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袁枢,字机仲,建之建安人。幼力学,尝以《修身与写赋》试国子监,周必大、刘珙皆期以远器。试礼部,词赋第一人,教授兴化军。

为礼部试官。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曰:“治道尽在是矣。” 他日,上问袁枢何官,茂良以实对,上曰:“可与寺监簿。”于是以大宗正簿召登对,即史书以言曰:“臣窃闻陛下尝读《通鉴》,屡有训词,见诸葛亮论两汉所以兴衰,有戒,垂法万世。”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上曰:“朕不至与此曹图事帷幄中。”枢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

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章悖家以其同里,宛转请文饰其传,枢曰:“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时相赵雄总史事,见之叹曰:“无愧古良史。”

迁大理少卿。通州民高氏以产业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纳厚赂曲庇之,枢直其事以闻,人为危之。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诏权工部侍郎。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光宗受禅,叙复元官。

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江陵濒大江,岁坏为巨浸,民无所托。楚故城楚观在焉,为室庐,徙民居之,以备不。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开禧元年,卒,年七十五。 创作《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藏于家。

(选自《宋史·袁枢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史书以言曰  因:根据
B.枢曰 谢:道歉
C.宁乡人 负:对不起
D.以备不 虞:忧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自明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累迁,表示官职多次调动。在古代,超迁、擢、陟、拔等表示官职的升迁,而谪、黜、窜、左迁等则表示降职贬官。
D.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枢文才突出,学识渊博。他少年时努力学习,曾经以《修身与写赋》参加国子监考试,后又参加礼部考试,得词赋科第一。周必大、刘珙看好他的前程。
B.袁枢积极进言,敢于弹劾权贵。皇帝关心提拔袁枢,袁枢借史事劝诫皇帝。御史冷世光违法乱纪,袁枢弹劾他,认为冷世光是个危险人物,最终冷世光被罢免。
C.袁枢为人正直,修史秉笔直书。他负责修国史,章悖是他的同乡,向他委婉请求修饰自己的传记,被袁枢严词拒绝,皇帝知道后赞赏了袁枢。
D.袁枢为民办实事,体恤百姓。他在江陵任职,江陵靠近长江,每年遭受水患,百姓遭殃;他建草房安置百姓,种树木防备水灾,百姓感激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
(2)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1 10:57: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存,字正仲,润州丹阳人。幼善读书,年十二,辞亲从师于江西,五年始归。时学者方尚雕篆,独为古文数十篇,乡老先生见之,自以为不及。庆历六年,登进士第,调嘉兴主簿,擢上虞令。豪娃杀人,久莫敢问,存至,按以州吏受赇,豪赂他官变其狱,存反为罢去。久之,除密州推官。修洁自重,为欧阳修、吕公著、赵概所知。存故与王安石厚,安石执政,数引与论事,不合,即谢不往。尝召见便殿,累上书陈时政,因及大臣,无所附丽,皆时人难言者。元丰元年,神宗察其忠实无党,以为国史编修官、修起居注。五年,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进枢密直学士,改兵部尚书,转户部。神宗崩,哲宗立,永裕陵财费,不逾时告备,宰相乘间复徙之兵部。有建议罢教装内保甲者,存言:“今京师兵籍益削,又废保甲不教,非国家根本久长之计。且先帝不惮艰难而为之,既已就绪,无故而废之,不可。”门下侍郎韩维罢,存言:“去一正人,天下失望,忠党沮气,谗邪之人争进矣。”又论杜纯不当罢侍御史,王巍不当罢谏官。河决而北几十年,水官议还故道,存争之日:“故道已高,水性超下,徒费财力,恐无成功。”卒辍其役。蔡确以诗怨讪,存与范纯仁欲薄其罪,确再贬新州,存亦罢,以端明殿学士知蔡州。”始,存之徙兵部,确力也。至是,为确罢,士大夫善其能损怨。岁余,加责政殿学士、知扬州。扬润相去一水用故相例得岁时过家上冢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亲与酬酢乡党传为美谈绍圣初,请老,提举崇禧观,迁右正议大夫致仕。建中靖国元年,卒,年七十九。赠左银青光禄大夫。存性宽厚,平居恂恂,不为诡激之行,至其所守,确不可夺。司马光尝曰:“并驰万马中能驻足者,其王存乎!”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扬/润相去一水/用故相例/得岁时过家上冢/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乡亲与酬酢/乡党传为美谈/
B.扬/润相去一水/用故相例/得岁时过家上冢/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乡亲与酬酢/乡党传为美谈/
C.扬/润相去一水/用故相例/得岁时过家/上冢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乡亲与酬酢/乡党传为美谈/
D.扬/润相去一水/用故相例/得岁时过家/上冢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乡亲与酬酢/乡党传为美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古文,文体名,区别于骈体文而言,与韩愈《师说》“好古文”中“古文”的含义相同。
B.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属于文官,大致相当于现代的秘书一职。
C.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一般年龄为七十岁,也称“致政”、“乞骸骨”。
D.保甲,是宋朝时期开始的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十户为“甲”,十甲为“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存不畏豪强,严格执法。有一豪门大户杀人,很久没人过问,王存到任后,严格审查案件,终于查清是州吏收受贿赂,最终罢免了受贿官员。
B.王存为人耿介,敢于直言。他曾被宋神宗在便殿召见,多次上书指陈当时政事,虽涉及一些大臣权贵,但绝不依附,敢说别人难以说出的事情。
C.王存独具慧眼,见解独到。有人建议废除京畿内保甲制度,他透彻分析,坚决反对:水官建议恢复黄河旧有的河道,王存据理力争,停止了工役。
D.王存性情宽厚,不计前嫌。当年神宗去世后,因蔡确作梗,王存被移任兵部:后来蔡确获罪,王存却力争为蔡确减罪,自己也因此事被罢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存故与王安石厚,安石执政,数引与论事,不合,即谢不往。
(2)存性宽厚,平居恂恂,不为诡激之行,至其所守,确不可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正辞,字直道,齐州人。正辞治《春秋公羊》、《谷梁》,登第,调补安阳主簿。开宝中,判入等,迁国子监丞、知戎州,改著作佐郎。代还,治逋欠于淄州,转运使称其能,转左赞善大夫,就知淄州。太宗征河东,诸州部粮多不及期,正辞所部长山县吏张秀督民输,受钱二千,即杖杀之,郡中畏服。太平兴国中,改殿中丞,通判棣、深二州,迁国子博士。御史中丞刘保勋奏充台直,会有言饶州多滞讼,选正辞知州事,至则宿系皆决遣之。胥吏坐淹狱停职者六十三人。会诏令料州兵送京师有王兴者怀土惮行以刃故伤其足正辞斩之兴妻诣登闻上诉太宗召见正辞廷辨其事正辞曰:“东南诸郡,饶实繁盛,人心易动。兴敢扇摇,苟失控驭,则臣无待罪之地矣。”上壮其敢断,特迁膳部员外郎,充江南转运副使,赐钱五十万。饶州民甘绍者,积财钜万,为群盗所掠,州捕系十四人,狱具,当死。正辞按部至,引问之,囚皆泣下,察其非实,命徙他所讯鞫。既而民有告群盗所在者,正辞潜召监军王愿掩捕之。愿未至,盗遁去,正辞即单骑出郭二十里,追及之。贼控弦持弰来逼,正辞大呼,以鞭击之,中贼双目,执之。贼自刃不殊,余贼渡江散走,追之不获,旁得所弃赃。贼尚有余息,正辞即载归,令医傅药,创既愈,按其奸状,伏法。而前十四人皆得释。真宗即位,俄复为盐铁判官。咸平三年,兼侍御史知杂事。时李昌龄自忠武行军起知梓州,董俨知寿州,王德裔、杨缄皆任转运使,后失官宰畿邑。正辞上言:“昌龄辈贪墨著闻,愿陛下罢其民政。”诏追还俨敕,余悉代之。又言:“治民之官,牧宰为急。”举吴奋等五人堪任大郡,复请令奋等各举知县、县令,从之。坐鞫任懿狱,贬滁州团练副使。会赦,复为仓部考功员外郎,知淮阳,以年老,求监兖州商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卒,年七十五。

(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诏令料州/兵送京师有王兴者/怀土惮行以刃/故伤其足/正辞斩之/兴妻诣登闻/上诉太宗/召见正辞/廷辨其事
B.会诏令料州兵送京师/有王兴者/怀土惮行以刃/故伤其足/正辞斩之/兴妻诣登闻上诉太宗/召见正辞廷辨其事
C.会诏令料州兵送京师/有王兴者/怀土惮行/以刃故伤其足/正辞斩之/兴妻诣登闻上诉/太宗召见/正辞廷辨其事
D.会诏令料州/兵送京师/有王兴者怀土惮行/以刃故伤其足/正辞斩之/兴妻诣登闻/上诉太宗/召见正辞廷辨其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公羊》又称《公羊传》,它与《左氏传》《谷梁传》都是阐释《春秋》的著作。
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宗”是开国皇帝用的庙号。
C.国子博士,即国子监博士,是指国家设置的最高学府里,专门教学讲授的官员。
D.军,本意是围成营垒;宋代,军作为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正辞治民有方,严慈相济。他对自伤以逃脱兵役的人,果断将其斩首,得到皇帝认可;而对于无辜而被判死刑的嫌犯,就将他们全部释放。
B.范正辞铁腕治吏,严刑峻法。在太宗征讨河东时,范正辞所管辖的长山县吏督运粮草,私受贿赂;范正辞将此人杖杀,使得全郡人民畏服。
C.范正辞谨慎求实,勇敢无畏。巡视饶州时,他讯问已结案的死刑犯,察觉案情有不实,派人查知盗贼藏身处后,就立即独自去抓捕逃走的盗贼。
D.范正辞直言敢谏,重视举贤。他向皇帝进言,请求罢黜李昌龄等贪官;推举吴奋等人担任大郡职务,又请求让吴奋等各自举荐知县等官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有言饶州多滞讼,选正辞知州事,至则宿系皆决遣之。
(2)为群盗所掠,州捕系十四人,狱具,当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涧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久乃信服。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回:“太守犹不避涂潦,吾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B.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C.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D.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祐二年”是以皇帝年号纪年,“嘉祐”是宋仁宗的第九个年号,也是最后一个年号。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时,被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太守”,战国时称郡守,汉改称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侪”,是“等辈,同类”的意思,相当于“伦”“徒”“属”“辈”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有做诤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文章,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好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俊卿,字应求,兴化人。绍兴八年,登进士第,授泉州观察推官。累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时灾异数见,金人侵轶之势已形。俊卿乃疏言:“张浚忠荩白首不渝窃闻谗言其阴有异志夫浚之得人心伏士论为其忠义有素反是则人将去之谁复与为变乎疏入,未报,因请对,力言之,上始悟。数月,以浚守建康。又言:“内侍张去为阴沮用兵,且陈避敌计,摇成算,请按军法。”上曰:“卿可谓仁者之勇。”除权兵部侍郎。乾道元年,知建康府。逾年,授吏部尚书。受诏馆金使,遂拜同知枢密院事。时曾觌、龙大渊怙旧恩,窃威福,士大夫颇出其门。及俊卿馆伴,大渊副之,公见外,不交一语,大渊纳谒,亦谢不接。 五年,曾觌官满当代,俊卿预请处以浙东总管。上曰:“觌意似不欲为此官。”俊卿曰:“前此陛下去二人,公论甚惬。愿捐私恩,伸公议。”觌怏怏而去。枢密承旨张说为亲戚求官,惮俊卿不敢言,会在告,请于右相虞允文,得之。俊卿闻敕已出,语吏留之。说皇恐来谢,允文亦愧,犹为之请,俊卿竟不与,说深憾之。吏部尚书汪应辰与允文议事不合,求去,俊卿数奏应辰刚毅正直,可为执政。上初然之,后竟应辰守平江。自是上意向允文,而俊卿亦数求去。明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帅福州。陛辞,犹劝上远佞亲贤,修政攘敌,泛使未可轻遣。淳熙八年,上章告老,以少师、魏国公致仕。十三年十一月薨,年七十四。上闻嗟悼,辍视朝,赠太保,命本路转运司给葬事,赐谥正献。

(节选自《宋史·陈俊卿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浚忠荩/白首不渝/窃闻谗言其阴有异志/夫浚之得人/心伏士论/为其忠义有素/反是/则人将去之/谁复与为变乎/
B.张浚忠荩/白首不渝/窃闻谗言其阴有异志/夫浚之得人心/伏士论/为其忠义有素反/是则人将去之/谁复与为变乎/
C.张浚忠荩/白首不渝/窃闻谗言其阴有异志/夫浚之得人心/伏士论/为其忠义有素/反是/则人将去之/谁复与为变乎/
D.张浚忠荩/白首不渝/窃闻谗言其阴有异志/夫浚之得人/心伏士论/为其忠义有素反/是则人将去之/谁复与为变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尚书,吏部的最高长官,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B.在告,指官吏在休假。唐宋官吏有常规性假日,每十天休一天假,称为“旬假”。
C.出,在这里指京城官员因触犯法令或得罪权贵,被贬谪到偏远贫瘠的地方为官。
D.陛辞,指朝官外任前上殿辞别皇帝,也指面见皇帝辞官。文中指陈俊卿上殿辞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俊卿是非分明。他为被污有异志的张浚辩白,认为张浚一向忠诚,受士人敬服;要求惩罚动摇既定军事策略的张去为。
B.陈俊卿刚正不阿。他对依仗皇恩作威作福的龙大渊不假辞色,阻止曾觌回到皇帝身边,离开朝廷时还直谏皇帝要远佞亲贤。
C.陈俊卿坚守原则。张说为亲戚求官,虞允文也为之说情,被他拒绝;汪应辰与虞允文政见不合但刚毅正直,他极力举荐。
D.陈俊卿深受信重。皇帝对他所提的建议,均能一一采纳;他去世时,皇帝感伤不已,赠官赐谥,令地方官员为他安排葬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疏入,未报,因请对,力言之,上始悟。
(2)前此陛下去二人,公论甚惬。愿捐私恩,伸公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
“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代因袭之。
B.《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C.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
B.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却认为不足挂齿。
C.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
D.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
(2)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