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文若,字立夫,眉山人。登进士第,分教潼川府。给事中勾涛荐自代,诏赴行在所,高宗特旨通判洋州。洋西乡县产茶。使者韩球将增赋以市宠,园户避苛敛转徙,饥馑相藉,文若力争之,赋迄不增。再通判遂宁府。会大水,民多漂死,文若至城上,发库钱募游者,振活甚众。又力请于朝,除田租二万一千顷,筑长堤以捍水势,自是无水患。秦桧死,上访蜀士于魏良臣,以文若对。二十六年,以光禄丞召,秘书郎,为《文思箴》以献。自桧主和,朝论讳言兵,故文若以此风焉。迁起居郎。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上屡为近臣言唐文若无罪,可改近郡。知饶州,兴学宫。余干尝有剧盗,巡尉不能制,文若遣牙兵捕而戮之。加直敷文阁,移知温州。三十一年,召为宗正少卿。金人犯边,文若求对,首建大臣节制江上之议。时诸将北出,捷书日闻,上下有狃志,独文若忧之,图上元嘉北伐故事。上谕文若以创业所历艰苦及敌情反覆甚悉,文若对曰:“愿陛下深察大势,趋策之长而避其短,无循前代轨辙,则大善。”未几,诸军退守,金主自将,淮南尽没。诏百官廷议,文若画三策,一请上亲征,二乞遣大臣劳军,三乞起张浚。工部侍郎许尹是其言,众遂列奏上之,不报。文若寻面对,上问曰:“今计安出,卿熟张浚否?”曰:“浚守道笃学,天下属望,今四十年,天不死浚岭海,正为今日。”上矍然曰:“援浚者多,非卿无以发此。”数日,缓亲征之期,起浚知平江府,盖上以浚虽忠悫,喜功,将士多不附。文若复言浚本以孤忠得众,寻改浚镇建康府,将以为江、淮宣抚使,中沮之而止。乘舆幸江表,以起居郎兼给事中,直学士院,同群司居守。驾还,迁中书舍人。孝宗嗣位,张浚以右府都督江、淮军事,文若时以疾请外,除敷文阁待制,知汉州,寻改都督府参赞军事。除知鼎州,改江州。乾道元年卒,年六十。追赠左通奉大夫。

(节选自《宋史·唐文若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B.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C.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D.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所,省称“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有时专指天子外出巡狩或巡行所到的地方。
B.改,指官职调动,是由一种职务改为另一种职务,“改”并不强调官职是升或者降。
C.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北伐讨魏失败后所改的年号,寓意不忘失败,从头再来。
D.江表,多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因从中原角度看,其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文若执政为民。任地方官时,他为百姓争取免除茶税田租,并积极修筑长堤以防水患。
B.唐文若进谏有方。朝中讳言用兵之时,他为文讽谏;上下盲目乐观之时,他画图警示。
C.唐文若富有谋略。金人来犯,他建议由大臣节制江上;淮南沦陷,他又谋划出三条计策。
D.唐文若坚持举贤。他请求皇上重用张浚,但皇上只是起用,他又不失时机地力挺张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大水,民多漂死,文若至城上,发库钱募游者,振活甚众。
(2)工部侍郎许尹是其言,众遂列奏上之,不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1 05:50: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砺,磁州人,初仕唐为掌书记,迁翰林学士,会石敬瑭起兵,唐主以砺为招讨判官,从赵德钧援张敬达于河东。及敬达败,砺入契丹。
后太宗见砺刚直,有文彩,擢翰林学士。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上益重之。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上顾通事高彦英曰:“朕尝戒汝善遇此人,何乃使失所而亡?砺去,可再得耶?”遂杖彦英而砺。
会同初,升翰林承旨,兼吏部尚书,从太宗伐晋。入汴,诸将萧翰、耶律郎五、麻答辈肆杀掠。砺奏曰:“今大辽始得中国,宜以中国人治之,不可专用国人及左右近习。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上不听。
顷之,车驾北还,至栾城,时砺在恒州,萧翰与麻答以兵围其第。砺方卧病,出见之,翰数之曰:“汝何故于先帝言国人不可为节度使?我以国舅之亲,有征伐功,先帝留我守汴,以为宣武军节度使,汝独以为不可,又谮我与解里①好掠人财物子女。今必杀汝!”趣令锁之。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麻答以砺大臣,不可专杀,乃救止之。是夕,砺恚愤卒。
(《辽史•张砺传》)
注:①解里:人名,辽宗室,曾参加与反辽太祖的诸弟之乱,后被绞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赵德钧援张敬达于河东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B.遂杖彦英而砺。 谢:感谢
C.今大辽始得中国 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
D.至栾城崩 崩:指古代帝王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B.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C.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D.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砺在后唐任职时,颇受后唐主的重用,曾跟随赵德钧赴河东援助张敬达,后来张敬达兵败,张砺归顺了契丹。
B.张砺遇事总是讲直话,辽太宗非常器重他。他曾要逃走,当辽太宗了解了事情的原因后,不但没有惩罚他,还向他道歉。
C.张砺跟随辽太宗讨伐后晋时,曾上奏辽太宗要用中原人来治理中原,但辽太宗没有听从他的忠言。
D.辽太宗去世后,张砺正在恒州,萧翰等将领乘机报复,杀害张砺。虽经麻答抢救,张砺仍然伤重致死。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尝戒汝善遇此人,何乃使失所而亡?砺去,可再得耶?
(2)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察割,字欧辛,明王安端之子。善骑射。貌恭而心狡,人以为懦。太祖曰:“此凶顽,非懦也。”其父安端尝使奏事,太祖谓近侍曰:“此子目若风驼,面有反相。朕若独居,无令入门。”世宗即位于镇阳,安端闻之,欲持两端。察割曰:“太弟忌刻,若果立,岂容我辈!永康王宽厚,且与刘哥相善,宜往与计。”安端即与刘哥谋归世宗。及和议成,以功封泰宁王。会安端为西南面大详稳,察割佯为父恶阴遣人白于帝即召之既至上前泣诉不胜哀帝悯之使领女石烈军出入禁中数被恩遇屡以家之细事闻于上,上以为诚。右皮室详稳耶律屋质察其奸邪,表列其状:帝不信,以表示察割。察割称屋质疾己,哽咽流涕。他日屋质又请于帝,帝曰:“察割舍父事我,可保无他。”屋质曰:“察割于父既不孝,于君安能忠!”帝不纳。帝伐周,至详古山,太后与帝祭文献皇帝于行宫,群臣皆醉。察割率兵入太后及帝,因位号。百官不从者,执其家属。至夜,阅内府物,见玛瑙碗,曰:“此希世宝,今为我有!”妻曰:“寿安王、屋质在,吾属无噍类,此物何益!”察割曰:“寿安年幼,屋质不过引数奴,诘旦来朝,固不足忧。”其党矧斯报寿安、屋质以兵因于外,察割寻遣人弑皇后於柩前,仓惶出阵。察割知其不济,乃系群官家属,执弓矢胁曰:“无过杀此曹尔!”时林牙耶律敌猎亦在系中,进曰:“不有所废,寿安王何以兴?籍此为辞,犹可以免。”察割曰:“诚如公言,谁当使者?”敌猎请与罨撒葛同往说之,察割从其计。寿安王复令敌猎诱察割,脔杀之。诸子皆伏诛。

(节选自《辽史·卷百十二·列传第四十二》)

(注释)①噍类:能吃东西的动物,指活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察割佯为/父恶/阴遣人白于帝/即召之/既至/上前泣诉不胜/哀帝悯之/使领女石烈军/出入禁中/数被恩遇/
B.察割佯为父恶/阴遣人白于帝/即召之/既至上前/泣诉不胜哀/帝悯之/使领女石烈军/出入禁中/数被恩遇/
C.察割佯为父恶/阴遣人白于帝/即召之/既至/上前泣诉不胜哀/帝悯之/使领女石烈军/出入禁中/数被恩遇/
D.察割佯为/父恶/阴遣人白于帝/即召之/既至上前/泣诉不胜哀/帝悯之/使领女石烈军/出入禁中/数被恩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弟,与皇太子等均为储君,是皇位正式继承人的封号,通常是皇帝的亲弟。
B.弑,古代称辈分低、地位低的人杀辈分高、地位高的人,如子杀父、臣杀君。
C.僭,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礼仪等或超越身份冒用在上者的职权行事。
D.诘旦,相当于寅时。按古代律例规定,皇帝卯时上朝,大臣寅时即在外等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割善于伪装,蒙骗了很多人。他表面恭敬顺从,但是内心狡诈,很多人都误以为他很懦弱,只有辽太祖通过观察其言行识破了他的真面目。
B.察割私心过重,见风使舵。世宗即位后,其父安端持观望态度,察割通过分析形势,助其父做出选择,后背父投靠世宗,又杀死世宗自立。
C.察割贪于财货,利令智昏。他弑君僭位后到内府搜罗财宝,拿稀世珍宝玛瑙碗在妻子面前炫耀,妻子指出目前的危险处境,也不能让他放弃。
D.察割心狠手辣,明知失败还要垂死挣扎。他被寿安、屋质包围后,仍不思悔改,杀死皇后,还把群官家属作为人质,最终还是难逃失败的命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不信,以表示察割。察割称屋质疾己,哽咽流涕。
(2)时林牙耶律敌猎亦在系中,进曰:“不有所废,寿安王何以兴?籍此为辞,犹可以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种谔子正,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酋令㖫内附,诜恐生事,欲弗纳,谔请纳之。夏人来索,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㖫,当以景询来易。”乃止。询者,中国亡命至彼者也。夏将嵬名山部落在故绥州,其弟夷山先降,谔使人因夷山以诱之,赂以金盂,名山小吏李文喜受而许降,而名山未之知也。谔即以闻,诏转运使薛向及陆诜委谔招纳。谔不待报,悉起所部兵长驱而前,围其帐。名山惊,援枪欲斗,夷山呼曰:“兄已约降.何为如是?”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得首领三百、户万五千、兵万人。从李宪出塞,收洮州,下东宜诸城,掩击至大河,斩首七千级。迁东上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徒鄜延副总管。上言:“夏主秉常为其母所囚,可急因本路官捣其巢穴。”遂入对,大言曰:"夏国无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来耳。”帝壮之,决意西讨,以为经略安抚副使,诸将悉听节制。敌屯兵夏州,谔率本路并内七将兵攻米脂,三日未下。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捷书闻,帝大喜,群臣称贺。犹迁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谔善驭取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自若。敌亦畏其敢战,故数有功。尝渡河,猝遇敌,绐门下客曰:“事急矣,可衣我衣,乘我马,从旗鼓千骑,亟趋大军。”客信之,敌以为谔,追之,几不免。自熙宁首开绥州,后再举西征,皆其兆谋,卒致永乐之祸。议者谓谔不死,边事不已。
(选自《宋史·种谔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B.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C.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D.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的“字”是成人后所起,“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B.“夏”指西夏,是历史上由党项人在我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西夏。
C.“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畿辅”“京畿”一般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D.“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谔屡立战功。他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洮州,攻占城池,斩敌七千;攻打米脂时,面对增援的八万西夏士兵,他巧设伏兵,大破敌军。
B.种谔备受重用。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就委以重任,让他节制众将。
C.种谔为人狡诈。他曾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为使自己脱险,就欺骗门客,让他扮成自己,门客差点儿丢掉性命。
D.种谔富有智谋。西夏人前来索要归附宋朝的酋长,种谔巧妙回应,让敌人无言以对;后来他又巧施计谋,迫降了西夏将领嵬名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㖫,当以景询来易。”
(2)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程颢,字伯淳,世居中山,后徙河南。举进士,调鄂、上元主薄。鄂民有借兄宅居者,发地得瘗钱,兄之子诉曰:“父所藏。”颢问:“几何年?”曰:“四十年。”“彼借居几时?”曰:“二十年矣。”遣吏取十千视之,谓诉者曰:“今官所铸钱,不五六年即遍天下,此皆未藏前数十年所铸,何也?”其人不能答。为晋城令,富人张氏父死,旦有老叟踵门曰:“我,汝父也。”子惊疑莫测,相与诣县。叟曰:“身为医,远出治疾,而妻生子,贫不能养,以与张。” 颢质其验。取怀中一书进,其所记曰:“某年月日,抱儿与张三翁家。”颢问:“张是时才四十,安得有翁称?”叟骇谢。
民税粟多移近边载往则道远就籴则价高颢择富而可任者预使贮粟以待费大省民以事至县者,必告以孝弟忠信,入所以事其父兄,出所以事其长上。度乡村远近为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难相恤,而奸伪无所容。凡孤废者,责之亲威乡党,使无失所。行旅出于其途者,疾病皆有所养。乡必有校,暇时亲至,召老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教者不善,则为易置。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在县三岁,民爱之如父母。
熙宁初,用吕公著荐,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神宗素知其名,每召见,从容咨访。将退,则曰:“卿可频来求对,欲常相见耳。”一日,议论甚久,日官报午正,先生始退。中人相谓曰:“御史不知上未食邪?”尝劝帝防未萌之欲,及勿轻天下士,帝俯躬曰:“当为卿戒之。”
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遇事优为,虽当仓卒,不动声色。王安石执政,议更法令,中外皆不以为便,言者攻之甚力。颢被旨赴中堂议事,安石方怒言者,厉色待之。颢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安石为之愧屈。
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年五十四。
(选自元·脱脱等《宋史·卷四二七·程颢传》,有删改)
注①瘗(yì)钱:陪葬的钱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税粟/多移近边/载往则道远/就籴则价高/颢择富而可任者/预使贮粟/以待费大省
B.民税粟多/移近边/载往则道远/就籴则价高/颢择富/而可任者预使贮粟以待/费大省
C.民税粟多移近边/载往/则道远/就籴/则价高/颢择富/而可任者预使/贮粟以待/费大省
D.民税粟多移近边/载往/则道远/就籴/则价高/颢择富而可任者/预使贮粟以待/费大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中人:即宦官,宦官是中国古代京城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
C.熙宁:是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习惯上,明清两代对殁世的皇帝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哲宗”。
D.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则用“死”通称。其它意为“死”的词还有“崩”“薨”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颢担任鄂县主簿时,有一个借住兄弟房子的平民发现了地下埋藏的钱币,兄弟的儿子谎称这钱币是父亲所藏,程颢很快查明了真相。
B.程颢担任晋城县令时,有一富户人家张氏的父亲死了,结果清早有一年迈的老人到张氏的门前自称是他父亲,还拿出书信作凭证。程颢揭穿了老人的谎言。
C.宋神宗非常欣赏程颢的才华,经常询问他的意见,并希望他经常来与自己对晤,两人相谈甚欢之时甚至会忘记吃饭。
D.程颢坦率地表达了对王安石变法的不认同,王安石本与他交好,至此恼羞成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以事至县者,必告以孝弟忠信,入所以事其父兄,出所以事其长上。
(2)颢被旨赴中堂议事,安石方怒言者,厉色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