主,唐宋时进士称主试官为座主。至明清,举人、进士亦称其本科主考官或总裁官为座主,或称师座。
B.京察,明代吏部考核京城和地方所有官员的一种制度。明代一般六年举行一次,清代改为三年,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
C.《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D.通籍,指做官。“籍”是二尺长的竹片,上写官员的姓名、年龄、身份等,挂在官门外,以备出入时查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元荐忠贞爱国,敢于痛陈时弊。他初居官位,就以万言书上奏朝廷,抨击令人寒心之三事,叹息时政七事,以及不可救药之二事。
B.丁元荐孝顺敬亲,尽心为父母守孝。父亲去世时,他尚未居官,但坚持为父守孝八年,之后又为母守孝十二年,为此主动中断仕途。
C.丁元荐正直不阿,因而卷入党争。当时朝臣结党营私,在京察中肆意妄为。丁元荐上疏许弘纲应该坚持直议,于是遭众党憎恶。
D.丁元荐不慕名利,不愿结交权贵。同郡人沈淮被召入内阁,邀请他相见,但他辞谢不去。曾拜访高攀龙,高攀龙请求与他结交,也被他谢绝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荐家居不胜愤,复驰疏阙下,极诋乱政之叛高皇、邪说之叛孔子者。
(2)尝过高攀龙,请与交欢,辞曰:“吾老矣,不能涉嫌要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锡爵,字元驭,太仓人。嘉靖四十一年举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编修。累迁至祭酒。
万历五年,以詹事掌翰林院。张居正夺情,将廷杖吴中行、赵用贤等。锡爵要同馆十余人诣居正求解,居正不纳。锡爵独造丧次,切言之,居正径入不顾。中行等既受杖,锡爵持之大恸。明年,进礼部右侍郎。居正甫归治丧,九卿急请召还,锡爵独不署名。旋乞省亲去。居正以锡爵形己短,益衔之,锡爵遂不出。 
十二年冬,即家拜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机务。还朝,请禁谄谀、抑奔竞、戒虚浮、节侈靡、辟横议、简工作。帝咸褒纳。
初,李植、江东之与大臣申时行、杨巍等相构,以锡爵负时望,且与居正贰,力推之。比锡爵至,与时行合,反出疏力排植等,植等遂去。时时行为首辅,许国次之,三人皆南畿人,而锡爵与时行同举会试,且同郡,政丵府相得甚。然时行柔和,而锡爵性刚负气。十六年,子衡举顺天试第一,郎官高桂、饶伸论之。锡爵连章辨讦,语过忿,伸坐下诏狱除名,桂谪边方。御史乔璧星请帝戒谕锡爵,务扩其量,为有容之臣,锡爵疏辨。以是积与廷论忤。
时群臣请建储者众,帝皆不听。十八年,锡爵疏请豫教元子,录用言官姜应麟等,且求宥故巡抚李材,不报。尝因旱灾,自陈乞罢。帝优诏留之。火落赤、真相犯西陲,议者争请用兵,锡爵主款,与时行合。未几,偕同列争册立不得,杜门乞归。寻以母老,连乞归省。乃赐道里费,遣官护行。归二年,时行、国及王家屏相继去位,有诏趣召锡爵。二十一年正月,还朝,遂为首辅。
锡爵在阁时,尝请罢江南织造,停江西陶器,减云南贡金,出内帑振河南饥,帝皆无忤,眷礼逾前后诸辅臣。其救李沂,力争不宜用廷杖,尤为世所称。特以阿并封指被物议。既而郎中赵南星斥侍郎赵用贤放归论救者咸遭谴谪众指锡爵为之虽连章自明且申救人卒莫能谅也。锡爵遂屡疏引疾乞休。帝不欲其去,为出内帑钱建醮祈愈。锡爵力辞,疏八上乃允。先累加太子太保,至是命改吏部尚书,进建极殿,赐道里费,乘传,行人护归。归七年,东宫建,遣官赐敕存问,赉银币羊酒。
三十五年,廷推阁臣。帝既用于慎行、叶向高、李廷机,还念锡爵,特加少保,遗官召之。三辞,锡爵亦自阖门养重,竟辞不赴。又三年,卒于家,年七十七。赠太保,谥文肃。
(选自《明史列传二十四·王锡爵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郎中赵南星斥侍郎赵用贤/放归论救者/咸遭谴谪/众指锡爵为之/虽连章自明/且申救/人卒莫能谅也/
B.既而郎中赵南星斥/侍郎赵用贤放归/论救者咸遭谴谪/众指锡爵为之/虽连章自明/且申救人/卒莫能谅也/
C.既而郎中赵南星斥/侍郎赵用贤/放归论救者/咸遭谴谪/众指锡爵为之/虽连章自明/且申救人/卒莫能谅也/
D.既而郎中赵南星斥/侍郎赵用贤放归/论救者咸遭谴谪/众指锡爵为之/虽连章自明/且申救/人卒莫能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第一名称为“状元”。
B.夺情,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以素服办公。
C.首辅,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或称“元辅”主持内阁大政,职权最重。
D.元子,指天子或诸侯的嫡长子。中国古代社会的承袭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锡爵不仅科考成绩优秀,而且仗义执言。由于所作所为得罪了违背丧制的首辅张居正而被压制,但是也因与张居正不和,后被人极力推举进入内阁任职。
B.王锡爵爱惜名誉,有时显得心胸不够宽广,被人视为没有涵养,儿子王衡考取顺天试的第一名,遭到言官议论,王锡爵上奏辩驳,言辞激愤,议论者受到惩罚。
C.在边疆的问题上,王锡爵有真知灼见。西部边疆遭受到少数民族侵犯,王锡爵力排众议,反对出兵抗击,主张和平解决,建议未被采纳,不久接连奏请回乡探亲。
D.在首辅任上,王锡爵有得有失,世人也有褒有贬。他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受到皇帝的宠爱;但一些行为受到人们非议,于是王锡爵屡次上奏称病请求退休。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正以锡爵形己短,益衔之,锡爵遂不出。
(2)御史乔璧星请帝戒谕锡爵,务扩其量,为有容之臣,锡爵疏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