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仪诳楚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约于齐,则楚孤绝:穷尽。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天下之兵也来:使……到来,招致。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从亲是谓大丈夫也
B.使秦女得大王箕帚之妾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
C.寡人不兴师得六百里地商於之地不可得,齐、秦合
D.夫秦之所以重楚者,其有齐也仪寡人绝齐未甚邪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施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小题4】(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
(2)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2 11:0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宇子美。襄阳人,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巩令;祖审言,膳部员外郎;父闲,奉天令。甫少不羁。天宝中,献《三赋》,召试文章,授河西尉。辞不行,改右卫率府胄曹。天宝末以家避乱鄜州,独转陷贼中。至徳二载,窜归凤翔。谒肃宗,授左拾遗。诏许至鄜迎家。明年,收京,扈从还长安。

房琯罢相,甫上疏论琯有才,不宜废免。肃宗怒,贬琯邠州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属关辅饥乱,弃官之秦州,又居成州同谷。自负薪采稆,餔糒不给。遂入蜀,卜居成都浣花里,复适东川。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以道阻不赴,欲如荆楚。上元二年,闻严武镇成都,自阆州挈家往依焉。武归朝廷,甫浮游左蜀诸郡,往来非一。武再镇两川,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衣。

永泰元年夏,武卒。郭英乆代武。崔旰杀英乆,杨子琳、柏贞节举兵攻旰,蜀中大乱。甫逃至梓州。乱定,归成都,无所依。乃泛江游嘉、戎,次云安,移居夔州。大历三年春,下峡至荆南,又次公安,入湖南。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尝至岳庙,阻暴水,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具舟迎还。五年夏,一夕醉饱卒,年五十九。

观甫诗与唐实录,犹概见事迹,比《新书》列传,彼为踳驳。甫集初六十卷。令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搜裒外书,凡九十九卷。除其重复,定取千四百有五篇。凡古诗三百九十有九,近体千有六。起太平时,终湖南所作;视居行之次,若岁时为先后,分十八卷。又别录赋笔杂著二十九篇,为二卷,合二十卷。意兹未可谓尽,他日有得,尚副益诸

大宋宝元二年十月,翰林学士、兵部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王洙原叔记。

(选自《<杜工部集>记》王洙)

注:①餔糒,būbèi,指食粮。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B.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C.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D.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胄曹,胄是盔甲,曹是指管理这些东西、掌管库府锁匙的小官。
B.浮游,即漫游,与《赤壁赋》里“寄蜉蝣于天地”之“蜉蝣”同义。
C.大宋宝元,大宋是指北宋,宝元是指仁宗年号,与“大历”不同朝代。
D.王洙原叔,这种称谓法与我们学过的“萧君圭君玉”“王回深父”相同。
【小题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任职后不久就经历了一次凶险。杜甫身陷叛军之手,天宝末年逃出,拜谒了肃宗,京城收复后,护驾回到长安。
B.杜甫正直耿介,看不得好人受屈。杜甫为房琯罢相一事上疏,受到贬黜,直到严武的帮助才有机会被皇帝授予官职。
C.杜甫后期生活上一直颠沛流离。严武死后,蜀中发生动乱。自此,杜甫开始泛舟游历,往来居无定所,直到饱醉死去。
D.王原叔搜集并整理了杜甫的作品。王原叔收集了99卷杜甫的作品,按照诗和赋笔杂著的形式,分门别类地编排为20卷。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在汉语。
(1)遂入蜀,卜居成都浣花里,复适东川。
(2)意兹未可谓尽,他日有得,尚副益诸。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吾。”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闻召佗。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①头风:头痛病。②考竟:拷问,死于狱中。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病在肠中,便断肠湔洗 不阙秦,将焉取之
B.辞妻病,数乞期不反 敢烦执事
C.多受其货而不加治   今其智反不能及
D.太祖闻召佗 图穷匕首见
【小题2】文中下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B.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C.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D.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华佗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通晓几种儒家经典,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从来没有产生后悔之情。
B.华佗懂养生之道,医术更是高妙,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华佗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又退还财物走掉了,还留下一封信辱骂郡守。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曹操让华佗专为自己医治头痛病,后来华佗回家,迟迟不肯再来。曹操很生气,认为华佗不愿为自己根治头痛病,把他抓起来马上杀了。
【小题4】译下面两个句子。
(1)到家,辞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
(2)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言兵事

晁错

臣闻汉兴以来,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盗。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有胜意。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砥砺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有大利。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十击一之术也。

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帝王之道,出于万全。今降胡义渠蛮夷之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传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臣错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财择。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杀吏卒,大盗。 寇:盗贼
B.匈奴之弓弗能也 格:抵御
C.民气破伤,有胜意   亡:逃跑
D.今降胡义渠蛮夷之   属:属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时使用的文书。
B.“胡”是古代对北方和东方各族的泛称,始于战国后期,称匈奴族为胡或北胡。
C.“什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也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
D.“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B.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C.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D.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回顾了汉兴以来与匈奴作战胜败得失的情况,援引古代兵法“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的说法,突出良将在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论述了吕后时“民气破伤,无有胜意”,到文帝时“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的形势转变。
C.作者根据“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的理论,分析了敌我的优劣条件,否定了“以众攻寡”,提出了对匈奴作战的一整套战略战术。
D.作者对于汉兴以来抗击匈奴的历史十分熟悉,对前代处理匈奴问题的得失成败也了然于胸,这使得他的论点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
(2)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伍文定,字时泰,松滋人。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有膂力,便弓马,议论慷慨。授常州推官,精敏善决狱,称强吏。魏国公徐俌与民争田,文定勘,归之民。刘瑾入浦重贿,兴大狱,巡抚艾朴以下十四人悉被逮。文定已迁成都同知,亦下诏狱,斥为民。瑾败,起补嘉兴。江西姚源贼王浩八等流劫浙江开化,都御史俞谏檄文定与参将李隆、都指挥江洪、佥事储珊讨之,军华埠。而都指挥白弘与湖州知府黄衷别营马金。贼党刘昌三破执弘,官军大挫。浩八突华埠,洪、文定击败之。谏等上文定忠勇状,诏所司奖劳。以才任治剧,调吉安。计平永丰及大茅山贼已佐巡抚王守仁平桶冈横水宸濠反吉安士民争亡匿文定斩亡者一人众乃定。丙辰之战,身犯矢石,火燎须不动。贼平,功最,擢江西按察使。张忠、许泰至南昌,欲冒其功,而守仁已俘宸濠赴浙江。忠等失望,大恨。文定出谒,遂缚之。文定骂曰:“吾不恤九族,为国家平大贼,何罪?汝天子腹心,屈辱忠义,法当斩。”忠益怒,椎文定仆地。文定求解任,不报。世宗嗣位,上忠等罪状,且曰:“曩忠、泰至江西,渔猎盈百万。虽寸斩二人,不足谢江西百姓。乞速正天诛,用章国典。”帝并嘉纳之。嘉靖三年,讨获海贼董效等二百余人,赐敕奖劳。六年,云南土酋安铨反。诏进文定兵部尚书兼前职,提督云南、四川、贵州、湖广军讨之。已,四川巡按御史戴金复上言:“叛酋称乱之初,势尚可抚。而文定决意进兵,一无顾惜。飞刍挽粮,糜数十万。及有诏罢师,尚不肯已。臣愚以为文定可罪也。”尚书方献夫、李承勋因诋文定好大喜功,伤财动众,乃令致仕。文定忠义自许,遇事敢为,不与时俯仰。芒部之役,愤小丑数乱,欲为国伸威,为议者旁挠。庙堂专务姑息,以故功不克就。九年七月卒于家。天启初,追谥忠襄。

(节选自《明史·伍文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计平永丰及大茅山贼/已佐巡抚王守仁平桶冈/横水/宸濠反/吉安士民争亡匿/文定斩亡者一人/众乃定
B.计平永丰及大茅山贼/已佐巡抚王守仁平桶冈/横水/宸濠反吉安/士民争亡匿/文定斩亡者一/人众乃定
C.计平永丰及大茅山贼/已/佐巡抚王守仁平桶冈/横水/宸濠反吉安/士民争亡匿/文定斩亡者一人/众乃定
D.计平永丰及大茅山贼/已/佐巡抚王守仁平桶冈/横水/宸濠反/吉安士民争亡匿/文定斩亡者一人/众乃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狱,关押犯人的牢狱。由皇帝直接掌管,亲自下诏书定罪,以惩戒臣属。
B.所司,即有司,指主管的官吏。文中指朝廷下诏让主管官员奖励慰劳伍文定。
C.不报,不批复,不答复。皇帝对自劾官员的处理方式之一,是对廷臣奏议的消极处理方式。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表示官员辞职归家的词语还有致事、休致、挂冠、出仕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文定刚直忠谠,敢于秉公断案。魏国公和百姓争田地,伍文定通过审核,将田地还给了百姓。刘瑾收取徐俌贿赂,制造大案,十数人被捕。伍文定亦受牵连,被贬为平民。
B.伍文定南征北战,赤胆忠心平叛。在平定贼寇王浩八、叛王朱宸濠和云南叛酋的战斗中,伍文定都身先士卒,勇于战斗,不怕牺牲。
C.伍文定嫉恶如仇,言辞正气凛然。宸濠之乱平定后,张忠、许泰冒领功劳失败,迁怒文定,文定被绑缚时,痛骂二人“身为天子心腹,侮辱忠臣,依法当斩”。
D.伍文定自许忠义,不愿见风使舵。芒部叛乱一事,伍文定想为国家伸展威风,却被议事的大臣们从旁阻挠。当时朝廷一心要姑息偷安,因此他没能成就这桩功业,赍志而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授常州推官,精敏善决狱,称强吏。
(2)曩忠、泰至江西,渔猎盈百万。虽寸斩二人,不足谢江西百姓。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冯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人也。衍幼有奇才,年九岁,能诵诗,至二十而博通群书。王莽时,诸公多荐举之者,衍辞不肯仕。
时天下兵起,莽遣更始将军廉丹讨伐山东。丹衍为掾,与俱至定陶。莽追诏丹曰:“将军受国重任,不捐身于中野,无以报恩塞责。”丹惶恐,夜召衍,以书示之。衍因说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屯据大郡,镇抚吏士,砥厉其节,百里之内,牛酒日赐,纳雄桀之士,询忠智之谋,要将来之心,待从横之变,兴社稷之利,除万人之害,则福禄流于无穷,功烈著于不灭。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丹不能从,与赤眉战死。
建武六年日食,衍上书陈八事。书奏,帝将召见。初,衍为狼孟长,以罪摧陷大姓令狐略,是时略为司空长史,谗之于尚书令王护、尚书周生丰曰:“衍所以求见者,欲毁君也。”护等惧之,即共排间,衍遂不得入。
后韂尉阴兴、新阳侯阴就以外戚贵显,深敬重衍,衍遂与之交结,由是为诸王所聘请,寻为司隶从事。帝惩西京外戚宾客,故皆以法绳之,大者抵死徙,其余至贬黜。衍由此得罪,尝自诣狱,有诏赦不问。西归故郡,闭门自保,不敢复与亲故通。
建武末,上疏自陈。书奏,犹以前过不用。衍不得志,退而作赋,又自论曰:“历观九州山川之体,追览上古得失之风,愍道陵迟,伤德分崩。夫睹其终必原其始,故存其人而咏其道。疆理九野,经营五山,眇然有思陵云之意。”乃作赋自厉,命其篇曰《显志》。
显宗即位,又多短衍以文过其实,遂废于家。居贫年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冯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
B.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
C.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
D.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征辟制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B.社稷,原指土神和谷神。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这里指国家。
C.建武,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帝王都至少有一个年号。
D.即位,文中指君主登位,又叫“践极”、“践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衍见解独到。王莽派廉丹讨伐山东,冯衍劝廉丹驻守大郡,抚励将士、招贤纳杰、寻求谋略,但是廉丹没有听从。
B.冯衍厌恶权贵。他在担任狼孟长时,用罪名诬陷当时担任司空长史的世家大族令狐略。
C.冯衍交友不慎。与外戚结交,皇帝惩戒外戚宾客,将他们绳之以法,罪重的判死罪、流放,其余的被贬谪。
D.冯衍追求美德。他痛惜大道衰落,感伤美德败坏,于是整理九州原野、往来五岳名山,萌生高尚脱俗的志趣,作赋自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衍所以求见者,欲毁君也。”护等惧之,即共排间,衍遂不得入。
(2)夫睹其终必原其始,故存其人而咏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