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蔡廓,字子度,济阳考城人。廓博涉群书,言行以礼,起家著作佐郎。以方鲠闲素,为武帝所知。再迁太尉从事中郎,未拜,遭母忧。性至孝,三年不栉沐,殆不胜丧。宋台建,为侍中,建议以为:“鞫狱不宜令子孙下辞,明言父祖之罪。亏教伤情,莫此为大。自今但令家人与囚相见,无乞鞫之诉,便足以明伏罪,不须责家人下辞。”朝议从之。
世子左卫率谢灵运辄杀人,御史中丞王准之坐不纠免官。武帝以廓刚直,补御史中丞。多所纠奏,百僚震肃。时中书令傅亮任寄隆重,学冠当时,朝廷仪典,皆取定于亮。亮每事谘廓然后行,亮意若有不同,廓终不为屈。迁司徒左长史,出为豫章太守。征为吏部尚书。廓因北地傅隆问亮:“选事若悉以见付,不论;不然,不能拜也。”亮以语录尚书徐羡之,羡之曰:“黄门郎以下悉以委蔡,吾徒不复厝怀,自此以上,故宜共参同异。”廓曰:“我不能为徐干木署纸尾。”遂不拜。干木,羡之小字也。选案黄纸,录尚书与吏部尚书连名,故廓言署纸尾也。羡之亦以廓正直,不欲使居权要,徙为祠部尚书。文帝入奉大统,傅亮率百官奉迎,廓亦俱行。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
廓年、位并轻,而为时流所推重,每至时岁,皆束带诣门。奉兄轨如父,家事大小,皆谘而后行,公禄赏赐,一皆入轨,有所资须,悉就典者请焉。从武帝在彭城,妻郗氏书求夏服。廓答书曰:“知须夏服,计给事自应相供,无容别寄。”时轨为给事中。元嘉二年,廓卒。武帝常云:“羊徽、蔡廓,可平世三公。”
(节选自《南史·蔡廓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
B.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
C.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
D.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母亲丧事。古代子女为父母守丧,不行婚嫁之事,不参与吉庆之典,官者不须离职。
B.豫章,古代区域名称,在汉代设郡,指现在的南昌地区,唐代初期把豫章郡改为“洪州”。
C.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升降和调动等事务,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D.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南北朝时期指太尉、司徒、司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A.蔡廓知书识礼,看重礼仪教化。他博览群书,言语行动都不逾礼;在宋朝为官,建议废除子孙指控长辈的诉讼制度,得到朝廷的认可。
B.蔡廓才干卓异,得到朝官敬重。中书令傅亮位高权重,负责决定朝廷的礼仪典章,常常把事情拿来咨询蔡廓。
C.蔡廓刚直不阿,仕途遭受打压。他担任御史中丞职务,弹劾多名官员,整肃了官场;但也因刚直得不到上司的信任,没有得到应有升迁。
D.蔡廓家中长幼有序,他奉兄如父。家中事无巨细,都请示长兄蔡轨;俸禄赏赐,一律上交;妻子想买夏服,蔡廓也告诉她长兄会让给事中安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亮以语录尚书徐羡之,羡之曰:“黄门郎以下悉以委蔡,吾徒不复厝怀,自此以上,故宜共参同异。”
(2)廓年、位并轻,而为时流所推重,每至时岁,皆束带诣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10:13: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潘耒,字次耕,吴江人。生而奇慧,读书十行并下,自经史、音韵、算数及宗乘之学,无不通贯。康熙时,以布衣试鸿博,授检讨,纂修《明史》。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自洪武以下五朝稿皆所订定。寻充日讲起居注官,修《实录》、《圣训》。尝应诏陈言,谓:“建言古无专责,梅福以南昌尉言外戚,柳伉以太常博士言程元振,陈东以太学生攻六贼,杨继盛以部曹劾严嵩。本朝旧制,京官并许条陈。自康熙十年宪臣奏请停止,凡非言官而言事为越职。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今乃禁之,岂盛世事?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于此辈甚不便,于国家甚便也。其在外监司守令,遇地方大利弊,许其条奏。水旱灾荒,州县官得上闻。如此,则民间疾苦无不周知矣。”更请许台谏官得风闻言事,有能奋击奸回者,不次超擢,以作敢言之气。二十三年,分校礼闱,称得士,名益甚。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议起,坐浮躁降调,遂归。
耒有至性,初被征,辞以母老,不获命,乃行。既除官,三牒吏部以独子请终养,卒格于议不果归。逮居丧,哀毁骨立。少受学同郡徐枋、顾炎武。枋殁,睭恤其孤孙,而刻炎武所著书,师门之谊甚笃焉。四十二年,圣祖南巡,复原官。大学士陈廷敬欲荐起之,力辞而止。平生嗜山水,登高赋咏,名流折服。有《遂初堂集》。又因炎武《音学五书》为《类音》八卷。炎武复古,耒则务穷后世之变云。当时词科以史才称者,汪琬、吴任臣及耒为最著。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潘耒很有才干。他天生聪慧,读书一目十行,从经史、音韵、算数到佛教知识,没有不精通的,后来参与朝廷《明史》的编辑修订。
B.潘末敢于直言。他引用典故,指出不是言官而向皇帝进言被视为逾越职权的做法是错误的,请求放松禁令,让群臣能够进言劝谏。
C.潘耒事母至孝。当初被征召时,他以母亲年老推辞;被授予官职后,三次上书吏部请求归乡奉养老母;母亲去世,他因过分悲伤而异常消瘦。
D.潘耒敬重师长。他年少时求学于徐枋、顾炎武,徐枋去世后,潘耒周到地抚恤徐枋的孤孙,刻印了顾炎武的著述,思想上师承顾炎武。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今乃禁之,岂盛世事?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世积、阐熙新囶人也。父雅,周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世积容貌魁岸,风神爽拔,有杰人之表。在周,有军功,拜上仪同,封长子县公。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从韦孝宽击之,每战有功,拜上大将军。高祖受禅,进封宜阳郡公。高颎美其才能,盛善之,尝密谓颎曰:“吾辈俱周之臣子,社稷沦灭,其若之何?”颎深拒其言。未几,授蕲州总管。平陈之役,以舟师自蕲水趣九江,与陈将纪瑱战于蕲口,大破之。既而晋王广已平丹阳,世积于是移书告谕,遣千金公权始璋略取新蔡。陈江州司马黄偲弃城而遁,始璋入据其城。世积继至,陈豫章太守徐璒、庐陵太守萧廉等,及鄱阳、临川守将,并诣世积降。以功进位柱国、荆州总管,赐绢五千段,邑三千户。后数岁。桂州人李光仕作乱,世积以行军总管讨平之。上遣都官员外郎辛凯卿驰劳之。及还,进位上柱国。上甚重之。世积见上性忌刻,功臣多获罪,由是纵酒,不与执政言及时事。上以为有酒疾,舍之官内,令医者疗之,世积诡称疾愈,始得就第。拜凉州总管,令骑士七百人送之官。未几,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穷困,因徼幸上变,称:“世积尝令道人相其贵不?道人答曰:‘公当为国主。’谓其妻曰:‘夫人当为皇后。’又将之凉州,其所亲谓世积曰:‘河西天下精兵处,可以图大事也。’世积曰:‘凉州土旷人稀,非用武之国。’”由是被征入朝,按其事。有司奏:“左卫大将军元旻、右卫大将军元胄,并与世积交通,受其名马之赠”,世积竟坐诛,旻、胄等免官,拜孝谐为上大将军。
(节选自《隋书王世积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穷困/
B.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穷困/
C.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穷困/
D.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竞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穷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先秦、两汉时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B.受禅:指接受帝王的让位,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权更迭、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
C.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 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D.柱国:古代官名,又称上柱国,战国时楚国设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为楚的最高武官。唐以后沿用作勋官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世积领兵作战,威慑四方,任蕲州总管时,他率水军在蕲口大胜陈将纪瑱,江州司马闻风而逃,豫章、庐陵的太守和鄱阳、临川的守将等都来投诚。
B.王世积历仕两朝,展立战功。北周时,从韦孝宽平定尉迟迥叛乱有功,被授予大将军;隋朝时,除灭陈国中因功升任柱国、荆州总管,并获加封
C.王世积终日饮酒,以求自保。王世积见许多功臣被皇帝剪除,心有忌惮,便饮酒自遣,不问政事,皇帝以为他有酒疾,让他住在宫中,让御医为他看病
D.王世积被人检举,祸及他人。皇甫孝谐以道士相面、凉州不宜起兵为证,举报王世积谋反之事,致使王世积被诛,还牵连到元旻、元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晋王广平丹阳,世积于是移书告谕,遺千金公权始璋略取新蔡。
(2)由是被征入朝,按其事。有司奏:“左卫大将军元旻、右卫大将军元胄,并与世积交通,受其名马之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起兵反秦)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文字)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即敌人一,对抗一个人),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竟学。……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 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灭族)矣!” 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 矣。
(《史记》)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不学  完毕。
B.毋言   妄:狂妄。
C.梁以此籍 这里是“认为……出奇”之意。
D.皆已籍矣 畏惧。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季父项梁  吾还也
B.项梁怒    何厌
C.于是项梁教籍兵法  良入,具告沛公
D.梁此奇籍 请剑舞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的祖父是楚将项燕,他是被秦将王翦杀死的。
B.项羽学书学剑都不成,项梁后教项羽兵法,项羽很高兴,终于学完了兵法。
C.秦始皇游会稽时,项羽竟说:“彼可取而代也”,可看出他有大志与勇气。
D.项羽的身材、力气超过一般人,他在吴中青年人中很有威望。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乘胜而去国远斗    去国远斗:离国远征
B.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不得方轨:不能并列前行
C.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走水上军:让水军逃跑
D.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空壁:全军离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①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②若教淮阴侯反乎
C.①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②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D.①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 ②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韩信探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赵军主帅陈余有轻敌情绪和希图速决的情况后,立即指挥部队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远的地方扎下营来。
B.半夜时分,韩信选拔了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的红旗,乘天黑悄悄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
C.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两千轻骑兵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D.鏖战中的赵军突然发现背后营垒插满汉旗,队形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将二十万赵军杀得大败,斩杀赵军统帅陈余和赵王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2)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小题5】阅读文章,请概括韩信击败赵军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鲁弱吴强,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置齐而伐越  置:安排
B.越王除道郊迎  除:清除
C.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 诚:果真
D.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兵:兵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二三子何为莫出   ②窃为王危之
B.①子胥以谏死 ②重宝以说其心
C.①夫伐小越而畏强齐 ②其志欲之而畏越
D.①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②待我伐越乃可
【小题3】子贡在游说各国君主时,总在赤裸裸的利益之上,加上一层冠冕堂皇的道理外衣。下面都属于“道理外衣”的一组是(   )
①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②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 ③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    ④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
⑤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   ⑥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
B.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
C.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
D.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
【小题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夫”是古代官职名,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B.“万乘”是万辆兵车的古文写法。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C.“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见的敬礼。
D.“列传”是中国编年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是首创。
【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阴谋家田常想谋反,但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大权臣反对,于是准备发动对鲁国的战争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子贡临危出使,辗转于各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成功分化瓦解他们,保存了鲁国。
B.子贡凭着能言善辩,纵横捭阖,奔走于众多诸侯国中,最终使这些诸侯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吴国和越国,原先强大的吴国灭亡了,原先濒临灭国的越国则崛起。
C.吴国以救鲁的名义人侵齐国,打败齐国后,与晋国争霸,但最终未能如愿。吴军被晋军大败的消息传出后,越国趁机突袭吴国,吴国形势急转直下,曾经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也最终身死。
D.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放心前去攻打齐国,以使自己得到再次崛起的机会,除了派人给吴王送上贵重的宝物,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自己愿意带上越国兵马助吴王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