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赓,字少钦,浙江山阴人。登隆庆二年进士,授编修。万历六年以侍读为日讲官。宫中方兴土木,治苑囿。赓因讲宋史,极言“花石纲”之害,帝为悚然。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中官示帝意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已,竟如其言。累官礼部尚书,遭继母丧去。二十九年秋,沈一贯独当国,请增置阁臣。帝素虑大臣植党,欲用林居及久废者。诏赓以故官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遣行人召之。再辞,不允。明年四月诣阙,即捐一岁俸助殿工。其秋极陈矿税之害,帝不能用。既而与一贯及沈鲤共献守成、遣使、权宜三论,大指为矿税发,赓手笔也。三十三年,言官劾温纯及鲤,中使传帝意欲去纯。赓言大臣去国必采公论,岂可于劾疏报允。其冬,工部请营三殿。时方浚河、缮城,赓力请俟之异日。帝皆纳之,不果行。三十四年,赓独当国,年七十有二矣。朝政日弛,中外解体。赓疏揭月数上,十不能一下。御史宋焘首讽切赓,给事中汪若霖继之。赓缘二人言,力请帝更新庶政,于增阁臣、补大僚、充言路三事语尤切。优诏答之而不行。赓乃素服诣文华门恳请,终不得命。赓以老,屡引疾。礼部主事郑振先遂劾赓十二大罪,帝怒,贬振先三秩。先,考选科道,吏部拟上七十八人。候命逾年,不下,赓连疏趣之。三十六年秋,命始下。是时赓已寝疾,乞休疏二十余上。言者虑其复起,攻不已,而赓以十一月卒于官。遗疏陈时政,语极悲切。赠太保,谥文懿。赓醇谨无大过,与一贯同乡,睚给事中,以故蒙诟病云。
(摘编自《明史·朱赓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中官示帝意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
B.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中官示帝意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
C.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中官示帝意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
D.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中官示帝意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编修,职官名,掌修国史、会要、实录的官吏,明朝隶属于翰林院。
B.侍读,职官名,主掌教授太子经书,明代又称翰林侍读学士。
C.礼部,古代官署,掌管嘉礼、军礼、吉礼、凶礼、宾礼及管理学务等。
D.优诏,皇帝对提出好建议、政绩优秀的臣下给予赞许或奖励的诏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赓巧妙讽喻,委婉劝诫。万历年间,宫中兴建园林,当时朱赓担任皇帝的日讲官,恰好讲到宋史,就极力讲述“花石纲”对宋朝的危害,以此规劝皇帝不要大兴土木。
B.朱赓淡薄名利,辞官不就。朱赓对功名利禄十分淡薄,担任礼部尚书时曾辞去职位,后来皇帝下诏让他以原官兼东阁大学士参与国家重要事务,他多次推辞不做官。
C.朱赓敢于进谏,直陈看法。万历三十年秋天,朱赓上书陈说收取矿税的祸害,随后与沈一贯和沈鲤一起向皇帝呈送相关奏章,深刻揭露矿税对国家社会的危害。
D.朱赓年虽高迈,忠于国事。朱赓单独掌管大政时已经七十二岁,当时朝政松弛、内外涣散,他上书请求更新国家政务等,没有实行,他就脱去官服到文华门恳求皇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方浚河、缮城,赓力请俟之异日。帝皆纳之,不果行。
(2)赓缘二人言,力请帝更新庶政,于增阁臣、补大僚、充言路三事语尤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2 04:13: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戴,字仁夫,延津人。隆庆二年进士。除兴化知县,有惠政。擢户科给事中。广东以军兴故,增民间税。至万历初乱定,戴奏正之。累迁礼科都给事中。出为陕西右参政,进按察使。张居正尚名法,四方大吏承风刻核,戴独行之以宽。由山西左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岁凶,累请蠲振。入为刑部侍郎。累进南京户部尚书,召拜工部尚书,以继母忧去。二十六年,吏部尚书蔡国珍罢。廷推代者七人,戴居末,帝特擢用之。当是时,赵志皋、沈一贯辅政,虽不敢挠部权,然大僚缺人,九卿及科道掌印者成得自举听上裁,而吏部诸曹郎亦由九卿推举,尚书不得自择其属,在外府佐及州县正、佐官则尽用掣签法,部权日轻。戴视事,谨守新令。明年,京察。编修刘纲、中书舍人丁元荐、南京评事龙起雷尝以言事忤当路,成置察中。而是时国本未定,皇长子冠婚久稽,戴每倡延臣直谏。及矿税害剧,戴率九卿言:“陈增开矿山东,知县昊宗尧逮。李道抽分湖口,知府吴宝秀等又逮。天下为增、道者何限,有司安所措手足?且今水旱频仍,田里萧耗,重以东征增兵益饷,而西事又见告矣。民不聊生,奸宄方窃发,奈何反为发其机,速其变哉!”不报。明年冬,妖书事起。锦衣官王之桢等与同官周嘉庆有隙,言妖书嘉庆所为,下诏狱穷治。嘉庆戴甥也比会鞫戴引避帝闻而恶之会王士骐通书事发下部议士骐奏辨帝谓士骐不宜辨责戴不能钳属官戴引罪,而疏纸误用印,复被谯让,罪其司属。戴疏谢。戴秉铨六年,温然长者。卒赠少保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嘉庆/戴甥也/比会/鞫戴引避/帝闻而恶之/会王士骐通书事发/下部议/士骐奏辨/帝谓士骐不宜辨/责戴不能钳属官/
B.嘉庆/戴甥也/比会鞫/戴引避/帝闻而恶之/会王士骐通书事发/下部议/士骐奏辨/帝谓士骐不宜辨/责戴不能钳属官/
C.嘉庆/戴甥也/比会鞫/戴引避帝/闻而恶之/会王士骐通书事发/下部议/士骐奏辨/帝谓士骐不宜辨/责戴不能钳属官/
D.嘉庆/戴甥也/比会鞫/戴引避/帝闻而恶之/会王士骐通书事发/下部议/士骐奏辨帝/谓士骐不宜辨/责戴不能钳属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凶”在本文的意思是指凶年、饥荒之年,此处“凶”指的是庄稼收成不好。
B.“冠婚”指冠礼与婚礼。其中冠礼,是我国古代男子到了十八岁举行的成年礼。
C.“诏狱”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的。
D.“少保”为东富官职名,是太保的副职,后来已是名存职异,只是一个荣誉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戴减轻赋税,心系百姓疾苦。在战乱期间,广东曾经增加了民问的赋税;而在战乱结束之后,李戴上奏朝廷,纠正了广东增加百姓赋税的这一做法。
B.李戴施政宽厚,不去盲从他人。在张居正崇尚名法、各地大官纷纷遵从这种作风施政苛刻的情况之下,李戴没有跟风,唯独他一人能够做到施政宽缓。
C.李戴深受皇恩,谨慎遵守法令。蔡围珍罢官后,朝臣推举接替之人.李戴当时名次并不靠前,而他却获得皇帝特别提拔;上任之后,他谨慎地遵守新的法令。
D.李戴关心国事,积极进言朝廷。面对矿税祸害严重的情况,他率领九卿针对官员、水旱 灾、农村、增兵、增饷等情况进言,可惜中途停止,未能将此事上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不聊生,奸宄方窃发,奈何反为发其机,速其变哉!
(2)戴引罪,而疏纸误用印,复被谯让,罪其司属。

同类题3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靖,字仲宁,山阳人。洪武十八年进士,选吏科庶吉士。明年擢户部侍郎。时任诸司者,率进士及太学生,然时有不法者。帝制《大诰》,举通政使蔡瑄、左通政茹瑺、工部侍郎秦逵及靖以讽厉之曰:“此亦进士太学生也,能率职以称朕心。”其见称如此。
二十二年进尚书。明年五月诏在京官三年皆迁调,著为令。乃以刑部尚书赵勉与靖换官。谕曰:“愚民犯法如啖饮食设法防之犯者益众推恕行仁或能感化自今惟犯十恶并杀人者死余罪皆令输粟北边。”又曰:“在京狱囚,卿等覆奏,朕亲审决,犹恐有失。在外各官所拟,岂能尽当?卿等当详谳,然后遣官审决。”靖承旨研辨,多所平反。帝嘉纳之。尝鞫一武弁,门卒捡其身,得大珠,属僚惊异。靖徐曰:“伪也,安有珠大如此者乎。”碎之。帝闻,叹曰:“靖此举,有四善焉。不献朕求悦,一善也;不穷追投献,二善也;不奖门卒,杜小人侥幸,三善也;千金之珠卒然而至,略不动心,有过人之智,应变之才,四善也。”
二十六年,兼太子宾客,并给二禄。已,坐事免。会征龙州赵宗寿,诏靖谕安南输粟饷师。以白衣往。安南相黎一元以陆运险艰,欲不奉诏。靖宣示反覆开谕,且许以水运。一元乃输粟二万,至沲海江别造浮桥以达龙州。帝大悦,拜靖左都御史。靖公忠有智略,善理繁剧,治狱明察而不事深文,宠遇最厚,同列无与比。三十年七月,坐为乡人代改诉冤状草,为御史所劾。帝怒,遂赐死。时年三十八。
(选自《明史•列传第十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愚民犯法/如啖饮食/设法防之/犯者益/众推恕行仁/或能感化自今/惟犯十恶并杀人者/死余罪皆令输粟北边/
B.愚民犯法/如啖饮食/设法防之/犯者益众/推恕行仁/或能感化/自今惟犯十恶并杀人者死/余罪皆令输粟北边/
C.愚民犯法/如啖饮食/设法防之/犯者益众/推恕行仁/或能感化自今/惟犯十恶并杀人者/死余罪皆令输粟北边/
D.愚民犯法/如啖饮食/设法防之/犯者益/众推恕行仁/或能感化/自今惟犯十恶并杀人者死/余罪皆令输粟北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从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
B.“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制。
C.“刑部”最早出自隋朝,为六部之一,长官为刑部尚书,主要职责是:掌管全国刑罚律令、审核刑名,及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D.“御史”是古代官职名,自秦朝开始,御史们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A.杨靖做事合乎法度,受到皇帝的赞赏。在他担任户部侍郎时,明太祖曾在《大诰》中,赞扬杨靖和蔡瑄、茹瑺、秦逸等人能尽职尽责,令皇帝满意。
B.杨靖秉承帝意,推行宽松仁爱的政策。他调任刑部尚书后,倾听太祖的告诫,对狱案研究辨别,使大多数冤狱得以平反,得到太祖的嘉奖。
C.杨靖忠诚有谋,善于处理繁杂的事务。安南国宰相黎一元不打算奉行输送粮草的诏令,杨靖反复开导劝说,最终用水运送粮食二万石至沲海江。
D.杨靖不邀宠贪财。在审讯一武官时,门卒搜获一颗大珠,杨靖把它砸碎,并没有献给皇帝讨其欢心,从而杜绝了小人的侥幸心理,得到太祖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千金之珠卒然而至,略不动心,有过人之智,应变之才,四善也。
(2)已,坐事免。会征龙州赵宗寿,诏靖谕安南输粟饷师。以白衣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马世奇,字君常,无锡人。世奇幼颖异,嗜学,有文名。登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十一年,帝遣词臣分谕诸藩。世奇使山东、湖广、江西诸王府,所至却馈遗。还,进左谕德。父忧归。
久之还朝,进左庶子。帝数召廷臣问御寇策。世奇言:“闯、献二贼,除献易,除闯难。人心畏献而附闯,非附闯也,苦兵也。今欲收人心,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帝善其言,为下诏申饬。时寇警日亟,每召对,诸大臣无能画一策。世奇归邸,辄太息泣下,曰:“事不可为矣。”
十七年三月,城陷。世奇方早食,投箸起,问帝安在,东宫二王安在。或言帝已出城,或言崩,或又言东宫二王被执。世奇曰:“嗟乎,吾不死安之!”其仆曰:“如太夫人何?”世奇曰:“正恐辱太夫人耳。”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世奇曰:“有是哉!”二妾并自经。世奇端坐,引帛自力缢乃死。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世奇曰:“勉哉元升。吾人见危授命,吾不为其难,谁为其难者!与君携手黄泉,预订斯盟,无忘息壤矣。”
世奇修颐广颡,扬眉大耳,砥名行,居馆阁有声,好推奖后进。为人廉,父死,苏州推官倪长圩以赎锾三千助丧。世奇辞曰:“苏饥,留此可用振。”周延儒再相,世奇同郡远嫌,除服不赴都。及还朝,延儒已赐死,亲暱者率避去,世奇经纪其丧。其好义如此。赠礼部右侍郎,谥文忠。
(选自《明史·马世奇传》,有删改)
【注】 ①息壤:文中指誓言。   ②赎锾(huán):赎罪的银钱,文中指罚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B.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C.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D.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古代太子所居住的地方。亦借指太子。这与后宫又可以借指妃嫔是同理。
B.除服,古代丧礼仪式之一,也称“除丧”,即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C.礼部,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接待外宾等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世奇洁身自好,为人清廉。他被皇上派遣出使到各地王府,所到之处拒绝馈赠;当苏州推官倪长圩用罚金帮助他办丧事时,他也予以推辞。
B.马世奇建言献策,为国担忧。他为皇上分析时局,提出抵挡贼寇的策略;当国家形势日益紧急,大臣们无能为力时,他总是叹息流泪,内心忧虑。
C.马世奇忠君爱国,慷慨赴难。在国家处于危亡之际,他与成德以“慷慨从容”两条大义相约为了国家共赴黄泉;京城陷落,皇帝生死未卜,他以自杀来表忠心。
D.马世奇品行高尚,讲求大义。他严格要求自己,喜欢推举奖励后辈;周延儒被赐死,亲近的人全都回避,他不顾与周延儒有嫌隙,为其料理丧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
(2)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

同类题5

(一)文言文阅读
马森,字孔养,怀安人。嘉靖十四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太平知府。民有兄弟讼者,予镜令照曰:“若二人老矣,忍伤天性乎?”皆感泣谢去。再迁江西按察使。有进士嬖外妇而杀妻,抚按欲缓其狱,森卒抵之法。初,森在江西荐布政使宋淳。淳后抚南、赣,以赃败,森坐调大理卿。病归,起南京工部右侍郎。改户部,督仓场,寻转左。以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迁南京户部尚书。隆庆初,改北部。是时,登极诏书蠲天下田租半。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帝手诏责令措置,森奏:“祖宗旧制,河、淮以南以四百万供应京师,河、淮以北以八百万供边。一岁之入,足供一岁之用。后边陲多事,支费渐繁,一变而有客兵之年例,再变而有主兵之年例。其初止三五十万耳,后渐增至二百三十余万。屯田十亏七八,盐法十折四五,民运十逋二三,悉以年例补之。在边则士马不多于昔,在太仓则输入不益于前,而所费数倍。重以诏书蠲除,故今日告匮,视往岁有加。臣前所区画,算及锱铢,不过纾目前急,而于国之大体,民之元气,未暇深虑。愿广集众思,令廷臣各陈所见。”又奏河东、四川、云南、福建、广东、灵州盐课事宜。帝尝命中官崔敏发户部银六万市黄金。森持不可,且言故事御札皆由内阁下,无司礼径传者,事乃止。三年,以母老乞终养。赐驰驿归,后屡荐不起。森为考官时,夏言婿出其门,欲介之见言,谢不往。里居,赞巡抚庞尚鹏行一条鞭法。万历八年卒。赠太子少保,谥恭敏。
(节选自《明史·马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
B.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
C.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
D.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明朝与布政使、都指挥使分掌一省司法、民政、军事,合称三司。
B.登极,指皇帝即位,此处指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即位,在位六年即病死,死后葬于昭陵。
C.司礼,指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务的官署,后权力渐大,有“第二署”之称。
D.一条鞭法,指将州县的田赋、徭役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森在江西做按察使时,有位进士因宠幸别的女子而杀害了妻子,马森不顾地方巡抚的反对,最终将那位进士绳之以法。
B.马森认为国家财政日益紧张,既和战事频繁、军费渐多有关,也和皇帝登基减免田租导致国库收入比往年大幅减少有关。
C.皇帝曾命外廷官崔敏拨户部的六万银两买黄金,马森坚称按照旧例皇帝的诏令都由内阁下发,没有从司礼监直接传达的。
D.隆庆三年,马森以母亲年迈为由请求回家为其养老。皇上赏赐他乘驿车归乡,后来虽有人屡次举荐,他也没有重新做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边陲多事,支费渐繁,一变而有客兵之年例,再变而有主兵之年例。
(2)森为考官时,夏言婿出其门,欲介之见言,谢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