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举进士第,迁秘书正字。是时秦桧已专政,芾与桧旧故,退然如未尝识。公坐旅进,揖而退,桧疑之,风言者论罢。通判处、婺、越三郡。何溥荐芾材中御史,除监察御史。时金将败盟,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求合乎天地,无愧乎祖宗,则人心悦服,天亦助顺,上韪其言。迁殿中侍御史。两淮战不利,廷臣争陈退避计,芾言:“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进为上策,退为无策。”既而金主亮毙,上疏劝亲征。车驾至建康,芾请遂驻跸,以系中原之望,又言:“去岁两淮诸城望风奔溃,无一城能拒守者,此秦桧求媚媾和之余毒也。能反桧壅塞言路、挫折士气之歧途,则士气日振,而见危授命者有人矣。”知婺州,劝民义役,金华长山乡民十有一家,自以甲乙第其产,相次执役,几二十年。芾舆致十一人者,与合宴,更其乡曰“循理”,里曰“信义”,以褒异之。
知绍兴府。会稽赋重而折色尤甚,芾以攒宫在,奏免支移折变。鉴湖久废,会岁大饥,出常平米募饥民浚治。芾去,大姓利于田,湖复废。权刑部侍郎,迁给事中,改吏部侍郎,以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内侍家僮殴伤酒家保,芾捕治之,狥于市,权豪侧目。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下迁礼部侍郎,力求去,提举太平兴国宫。时芾与陈俊卿俱以刚直见忌,未几,俊卿亦引去,阎安中为孝宗言:“此非国之福也。”后起知太平州,造舟以梁姑溪。历阳卒久戍,溃归,声言欲趋郡境,芾召而厚犒遣之,然密捕倡乱者系狱以闻。诏褒谕。芾前后守六郡,各因其俗为宽猛,吏莫容奸,民怀惠利。屡告老,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后十年卒,年八十。尝曰:“视官物当如己物,视公事当如私事。与其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立朝不偶,晚退闲者十有四年,自号湖山居士,为文豪健俊整,有表奏五卷,诗文三十卷。
(选自《宋史 •吴芾传》)
【小题1】下列对文巾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
B.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
C.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
D.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驻跸。“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先要派兵沿路戒严,禁止行人经过称为“跸”,“驻跸”指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
B.义役。宋代役法之一。南宋乡村民户为了减轻保正、保长的重役,自行结合,割田出粮,帮助当役户,称为“义役”。
C.攒宫。古代皇帝、皇后暂殡之所。宋南渡后,帝、后茔冢均称“攒宫”。表示暂厝,准备收复中原后迁葬河南。
D.致仕。“致”,获得;“仕”可解释为官职、职位。致仕即获得官职。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表达这一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芾忠君爱国,积极主战。吴芾虽与秦桧故旧,但他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他还上疏请高宗亲自北伐、抵抗金人、驻跸建康。
B.吴芾心系百姓,体恤民情。在绍兴知府任上,吴芾上书为百姓免除支移折变。鉴湖久废,恰巧碰到收成不好闹饥荒,他就命令拿出常平米募饥民来进行浚治鉴湖。
C.吴芾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在临安知府任上,有皇宫内侍的家僮打伤了酒家的洒保,吴芾抓捕凶手治罪并在市集示众,权豪因此对他十分敬佩。
D.吴芾明于吏治,颇有谋略。吴芾先后在六个州郡担任知府,他根据各地民风习俗采取或宽或猛的策略,使官吏无法作恶,让百姓受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金将败盟,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
(2)芾舆致十一人者,与合宴,更其乡日“循理”,里曰“信义”,以褒异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23 09:01: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奠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

子产者,郑之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注①庳:bi,矮小。②梱:kun,门槛。③尺籍:汉制,把杀敌斩首的功劳记录在一尺长的竹板上,称“尺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B.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C.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D.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与“隐士”的含义完全相同。
B.闾里,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一般为平民居住的地方。借指平民或邻居。
C.大夫,古代官阶。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
D.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敖宽政教民,社会和美。孙叔敖执政宽缓,注重教化,使官民和睦同心,社会风俗和谐淳美。
B.子产执政为民,深受爱戴。子产为相,百姓安居乐业;子产去世,举国悲痛,仿佛失去主心骨。
C.李离执法公平,以身作则。李离认为属下断案有误而枉杀人命,自己有失察之罪,便自刎而死。
D.循吏勤政爱民,恪尽职守。文中三位先贤都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守初心,担使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市令言之相日:“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
(2)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同类题2

阅读下列一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时,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乃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制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厘:胙肉(zuò ròu),祭过神的福食;受厘,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以能诵诗书闻于郡中 属:连缀文字,做文章。
B.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也  遑:匆忙不安定的样子。
C.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湿  卑:地势低洼
D.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贾生   短:说别人的坏话,诋毁。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又谪去,意不自得 ②王好战,请战喻
B.①堕马死 ② 不患寡患不均
C.①贾生具道所以然之状。 ② 不如善遇之
D.①居顷,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② 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小题3】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被汉文帝征召到宣室,可惜汉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问社稷大计。
B.贾谊二十岁时,在朝中更定历法,订正法令制度,确定官名,深得孝文帝重用,被拜为长沙王太傅。
C.贾谊十八岁时就闻名郡中,后在吴廷尉和李斯的举荐下,被文帝征召博士。
D.贾谊没有后代,怀王堕马而死后,他自认为作老师没有尽到责任,忧郁而死。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3)又以谪去,意不自得,乃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林光朝,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学,因往从之游。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数百人。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之全体,全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调袁州司户参军。乾道三年,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恩幸进,台谏、给舍论驳不行。张阐自外召为执政,锐欲去之,党其不可摇,遂以老疾力辞不拜。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颇及二人罪,由是光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而大臣论荐不已,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历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八年,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职如故。是时,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光朝不往贺,遂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茶寇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光朝自将郡兵,橄摧锋统制路海、本路钤辖黄进,各以军分控要害。会有诏徒光朝转运制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帝闻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四年,帝幸国子监,命讲《中庸》,帝大称善,面赐金紫。不数日,除中书舍人。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立封还词头。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宋史,林光朝传》)

注①曾觌(dí):人名。②茶寇:南宋时贩茶的商人为抵抗政府过度的盘剥、压榨而组成的武裝力量。③封还词头:驳回皇帝在人事决策方面不恰当的诏命。④后省:宋神宗元丰八年后对门下、中书外省的别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
B. 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
C. 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
D. 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文官的任免、调动等事务。
B. 《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C.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 除,指任命官职。古文中“陟”指提升官职,“黜”指罢免官职,“放”指京官调任地方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向林光朝求学的人很多,然而他不曾著书,只是亲口将学问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在心里通晓理解。
B. 乾道三年,皇帝重用龙大渊、曾觌,林光朝对两人的罪行议论颇多,触怒皇帝被改任左承奉郎、永福知县。虽然大臣们对此论荐不已,但最终未能改变圣意。
C. 调任广东后,茶寇气势十分嚣张,林光朝亲自率领郡里的士兵抵御,接连挫败敌人。皇帝听说后,十分高兴,对他大加称赞。
D. 淳熙四年,皇帝驾临国子监,命林光朝讲解《中庸》,皇帝听后大加赞赏,当面赐给他金鱼袋和紫衣。过了几天,又拜他为中书舍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专心圣贤踐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数百人。
(2)会有诏徙光朝转运副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凭,字虚受,一字嗣仁,虢州弘农人。少孤,其母训道有方。长善文辞,与弟疑、凌皆有名。大历中,踵擢进士第,时号“三杨”。凭重交游,尙气节然诺,与穆质、许孟容、李庸相友善,一时歆慕,号“杨穆许李”。
历事节度府,召为监察御史,不乐辄免去累迁太常少卿湖南江西观察使性简傲接下脱略人多怨之在二镇尤侈忲入拜京兆尹。与御史中丞李夷简素有隙,因劾凭江西奸赃及它不法,诏刑部尚书李庸、大理卿赵昌即台参讯。于时凭治第永宁里,功役丛烦,又幽妓妾于永乐别舍,谤议颇多,故夷简藉之痛擿发,欲抵以死。既置对,未得状,即逮捕故官属推蹑,簿凭家赀。翰林学士李绛奏言:“凭所坐赃,不当同逆人法。"乃止。宪宗以凭治京兆有绩,但贬临贺尉。始,德宗时,假借方镇,习为僭儗,夷简首按凭,时以为宜,而缘私怨,论者亦不与。俄徙杭州长史。以太子詹事卒。
凭所善客徐晦者,字大章,第进士,贤良方正,擢栎阳尉凭得罪,姻友惮累,无往候者.独晦至直田慰饯。宰相权德舆谓曰:“君送临贺诚厚,无乃为累乎?"晦曰:"方布衣时,临贺知我,今忍遽弃邪?有如公异时为奸邪谱斥,又可尔乎?"德舆叹其直,称之朝。李夷简遽表为监察御史,晦过谢,问所以举之之由。夷简曰:"君不负杨临贺,肯负国乎?"后历中书舍人,强直守正,不沈浮于时。嗜酒丧明,以礼部尚书致仕,卒。
(《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五杨凭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乐辄免去/累迁太常少卿/湖南江西观察/使性简傲/接下脱略/人多怨之/在二镇/尤侈忲入拜京兆尹
B.不乐/辄免去/累迁太常少卿/湖南江西观察使/性简傲/接下脱略/人多怨之/在二镇尤侈忲入拜京兆尹
C.不乐辄免/去/累迁太常/少卿/湖南江西观察使/性简傲/接下脱略/人多怨之/在二镇尤侈忲入拜京兆尹
D.不乐辄免/去/累迁太常/少卿/湖南江西观察使/性简傲/接下脱略/人多怨之/在二镇/尤侈忲入拜京兆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察御史,隋始设;唐属御史台分三院的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后世因之。
B.方镇,即藩镇,掌握财政军政大权的节度使,独霸一方,不受节制,父死子袭。
C.“擢进士第” “擢栋阳尉”,“擢”意义相同,类似有“迁、徙、拜、除”等。
D.“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也叫致事、致政等。徐晦退休时是礼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凭善于文辞,重视友情气节。他少时丧父,在母亲的教导下,兄弟三人皆中进士。与穆质、许孟容、李庸成为好友,人们号为“杨穆许李”。
B.杨凭为官侈怯,且又待人轻慢。御史中丞李夷简弹劾他在任江西观察使时不法受贿,虽然最终得以查清,但是翰林学士李绛却因之被贬为临贺尉。
C.杨凭喜好交友,获得真正友情。身为平民时把徐晦当作自己的好友,两人成为知己;获罪后连亲友都疏远他,徐晦却不怕受牵累而去蓝田为之送别。
D.杨凭宦海沉浮,做出一定成绩。他历事节度府、监察御史、湖南江西观察使、杭州长史、太子詹事等职。皇帝认为他在担任京兆尹期间拥有政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少孤,其母训道有方。长善文辞,与弟凝、凌皆有名。
(2) 凭得罪,姻友惮累,无往候者,独晦至蓝田慰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芳字伯支,彭城丛亭里人。父邕,宋兖州长史。邕同刘义宣之事,身死彭城,芳随伯母房逃窜青州,会赦免。芳虽处穷窘之中,而业尚贞固。聪敏过人,笃志坟典,昼则佣书以自资给,夜则诵经不寝。兼员外散骑常侍。从驾洛阳,自在路及旋京师,恒侍坐讲读。芳才思深敏,特精经义,博闻强记尤长音训辨析无疑于是礼遇日隆赏赉丰渥俄兼通直常侍从驾南巡撰述行事寻而除正王肃之来奔也,孝文雅相器重,朝野属目。芳未及相见。尝宴群臣于华林,肃语次云:“古者唯妇人有笄,男子则无笄。"芳曰:“推经《礼》正文,古者男子妇人俱有笄。又《礼内则》称:‘子事父母,鸡初呜,栉缅笄总。’以兹而言,男子有笄明矣。”高祖称善者久之,肃亦以芳言为然。孝文迁洛,路由朝歌,见殷比干墓,怆然悼怀,为文以吊之。芳为注解,表上之。诏以芳经学精洽,超迁国子祭酒。以母忧去官。孝文崩于行宫,及宣武即位,芳手加衮冕。孝文袭敛,暨乎启祖、山陵、练祭,始末丧事,皆芳撰定。出除青州刺史,为政儒缓,不能禁止奸盗;然廉清寡欲,无挠公私。还朝,议定律令。芳斟酌古今,为大议之主,其中损益,多芳意也。宣武以朝仪多阙,其一切诸议悉委芳修正,于是朝廷吉凶大事,皆就谘访焉。芳沈雅方正,概尚甚高,《经》《传》多通,孝文尤器敬之,动相顾访。太子恂之在东宫,孝文欲为纳芳女,芳辞以年貌非宜,帝叹其谦慎。帝更敕芳举其宗女,芳乃称其族子长文之女,孝文乃为恂娉之,与郑懿女对为左右孺子焉。崔光于芳有中表之敬,每事询仰。卒,谥文贞侯。
(节选自《北史·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博闻强记尤长/音训辩析无疑/于是/礼遇日隆/赏赉丰渥/俄兼通直/常侍从驾南巡撰述/行事/寻而除正/
B.博闻强记尤长/音训辩析无疑/于是/礼遇日隆/赏赉丰渥/俄兼通直/常侍从驾南巡/撰述行事/寻而除正/
C.博闻强记/尤长音训辩析/无疑/于是礼遇日隆/赏赉丰渥/俄兼通直常侍/从驾南巡撰述/行事/寻而除正/
D.博闻强记/尤长音训/辩析无疑/于是礼遇日隆/赏赉丰渥/俄兼通直常侍/从驾南巡/撰述行事/寻而除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坟典,《三坟》《五典》的简称,据说是三皇五帝之书,后来成为古代典籍的通称。
B.笄,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及笄是指女子成年。
C.行宫,古代京城内供帝王居住的宫室,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D.中表,外为表,内为中,合称“中表兄弟”。文中崔光与刘芳就是中表兄弟关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芳虽处窘境,但能专心学业。他早年遭遇了家庭不幸,随伯母漂泊流离,但他白天抄书谋生,晚上则诵读经书,深夜不眠,学习非常刻苦、用心。
B.刘芳学问深厚,让人称善信服。他曾就王肃关于古代只有妇女用簪、男人则不用簪的观点引经据典予以反驳,高祖和王肃听后都认为他的话很对。
C.刘芳谦虚谨慎,处事轻重得体。孝文帝打算为太子恂聘纳刘芳的女儿,刘芳以女儿年龄偏大、相貌不般配为由而拒绝,孝文帝叹服他的谦虚谨慎。
D.刘芳为政宽柔,但能秉持正道。他一度在地方任职,由于为政仁爱缓和,不能禁奸邪偷盗行为;但他能够洁身自好,不屈服于公私势力的压力。
【小题4】把文中域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肃之来奔也,孝文雅相器重,朝野属目。
(2)芳斟酌古今,为大议之主,其中损益,多芳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