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12分)
杨阜字义山,天水冀人也。以州从事为牧韦端使诣许,拜安定长史。阜还,关右诸将问袁、曹胜败孰在,阜曰:“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长史非其好,遂去官。而端征为太仆,其子康代为刺史,辟阜为别驾。察孝廉,辟丞相府,州表留参军事。
马超之战败渭南也,走保诸戎。太祖追至安定,而苏伯反河间,将引军东还。阜时奉使,言于太祖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若大军还,不严为之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太祖善之。而军还仓卒,为备不周。超率诸戎渠帅以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惟冀城奉州郡以固守。超尽兼陇右之众,而张鲁又遣大将杨昂以助之,几①万人,攻城。阜率国士大夫及宗族子弟胜兵者千余人,使从弟岳于城上作偃月营,与超接战,自正月至八月拒守而救兵不至。州遣别驾阎温循水潜出求救,为超所杀,于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计。阜流涕谏曰:“阜等率父兄子弟以义相励,有死无二。田单之守,不固于此也.弃垂成之功,陷不义之名,阜以死守之。”遂号哭。刺史、大守卒遣人请和,开城门迎超。超入,拘岳于冀,使杨昂杀刺史、太守。
阜内有报超之志,而未得其便。顷之,阜以丧妻求葬假。阜外兄姜叙屯历城。阜少长叙家,见叙母及叙,说前在冀中时事,放欷悲甚。叙曰: “何为乃尔?”阜曰:“守城不能完,君亡不能死,亦何面目以视息于天下!马超背父叛君,虐杀州将,岂独阜之忧责,一州士大夫皆蒙其耻。君拥兵专制而无讨贼心,此赵盾所以书弑君也。超强而无义,多衅易图耳。”
叙母慨然,敕叙从阜计。计定,外与乡人姜隐、赵昂、尹奉、姚琼、孔信,武都人李俊、王灵结谋,定讨超约,使从弟谟至冀语岳,并结安定梁宽、南安赵衢、庞恭等。约誓既明,十七年九月,与叙起兵于卤城。超闻阜等兵起,自将出。而衢、宽等解岳,闭冀城门,讨超妻子。超袭历城,得叙母。叙母骂之曰: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超怒,杀之。阜与超战。身被五创,宗族昆弟死者七人。超遂南奔张鲁。
(选自《三国志·卷二十五》)
注释:①几:接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一:统一,一致
B.察孝廉,辟丞相府,州留参军事表:上表
C.太祖之,而军还仓卒,为备不周善:认为……对
D.阜内有超之志,而未得其便报:报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州从事为牧韦端使诣许②资政殿学士行
B.①马超战败渭南也②公子闻,往请,欲厚遗
C.①使从弟岳城上作偃月营②赵尝五战
D.①袁公宽不断②缇骑按剑前.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杨阜有远见卓识的一组是
①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②若大军还,不严为之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
③弃垂成之功,陷不义之名,阜以死守之.
④君拥兵专制而无讨贼心,此赵盾所以书弑君也。
⑤超强而无义,多衅易图耳
⑥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④⑤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阜出使许都回来后,对袁绍和曹操作出了恰当的评价,受到曹操的肯定,被任命为安定长史,但他不愿做,弃官离去。
B.马超在羌、胡一带甚得人心,以至很快兼并了陇西的军队,后攻打下冀城,拘押了杨岳,并杀了刺史、太守。
C.姜叙在母亲与杨阜的劝说下,同意同讨伐马超。他们在卤城一同起兵,杨岳等人在冀城响应,最后夺取冀城,逼走马超。
D.马超听说杨阜等人起事,自己率领军队出战。马超袭击历城,。姜叙的母亲被抓。但她宁死不屈,最终被杀害。
【小题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太祖追至安定,而苏伯反河间,将引军东还(3分)
②超尽兼陇右之众,而张鲁又遣大将杨昂以助之(3分)
③守城不能完,君亡不能死,亦何面目以视息于天下!(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8-15 11:10: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林光朝,字谦之,兴化,莆田人。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学,因往从之游。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亡虑数百人。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之全体,全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调袁州司户参军。乾道三年,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恩幸进,台谏、给舍论驳不行。张阐自外召为执政,锐欲去之,觉其不可摇,遂以老疾力辞不拜。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颇及二人罪,由是光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而大臣论荐不已,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历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八年,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职如故。是时,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光朝不往贺,遂,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茶寇①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光朝自将郡兵,檄摧锋统制路海、本路钤辖黄进各以军分控要害。会有诏徙光朝转运副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帝闻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四年,帝幸国子监,命讲《中庸》,帝大称善,面赐金紫。不数日,除中书舍人。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立封还词头②。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宋史•林光朝传》)

(注)①茶寇:南宋时贩茶的商人为抵抗政府过度的盘剥、压榨而组成的武装。②封还词头:驳回皇帝在人事决策方面不恰当的诏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B.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C.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D.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唐代时称军镇,至宋代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B.执政,原意为掌管国家政事,宋、金时是参知政事、枢密使等高级官员的通称。
C.出,出仕,即出来做官,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或他人举荐就可以成为仕宦。
D.出身,科举考试考中者的身份资格,赐出身指赐给未考中者以相应的身份资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光朝学问精深,教授生徒众多。他与尹焞交游,专心研究圣贤之学;他精通《六经》和诸子百家学说,使得四方学者慕名前来求教。
B.林光朝出仕很晚,仕途一直不顺。他五十岁才中进士,先后因议论皇帝恩宠的臣子龙大渊、曾觌和张说等人的罪行而被朝廷降职任用。
C.林光朝平定寇乱,立下显赫军功。茶寇迫近岭南时,林光朝一边率兵抵御,一边传书其他将领,督促他们拦击贼兵,最终使贼兵败退。
D.林光朝为官正直,敢于驳回上议。皇帝准备重用吏部郎谢廓然,林光朝认为这是对台谏的轻视,会让科举蒙羞,于是立刻驳回了诏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
(2)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侯小叔,河东县人。为河津水手。贞佑初,籍充镇威军,以劳补官。元光元年,迁河中府判官,权河东南路安抚副使。小叔尽护农民入城,以家财赏战士。河中围解,迁治中,安抚如故。枢密院奏:“小叔才能可用,权位轻不足以威众,气假符节。”十二月,诏权元帅右都监,便宜从事。提控吴德说小叔出降,叱出斩之。表兄张先从容言大兵势重,可出降以保妻子,小叔怒谓先曰:“我舟人子,致身至此,何谓出降。”缚先于柱而杀之,饭僧祭葬,以尽戚党之礼。顷之,枢密院遣都监讹论与小叔议兵事,小叔出城与讹论会,石天应乘之取河中府,作浮桥通陕西。小叔驻乐李山寨,众兵毕会,夜半坎城以登,焚楼橹,火照城中。天应大惊不知所为,尽弃辎重、牌印、马牛杂畜,死于双市门。小叔烧绝浮桥,抚定其众。迁昭毅大将军,遥授孟州防御使、同知府事,监军、安抚如故。二年正月,大元军骑十万围河中,总帅讹可遣提控孙昌率兵五千,枢密副使完颜赛不遣李仁智率兵三千,俱救河中。小叔期以夜中鸣钲,内外相应。及期,小叔出兵战,昌、仁智不敢动。小叔敛众入城,围益急,众议出保山寨,小叔曰:“去何之?”密遣经历官张思祖溃围出,奔告于汴京。明日,城破,小叔死,不得其尸。总帅讹可以河中府推官籍阿外代小叔权右都监。枢密院奏:“小叔功卓异,或疑尚在,遽令阿外代之,绝归向之路。”至是元军既拔环河中诸郡小叔已亡四十余日中条诸寨无所统领乃诏阿外权领宣宗思小叔功下诏褒赠切责讹可不救河中之罪

(选自《金史·卷一百二十二》,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是/元军既拔环河中诸郡/小叔已亡/四十余日中条诸寨无所统领/乃诏阿外权领/宣宗思小叔功/下诏褒赠/切责讹可不救河中之罪/
B.至是/元军既拔环河中诸郡/小叔已亡四十余日/中条诸寨无所统领/乃诏阿外权领/宣宗思小叔功/下诏褒赠切责讹可/不救河中之罪/
C.至是/元军既拔环河中诸郡/小叔已亡四十余日/中条诸寨无所统领/乃诏阿外权领/宣宗思小叔功/下诏褒赠/切责讹可不救河中之罪/
D.至是/元军既拔环河中诸郡/小叔已亡四十余日/中条诸寨无所/统领乃诏阿外权领/宣宗思小叔功/下诏褒赠/切责讹可不救河中之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符节,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降等事务的凭证,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B.楼橹,古代军中用以瞭望、攻守的无顶盖的高台,一般建于地面或车、船的上面。
C.鸣钲,指敲击钲、铙或锣,古代打仗时常用进军的信号;文中指与友军进军联络。
D.汴京,北宋国都,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战国时为魏国都城大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小叔出身贫寒,体恤民情。先前在河津当水手,后因有功被提拔为官,升任河中府判官,保护农民进入城中,用家财奖赏战士。
B.侯小叔拒绝投降,忠君爱国。当吴德劝他投降时,他喝令将其斩首,当张先委婉劝降时,他也同样将张先杀死。
C.侯小叔善于用兵,把握战机。在石天应夺取河中府时,他镇定自若,召集各路兵马,突裘石天应,于双市门斩杀石天应。
D.侯小叔面对困境,审时度势。他和孙昌、李仁智约定对敌人进行内外夹攻,但在关键时刻,孙昌、李仁智按兵不动,侯小叔暗中派人突围后禀报朝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缚先于柱而杀之,饭僧祭葬,以尽戚党之礼。
(2)小叔功卓异,或疑尚在,遽令阿外代之,绝归向之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汤显祖传
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少善属文,有时名。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致。显祖谢弗往,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显祖至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授南京太常博士,就迁礼部主事。十八年,帝以星变严责言官欺蔽,并停俸一年。显祖上言曰:“言官岂尽不肖,盖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窃,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默移。御史丁此吕首发科场欺蔽,申时行属杨巍劾去之。御史万国钦极论封疆欺蔽,时行讽同官许国远谪之。一言相侵,无不出之于外。于是无耻之徒,但知自结于执政。所得爵禄,直以为执政与之。纵他日不保身名,而今日固已富贵矣。给事中杨文举奉诏理荒政,征贿巨万。抵杭,日宴西湖,狱市荐以厚利。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不过权门鹰犬,以其私人,猥见任用。夫陛下方责言官欺蔽,而辅臣欺蔽自如。夫今不治,臣谓陛下可惜者四:朝廷以爵禄植善类,今直为私门蔓桃李,是爵禄可惜也。群臣风靡,罔识廉耻,是人才可惜也。辅臣不越例予人富贵,不见为恩,是成宪可惜也。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乞立斥文举、汝宁,诫谕辅臣,省悔过。”帝怒,谪徐闻典史。稍迁遂昌知县。二十六年,上计京师,投劾归。又明年大计,主者议黜之。李维祯为监司,力争不得,竟夺官。家居二十年卒。
显祖意气慷慨,善李化龙、李三才、梅国桢。后皆通显有建竖,而显祖蹭蹬穷老。三才督漕淮上,遣书迎之,谢不往。
显祖建言之明年,福建佥事李琯奉表入都,列时行十罪,语侵王锡爵。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命诸子致 延:请
B.狱市荐   鬻:买
C.以厚利   渔:掠取
D.省悔过 愆:罪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唐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等,后世沿置。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审定法律、掌管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言官即谏官,是中国古代历朝所设的评议朝政的官员。宋代以前,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以后,谏官主要评议宰相是非,将宰相置于言谏监督之中。
D.元杂剧的体例十分精严,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舞台演出由唱、科、白三部分组成,由男角主唱的叫末本戏,女角主唱的叫旦本戏。
【小题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评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汤显祖年青时就擅长写文章,张居正非常想招致当时有学名的汤显祖陪其子读书。
B.汤显祖认为是皇帝赐予大臣们的权力为辅臣所窃,致使言官无所适从。
C.听了汤显祖的上言后,皇帝把申时行发配到徐闻任典史,后又调任遂昌任知县。
D.汤显祖认为不论是张居正还是申时行任宰相,都没有尽职致使圣政可惜。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辅臣不越例予人富贵,不见为恩,是成宪可惜也。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琇者,蒲州解人也。父审素,为巂州都督,在边累栽。俄有纠其军中赃罪,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按之。汪在路,为审素党与所劫,对汪杀告事者,胁汪令奏雪审素之罪。俄而州人翻杀审素之党,汪始得还。至益州,奏称审素谋反,因深按审素,构成其罪。斩之,籍没其家。琇与兄瑝,以年幼坐徙岭外。寻各逃归,累年隐匿。汪后累转殿中侍御史,改名万顷。开元二十三年,瑝、琇候万顷于都城,挺刃杀之。瑝虽年长,其发谋及手刃,皆琇为之。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时都城士女,皆矜琇等幼稚孝烈,能复父仇,多言其合矜恕者。中书令张九龄又欲活之。裴耀卿、李林甫固言:“国法不可纵报仇。”上以为然,因谓九龄等曰:“复仇虽礼法所许,杀人亦格律具存。孝子之情,义不顾命,国家设法,焉得容此!杀之成复仇之志,赦之亏律格之条。然道路谊议,故须告示。”乃下敕曰:“张瑝等兄弟同杀,推问款承。律有正条,俱各至死。近闻士庶,颇有谊词,矜其为父复仇,或言本罪冤滥。但国家设法,事在经久,盖以济人,期于止杀。各申为子之志,谁非徇孝之夫,展转相继,相杀何限!咎由作士,法在必行;曾参杀人,亦不可恕。不能加以刑戮,肆诸市朝,宜付河南府告示决杀。”瑝、琇既死,士庶咸伤愍之,为作哀诔,榜于衢路。市人敛钱,于死所造义井,并葬瑝、琇于北邙。又恐万顷家人发之,并作疑冢数所。其为时人所伤如此。

(选自《旧唐书·张琇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B.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承/为捕者所获/
C.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D.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州是中国古地名,也是古代的“九州”之一。治所在今天的四川成都。
B.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此时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史称“开元盛世”。
C.书令此处为中书省长官。中书省为“三省”之一,主要负责起草诏书。
D.哀诔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叙述死者生平并致哀悼之情,多以散文写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琇命途多舛,身世坎坷。很小的时候父亲获罪被杀.家里被抄,自己也受牵连,和哥哥一起被流放到非常偏远的地方。
B.张琇胆大心细,敢作敢为。从岭外逃回后,他隐姓埋名多年,谋划为父报仇,终于等到时机,亲手杀死了仇人杨万顷。
C.张琇为父报仇,引发争议。包括张九龄在内的很多人都同情他,认为应当宽恕他,但因李林甫的反对,皇帝最终处死了他。
D.张绣死后,深受士民哀怜。他们集资建造义井来纪念张璃兄弟,不但安葬了二人,还设置了几座疑冢,使仇家无法找到。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有纠其军中赃罪,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接之。
(2)近闻士庶,颇有喧词,矜其为父复仇,或言本罪冤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少师事刘炫,炫谓门人曰:“行成体局方正,廊庙才也。”隋大业末,察孝廉,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后为王世充度支尚书。世充平,以隋资补谷熟尉。家贫,代计吏集京师,擢制举乙科,改陈仓尉。高祖谓吏部侍郎张锐曰:“今选吏岂无才用特达者?将用之。”锐言行成,调富平主簿,有能名。召补殿中侍御史,纠劾严正。太宗以为能,谓房玄龄曰:“古今用人未尝不因介绍,若行成者,朕自举之,无先容也。”
尝侍宴,帝语山东及关中人,意有同异。行成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赐名马一、钱十万、衣一称。自是有大政事,令与议焉。累给事中。帝尝群臣:“朕为人主,兼行将相事,岂不是夺公等名?舜、禹、汤、武得稷、蒐、伊、吕而四海安,汉高祖有萧、曹、韩、彭而天下宁,兹事朕皆兼之。”行成退,上疏曰:“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帝嘉纳之。
是岁,帝幸灵州,诏皇太子从。行成谏曰:“皇太子宜留监国,对百寮日决庶务,既为京师重,且示四方盛德。”帝以为忠。迁侍中、兼刑部尚书。高宗即位,封北平县公,监修国史。
永徽四年,自三月不雨至五月,行成惧,以老乞身,制答曰:“古者策免,乖罪己之义。此在朕寡德,非宰相咎。”乃赐宫女、黄金器,敕勿复辞。行成固请,帝曰:“公,朕之旧,奈何舍朕去邪?”泫然流涕。行成惶恐,不得已复视事。未几,卒于尚书省舍,年六十七。诏九品以上就第哭。比敛,三遣使赐内衣服,尚宫宿其家护视。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祭以少牢,谥曰定。 
《新唐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B.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C.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D.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是汉武帝时通过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而被选拔出来的官员,规定应孝廉举者必须年满四十岁。
B.尚书,是古代三省之一,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C.朕,一般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是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的。
D.迁,即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比如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张行成曾经先后辅佐刘炫、隋朝、王世充,但均无大的成就。后来他被张锐推荐给唐高祖,才得以施展才能。随即又被唐太宗重用。
B.在张行成的眼中,天下的百姓应该是平等的,所以他敢于纠正皇帝的错误观点。他又善于劝谏皇帝,使皇帝乐于接受他的观点,并屡次提拔他。
C.张行成作为唐朝的三朝元老,深得高宗信任,不仅升迁他为侍中、兼刑部尚书,还让他监修国史,在他死后又用少牢之礼祭祀他。
D.永徽四年发生了旱灾,张行成认为自己救灾不利因而内心恐惧,坚决请求辞职。而皇帝则认为是自己缺少德行所致,不许他辞职,并加以赏赐。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
(2)行成固请,帝曰:“公,朕之旧,奈何舍朕去邪?”泫然流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