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遣,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节选自《梁书·孙谦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称干:才能。
B.耕以养弟妹躬:亲自。
C.蛮夷不,盖待之失节耳宾:归顺。
D.至郡,恩惠之化布:宣告。
【小题2】(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孙谦为政清廉的一组是
①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 ②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③治烦以简,狱无系囚 ④每去官,辄无私宅
⑤已衰老,犹强力为政 ⑥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
A.①②④B.①④⑤
C.②③⑥D.③⑤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里称赞他淳厚友爱。后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
B.孙谦任钱塘令时操守廉洁,不受馈赠。由于没有私人住宅,离任时只能借住在官府空车库里。明帝想将他引为亲信,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
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已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在担任郡守县令期间,常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入多于邻境。
D.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九十岁后,每次朝见聚会,他总是先于别人到达;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远超过别人。
【小题4】(小题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1-27 07:21: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沈作宾,字宾王,世为吴兴归安人。以父任入仕,监饶州永平监,冶铸坚致,又承诏造雁翎刀,称上意,连进两资。中刑法科,历江西提刑司检法官,入为大理评事。改秩,通判绍兴府。帅守丘崇遇僚吏刚严,作宾从容裨赞,每济以宽。秩满,知台州,首访民疾苦,弛盐禁,宽租期,均徭役,更酒政,决滞狱,五十日间尽除前政之不便民者,邦人胥悦;而前守嫉其胜己,巧媒蘖之,罢去。民请于朝,借留不遂,为立“留贤碑”。庆元初,历官至淮南转运判官,以治办闻。直华文阁,因其任。擢太府少卿,总领淮东军马钱粮,继升为卿。寻除直龙图阁,帅浙东,知绍兴府。入对,奏:“徽州、南康军月桩不如期,朝廷科降额,比年曰‘权免一次’,来年督促如初,适足启吏奸、重民害,乞明诏示。又楚州武锋一军已招三千五百余人,朝廷初欲减戍,数年未就纪律:一,主将望轻;二,郡守节制不为礼;三,训练不尽其能。愿令本州少假借,责之练习,期以岁月,考绩用成否,上于朝而黜陟之。”上嘉纳。韩侂胄方用事,族有居越者,私酿公行,作宾逮捕置于狱,而窜其奴。未几,除龙图阁待制,知平江府,请得节制许浦水军,诏可。郡有使臣故海盗也作宾使招诱其党既至慰勉之锡衣物又得强勇者几千人置将以统之号曰“义士”复募郡城内外恶少亦几千人,号曰“壮士”。衣粮器械皆视官军,而轻捷善斗过之,于是海道不警,市井无哗。寻命参赞督府,兼权镇江府。请留戍兵千人,又欲以江、闽新军二千人易旧军千人,备不虞。朝廷难之,遂请祠。言者继及之,复召为户部侍郎。军兴之余,国力殚耗,见存金谷,仅支旬日。作宾考逋负,柅吏奸,阅三月即有半年之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郡有使臣/故海盗也/作宾使招诱其党/既至慰勉之/锡衣物/又得强勇者几千人/置将以统之/号曰“义士”
B.郡有使臣/故海盗也/作宾使招/诱其党既至/慰勉之/锡衣物/又得强勇者几千人/置将以统之/号曰“义士”
C.郡有使臣/故海盗也/作宾使招诱/其党既至/慰勉之/锡衣物/又得强勇者/几千人置将以统之/号曰“义士”
D.郡有使臣/故海盗也/作宾使招诱其党/既至/慰勉之/锡衣物/又得强勇者几千人/置将以统之/号曰“义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即大理寺,古代掌刑法的官署;评事,是大理寺中评决刑狱的官员。
B.年号是君主时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庆元,是宋宁宗赵括启用的首个年号。
C.“直龙图阁”即龙图阁直阁,是掌编修文书的官职,其级别等同于龙图阁待制。
D.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俸禄等事务的行政机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作宾为官爱民,为政以宽。他通判绍兴府,常以宽容调剂守帅对下属的刚严;任台州知州,体恤民艰,实施有利民生的政策,使州民欢悦。
B.沈作宾实事求是,进言献策。他针对楚州武峰守军尚未制定纪律的现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所提意见被皇帝嘉奖采纳。
C.沈作宾秉公执法,恪尽职守。他无畏权臣,逮捕其公开酿私酒的族人及其逃跑的奴仆入狱;他考核租税拖欠,纠察官吏奸恶,毫不纵容姑息
D.沈作宾善用谋略,巧于用人。担任平江府知府时,招安郡中海盗党羽成为“义士”,招安郡中无赖青少年为“壮士”,使海路安定,市井平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前守嫉其胜己,巧媒蘖之,罢去。
(2)愿令本州少假借,责之练习,期以岁月,考绩用成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绛,字深之,赵郡赞皇人。擢进士、宏辞,补渭南尉,拜监察御史。元和二年,授翰林学士,俄知制诰。皆不离内职,孜孜以匡谏为己任。六年,拜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帝尝称太宗、玄宗之盛。绛曰:“陛下诚能正身励己,尊道德,远邪佞,进忠直;与大臣言,敬而信,无使小人参焉;与贤者游,亲而礼,无使不肖与焉。去官无益于治者则材能出斥宫女之希御者则怨旷销将帅择士卒勇矣官师公吏治辑矣。法令行而下不违,教化笃而俗必迁。如是,可与祖宗合德,号称中兴,夫何远之有?言之不行,无益也;行之不至,无益也。”帝曰:“美哉斯言,朕将书诸绅。”即诏绛与崔群、白居易等搜次君臣成败五十种,为连屏,张便坐。帝每阅视,顾左右曰:“而等宜作意,勿为如此事。”
绛见浴堂殿,帝曰:“比谏官多朋党,论奏不实,皆陷谤讪,欲黜其尤者,若何?”绛曰:“自古纳谏昌,拒谏亡。夫人臣进言于上,岂易哉?君尊如天,臣卑如地,加有雷霆之威,彼昼度夜思,始欲陈十事,俄而去五六,及将以闻,则又惮而削其半,故上达者财十二。何哉?干不测之祸,顾身无利耳。虽开纳奖励,尚恐不至。今乃欲谴诃之,使直士杜口,非社稷利也。”帝曰:“非卿言,我不知谏之益。”
以足疾求免,罢为礼部尚书。绛虽去位,犹怀不能已。十年,出为华州刺史。宝历初,拜尚书左仆射。绛以直道进退,望冠一时,贤不肖太分,屡为谗邪所中。文宗立,召为太常卿。四年,南蛮寇蜀道,诏绛募兵千人往赴,不半道,蛮已去,兵还。监军使杨叔元者,素疾绛,遣人迎说军曰:“将收募直而还为民。”士皆怒,乃噪而入,劫库兵。绛方宴,不设备,遂握节登陴。或言缒城可以免,绛不从,遂遇害,年六十七。谥曰贞。
(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七十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去官无益于治者 / 则材能出 / 斥宫女之希御者 / 则怨旷销 / 将帅择士卒 / 勇矣 / 官师公吏治 / 辑矣
B.去官无益于治者 / 则材能出 / 斥宫女之希御者 / 则怨旷销 / 将帅择 / 士卒勇矣 / 官师公 / 吏治辑矣
C.去官无益 / 于治者则材能出 / 斥宫女之希 / 御者则怨旷销 / 将帅择 / 士卒勇矣 / 官师公 / 吏治辑矣
D.去官无益于 / 治者则材能出 / 斥宫女之希 / 御者则怨旷销 / 将帅择士卒 / 勇矣 / 官师公吏治 / 辑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称表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名字。
B.诰: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或指帝王任命、封赠的文书。“制诰”即承命草拟诏令。
C.侍郎:古代官名,本为宫廷近侍,后为台省属官。“中书侍郎”即中书省的副官。
D.谥:谥号是对死去的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绛在元和二年授任翰林学士,不久加官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令。终身在朝廷内任职,勤勉不息以匡救劝谏为己任。
B.李绛对皇帝说,谏官们也很不容易,他们进言时常常昼思夜想,担惊受怕,开始想陈述十件事,反复增减,最后下情达于君上的有十二件。
C.监军使杨叔元率领士卒冲进府库,劫持了府库守卫的兵士,李绛最后逃走,但还是被乱兵所杀。
D.李绛一生时值中唐,国势渐衰,他潜心匡时济世,屡屡上疏,勇于犯颜直谏,多次受到皇帝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欲谴诃之,使直士杜口,非社稷利也。
(2)绛以直道进退,望冠一时,贤不肖太分,屡为谗邪所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朱燮元,字懋和,浙江山阴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天启元年,迁左布政使。将入觐,会永宁奢崇明反,蜀王要燮元治军。崇明僭伪号,设丞相五府等官,统所部及徼外杂蛮数万,分道趋成都。指挥周邦太降,雷安世、瞿英战死。成都兵止二千,饷又绌。燮元檄征罗纲、松、茂诸道兵入援,敛二百里内粟入城。偕巡按御史薛敷政、右布政使周著、按察使林宰等分陴守。贼垒土山,上架蓬荜,伏弩射城中。燮元用火器击却之,又遣人决都江堰水注濠。因斩城中通贼者二百人,贼失内应。贼四面立望楼,高与城齐,燮元命死士突出,击斩三贼帅,燔其楼。贼少却。有诸生陷贼中,遣人言贼将罗乾象欲反正。燮元令与乾象俱至,呼饮戍楼中,不脱其佩刀,与同卧酣寝。乾象誓死报复缒而出自是贼中举动无不知乃遣部将诈降诱崇明至城下乾象因自内纵火崇明父子遁走泸州乾象遂以众来归城围百二日而解。三年,燮元谋直取永宁,集将佐曰:“我久不得志于贼,我以分,贼以合也。”乃尽掣诸军会长宁,崇明父子逃入红崖大囤,官军蹙而拔之。录功,进燮元右都御史。崇祯元年六月,复召燮元兼巡抚贵州,赐尚方剑。时寇乱久,里井萧条,贵阳民不及五百家,山谷悉苗仲。燮元招流移,广开垦,募勇敢。总兵官许成名、侯良柱、副使刘可训遇贼十万于五峰山、桃红坝,大破之。贼奔据山巅。诸将乘雾力攻,贼复大败。又追败之红土川,崇明授首。捷闻,帝大喜。以成名与良柱争功,赏久不行。初,崇明之死,实川中诸将功,而黔将争之。燮元颇右黔将,屡奏于朝,为四川巡按御史马如蛟所劾。燮元力求罢,帝慰留之。四年,阿迷州土官普名声作乱,陷弥勒州曲江所,又攻临安及宁州,远近震动。燮元遣兵临之,遂就抚。无何,所抚土目有叛者,诸将方国安等军败,燮元坐贬一秩。十一年春卒官,年七十三。
(节选自《明史•朱燮元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乾象誓死报复/缒而出/自是/贼中举动无不知/乃遣部将诈降/诱崇明至城下/乾象因自内纵火/崇明父子遁走泸州/乾象遂以众来归/
B.乾象誓死报/复缒而出/自是/贼中举动无不知/乃遣部将诈降诱/崇明至城下/乾象因自内纵火/崇明父子遁走泸州/乾象遂以众来归/
C.乾象誓死报/复缒而出/自是贼中举动无不知/乃遣部将诈降/诱崇明至城下/乾象因自内纵火/崇明父子遁走/泸州乾象遂以众来归/
D.乾象誓死报/复缒而出/自是/贼中举动无不知/乃遣部将诈降/诱崇明至城下/乾象因自内纵火/崇明父子遁走泸州/乾象遂以众来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古代女子地位低下,只有名而无字。
B.檄,即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文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C.巡抚是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又称抚台,负责巡视地方的军政、民政。
D.尚方剑,即尚方宝剑,古代皇帝用的宝剑。大臣被授予尚方宝剑,就表示出外办案行事就有了先斩后奏的权力。现多用来比喻上级特许的权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燮元指挥得当,击退贼兵。奢崇明造反,派兵奔赴成都,成都兵少粮少,朱燮元采取各种措施与贼兵作战,打击贼兵,使其退却。
B.朱燮元以诚待人,招纳贼将。贼将罗乾象欲归顺朝廷,朱燮元与其在戍楼饮酒,不让他解下佩刀,还与其同榻而眠,使罗乾象很快率众归附。
C.朱燮元贵州任职,治政有方。任贵州巡抚时,因贵州长期遭受战乱,十分破败,人口稀少,他招抚流浪百姓,广开土地,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D.朱燮元平叛受累,官降一级。普名声作乱,朱燮元采取安抚措施;不久又有土人作乱,方国安出师不利,朱燮元受牵连贬官一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尽掣诸军会长宁,崇明父子逃入红崖大囤,官军蹙而拔之。
(2)燮元颇右黔将,屡奏于朝,为四川巡按御史马如蛟所劾。燮元力求罢,帝慰留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豆卢毓字道生,少英果,有气节。汉王谅出镇并州,毓以妃兄为王府主簿。从赵仲卿北征突厥,以功授仪同三司。及高祖,炀帝即位,征谅入朝。谅纳谘议王頍之谋,发兵作乱。毓苦谏不从,因谓弟懿曰:“吾匹马归朝,自得免祸。此乃身计,非为国也。今且伪从,以思后计。”毓兄显州划史贤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请从军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帝以为然,许之。贤密遣家人赍敕书至毓所,与之计议。谅出域。将往介州,令毓与总管属朱涛留守。毓谓涛曰:“汉王构逆,败不旋踵。吾岂坐受夷灭,孤负家国邪!当与卿出兵拒之。”涛惊曰:“王以大事相付,何得有是语!”因拂衣而去。毓追斩之。时谅司马皇甫诞前以谏谅被囚,毓于是出诞,与之协计,及开府盘石侯宿勤武、车骑安成侯元世雅、原武令皇甫文颢等,闭城拒谅。部分未定,有人告谅,谅袭击之。毓见谅至,绐其众曰:“此贼军也。”谅攻城南门,毓时遣稽胡守堞,稽胡不识谅,射之,箭下如雨。谅复至西门,守兵皆并州人,素识谅,即开门纳之。毓遂见害,时年二十八。及谅平,炀帝下诏曰:“褒显名节,有国通规,加等饰终,抑推令典。毓深识大义,不顾姻亲,出于万死,首建奇策。去逆归顺,殉义亡身,追加荣命,宜优恒礼,赠大将军,封正义县公。”赐帛二千匹,谥曰愍。子愿师嗣,寻拜仪同三司。大业初,行新令,五等并除。未几,帝复下诏曰:“故大将军、正义愍公毓,临节能固,捐生殉国,成为令典,没世不忘。象贤无坠,德隆必祀,改封雍丘愍侯。”
(选自《隋书》,有删节)
(注)此处的妃指豆卢毓的妹妹,是汉王杨谅的王妃。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A.毓兄显州刺史贤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请从军/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
B.毓兄显州刺史贤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请/从军/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
C.毓兄显州刺史贤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诸从军/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
D.毓兄显州刺史贤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请从军/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在古代指帝王或王后及诸侯之死,此处是指隋高祖文帝驾崩。
B.敕书指隋炀帝的诏令,敕书中的“敕”指君王诏命、诏令。
C.车骑安成侯元世雅是用官职、封号、姓名称人,是古代称人方式之一。
D.堞,指城上如齿状的矮墙,逢敌人进攻时可用于隐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豆卢毓守节不渝。他曾苦谏发动叛乱的杨谅,但未获采纳;他假意顺从,转而与杨谅斗争;后城破被杀,以身殉国。
B.豆卢毓遇事果断。他策动朱涛共同出兵抵抗杨谅,失败后当即将其斩杀:并联合多位将领坚壁应战,拒绝杨谅入城。
C.豆卢毓机智应变。他用计骗过守城的士兵,用箭射退攻打南门的杨谅:并安排稽胡积极备战守城,把杨谅逼至西门。
D.豆卢毓荣显身后。他死后因智谋和大义受到朝廷的封赏,他的儿子因此继承爵位;后来受到皇帝的特诏而不绝奉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构逆,败不旋踵,吾岂坐受夷灭,孤负家国邪!
(2)时谅司马皇甫诞前以谏谅被囚,毓于是出诞,与之协计。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张君名彻,字某,以进士累官至范阳府监察御史。长庆元年,今牛宰相为御史中丞,奏君名迹中御史选,诏即以为御史。其府惜不敢留,遣之,而密奏:“幽州将父子继续,不廷选且久,今新收,臣又始至孤怯,须强佐乃济。”发半道,有诏以君还之,仍迁殿中侍御史,加赐朱衣银鱼。

②至数日,军乱,怨其府从事,尽杀之,而囚其帅。且相约:张御史长者,毋侮辱轹蹙我事,毋庸杀。置之帅所。月余,闻有中贵人自京师至,君谓其帅:“公无负此土人,上使至,可因请见自辨,幸得脱免归。”即推门求出。守者以告其魁,魁与其徒皆骇,曰:“必张御史。张御史忠义,必为其帅告此,余人不如迁之别馆。”即与众出君。君出门,骂众曰:“汝何敢反!前日吴元济斩东市,昨日李师道斩于军中,同恶者父母妻子皆屠死,肉喂狗鼠鸱鸦。汝何敢反!汝何敢反!”行且骂。众畏恶其言,不忍闻,且虞生变,即击君以死。君抵死口不骂,众皆曰:“义士义士!“”或收收瘗之以俟。

③事闻,天子壮之,赠给事中。其友侯云长佐郓使,请于其帅马仆射,为之选于军中,得故与君相知张恭、李元实者,使以币请之范阳,范阳人义而归之。以闻,诏所在给船舆,传归其家,赐钱物以葬

(节选自韩愈《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

(注释)①范阳府:即幽州节度使府。②轹蹙:欺凌。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月余(_________) (2)君抵死口不骂(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幽州将父子继续(    )
A.连续不断
B.继承延续
C.接替前任
D.阻断后继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且生变(    )
A.估计
B.预料
C.忧虑
D.欺骗
【小题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诏即为御史 即击君
B.置帅所 有诏以君还
C.必其帅告此 之选于军中
D.囚其帅 范阳人义归之
【小题5】把第③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6】第①段中“发半道,有诏以君还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7】第②段对张彻形象的刻画十分传神,试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