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商隐传

李商隐,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铺,位终荆州录事参军。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椽曹,令典片戈奏,明年令狐作相,商隐屡启陈情,不之省。弘政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B.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C.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D.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
B.古代男子15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15岁左右的年纪。
C.古代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多以年号纪年。如文中的“开成二年”“会昌二年”“大中初”均采用帝王年号纪年法。
D.“迁”是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的词语之一,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左迁”指降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B.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李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绚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令狐楚已卒,子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2)明年令狐作相,商隐屡启陈情,不之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9 04:58: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昂,字千里,陈郡阳夏人。父抃,冠军将军、雍州刺史,泰始初,举兵奉晋安王子勋,事败诛死。昂时年五岁,乳媪携抱匿于庐山,会赦得出,犹徙晋安。至元徽中听还时年十五初抃败传首京师藏于武库至是始还之。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期服,庐于墓次。从兄彖尝抚视抑譬,后与彖同见从叔司徒粲,粲谓彖曰:“其幼孤而能至此,故知名器自有所在。”
齐初,起家冠军安成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王俭镇军府功曹史。俭时为京尹,经于后堂独引见昂,指北堂谓昂曰:“卿必居此。”累迁秘书丞、黄门侍郎。丁内忧,哀毁过礼。服未除,而从兄彖卒。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俄迁御史中丞。时尚书令王晏弟诩为广州,多纳赇货,昂依事劾奏,不惮权豪,当时号为正直。
永元末,义师至京师,牧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高祖手书喻曰:“夫祸福无门,兴亡有数,天之所弃,人孰能匡?吾荷任前驱,拨乱反正,伐罪吊民,至止以来,前无横阵。今竭力昏主,未足为忠,家门屠灭,非所谓孝,忠孝俱尽,将欲何依?”昂答曰:“窃以一餐微施,尚复投殒,况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所以踌躇,未遑荐璧。”建康城平,昂束身诣阙,高祖宥之不问也。
大同六年,薨,时年八十。册谥曰穆正公。初,昂临终遗疏,不受赠谥。敕诸子不得言上行状及立志铭,凡有所须,悉皆停省。复曰:“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但官序不失等伦,衣食粗知荣辱,以此阖棺,无惭乡里。”诸子累表陈奏,诏不许。
(选自《梁书•卷三十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元徽中听还/时年十五/初/抃败/传首京师/藏于武库/至是始还之
B.至元徽中/听还时/年十五/初抃败/传首京师/藏于武库/至是始还之
C.至元徽中/听还时年十五/初抃败/传首京师/藏于武库/至是/始还之
D.至元徽中听还/时年十五/初/抃败传首/京师藏于武库/至是始还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人,古代官职名,“太子舍人”指太子的属官,与“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意思相同。
B.功曹史,古代官职,官名。亦称功曹。西汉始置,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C.牧守,指郡和州的长官。古时郡的长官称守,州的长官称牧。
D.明公,在古代是对位尊者的称呼,文中袁昂称高祖为明公,表达自己对高祖的尊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昂幼年丧父,飘零他乡。他五岁时父亲因拥立晋安王事败被杀,他跟随乳母藏匿于庐山,后遇到朝廷大赦,才迁往晋安。
B.袁昂不畏权势,为官正直。他担任御史中丞时,尚书令王晏的弟弟王诩任广州刺史,多方接受贿赂,袁昂向皇帝检举了他。
C.袁昂身处乱世,节操忠贞。在义师横扫京师、其他官员望风投降时,他据守一方,绝不拱手称臣,但最终还是得到高祖宽宥。
D.袁昂看重名节。他临终曾留下奏疏,表示不接受朝廷赠谥;还告诫后人,他死后丧事从简。但朝廷最终仍册赠他“穆正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期服,庐于墓次。
(2)夫祸福无门,兴亡有数,天之所弃,人孰能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谭纶,字子理,宜黄人。历职方郎中,迁台州知府。纶沉毅知兵。时东南患已四年,朝议练乡兵御贼。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浦,纶自将击之,三战三捷。倭复由松门、澶湖掠旁六县,进围台州,不克而去。转寇仙居、临海,纶擒斩殆尽。进海道副使,益募浙东良家子教之。倭自象山突台州纶连破之加右参政会忧去四十二年春再起纶道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倭屯崎头城,都指挥欧阳深搏战中伏死,倭遂据平海卫,陷政和、寿宁,各扼海道为归计。纶环栅断路,贼不得去,移营渚林。纶自将中军,大破贼,复一府二县。诏加右副都御史。纶以延、建、汀、邵间残破甚,请缓征蠲赋。又考旧制,建水寨五,扼海口,广东境内悉定。纶上疏请复行服,世宗许之。纶练兵事,朝廷倚以办贼,遇警辄调,居官无淹岁。迨南寇略平,而边患方未已。隆庆元年,给事中吴时来请召纶练兵。诏征纶还部,进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纶相度边隘冲缓,道里远近,分蓟镇为十二路,路置一小将,总立三营。诸将以时训练,互为掎角,节制详明。是岁秋,蓟、昌无警。异时调陕西、河间、正定兵防秋,至是悉罢。纶初至,按行塞上,谓将佐曰:“秣马厉兵,角胜负呼吸者,宜于南;坚壁清野,坐制侵轶者,宜于北。”遂筑敌台三千,起居庸至山海,控守要害。纶召入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协理戎政。会台工成,益募浙兵九千余守之。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以功进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协理如故。其冬,予告归。万历五年卒官。太子太保,谥襄敏。
(节选自《明史·谭纶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倭自象山/突台州/纶连破之/加右参政/会忧去/四十二年春再起/纶道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
B.倭自象山突台州/纶连破之/加右参政/会忧去/四十二年春再起纶/道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
C.倭自象山/突台州/纶连破之/加右参政/会忧去/四十二年春再起纶/道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
D.倭自象山突台州/纶连破之/加右参政/会忧去/四十二年春再起/纶道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倭,我国古代对日本人的称呼,明代常有日本海盗船到沿海武装掠夺,史称“倭寇”。
B.行服,就是服丧、守孝,尊亲死后,在服满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C.兵部,我国古代官署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的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D.赠,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的爵位、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谭纶不畏凶险,身先士卒。尽管倭寇伏击了都指挥欧阳深,攻陷多地,但他毫无畏惧,围起栅栏截断其海上退路,亲率军队进攻,收复了失地。
B.谭纶仁爱宽厚,体恤民生。他担任右副都御史后,看到延平、建宁、汀州、邵武地区民生凋敝,十分残破,于是请求朝廷缓征、减免其他赋税。
C.谭纶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他担任边帅,一方面修筑防备敌人的楼台控制要害地区,另一方面又增招浙江兵士驻守,使边境防备得到增强。
D.谭纶沉着刚毅,懂得用兵。他在总督蓟、辽、保定的军务期间,考察研究地形,分路建营,形成掎角之势,确保了蓟镇、昌平地区的稳定。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
(2)纶练兵事,朝廷倚以办贼,遇警辄调,居官无淹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异,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竟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
B.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
C.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
D.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
【小题2】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 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
(2)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必愿,字立夫,广西经略安抚崇宪之子也。未弱冠,丁大母忧,哀毁骨立。服阕,以大父汝愚遗表,补承务郎。嘉定七年举进士,知崇安县,剖判如流,吏不能困。立催科法,足者旌之,未足者宽以趣之,民皆感怿愿输。革胥吏鬻盐之敝。擅发光化社仓活饥民,帅怒,逮吏欲惩之,必愿曰:“刍牧职也,吏何罪。”束檐俟谴,帅无以诘而止。旧有均惠仓,无所储,必愿捐缗钱增籴,至二千石。力主义役之法,乡选善士,任以推排,入资买田助役,则勉有产之家,有感化者,出己田以倡,遂遍行一邑,上下便之。台府以闻,下其式八郡四十八县。秩满,民共立祠刻石。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诏主管官告院兼知台州,一循大父之政,察民疾苦,抚摩凋瘵,修养济院,建陈瓘祠,政教兼举。端平元年,以直秘阁知婺州。至郡,立淳良、顽慢二籍,劝惩人户。迁度支郎中。三.京.兵败,边事甚亟,诏条上守御计,必愿言十事,皆切于边要。嘉熙元年,贻书政府,论边防事宜,授右司郎中。火灾,必愿应诏上封事。权吏部右侍郎。时边事急,必愿应诏言,区画皆中事机。淳佑五年,以华文阁直学士知福州、福建安抚使,三辞,不许。闽人闻必愿至,欣然叹羡。必愿忠信以厚俗,行乡饮酒,旌退士,奖高年,裁僧寺实封之数。甫入境,即以军礼见戎帅,申明左翼军节制事宜,教士卒知劝。居官四年,累乞归,及命召,又三辞,皆不许。卒,遗表上,赠银青光禄大夫。

(节选自《宋史·赵必愿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B.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C.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D.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后来以“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三京”是古代三座京城的合称,宋朝时是指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
C.“义役”是南宋时由应役户出田或买田若干作助役田,所收田租以充应役费用。
D.“丁大母忧”指古代丧葬习俗中官员为母亲守丧,“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必愿为政注重改变地方风气。他任台州知州时,修养济院,建陈璀祠堂,教化上也取得成绩;他到婺州后,设立淳良、顽慢两种户籍,以便劝诫人们。
B.赵必愿爱护百姓,做事有担当。他擅自打开光化社仓,发放粮食救活饥民,统帅却因此要给小吏治罪,赵必愿挺身而出,承担责任,表示愿意接受惩治。
C.赵必愿出身官宦,有政治才能。他任崇安知县,剖决流畅,县吏难不倒他;他在全县实行义役法,上下都觉得便利,后来他又把义役法推行到八郡四十八县。
D.赵必愿留心军事,为国家安全献计献策。边事紧急,他上奏防守计策,都切中边事的要害;嘉熙元年,他给政府写信,论述边防的事,被任命为右司郎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催科法,足者旌之,未足者宽以趣之,民皆感怿愿输。
(2)甫入境,即以军礼见戎帅,申明左翼军节制事宜,教士卒知劝。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举进士第,迁秘书正字。是时秦桧已专政,芾与桧旧故,退然如未尝识。公坐旅进,揖而退,桧疑之,风言者论罢。通判处、婺、越三郡。何溥荐芾材中御史,除监察御史。时金将败盟,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求合乎天地,无愧乎祖宗,则人心悦服,天亦助顺,上韪其言。迁殿中侍御史。两淮战不利,廷臣争陈退避计,芾言:“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进为上策,退为无策。”既而金主亮毙,上疏劝亲征。车驾至建康,芾请遂驻跸,以系中原之望,又言:“去岁两淮诸城望风奔溃,无一城能拒守者,此秦桧求媚媾和之余毒也。能反桧壅塞言路、挫折士气之歧途,则士气日振,而见危授命者有人矣。”知婺州,劝民义役,金华长山乡民十有一家,自以甲乙第其产,相次执役,几二十年。芾舆致十一人者,与合宴,更其乡曰“循理”,里曰“信义”,以褒异之。
知绍兴府。会稽赋重而折色尤甚,芾以攒宫在,奏免支移折变。鉴湖久废,会岁大饥,出常平米募饥民浚治。芾去,大姓利于田,湖复废。权刑部侍郎,迁给事中,改吏部侍郎,以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内侍家僮殴伤酒家保,芾捕治之,狥于市,权豪侧目。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下迁礼部侍郎,力求去,提举太平兴国宫。时芾与陈俊卿俱以刚直见忌,未几,俊卿亦引去,阎安中为孝宗言:“此非国之福也。”后起知太平州,造舟以梁姑溪。历阳卒久戍,溃归,声言欲趋郡境,芾召而厚犒遣之,然密捕倡乱者系狱以闻。诏褒谕。芾前后守六郡,各因其俗为宽猛,吏莫容奸,民怀惠利。屡告老,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后十年卒,年八十。尝曰:“视官物当如己物,视公事当如私事。与其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立朝不偶,晚退闲者十有四年,自号湖山居士,为文豪健俊整,有表奏五卷,诗文三十卷。
(选自《宋史 •吴芾传》)
【小题1】下列对文巾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
B.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
C.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
D.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驻跸。“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先要派兵沿路戒严,禁止行人经过称为“跸”,“驻跸”指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
B.义役。宋代役法之一。南宋乡村民户为了减轻保正、保长的重役,自行结合,割田出粮,帮助当役户,称为“义役”。
C.攒宫。古代皇帝、皇后暂殡之所。宋南渡后,帝、后茔冢均称“攒宫”。表示暂厝,准备收复中原后迁葬河南。
D.致仕。“致”,获得;“仕”可解释为官职、职位。致仕即获得官职。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表达这一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芾忠君爱国,积极主战。吴芾虽与秦桧故旧,但他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他还上疏请高宗亲自北伐、抵抗金人、驻跸建康。
B.吴芾心系百姓,体恤民情。在绍兴知府任上,吴芾上书为百姓免除支移折变。鉴湖久废,恰巧碰到收成不好闹饥荒,他就命令拿出常平米募饥民来进行浚治鉴湖。
C.吴芾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在临安知府任上,有皇宫内侍的家僮打伤了酒家的洒保,吴芾抓捕凶手治罪并在市集示众,权豪因此对他十分敬佩。
D.吴芾明于吏治,颇有谋略。吴芾先后在六个州郡担任知府,他根据各地民风习俗采取或宽或猛的策略,使官吏无法作恶,让百姓受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金将败盟,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
(2)芾舆致十一人者,与合宴,更其乡日“循理”,里曰“信义”,以褒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