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裴谞,字士明。河南洛阳人。谞少举明经,补河南府参军,积官至京兆仓曹。丁父丧,居东都。是时,安禄山盗陷二京,东都收复,迁太子司议郎。无几,虢王巨奏署侍御史,丁母忧。东都复为史思明所陷,谞藏匿山谷。思明尝为谞父将校,怀旧恩,又素慕谞名,欲必得之, 因令捕骑数十迹逐得谞。思明见之,甚喜,呼为郎君,不名,伪授御史中丞,主击断。时思明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代宗居陕,谞步怀考功及南曹二印赴行在。将以为御史中丞,为无载所排,为河东道租庸盐铁等使。时关辅大旱,谞入计,代宗召见便殿,问谞:“榷酤之利,一岁出入几何?”谞久之不对。上复问之,对曰:“臣有所思。”上曰:“何思?”对曰:“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上前坐曰:“微公言,吾不闻此。”拜左司郎中。建中初,上以刑名理天下,百吏震悚。时十月禁屠杀。尚父郭子仪隶人杀羊以入,门者觉之,谞列奏状,上以为不畏强御,累遣宣谕。或谓谞曰:“郭公有社稷功,岂不为盖之?”谞笑曰:“非尔所解。且郭公威权太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弄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时于朝堂别置三司以决庶狱,辩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夫谏豉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今轻猾之人,援桴鸣鼓,始动天听,竟因纤微。若然者,安用吏理乎!”上然之,悉归有司。贞元九年十一月,以疾终,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注)①榷酤:我国封建政权实行的酒类专卖制度。②轸念:深深挂念。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
B.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 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
C.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
D.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洛阳因地处洛河之北而得名,这种用山名或水名加上 “阴”“阳”构成的地名较多,如衡阳、濮阳、辽阳、江阴等。
B.“迁”是我国古代官至调动的词语,一般指升职,如文中裴谞“迁太子司议郎”;“左迁”表示降职。
C.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都有多个年号,如文中“建中”就是唐德宗的年号之一。
D.“赠”指我国古代专门对已故官员或现任官吏的先人追封官职称呼,一般所追封的官职比死者生前的官职要高。
【小题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谞身陷贼手,依然忠于唐朝。当洛阳被再次攻陷时,裴谞被叛将史思明捉到,并被授予伪职,但当史思明残杀唐宗室时,他暗中解救了数百人。
B.裴谞忠言进谏,深得皇上信任。关中及三辅地区大旱时,皇上询问酒业收益,裴谞直言劝谏,提醒皇上要关心百姓疾苦,他的话得到皇上的充分认可。
C.裴谞不畏强权,敢奏不法之事。当时10月朝廷禁止屠杀,尚父郭子仪的奴仆杀羊进城被裴谞的门生发现,裴谞上奏此事得到皇上的称赞和支持。
D.裴谞敢于直言,立足改革弊制。当时朝廷另设三司判案,裴谞认为轻滑之人竟因细微的事情击鼓惊动皇上,有悖设置谏鼓谤木的初衷,实在没有必要。
【小题4】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旧恩,又素慕谞名,欲必得之,因令捕骑数十迹逐得谞。
(2)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04 04:49: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甫传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沈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 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 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 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小题1】下列对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拜:授予官职
B.禄山乱,天子入蜀   会:适逢
C.帝乃解。甫,且称   谢:辞谢
D.甫家寓鄜,弥年艰   窭:贫穷
【小题2】下列各项加下划线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数上赋颂,高自称道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文章显中宗时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往依   积土成山,风雨兴
D.严挺之有此儿    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
A.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
B.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
C.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
D.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
【小题4】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正二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三迁而知铅山州。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左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友文奸黠悍鹜,因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自史于有司,伺有欲告之者,辄先事我之,前后条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不数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教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弹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脏者,乃鞫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等鞠之,狱立具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至正八年,特旨迁为道州路总管,行至城外,撞贼已迫其后,相去仅十余里。时湖南副使哈刺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衣诣说留之。哈刺帖木儿曰:“明日得钞五千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且取郡楼旧搁板为盾,日中皆备。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贼闻新总管至,一日具五百盾,以为大军且至,中夕遁去。永明县洞瑶屡窃发为民害,兴祖以手榜谕之。皆口:“林总管廉而爱民,不可犯也。”三年不入境。春旱,虫食麦苗,兴祖为文祷之,大雨三日,虫死而麦稔。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宪司考课,以道州为最。以年老致仕,终于家。

(选自《元史·良史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B.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C.速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D.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正”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宋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宋太祖,元世祖等。
B.知府,别称“太守”“府尹”,是中国古代的地方官职名,为州府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
C.考是考察自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吏在其任职期间执行国家法令的具体表现;课是依照国家的行政计划进行督课。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与此同义的说法还有“致事”“休致”“致政”等。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兴祖查禁伪钞,智谋过人。他任职铅山州时,严厉打击制造伪钞的恶势力,设计逮捕了吴友文及其同党,并将他们绳之以法,为民除害。
B.林兴祖才能出众,屡屡升职。考取进士后,他被授于承事郎,主持黄岩州的事务,三次晋升而执掌铅山州的事务后来升职为道州路总管。
C.林兴祖廉洁爱民,深得民心。永明县的少数民族听说他为官廉洁,爱护百姓,并看见了他亲自写的劝谕的榜文,因此多年都没有犯罪。
D.林兴祖赈贫济困。政绩突出。道州旱灾,他写文章祈祷,停建土木工程,赈济贫穷的人,减轻徭役和税收,都里非常太平,宪司认为道州最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狱立具。
(2)明日甫人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货钞五千锭。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牵招,字子经,安平观津人也。年十余岁,诣同县乐隐受学。后隐为车骑将军何苗长史,招随卒业。值京都乱,苗、隐见害,招与隐门生史路等共殡敛隐尸,送丧还归。道遇寇钞,路等皆散走。贼欲斫棺取钉,招垂泪请救。贼义之,乃释而去。由此显名。东诣太祖。太祖将讨袁谭,而柳城乌丸欲出骑助谭。太祖遣诣柳城。到,值峭王严,以五千骑当遣诣谭。又辽东太守公孙康使韩忠赍单于印绶往假峭王。峭王大会群长,问招:“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忠曰:“我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曹操独何得为是也?”招呵忠曰:“曹公允恭明哲,翼戴天子,静四海。汝君臣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便捉忠头顿筑,拔刀欲斩之。峭王惊怖,左右失色。招为峭王等说祸福所归,皆下跪伏。太祖灭谭,署招军谋掾。文帝践阼,出为雁门太守,寇钞不断。招既教民战陈,又表复乌丸五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远遣侦候。虏每犯塞,勒兵逆击,来辄摧破,吏民胆气日锐。又构间离散,使虏大结怨仇。招出,大破之。寇贼静息。乃简选有才识者,诣太学受业,还相授教,数年中庠序大兴。郡井水咸苦,民远汲流水,往返七里。招凿原开渠,注水城内,民赖其益。其治边之称,百姓追思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
B.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
C.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
D.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通称开国皇帝,这里指曹操。其他如赵匡胤称宋太祖,朱元璋称明太祖。
B.印绶,旧时称印信(以作凭证)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丝带,佩带在身。
C.席,古人专用的坐具,不用作卧具,用草或苇子编成。古人习惯在地上铺席,坐在席上。
D.太学,古学校名,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汉武帝时期始设太学,立五经博士。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牵招有情有义,打动强盗。他的老师乐隐被害,牵招和乐隐另一门生史路收殓其尸首,归途中遇强盗抢劫,史路等逃跑,牵招含泪请求得以幸免。
B.牵招胆气过人,征服峭王。袁、曹、公孙三方均想争取峭王,牵招对比分析了只有曹公为正宗,呵斥并要杀掉公孙康派来的韩忠,在场人极为震恐。
C.牵招有勇有谋,静息边乱。他任雁门太守时,加强战备,远探敌情,敌人来了就被打败;又用离间计使敌人之间大结怨仇,然后主动出击,消灭寇贼。
D.牵招为民谋利,治边有方。牵招挑选有才识的人,送他们到太学读书,还亲自教他们,使学校大兴;郡里井水又咸又苦,他引水入城,百姓深受其益。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君臣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
(2)招既教民战陈,又表复乌丸五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远遣侦候。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文若,字立夫,眉山人。登进士第,分教潼川府。给事中勾涛荐自代,诏赴行在所,高宗特旨通判洋州。洋西乡县产茶。使者韩球将增赋以市宠,园户避苛敛转徙,饥馑相藉,文若力争之,赋迄不增。再通判遂宁府。会大水,民多漂死,文若至城上,发库钱募游者,振活甚众。又力请于朝,除田租二万一千顷,筑长堤以捍水势,自是无水患。秦桧死,上访蜀士于魏良臣,以文若对。二十六年,以光禄丞召,秘书郎,为《文思箴》以献。自桧主和,朝论讳言兵,故文若以此风焉。迁起居郎。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上屡为近臣言唐文若无罪,可改近郡。知饶州,兴学宫。余干尝有剧盗,巡尉不能制,文若遣牙兵捕而戮之。加直敷文阁,移知温州。三十一年,召为宗正少卿。金人犯边,文若求对,首建大臣节制江上之议。时诸将北出,捷书日闻,上下有狃志,独文若忧之,图上元嘉北伐故事。上谕文若以创业所历艰苦及敌情反覆甚悉,文若对曰:“愿陛下深察大势,趋策之长而避其短,无循前代轨辙,则大善。”未几,诸军退守,金主自将,淮南尽没。诏百官廷议,文若画三策,一请上亲征,二乞遣大臣劳军,三乞起张浚。工部侍郎许尹是其言,众遂列奏上之,不报。文若寻面对,上问曰:“今计安出,卿熟张浚否?”曰:“浚守道笃学,天下属望,今四十年,天不死浚岭海,正为今日。”上矍然曰:“援浚者多,非卿无以发此。”数日,缓亲征之期,起浚知平江府,盖上以浚虽忠悫,喜功,将士多不附。文若复言浚本以孤忠得众,寻改浚镇建康府,将以为江、淮宣抚使,中沮之而止。乘舆幸江表,以起居郎兼给事中,直学士院,同群司居守。驾还,迁中书舍人。孝宗嗣位,张浚以右府都督江、淮军事,文若时以疾请外,除敷文阁待制,知汉州,寻改都督府参赞军事。除知鼎州,改江州。乾道元年卒,年六十。追赠左通奉大夫。

(节选自《宋史·唐文若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B.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C.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D.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所,省称“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有时专指天子外出巡狩或巡行所到的地方。
B.改,指官职调动,是由一种职务改为另一种职务,“改”并不强调官职是升或者降。
C.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北伐讨魏失败后所改的年号,寓意不忘失败,从头再来。
D.江表,多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因从中原角度看,其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文若执政为民。任地方官时,他为百姓争取免除茶税田租,并积极修筑长堤以防水患。
B.唐文若进谏有方。朝中讳言用兵之时,他为文讽谏;上下盲目乐观之时,他画图警示。
C.唐文若富有谋略。金人来犯,他建议由大臣节制江上;淮南沦陷,他又谋划出三条计策。
D.唐文若坚持举贤。他请求皇上重用张浚,但皇上只是起用,他又不失时机地力挺张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大水,民多漂死,文若至城上,发库钱募游者,振活甚众。
(2)工部侍郎许尹是其言,众遂列奏上之,不报。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商贾。常从人寄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视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节)

注:蓐(rù),草席,草垫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信视之 孰:通“熟”,仔细
B.法当斩    坐:犯罪
C.一二日,何来谒上   居:居住
D.数以策项羽 干:求取功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虽长大,好带刀剑   舍郑以为东道主
B.此乃信所以去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
C.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韩信也  疑其有改悔,复请之曰
D.能死,刺我 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信投靠在别人家吃饭住宿,不做事,朋友的妻子讨厌他游手好闲,早上做好饭端到内室去吃,韩信知道后就愤怒的离开了。
B.韩信喜欢在城外钓鱼,有一妇人看见韩信饿了就给他饭吃,一连吃了数十天,韩信很高兴,说要报答她,这个妇人却说是可怜他,不指望有回报。
C.淮阴城中的菜市中有个卖肉的年轻人,当众侮辱韩信,嘲笑他大而无用,说韩信如不怕死,就用剑来刺他,如果怕死,就从他的裤裆下钻过。结果韩信果真钻过他的裤裆,被众人嘲笑。
D.韩信多次向项羽献策,却没有被项羽所用;后归附汉王刘邦,也没能知名。当他犯法要被处死时,大喊的几句话让滕公感到惊奇,从而赏识他并把他释放了。
【小题4】(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②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2)用分隔号( / )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信 钓 于 城 下 诸 母 漂 有 一 母 见 信 饥 饭 信 竟 漂 数 十 日 信 喜 谓 漂母 曰 吾 必 有 以 重 报 母 母 怒 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