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章懋,字德懋,兰溪人。成化二年会试第一,成进士,改庶吉士。明年冬,授编修。

宪宗将以元夕张灯,命词臣撰诗词避奉。懋与同官黄仲昭,检讨庄昶疏谏曰:“顷谕臣等撰鳌山烟火诗词,臣等窃议,此必非陛下本怀,或以两宫圣母在上,欲备极孝养奉其欢心耳,然大孝在乎养志,不可徒陈耳目之玩以为养也。今川东未靖,辽左多虞,江西、湖广赤地数千里,万姓嗷嗷,张口待哺,此正陛下宵旰焦劳,两宫母后同忧天下之日。至翰林官以论思为职,鄙俚之言岂宜进于君上,伏读宜宗皇帝御制《翰林箴》有曰‘启沃之言,唯义与仁,尧、舜之道,邹、鲁以陈。’张灯岂尧、舜之道,诗词岂仁义之言?若谓烟火细故不足为圣德累,则舜何必不造漆器,禹何必不嗜旨酒,汉文何必不作露台?古帝王慎小谨微必矜细行者,正以欲不可纵,渐不可长也。伏乞将烟火停止,移此视听以明目达聪,省此资财以振饥恤困,则灾祲可销,太平可致。”帝以元夕张灯,祖宗故事,恶懋等妄言,并杖之阁下,左迁其官,修撰罗伦先以言事被黜,时称“翰林四谏”。

年止四十一,力求致仕。吏部尚书尹曼固留之,不可。既归,屏迹不入城府。奉亲之暇,专以读书讲学为事,弟子执经者日益进。贫无供具,惟脱粟菜羹而已,四方学士大夫高其风。家居二十余年,中外交荐,部檄屡起之,以亲老坚不赴。

弘治中,孝宗登用群贤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缺祭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时南监缺司业且二十年,诏特以罗饮顺为之,而虚位以待懋,十六年,服阕,懋复固辞,不允,始莅任。六馆士人人自以为得师。监生尤樾母病,例不得归省,昼夜泣。懋遣之归,日:“吾宁以连制获罪。”武宗立,陈勤圣学、隆继述,谨大婚、重诏令、敬天戒五事,正德元年乞休,五疏不允。复引疾恳辞,明年三月始得请。世宗嗣位,即家进南京礼部尚书,致仕,其冬,遣行人存问,而懋已卒,年八十六。

(节选自((明史·章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宗髓/用群贤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缺祭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
B.孝宗登用群贤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缺祭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
C.孝宗登用群贤/众议西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缺祭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
D.孝宗登用群贤/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缺祭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闹。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懋在担任翰林院编修时,敢于犯颜直谏。他明知劝说停止元夕张灯一事会激怒皇上,甚至会丢了官职,仍然坚守职责,与同事上书直陈其事。
B.章懋以为国君应谨小慎微,不可纵欲长渐。懋等指出烟火诗词非尧舜之道,并列举尧舜、汉文帝等古代的贤君圣主从细节处自警的事例说服皇上。
C.章懋回到故乡后屏迹不出,惟奉亲是务。虽然朝野内外的人士一再推荐他,朝廷也多次下发公文起用他,他都以双亲年老为由,予以坚决推辞。
D.章懋担任祭酒时,受到六馆人士推崇。馆士认为得到了老师。他曾冒着违背国子监制度而获罪的危险,破例为一个看望生病的母亲的学生批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大孝在乎养志,不可徒陈耳目之玩以为养也。
(2)贫无供具,惟脱粟菜羹而已,四方学士大夫高其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25 05:03: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开传

曾巩

柳开字仲涂,大名人,初名肩愈。父承翰,仕至监察御史。开幼警悟豪勇,父显德末为南乐县令,有盗入其家众不敢动开十三岁亟取剑逐之盗踰垣开挥刃断其二足指。及就学,讲说能究旨,开宝六年登进士第,官至如京使。知忻州,徙沧州,未至卒,年五十四。子涉迁居荆南,仕为隍城使。

有赵生者得韩愈文数十篇,未达,乃携以示开。开一见遂知为文之趣,自是属辞必法韩、柳,盖慕之也。著书号东郊野夫,又号补亡先生,作二传以见其意。开垂绝,语门人张景曰:“吾十年著一书,可行于世。”景为名之曰《默书》,辞意稍隐,读难遽晓。开尚气自任,不顾小节,所与交者必时之豪俊。太宗征河东,开从驾督粮,适常、润有寇,遂选开知常州。开至治所,招降群盗,以俸赏之,又解衣与盗酋,置之左右。或谓不可,开曰:“彼失所则盗,不而则吾民也。今推以赤心,夫岂不怀!始惧死,故假息锋刃之下。”未半岁,境内辑宁。

诏徙全州,州西有溪洞蛮粟氏久为边患,朝廷设七寨不能御。开至,选勇辩吏往说之,不逾月,携老幼至州。开赋其居业,作《时鉴》篇,刻石戒之。遣其酋赴阙,授州上佐,边患遂息,诏赐开缗钱三十万。知环州,为理互市不直者,戎落悦服,徙知邠州。真宗即位,迁如京使,上书言时政,上嘉纳之。又徙代州,葺城垒战具,诸将沮议,因谓其从子浩曰:“寇殆将至,诸将见嫉,一旦寇至,必危我矣!”即丐小郡,得忻州。是秋虏果犯塞。

(选自《柳开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盗入/其家众不敢动开/十三岁亟取剑逐之盗/踰垣开挥刃/断其二足指
B.有盗入其家/众不敢动/开十三岁/亟取剑逐之盗/踰垣开挥刃/断其二足指
C.有盗入其家/众不敢动/开十三岁/亟取剑逐之/盗踰垣/开挥刃断其二足指
D.有盗入/其家众不敢动开/十三岁亟取剑/逐之盗踰垣/开挥刃断其二足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六经”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论语》《春秋》。
B.门人:原指守门人,又指门客、门生,此处指门生,古人亲授业者称弟子,转相授者称门人。
C.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D.互市:指历史上中原与周边各族间及中国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后者亦称通商或通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开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机警勇敢,成年后,更是重情义、讲信用,且不被小节约束,和他交往的人也都是当时的豪杰俊才。
B.柳开耗尽十年心血著成一部作品,自觉可传之于世,便将书托付给门人张景,张景于是写下一篇《默书》,来介绍柳开的作品。
C.柳开做事能够审时度势,他临危受命,前往常州平息寇患。到任后,他推行怀柔政策,招降并安抚盗寇,使他们能够安身立命。
D.柳开善于平息边患,且做事有先见之明。任职全州时,主动选派官员招抚边民;任职代州时,又积极修整城墙营垒和武器战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开一见遂知为文之趣,自是属辞必法韩、柳,盖慕之也。
(2)寇殆将至,诸将见嫉,一旦寇至,必危我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彦光,字修芝。父显,周邢州刺史。彦光少岐嶷(幼年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魏大统末,入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周受禅,迁舍人上士。武帝时,累迁小驭下大夫。母忧去职,毁瘠过礼。未几,起令视事,帝见其毁甚,嗟叹久之。宣帝即位,拜华州刺史。

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甚有惠政。后数岁,后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槌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

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设,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

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后数岁,卒官。冀定瀛青四州刺史,谥曰襄。

(节选自《隋史·梁彦光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B.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C.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D.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汉武帝时始置。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职任监察。
B.母忧,也作“丁内艰”,指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策试,谓以对策试士。大凡以政事、经义发问,使试士条对。策,写在简策上的试题。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如赠言;也指古代皇帝对在职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如赠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彦光恪守孝道。梁彦光母亲去世,他因悲伤过度极度瘦弱;不久被起用任职,皇帝看了梁彦光的形貌变化后,对其感叹不已。
B.梁彦光施行惠政。梁彦光任岐州刺史时,当地民风淳朴,他用宽缓平和的办法来镇守,全境教化得很好,朝廷考评接连第一。
C.梁彦光生性执着。梁彦光第一次治理相州不力被处罚,但他自请再回相州任职,虽遭当地豪强地痞嗤笑,但他毫不退缩。
D.梁彦光重视教育。梁彦光创立学堂,招纳名儒授课;在厅堂设宴款待特别优异的学生,让其余成绩差的学生都坐在走廊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上闻而谴之,竞坐免。
(2)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小题5】梁彦光两次到相州任职,执政思想有什么区别?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四年,灵公壮,侈,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灵公怒,杀宰夫,使妇人持其尸出弃之。过朝,赵盾、士会前数谏不听。已,又见死人手,二人前谏。士会先谏,不听。灵公患之,使鉏麑刺赵盾。盾闺门开,居处节,鉏麑退叹曰:“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

初,盾常田首山,见桑下有饿人,饿人示眯明也。盾与之食,食其半,问其故,曰:“三年,未知母之存不,愿遗母。”盾义之,益与之饭肉。已而,为晋宰夫,赵盾弗复知也。

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盾。公宰示眯明知之,恐盾醉不能起,而进曰:“君赐臣觞三行,可以罢。”欲以去赵盾,令先毋及难。盾既去,灵公伏士未会,先纵狗名敖,明为盾搏杀狗。盾曰:“弃人用狗,虽猛何为。”然不知明之为阴德也。已而,灵公纵伏士出逐赵盾。示眯明反击灵公之伏士,伏士不能进而竟脱盾。盾问其故,曰:“我桑下饿人。”问其名,弗告;明亦因亡去。

(节选自《史记 晋世家》)

注①雕:画。②胹熊膰:煮熊掌。其肉难熟。③首山:即雷首山,又名中条山,在今山西永济。④宦:为臣隶。⑤毋及难:不会遭难。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盾常首山
(2)盾
(3)晋灵公赵盾酒
(4)伏士不能进而脱盾
【小题2】找出文中与“已而”意义相同的一个副词:______。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宦三年,未知母之存不,愿遗母。
(2)盾曰:“弃人用狗,虽猛何为?”然不知明之为阴德也。
【小题4】选文表现了赵盾______ 、_______ 的品质。
【小题5】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曾质疑鉏麑槐下之叹的真实性:“鉏麑槐下之词,谁闻之欤?”你怎么看待《史记》的这种写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列小题。

高桢,辽阳渤海人。五世祖牟翰仕辽,官至太师。桢少好学,尝业进士。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伪送款以缓师。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天会六年,迁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加太子太傅。在镇八年,政令清肃,吏畏而人安之。十五年,加太子太师,提点河北西钱帛事。

天眷初,同签会宁牧。及熙宗幸燕,兼同知留守,封戴国公,改同知燕京留守。魏王道济出守中京,以桢为同判,俄改行台平章政事,为西京留守,封任国公。是时,奚、霫军民皆南徙,谋克别术者因之啸聚为盗。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之官,责以平贼之期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迁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莒王。策拜司空,进封代王,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如故。

桢久在台,弹劾无所避,每进对,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荐张忠辅、马讽为中丞,二人皆险诐深刻,欲令以事中桢。正隆例封冀国公,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及疾革,书空独语曰:“某事未决,某事未奏,死有余恨。”,年六十九。海陵悼惜之,遣使致奠,赙赠加等。

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B.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C.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D.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举人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称进士。一甲授官,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B.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为正长官。
C.路,我国古代宋元时期最高的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最初是监察区的性质,后转化为行政区划。
D.薨,古代用于称诸侯或大官的死。从汉朝开始太后的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官员的死也都叫“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桢少年好学。即使祖上为官,也不曾荒废学业,还曾经学习准备考取进士。
B.高桢不畏权贵。痛打海陵王宠爱之人,检举官吏罪状无所回避,以致掌权的人憎恨他。
C.高桢尽责政事。虽然因病免官了,但还惦记着某事还未决定,某事还未上奏。
D.高桢方正严肃,简朴沉静。家里没有供养歌伎,即使和妻子女儿端坐一整天,也不苟言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之官,责以平贼之期。
(2)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于谨字思敬。性沉深,有识量,略窥经史,尤好《孙子》兵书。太宰元穆见之,叹曰:“王佐材也。”正光四年,广阳王元深北伐,引谨为长流参军,特相礼接。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广阳与谨至折敷岭迎接之。谨曰:“拔陵兵众不少,闻乜列河等款附,必来要击。彼若先据险,则难与争锋。今以乜列河等饵之,设伏而待,必指掌破之。”广阳从其计。拔陵果来要击,谨伏兵发,贼大败。

孝昌元年,又随广阳王征鲜于修礼。会章武王为修礼所害,遂军中山。侍中元晏宣言于灵太后曰:“广阳盘桓不进,坐图非望。又有于谨者,智略过人,为其谋主。风尘之隙,恐非陛下纯臣。”灵太后诏于尚书省门外立榜,募获谨者,许以重赏。谨闻之,请诣阙披露腹心,广阳许之。谨遂到榜下,曰:“吾知此人。”众共诘之,谨曰:“我即是也。”有司以闻。灵后见之,大怒。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灵后意稍解,遂舍之。

及太祖崩,孝闵帝尚幼,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护深忧之,密访于谨。谨曰:“夙蒙丞相殊眷,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明日,群公会议。谨曰:“中山公受顾托,军国大事,理须归之。”辞色抗厉,众皆悚动。谨言于护曰:“公若统理军国,谨等便有所依。”遂再拜。群公迫于谨,亦拜。众议始定。

保定二年,谨以年老乞骸骨诏不许及晋公护东伐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天和三年薨年七十六。武帝亲临,加太师、雍州刺史,曰文。

(节选自《周书·于谨传》)

注护:字文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诏不许/及晋公护东伐/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天和三年/薨于位/年七十六
B.诏不许及/晋公护东伐/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天和三年/薨于位/年七十六
C.诏不许/及晋公护东伐/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天和三年/薨/于位/年七十六
D.诏不许及/晋公护东伐/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天和三年/薨于位/年七十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子》,春秋时期孙武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被誉为“兵学圣典”。
B.阙,可指皇宫前面两侧除望的楼台,又可作朝廷的代称。“诣阙”文中指去朝廷。
C.乞骸骨,原意是请求归葬故乡,是古代的臣子请求君王宽恕以保全性命的说法。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谨善于谋划。也列河率众一起归附,于谨预见到拔陵会依仗兵多将广前来拦击,于是提出计策,被广阳王采用,大败贼兵。
B.于谨富有才华。他读过一些经典史籍,尤其好读兵书《孙子》,性情深沉,有见识、度量,太宰元穆赞叹他是个帝王般的人才。
C.于谨勇猛刚毅。他一人深入贼营成功规劝也列河等归附;闻知灵太后张榜悬赏捉拿他,主动投案,并为广阳王诉说忠诚。
D.于谨知恩图报。中山公字文护向来特别关照于谨,在群臣聚集在一起议事之时,于谨帮助宇文护争得了掌理军国大事的大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乜列河等饵之,设伏而待,必指掌破之。
(2)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