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潘耒,字次耕,吴江人。生而奇慧,读书十行并下,自经史、音韵、算数及宗乘之学,无不通贯。康熙时,以布衣试鸿博,授检讨,纂修《明史》。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自洪武以下五朝稿皆所订定。寻充日讲起居注官,修《实录》、《圣训》。尝应诏陈言,谓:“建言古无专责,梅福以南昌尉言外戚,柳伉以太常博士言程元振,陈东以太学生攻六贼,杨继盛以部曹劾严嵩。本朝旧制,京官并许条陈。自康熙十年宪臣奏请停止,凡非言官而言事为越职。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今乃禁之,岂盛世事?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于此辈甚不便,于国家甚便也。其在外监司守令,遇地方大利弊,许其条奏。水旱灾荒,州县官得上闻。如此,则民间疾苦无不周知矣。”更请许台谏官得风闻言事,有能奋击奸回者,不次超擢,以作敢言之气。二十三年,分校礼闱,称得士,名益甚。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议起,坐浮躁降调,遂归。
耒有至性,初被征,辞以母老,不获命,乃行。既除官,三牒吏部以独子请终养,卒格于议不果归。逮居丧,哀毁骨立。少受学同郡徐枋、顾炎武。枋殁,睭恤其孤孙,而刻炎武所著书,师门之谊甚笃焉。四十二年,圣祖南巡,复原官。大学士陈廷敬欲荐起之,力辞而止。平生嗜山水,登高赋咏,名流折服。有《遂初堂集》。又因炎武《音学五书》为《类音》八卷。炎武复古,耒则务穷后世之变云。当时词科以史才称者,汪琬、吴任臣及耒为最著。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潘耒很有才干。他天生聪慧,读书一目十行,从经史、音韵、算数到佛教知识,没有不精通的,后来参与朝廷《明史》的编辑修订。
B.潘末敢于直言。他引用典故,指出不是言官而向皇帝进言被视为逾越职权的做法是错误的,请求放松禁令,让群臣能够进言劝谏。
C.潘耒事母至孝。当初被征召时,他以母亲年老推辞;被授予官职后,三次上书吏部请求归乡奉养老母;母亲去世,他因过分悲伤而异常消瘦。
D.潘耒敬重师长。他年少时求学于徐枋、顾炎武,徐枋去世后,潘耒周到地抚恤徐枋的孤孙,刻印了顾炎武的著述,思想上师承顾炎武。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今乃禁之,岂盛世事?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10 02:40: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铉,字宗器,长洲人。生弥月而孤。及长,割股疗母疾。母卒,衣毁,以孝闻。永乐中,用善书征入翰林,举顺天乡试,授中书舍人。宣德时,预修成祖、仁宗《实录》,迁兵部主事,仍供事内廷。正统中,再修《宣宗实录》,进侍讲。以学士曹鼐等荐,与修撰王振教习庶吉士。

景帝立,进侍讲学士,直经筵。三年以高谷荐迁国子祭酒时以国计不足放遗诸生不愿归者停其月廪。铉言:“养才,国家急务。今仓廪尚盈,奈何靳此?”遂得复给。又令甄别六馆生,年老貌寝,学艺疏浅者,斥为民。铉言:“诸生荷教泽久,岂无片长?况离亲戚,弃坟墓,艰苦备至,一旦被斥,非朝廷育才意。乞拣年貌衰而有学者,量授之官,”帝可其奏。寻以母丧归。服阙,赴都,陈询已为祭酒。帝重铉,命与询并任。天顺初,改少詹事,侍东宫讲读。明年十月卒。帝及太子皆赐祭,赙赠有加。宪宗立,赠礼部侍郎,谥文恭。

铉性介特,言行不苟。教庶吉士及课国子生,规条严整,读书至老弥笃。仲子瀚以进士使南方,诚行,阅其衣箧,比还,箧如故,乃喜曰:“无玷吾门矣。”瀚官终副使,能守父训。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以高谷荐/迁国子祭酒时/以国计不足/放遣诸生/不愿归者停其月廪
B.三年/以高谷荐/迁国子祭酒时/以国计不足/放遣诸生不愿归者/停其月廪
C.三年/以高谷荐/迁国子祭酒/时以国计不足/放遣诸生不愿归者/停其月廪
D.三年/以高谷荐/迁国子祭酒/时以国计不足/放谴诸生/不愿归者停其月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部,六部之一,主管武官的选用、考查以及有关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B.《宣宗实录》,是以明朝宣德皇帝谥号命名的一部编年史,专记其统治时期的大事。
C.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所穿丧服由重至轻,分为五服。
D.祭酒,为国子监最高负责人,中央官职之一。主要任务为掌管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铉以孝闻名。他曾割下大腿肉为母亲治病;母亲去世时,因为哀伤过度,健康受到损害。
B.刘铉爱惜人才。皇帝欲斥退部分六馆生为民,刘铉认为与朝廷育才本意不符,建议量才任官。
C.刘铉深受器重。他去世时,皇帝和太子都赐赠财物治丧,并追赠他礼部侍郎官衔,谥号文恭。
D.刘铉治学严谨。他喜好读书,至老弥笃;教导庶吉士和国子生时,制定了严整的规章制度。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乐中,用善书征入翰林,举顺天乡试,授中书舍人。
(2)濒行,阅其衣箧。比还,箧如故,乃喜曰:“无玷吾门矣。”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华阴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选自《唐才子传》)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岁通五经    通:通晓B.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  辟:开辟
C.白益傲放 益:更加D.璘败,累系浔阳狱 系:捆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B.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C.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D.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小题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函谷关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今为省名,因在太行山以东,故称。唐属河南河北道,宋属京东路,明置山东布政使司,清至今沿称山东省。
B.纵横即合纵连横。纵横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后称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C.《林黛玉进贾府》出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中国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以一部作品构成一门学术性的独立研究学科——红学。
D.《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C.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D.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2)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仕衡,字天均,秦州成纪人,进士及第。田重进守京兆,命仕衡鞫死囚五人,活者四人。重进即其家谓曰:“子有阴施,此门当高大之。”再迁秘书丞,徙知剑州。王均反,仕衡度州兵不足守,即弃城焚刍粟,东守剑门。仕衡预招贼众,得千余人,待之不疑。贼将至,与钤辖裴臻迎击之,斩首数千级。召还,判三司盐铁勾院。度支使梁鼎言:“商人入粟于边,率高其直,而售以解盐。商利益博,国用日耗。请调丁夫转粟,而辇盐诸州,官自鬻之,岁可得缗钱三十万。”仕衡曰:“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増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不听,遂行鼎议,而关中大扰,乃罢鼎度支使。

累迁司封郎中,为河北转运使。建言:“河北岁给诸军帛七十万,而民艰于得钱,悉预假于里豪,出倍偿之息,以是工机之利愈薄。方春民不足,请户给钱,至夏输帛,则民获利而官用足矣。”诏优其直,仍推其法于天下。顷之,河北阙军储,议者以谓仕衡前过助封祀费,真宗闻之,以为河北都转运使。后集粟塞下,至钜万斛。或言粟腐不可食,朝廷遣使取视之,而粟不腐也。南郊,复进钱帛八十万。先是,每有大礼,仕衡必以所部供军物为贡,言者以为不实。仕衡乃条析进六十万皆上供者,二十万即其美余。帝不之罪,谓王旦曰:“仕衡应猝有材,人欲以此中之。”

明年早蝗,发积粟赈民,又移五万斛济京西。民有盗瓜伤主者,法当死,仕衡以岁饥,奏贷之。盗起淄、青间,迁刑部侍郎、知青州。前守捕群盗妻子置棘围中,仕衡至,悉纵罢之使去。未几,其徒有枭贼首至者。

节选自《宋史》

【小题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
B.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
C.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
D.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及第,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B.累迁,多次迁升官职,“迁”多指变动官职,如“擢迁”指官职升迁;“左迁”指贬官。
C.南郊,古代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的地方,时间多为冬至日。
D.刑部,六部之一,主官为尚书;次官,为侍郎。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元代只设刑部,无大理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仕衡为人宽容,诚心对待降人。他受命审讯五名死囚,将其中四人免除死罪;主管剑州时,他招降了贼徒一千余人,对他们毫不怀疑。
B.李仕衡通晓经济,反对与民夺利。他反对梁鼎提出的官府卖盐获利的建议;任河北转运使时,他建议民用不足时,要春季给钱夏季给帛。
C.李仕衡屡遭怀疑,但能经受查验。有人说他储积的粮食已经腐烂,但朝廷派人检视,并非如此;进贡受到谏官质疑时,他详尽地说明了情况。
D.李仕衡关注民生,并且善于攻心。旱蝗灾害时,他赈济灾民,运送粮食救济京西;主管青州时,他释放了盗贼的妻儿后,有人杀了贼首。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不之罪,谓王旦曰:“仕衡应猝有材,人欲以此中之。”
(2)民有盗瓜伤主者,法当死,仕衡以岁饥,奏贷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姚公讳启圣,字熙止,性豪荡。冠,以诸生游通州,竟得知州事。既至,立杖土豪杀之,寻弃官去。归而游于萧山之郊。有二健卒,佩刀驱二女行, 一老翁随哭之,则其父也。公阳呼二卒与之语,且劝以稍与翁金,卒许诺。公出不意夺其刀,连毙二卒,谓老翁曰:“速以而女去!”康熙二年,知香山县。甫下车,澳门贼霍侣成猖甚,督抚不能制,公以计擒之。俄而逃去,又以缚之,澳门始平。论功应得上赏督抚恶之反以通海诬之且将置之死。公夜见平南王尚可喜而诉之,可喜上疏言其枉, 督抚皆以是自杀 而公亦罢官。 客粤中,且无以为生。时年五十,见者多叹其拓落,而公之志浩然。 
时和硕康亲王讨精忠, 自浙江入,公向与王有旧,乃令其子仪募兵,帅之赴王,请自效。王喜,即令公从征。击枫桥贼,破之。王即军中迁公温处分巡道金事,驻吹台,益募兵,自为一军,破石塘,夺杨梅冈。精忠之骁将曾养性至温州,公使仪逆击,大破之。精忠已夺仙霞关,公为前锋,乃遣人说之曰:“郑氏害日深,何不来归于天子以求生,而反为郑禽乎?”精忠狐疑,公单骑至其营说之。精忠享公,其宾客皆列侍,公饮啖醉饱,指画伉爽。享罢,长辑径出,曰:“王自裁之!”精忠曰:“是李抱真之流,定不欺我。”遂降。论功即以公为福建布政司,仍从征,进剿郑氏。
后公用密计授施烺下台湾,七日破之,诏封烺为靖海候,而公自陈无功,故赏亦不及。是年,公疽发背薨,归葬于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以诸生游通州 甫:刚刚
B.精忠公   享:宴请
C.又以缚之   兵:兵器
D.是李抱真之流 殆:大概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论功应得\上赏督抚\恶之反\以通海诬之\且将置之死
B.论功应得上赏\督抚恶之\反以通海诬之\且将置之死
C.论功应得上赏\督抚恶之反\以通海诬之\且将置之死
D.论功应得\上赏督抚\恶之\反以通海诬之\且将置之死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启圣智勇双全。姚启圣路遇抢劫民女的士兵,用计夺刀,杀死士兵,救下民女;后又用计生擒连督抚都不能制服的贼人。
B.姚启圣勇于担当。姚启圣在做知州时,杀死当地土豪:主动参与讨耿的行动,多次率領招募的军队打败耿精忠的队伍。
C.姚启圣仕途坎坷。姚启圣五十尚落拓无功,此后追随亲王征战,在帮助施烺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因为无功, 没有得到赏赐。
D.姚启圣豪放不羁。姚启圣做官不久,即辞官;被罢官以后,仍保持浩然之志;独自深入耿军劝降,谈笑自若,慷慨陈词。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阳呼二卒与之语,且劝以稍与翁金,卒许诺。
(2)郑氏害日深,何不来归于天子以求生,而反为郑禽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孔孙,字梦符,其先出辽之乌若部,为金人所并,遂迁隆安。父之纯,为东平万户府参议,夜梦谒孔子庙,得赐嘉果,已而孔孙生,因丐名于衍圣公,遂名今名。廉希宪居政府,辟为掾。及安童为相,尤礼重之,授户部员外郎,出为南京总管府判官。
时方议下襄樊,朝廷急用兵,孔孙谓:“今以越境私贩坐罪者,动以千数,宜开自新之条,俾得效战赎死。”朝论采之。佥四川道提刑按察司事,寻升湖北道提刑按察副使。行部巴陵,有囚三百人将死,因怒龚乙建言兴银利,发其坟墓而烧其家,烧死者三人。有司以图财杀人坐之,孔孙原其情,减罪。迁浙西提刑按察副使,改同知保定路总管府事,俄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
至元二十二年,安童复入相,言于帝曰:“阿合马专政十年亲故迎合者往往骤进据显位独刘宣张孔孙二人恬守故常终始如一”乃除宣吏部尚书,孔孙礼部侍郎。寻升孔孙礼部尚书,擢燕南提刑按察使。二十八年,提刑按察司改肃政廉访司,仍为使,莅治于大名,以所没赃籴粟五千斛赈饥民。拜佥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事。亡何,除大名路总管,兼府尹,大兴学校。有献故河堤三百余里于太后者,即上章,谓宜悉还细民,从之。召还,拜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商议中书省事。
会地震,诏间弭灾之道,孔孙条对八事,其略曰:蛮夷诸国,不可穷兵远讨;滥官放谴,不可复加任用……太庙神主,不可不备祭享。帝悉嘉纳之,赐钞五千贯。又累疏言:“凡七十致仕者,宜加一官;丁忧服阕者,宜待起复;宿卫之冒滥者,必当革;州郡之职,必当遴选,久任达鲁花赤,宜量加迁转;又宜增给官吏俸禄;修建京师庙学,设国子生徒,给赐曲阜孔庙洒扫户;相位宜参用儒臣,不可专任文吏;故相安童、伯颜、和礼霍孙与廉希宪等,各宜赠谥。”久之,请老还家,拜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致仕,集贤大学士如故。大德十一年卒,年七十有五。
(节选自《元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阿合马专政十年/亲故迎合者/往往骤进/据显位/独刘宣张孔孙二人/恬守故常/终始如一/
B.阿合马专政十年/亲故迎合者/往往骤进/据显位/独刘宣张孔孙二人恬守/故常终始如一/
C.阿合马专政/十年亲故迎合者/往往骤进/据显位/独刘宣张孔孙二人/恬守故常/终始如一/
D.阿合马专政十年/亲故迎合者往往/骤进据显位独/刘宣张孔孙二人恬守/故常终始如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中国古代官署。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B.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C.服阕,古人在朝为官,若父母去世,一般应该回家守孝服丧三年,称为“丁忧”;待守丧期满,除去孝服,才可重新出来做官,叫做“服阕”。
D.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相同的词语还有解褐、解官、请致、致政等。
【小题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孔孙执法有度,能根据案情酌情处理。有三百人因为对龚乙提出开银矿的事情不满,挖了龚家的祖坟,烧了龚家房屋,烧死三人而被判处了死刑,张孔孙认为这些人犯法有特殊原因,减了他们的罪。
B.张孔孙关心国事,提出多项军事策略。比如在朝廷计划攻襄阳急需兵源之时,他提出让走私犯罪的人在战场上效力,后来发生了地震时,他又提出不可派兵去蛮夷诸国远征。
C.张孔孙关爱百姓,对百姓有怜悯之心。当时他在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处事时,将所没收赃款买粟五千斛,用来赈济饥民。
D.张孔孙重视教育,提出多条教育举措。他在大名大兴学校,后又建言,修建京师庙学,设国子生徒,对孔庙的洒扫户给予赏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越境私贩坐罪者,动以千数,宜开自新之条,俾得效战赎死。
(2)有献故河堤三百余里于太后者,即上章,谓宜悉还细民,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