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①,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全文节选)

①释菜: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师宿儒出其下    耻:以……为耻
B.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     举:考中
C.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其多 资:资助
D.非匹夫,君德亦然  特:只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孔颖达“博学”和“忠直”的一组是
A.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
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B.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
C.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
D.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颖达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
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这样主要是为了表现他思维缜密、知识广博。
C.太宗听了孔颖达的解释和讽谏以后,认为孔颖达博涉经书,学问渊博,特别是孔颖达忠正的讽谏精神很值得称许。于是授予他国子司业官职。
D.孔颖达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2)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4-28 08:15: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昭亮,字晦之,明德太后兄继隆子也。四岁,补东头供奉官,许出入禁中。继隆北征契丹,遣昭亮持诏军中。问方略及营阵众寡之势,昭亮年虽少,还奏称旨。累迁西上阁门使。出为潞州兵马钤辖,徙麟府路军马事,寻为管勾军头引见司兼三司衙司。军士有逃死而冒请官廪者数百人,昭亮按发之。领高州刺史,知代州。以四方馆使复领麟府路军马事。累迁真定都总管。保州兵叛,杀官吏,诏遣王果招降之,叛者乘埤呼曰:“得李步军来,我降矣。”于是遣昭亮,昭亮从轻骑数十人,不持甲盾弓矢,叩城门呼城上曰:“尔辈第来降,我保其无虞也。不尔,几无噍类矣。”卒稍稍缒城下。明日,相率开城门降。改淮康军节度观察留后,复知定州。

敕使存劳,赐黄金三百两,给节度使奉,以褒其功。都转运使欧阳修言:“昭亮入保州,以叛卒女口分隶诸军。”置不问。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万胜、龙猛军蒲博争胜负,彻屋椽相击,士皆惶骇,昭亮捕斩之,杖其主者,诸军为之股栗。帝祠南郊,有骑卒亡所挟弓,会赦,当释去。昭亮曰:“宿卫不谨,不可贷。”卒配隶下军,禁兵自是顿肃。以宣徽北院使判河阳,徙延州。以南院使判澶州,徙并州、成德军,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仁宗以涂金纹罗书曰:“李昭亮亲贤勋旧。”命其子惟贤持以赐。徙定州,改天平、彰信、泰宁军节度使。在定州数言老疾不任边事,愿还京师,乃以为景灵宫使,又改昭德军节度使。卒,赠中书令,谥良僖。

(节选自《宋史·李昭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
B.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
C.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
D.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随意进入,故称。
B.领,兼任,以职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低的职务。“判”“摄”“荫补”也有兼任之意。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南郊,是古代帝王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的地方。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亮少时聪慧,对军事颇知晓。继隆北征契丹时,昭亮被派遣持诏军中,当问及军事策略和营阵多少的态势时,他的回奏符合上意。
B.昭亮有勇有谋,不战屈人之兵。保州士兵发动叛乱,王果招降未果,昭亮带领几十名轻装骑兵,叩击城门劝降,叛军最终选择投降。
C.昭亮因功受赏,受到皇帝庇护。皇帝派使者慰劳他,赏赐黄金、给予节度使的俸禄。欧阳修上奏昭亮在保州的问题,皇帝却置之不理。
D.昭亮治军严格,违纪严惩不贷。万胜、龙猛军赌博争胜负,彻夜在屋子里互相攻击,士卒都惶恐害怕,昭亮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严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士有逃死而冒请官廪者数百人,昭亮按发之。
(2)尔辈第来降,我保其无虞也。不尔,几无噍类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凑,章敬皇后之弟也,濮州濮阳人。宝应中与兄溆同日开府,授太子詹事,俱封濮阳郡公。凑以兄弟三品,固辞太过,乞授卑官。乃以凑检校太子宾客。累转左金吾卫大将军。大历中,滑帅令狐彰、汴帅田神功相次于理所,时藩方兵骄,乘戎帅丧亡,人情多梗。代宗命凑衔命抚慰,至必委曲说谕,随所欲为之奏请,皆得军民和协。帝深重之。宰臣元载弄权,招致贿赂,丑迹日彰。帝恶之,将加之法,恐左右泄漏,无与言者,唯与凑密计图之。及收载于内侍省,同列王缙,其党杨炎等,皆当从坐籍没。凑谏救百端,言“法宜从宽,一例极刑,恐亏损圣德”。由是缙等得减死,流贬之。贞元十四年春夏旱,谷贵,人多流亡。京兆尹韩皋以政事不理黜官。上召凑,面授京兆尹,即日令视事,经宿方下制。凑孜孜为理,以勤俭为务,人乐其政。时宫中选内官买物于市,倚势强买物,不充价,人畏而避之,呼为“宫市”。掌赋者多与中贵人交结假借,不言其弊。凑为京尹,便殿从容论之,曰:“物议以中人买物于市,稍不便于人,此事甚细,虚掇流议。凡宫中所须,责臣可办,不必更差中使。若以臣府县外吏,不合预闻宫中所须,则乞选内官年高谨重者,充宫市令,庶息人间论议。”上从之。初府掾吏以凑起自戚藩不谙簿领凡有疑狱难决之事多候凑将出时方呈冀免指挞瑕病凑虽仓卒阅视必指其奸幸之处下笔决断无毫厘之差。文敬太子、义章公主相继薨殁,上深追念,葬送之仪颇厚。召集工役,载土筑坟,妨民农务。凑候上顾问,极言之。宗属门吏以凑论谏大繁,恐上厌苦,每以简约规之。凑曰:“若再三启谏,必动宸情,则生民受赐。长吏不言,是为阿旨。如穷民上诉,罪在何人?”议者重之。

——(节选自《新唐书·吴凑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府掾吏以凑起/自戚藩不谙簿领/凡有疑狱难决之事/多候凑将出时方呈/冀免指摘瑕病/凑虽仓卒阅视/必指其奸幸之处下笔/决断/无毫厘之差/
B.初/府掾吏以凑起自戚藩/不谙簿领/凡有疑狱难决之事/多候凑将出时方呈/冀免指摘瑕病/凑虽仓卒阅视/必指其奸幸之处/下笔决断/无毫厘之差/
C.初/府掾吏以凑起/自戚藩不谙簿领/凡有疑狱难决之事/多候凑将出时方呈/冀免指摘瑕病/凑虽仓卒阅视/必指其奸幸之处/下笔决断/无毫厘之差/
D.初/府掾吏以凑起自戚藩/不谙簿领/凡有疑狱难决之事/多候凑将出时方呈/冀免指摘瑕病/凑虽仓卒阅视/必指其奸幸之处下笔/决断/无毫厘之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宾客,为太子东宫属官,唐代始置,主要职责为调护、侍从、规谏等。
B.殁,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后,称呼也不同。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殁”。
C.流贬,流放贬谪,古代责罚官员的方式。流,放逐,流放,古代五刑之一。
D.内官,指国君左右的亲近臣僚,或宫中的女官属、宦官,有时也可以指地方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凑谦虚退让。他与兄吴溆同日建立府署,选置僚属,授任太子詹事,都封为濮阳郡公,他认为兄弟都官封三品,恩宠过分,坚决推辞。
B.吴凑宽厚仁慈。宰相元载犯罪,同列王缙、党羽杨炎等人都该连坐抄没全家,他百般劝谏解救,王缙等人被贬谪流放,得以减免死罪。
C.吴凑深受器重。皇上准备依法惩办元载,担心身边的人可能泄露消息,只与他一人秘密商议;任命他为京兆尹,当即颁布制书令其上任。
D.吴凑忠直谏诤。宫市扰民,他上奏请求谨慎挑选宫市令;皇上为文敬太子、义章公主筑坟妨害农事,他不顾族人、属吏劝阻,竭力进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代宗命凑衔命抚慰,至必委曲说谕,随所欲为之奏请,皆得军民和协。
(2)长吏不言,是为阿旨。如穷民上诉,罪在何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涉经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为右长史。及入咸阳,帝遍视阿房、未央故地,凄怆动容。前至渭滨,帝叹曰:“此地宁复有吕望邪?”鲜之曰:“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及践阼,迁太常、都官尚书。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肖之甚!”鲜之熟视不对。鲜之为人通率,而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游行命驾,或不知所适,随御者所之。尤为武帝所狎。上曾内殿宴饮,朝贵毕至,唯不召鲜之。坐定,谓群臣曰:“郑鲜之必当自来。”俄而外启尚书郑鲜之诣神兽门求启事,帝大笑引入。景平中,徐、傅当权。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元嘉三年,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四年卒。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
B.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
C.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
D.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其祖先因功封于吕地,后来代指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
D.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鲜之性格刚直,极尽官责。他的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擅自赦免人;按制度规定,鲜之不能弹劾刘毅,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
B.郑鲜之敢于犯颜,直论是非。与皇帝交谈,他总是驳难,一定要让皇帝理屈词穷,才肯罢休;皇帝有时感到惭愧,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
C.郑鲜之被人讥诮,不做分辩。范泰当众讥讽他虽功劳不下傅亮、谢晦,而地位和恩遇远不及傅、谢;他狠狠地瞪了范泰一眼,并没有回应。
D.郑鲜之道德纯朴,受人敬仰。景平年间,他出任豫章太守一职。虽被调离京城,但他的德行与才干还是得到了有识之士的认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少事戎旅,不涉经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
(2) 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钟毓传

毓字稚叔。年十四为散骑侍郎,机捷谈笑,有父风。太和初,蜀相诸葛亮围祁山,明帝欲西征,毓上疏曰:“夫策贵庙胜,功尚帷幄,不下殿堂之上,而决胜千里之外。车驾宜镇守中土,以为四方威势之援。今大军西征,虽有百倍之威,于关中之费,所损非一。”迁黄门侍郎。时大兴洛阳宫室,车驾便幸许昌,天下当朝正许昌。许昌逼狭,于城南以毡为殿,备设鱼龙曼延(注),民罢劳役。毓谏,以为“水旱不时,帑藏空虚,凡此之类,可须丰年。”又上“宜复关内开荒地,使民肆力于农。”事遂施行。正始中,为散骑常侍。大将军曹爽盛夏兴军伐蜀,蜀拒守,军不得进。爽方欲增兵,毓与书曰:“窃以为庙胜之策,不临矢石;王者之兵,有征无战。诚以干戚可以服有苗,退舍足以纳原寇,不必纵吴汉于江关,骋韩信于井陉也。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盖自古之政,惟公侯详之!”爽无功而还。后以失爽意,徙侍中,出为魏郡太守。爽既诛,入为御史中丞、侍中廷尉。知民,正元中,诸葛诞反,大将军司马文王议自诣寿春讨诞。会吴大将孙壹率众降,或以为“吴新有衅,必不能复出军。东兵已多,可须后问”。毓以为“夫论事料敌,当以己度人。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大将军曰:“善。”遂将毓行。淮南既平,为青州刺史,加后将军,迁都督徐州诸军事,假节,又转都督荆州。景元四年薨,追赠车骑将军,曰惠侯。

(选自《三国志·魏志十三》)

(注)鱼龙曼延:古代百戏杂耍名。由艺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表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
B.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
C.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
D.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内”古代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鸿门宴》中“拒关,毋内诸侯”即指函谷关。
B.“干戚”是古代兵器,干为盾,戚为斧。传说舜帝手持干戚舞蹈感化有苗前来臣服。
C.“假节”指皇帝将符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古代使臣出使,持节为符信。
D.“谥”是朝廷对帝王、后妃、诸侯、大臣等依照其生前作为,给予的评价性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毓机敏善言,诸葛亮攻祁山时,他上疏劝阻明帝西征,认为应镇守中原,以援四方。
B.钟毓关心百姓,他曾劝谏皇帝不可沉迷游乐而使百姓疲于奔命,应该让百姓开荒务农。
C.钟毓富有远见,曹爽欲增兵伐蜀,他写信劝其知难而退,后因冒犯曹爽被贬外出任官。
D.钟毓审时度势,他力主平定诸葛诞在寿春的叛乱,最终大将军派钟毓率兵平定了叛乱。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所学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大兴洛阳宫室,车驾便幸许昌,天下当朝正许昌。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苏轼《石钟山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徜,字正言,平城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历按畿辅、淮、扬,矫然有风裁。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徜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置敌楼三百余所,筑边墙万余丈。录功,进右副都御史。中官冯保家在畿内,张居正属为建坊,徜拒不应。知二人必怒,五年春引疾归。其冬大计京官,言路希居正指劾之。诏起官时,调南京用。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知府遣吏报御史,吏为虎噬。及再报,则居正已死,事乃解。起应天府尹。召拜大理卿,进户部右侍郎。十五年,河北大饥。徜乡邑及邻县蒲城、同官至采石为食。徜伤之,进石数升于帝,因言:“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徵派有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帝感其言,颇有所减罢。寻由左侍郎擢南京右都御史,以病归。召拜刑部尚书。徜以狱多滞囚,由公移牵制。议刑部、大理各置籍,凡狱上刑部,次日即详谳大理,大理审允,次日即还刑部,自是囚无淹系。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有内监杀人,逃匿禁中。徜奏捕,卒论戍。改左都御史。徜以白首趋朝,非荐贤无以报国。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徜齿虽迈,帝重其老成清德,眷遇益隆。而徜乞去不已,疏复二十余上。既不得请,则于明年二月拜疏径归。家居二年卒,年八十三。赠太保。天启初,追谥恭介。
【注】①敌楼:城墙上御敌的城楼,即谯楼。②言路:言官。③公移: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的总称。  
(选自《明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徜/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B.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徜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C.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徜/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D.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徜/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官名,掌刑法,北齐置大理卿,隋唐之后沿之,此处指大理寺。
B.畿辅,指京都附近的地区,畿指京畿,辅如汉代的三辅。
C.刑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主管刑法及狱讼事务的机构。
D.拜,有“授予官职”之意,在文中含有“升任”之意,文中类似的词有擢、起、左、出、进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徜为官清正,关心民生。黄河以北发生饥荒,他建议皇帝减免那些额外的赋税,减少官方收益,增加百姓收益而保护百姓性命。
B.李徜刚而遭折,多受诬陷。他因为得罪高拱而受到诬陷,后又因得罪张居正而受到栽赃,但都因皇帝信任得以保全。
C.李徜品性刚正,不畏权贵。他明知冯保和张居正会对自己心生怨恨,也要拒绝张居正要他替冯保修建牌坊的要求。
D.李徜治理严厉,善改弊垢。在保定各府做巡抚时,属下官员多惮畏他;任刑部尚书时,他对刑部、大理寺进行改革,改变了狱多滞囚的状况。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
(2)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
(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