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胡谐之,豫章南昌人也。祖廉之,治书侍御史。父翼之,州辟不就。谐之初辟州从事主簿,临贺王国常侍,抚军行参军,晋熙王安西中兵参军,南梁郡大守。以器局见称。徙邵陵王南中郎中兵,领汝南大守,不拜。除左军将军,不拜。
世祖顿盆城,使谐之守寻阳城,及为江州,复以谐之为别驾,委以事任。文惠大子镇襄阳,世祖以谐之心腹,出为北中郎征虏司马,爵关内侯。在镇毗赞,甚有心力。建元二年,还为骁骑将军,转黄门郎,领羽林监。永明元年,转守卫尉。明年,加给事中。三年,迁散骑常侍,太子右率。
谐之风形瑰润,善自居处,兼以旧恩见遇,朝士多与交游。六年,迁都官尚书。上欲迁谐之,尝从容谓谐之曰:“江州有几侍中邪?”谐之答曰:“近世唯有程道惠一人而已。”上曰:“当令有二。”后以语尚书令王俭,俭意更异,乃以为太子中庶子,领左卫率。
谐之兄谟之亡,谐之上表曰:“臣私门罪衅,早备荼苦。兄弟三人共相抚鞠婴孩抱疾得及成人长兄臣谌之复早殒没与今亡第二兄臣谟之衔戚家庭得蒙训长情同极荫何图一旦奄见弃放,吉凶分违,不获临奉,乞解所职。”诏不许。
八年,上遣谐之率禁兵讨巴东王子响于江陵,兼长史行事。为子响所败,有司奏免官,权行军事如故。复为卫尉,领中庶子。谐之有识计,每朝廷官缺及应迁代,密量上所用人,皆如其言,虞悰以此称服之。十年,转度支尚书。明年,卒,年五十一。赠右将军、豫州刺史。谥曰肃。
(节选自《南齐书·胡谐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兄弟三人/共相抚鞠/婴孩抱疾/得及成人/长兄臣谌之/复早殒没/与今亡第二兄臣谟之衔戚家庭/得蒙训/长情同极荫/
B.兄弟三人/共相抚鞠婴孩/抱疾/得及成人/长兄臣谌之/复早殒没/与今亡第二兄臣谟之衔戚家庭/得蒙训/长情同极荫/
C.兄弟三人/共相抚鞠/婴孩抱疾/得及成人/长兄臣谌之/复早殒没/与今亡第二兄臣谟之衔戚家庭/得蒙训长/情同极荫/
D.兄弟三人/共相抚鞠婴孩/抱疾/得及成人/长兄臣谌之/复早殒没/与今亡第二兄臣谟之衔戚家庭/得蒙训长/情同极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指君主召见并授予其官职,它与文中的“徙”“出”“加”“赠”意思相同。
B.永明元年,属于年号纪年法,古代纪年法还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等。
C.禁兵,禁军,是封建时代直辖于帝王且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任务的军队。
D.谥,文中指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被加给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谐之亲情观念很重。胡谐之兄弟之间情感深厚,他的哥哥胡谟之去世之后,他向皇帝上表,提出辞职,皇帝没有准许。
B.胡谐之不接受任命。他曾被任命为邵陵王南中郎中兵、汝南太守,又被任命为左军将军,他都因职位太低而没有接受任命。
C.胡谐之受世祖器重。世祖担任江州刺史时用他作别驾,还把职任上的事委托给他;文惠太子镇守襄阳时,世祖把胡谐之当心腹看待。
D.胡谐之很有见地。每当朝廷官员缺额应提拔或替代时,他就会暗中预测皇上想要任用的人,结果都像他所说的那样,虞悰很佩服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兼以旧恩见遇,朝士多与交游。
(2)为子响所败,有司奏免官,权行军事如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0 06:09: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庠,字周彦,荣州人。父梦易,登皇祜第,力成父志,言于州县不听,言于刺史,言于三司,三司以闻,还籍没者三百五十五家,蠲岁额三十万斤。尝摄兴州,改川茶运,置茶铺免役民,岁课亦办。部刺史恨其议不出己,以他事中之,镌三秩,罢归而卒。母向氏,钦圣宪肃后之姑也。
庠幼颖悟,七岁能属文,俨如成人。年十三,居父丧,哀愤深切,谓弟序曰:“父以直道见挤,母抚柩誓言,期我兄弟成立赠复父官,乃许归葬,相与勉之。且制科先君之遗意也,吾有志焉。”遂闭户,穷经史百家书传注之学,寻师千里,究其旨归。蚤岁上范纯仁、苏辙、张商英书,皆持中立不倚之论,吕陶、苏辙皆器重之。
元祐中,吕陶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荐之,庠以宋邦杰学成未有荐者,推使先就,陶闻而益加敬。未几,当绍圣诸臣用事,遂罢制科,庠叹曰:“命也,无愧先训,以之行已足矣。”
崇宁壬午岁,应能书,为首选。京师蝗,庠上书论时政得失,谓:“中外壅蔽,将生寇戎之患。”张舜民见之,叹其危言。下第径归,奉亲养志,不应举者八年。
大观庚寅,行舍法于天下,州复以庠应诏。庠曰:“昔以母年五十二求侍养,不复愿仕,今母年六十,乃奉诏,岂本心乎?”时严元祐党禁,庠自陈:“苏轼、苏辙、范纯仁为知己,吕陶、王吉尝荐举,黄庭坚、张舜民、王巩、任伯雨为交游,不可入举求仕,愿屏居田里。”以弟序升朝,赠父官,始克葬,葬而母卒。
终丧复举八行,事下太学,大司成考定为天下第一,诏旌其门。朝廷知其不可屈,赐号“处士”。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竞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太后念其姑,尝欲官,庠以逊其弟、侄及甥,且以田均给庶兄及前母之姊。庠卒,孝宗谥曰贤节。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
B.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
C.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
D.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司是古代的三个官署,在不同的朝代所指不同,五代、北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B.元祐是古代帝王年号,中国古代常用年号纪年。文中“崇宁”“大观”“庚寅”都是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的。
C.太学是汉代出现的在京师设立的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于国子监。
D.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多指那些不愿“出仕”的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庠的父亲代理兴州太守期间,因改川茶运遭到刺史中伤,被削除了三等职,回家后去世。
B.王庠把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的机会让给了已经学成的宋邦杰,吕陶知道后更加敬重他。
C.京城遭蝗害,王庠上书论述时政得失,张舜民见到他的上书,感叹他言论正直,敢于直言。
D.州里让王庠应诏,王庠认为这不是自己的本意,又逢元祐党禁很严,不愿应举求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以直道见挤,母抚柩誓言,期我兄弟成立赠复父官,乃许归葬,相与勉之。
(2)当绍圣诸臣用事,遂罢制科,庠叹曰:“命也,无愧先训,以之行已足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世奇,字君常,无锡人。世奇幼颖异,嗜学,有文名。登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十一年,帝遣词臣分谕诸藩。世奇使山东、湖广、江西诸王府,所至却馈遗。还,进左谕德。父忧归。

久之还朝,进左庶子。帝数召廷臣问御寇策。世奇言:“闯、献二贼,除献易,除闯难。人心畏献而附闯,非附闯也,苦兵也。今欲收人心,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帝善其言,为下诏申饬。时寇警日亟,每召对,诸大臣无能画一策。世奇归邸,辄太息泣下,曰:“事不可为矣。”

十七年三月,城陷。世奇方早食,投箸起,问帝安在,东宫二王安在。或言帝已出城,或言,或又言东宫二王被执。世奇曰:“嗟乎,吾不死安之!”其仆曰:“如太夫人何?”世奇曰:“正恐辱太夫人耳。”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世奇曰:“有是哉!”二妾并自经。世奇端坐,引帛自力缢乃死。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世奇曰:“勉哉元升。吾人见危授命,吾不为其难,谁为其难者!与君携手黄泉,预订斯盟,无忘息壤①矣。”

世奇修颐广颡,扬眉大耳,砥名行,居馆阁有声,好推奖后进。为人廉,父死,苏州推官倪长圩以赎锾②三千助丧。世奇辞曰:“苏饥,留此可用振。”周延儒再相,世奇同郡远嫌,除服不赴都。及还朝,延儒已赐死,亲昵者率避去,世奇经纪其丧。其好义如此。赠礼部右侍郎,谥文忠。

(节选自《明史·马世奇传》,有刪改)

注①息壤:文中指誓言。②赎锾(huán):罚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B.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C.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D.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可以指太子所居之宫,后来又借指太子,这与后宫可以借指妃嫔是同理。
B.古时对人死的称呼因严格的等级制度而有所区别,帝王或重臣死称为“崩”。
C.除服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也称“除丧”,即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D.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等职事,主管官员称为礼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世奇洁身自好,为人清廉。他被皇上派遣到各地巡视,拒绝各位藩王的馈赠;当苏州推官倪长圩用罚金帮助他办丧事时,他予以推辞。
B.马世奇建言献策,为国担忧。他为皇上分析时局,提出抵御贼寇的策略;当形势日益紧急,大臣们无能为力时,他总是叹息流泪,内心忧虑。
C.马世奇忠君爱国,慷慨赴难。在国家处于危亡之际,他与成德相约为了国家共赴黄泉;京城陷落,皇帝生死未卜,他以自杀来表忠心。
D.马世奇品行高尚,讲求大义。他严格要求自己,喜欢推举奖励后辈;周延儒被赐死,亲近的人大多回避,他不顾与周延需有嫌隙,为其料理丧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
(2)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随字仲豫,开封考城人。以进士及第,为永康军判官。军无城堞,每伐巨木为栅,坏辄以他木易之,颇用民力。随因令环植杨柳数十万株,使相连属,以为限界,民遂得不扰。属县令受赇鬻漱,转运使李士衡托令于随,不从。士衡愤怒,乃奏随苛刻,不堪从政,罢归,不得调。初,西南夷市马入官,苦吏诛索,随为绳按之。既罢,夷人数百诉于转运使曰:“吾父何在?”事闻,乃得调。后改大理寺丞,为详断官。李溥以赃败,事连权贵,有司希旨不穷治,随请再劾之,卒抵溥罪。迁右司谏,为三司户部判官。随在谏职数言事,尝言:“今之所切,在于纳谏,其余守常安靖而已。”又奏:“频年水旱,咎在执事大臣忿争不和。请察王钦若等所争,为辨曲直。”时下诏蜀中,选优人补教坊,随以为贱工不足辱诏书。又劾奏江、淮发运使钟离瑾载奇花怪石数十艘,纳禁中及赂权贵。王钦若既死,诏塑其像茅山,列于仙官。随言:“钦若赃污无忌惮,考其行,岂神仙耶?宜察其妄。”帝既益习天下事,而太后犹来归政,随请军国常务,专禀帝旨。又谏太后不宜数幸外家,太后不悦。权同判吏部流内铨,以长定格从事,吏不得为奸。使契丹以病足痹辞不能拜及还为有司劾奏夺一官出知信州召为户部副使改天章阁待制不旬日卒随与孔道辅、曹修古同时为言事官,皆以清直闻。随临事明锐敢行,在蜀,人号为“水晶灯笼”。初,使契丹还,会贬,而官收所得马十五乘。既卒,帝怜其家贫,赐钱六十万。 
(选自《宋史·刘随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契丹以病/足痹/辞不能拜/及还/为有司劾奏/夺一官/出知信州/召为户部副使/改天章阁/待制不旬日卒/
B.使契丹以病/足痹/辞不能拜/及还为有司/劾奏夺一官/出知信州/召为户部副使/改天章阁待制/不旬日卒/
C.使契丹/以病足痹/辞不能拜/及还为有司/劾奏夺一官/出知信州/召为户部副使/改天章阁/待制不旬日卒/
D.使契丹/以病足痹/辞不能拜/及还/为有司劾奏/夺一官/出知信州/召为户部副使/改天章阁待制/不旬日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堞,文中指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可抵挡敌人的矢石攻击,从孔隙中可对敌人射箭发炮。
B.谏职,对君主的错误进行规劝使其改正的官职,与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监官不同。
C.教坊,文中指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机关,掌管祭祀音乐和宴享音乐、歌舞的教习等事务。
D.禁中,文中指皇帝居住、视政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禁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随为民着想,深受爱戴。他看到大量砍伐木材耗费民力,就下令种植杨柳,使百姓不再受扰;他被李士衡陷害,不能调任,人们声援他。
B.刘随疾恶如仇,反对贪腐。李溥贪腐败露,因事涉权贵,主管的官员没有深究,他弹劾李溥,使李溥最终伏法;他弹劾钟离瑾用奇物贿赂官员。
C.刘随恪尽职守,言行一致。皇帝下诏给贪官王钦若塑像,他极力反对,皇帝只好作罢;他曾认为皇上接受谏议是最紧迫的一件事,自己积极进谏。
D.刘随不惧权贵,正直廉洁。他不畏惧权贵,甚至连太后都敢得罪;他与孔道辅等人担任谏官,都因为清廉正直出名;他去世后家里因贫穷被赐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西南夷市马入官,苦吏诛索,随为绳按之。
(2)帝既益习天下事,而太后犹未归政,随请军国常务,专禀帝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父楷洛,本契丹首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光弼严毅沉果,有大略,幼不嬉弄,善骑射。起家左卫亲府左郎将,累迁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补河西王忠嗣府兵马使,充赤水军使。忠嗣遇之厚,虽宿将莫能比。尝曰:“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俄袭父封。以破吐蕃、吐谷浑功,进云麾将军。

安禄山反,郭子仪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持节河东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云中大守。寻加魏郡大守、河北采访使。光弼以朔方兵五千出土门,东救常山,次真定,常山团结子弟执贼将安思义降。自颜杲卿死,郡为战区,露胔蔽野,光弼酹而哭之,出为贼幽闭者,厚恤其家。时贼将史思明、李立节、蔡希德攻饶阳,光弼得思义,不杀,问其计,答曰:“今军行疲劳,逢敌不可支,不如按军入守,料胜而出。虏兵焱锐,弗能持重,图之万全。”光弼曰:“善。”据城待。明日,思明兵二万傅堞,光弼兵不得出,乃以劲弩五百射之,喊退,徒阵稍北。光弼出其南,夹滹沱而军。思明虽数困,然恃近救,解鞍休士。是日饶阳贼五千至九门光弼谍知之提轻兵敛旗鼓伺贼方饭袭杀之且尽

思明惧,引去,以奇兵断饢道。会郭子仪收云中,诏悉众出井陉,与光弼合击诚九门西,思明大败,挺身走赵郡,立节中流矢死,希德走钜鹿。收藁城等十县,遂攻赵。诏加光弼范陽大都督府长史、范阳节度使。思明繇鼓城入博陵,杀官吏。光弼急攻赵,一日拔之。士多卤掠,光弼坐谯门,收所获,悉归之民,城中大悦。进围博陵,未下。与子仪合击思明于嘉山,大破之。

(节选《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一李光弼》)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日/饶阳贼五千至/九门光弼谍知之/提轻兵/敛旗鼓/伺贼方饭/袭杀之且尽
B.是日/饶阳贼五千至九门/光弼谍知之/提轻兵/敛旗鼓/伺贼方饭/袭杀之且尽
C.是日/饶阳贼五千至九门/光弼谍知之/提轻兵/敛旗鼓/伺贼方饭袭杀之/且尽
D.是日/饶阳贼五千/至九门/光弼谍知之/提轻兵/敛旗鼓/伺贼方饭/袭杀之且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北都护,是唐朝重要的六个都护府之一,是唐朝管理北方边疆的军政机构。
B.袭父封,指儿子承袭已死父亲的爵位或官职,一般承袭的爵位和官职可以相等。
C.采访使,为唐朝开元年间在各道设的采访处置使,掌管检查刑狱和监察州县官吏。
D.“解鞍”典出《史记》,指李广面对强敌让将士解下马鞍迷惑敌军,后表示停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光弼自幼为人严肃、深沉刚毅。李光弼善骑射,有大略,为河西王忠嗣所厚遇,有破吐蕃、吐谷浑功的战功。
B.李光弼善于采纳建议、有勇有谋。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李光弼听取安思义的建议,守城待敌,用计打败叛军。
C.李光弼富有同情心、体恤民情。李光弼为人宽厚,面对露背蔽野的社会现状,放出被关闭的贼寇,并给予抚恤。
D.李光弼善用用兵、军事才能突出。郭子仪赏识李光弼才能,他对李光弼军事才能的施展和战功的建立有重要影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军行疲劳,逢敌不可支,不如按军入守,料胜而出。
(2)士多卤掠,光弼坐谯门,收所获,悉归之民,城中大悦。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签判建康军,丁母忧,改昭庆军,寻以公事与部使者异议,请祠,易签判奉国军。绍定二年,召入对,首以“自天子至于庶人所当先知者本心外物二者之界限”为言:“界限明,则知有天下治乱而已,何乐其尊;知有生民休戚而已,何乐其奉。

明年,待命霅川,移文阁门,请对,当路惮之,添差通判镇江府,辞。会行都火,应曰:“臣顷进本心外物界限之说,盖欲陛下亲揽大柄,不退托于人,尽破恩私,求无愧于己。九庙至重,事如生存,而彻小涂大,不防于火之未至;宰相之居,华屋广袤,而焦头烂额,独全于火之未然,亦足以见人心陷溺,知有权势,不知有君父矣。”上读之感动,它日星变求言,复申前说。又虑柄臣或果去位,君心易纵,大权旁落,则进《为君难》六箴。召为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兼崇政殿说书,戒家事勿以白,务积精诚以寤上意。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丞相主出师关、洛,重珍力争。会边帅义和战不一,复召集议,重珍奏:“曩乞专意备守,不得已则用应兵,今不敢变前说。”不听,关、洛师大衄,复进兵,重珍言:“若耻败而欲胜之,则心不平而成忿,气不平而成怒,生灵之命,岂可以忿怒用哉!”又论禁旅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兼国史院编修官,迁起居郎,以疾求去。三辞不许,诏守刑部侍郎致仕。 

 (节选自《宋史•蒋重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B.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C.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D.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B.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重珍见解深刻,侧面提醒皇帝。他提出每个人都应当明白本心和外物的界限,但其目的还是想让皇帝不要只顾享受尊位和别人的侍奉,而能要承担天子的职责。
B.蒋重珍善于观察,从现象看本质。虽然大火烧及全城,但重珍看到的是人们平时对待皇帝宗庙和宰相府第的不同做法,说明人们趋炎附势,只知相权而忽视权威。
C.蒋重珍关心边事,主张防守为先。南宋时期,边关局势一直比较紧张,重珍不主张急于出兵,更反对失败后为挽回面子而置士兵和百姓的生命于不顾,感情用事。
D.蒋重珍心思缜密,任职勤勉专心。他既担心皇权旁落,也重视朝廷重臣的作用,为此而进言;他告诫自己对皇上要拿出自己的诚意,不要和皇帝谈那些家务琐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界限明,则知有天下治乱而已,何乐其尊;知有生民休戚而已,何乐其奉。
(2)若耻败而欲胜之,则心不平而成忿,气不平而成怒,生灵之命,岂可以忿怒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