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文言文阅读
马森,字孔养,怀安人。嘉靖十四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太平知府。民有兄弟讼者,予镜令照曰:“若二人老矣,忍伤天性乎?”皆感泣谢去。再迁江西按察使。有进士嬖外妇而杀妻,抚按欲缓其狱,森卒抵之法。初,森在江西荐布政使宋淳。淳后抚南、赣,以赃败,森坐调大理卿。病归,起南京工部右侍郎。改户部,督仓场,寻转左。以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迁南京户部尚书。隆庆初,改北部。是时,登极诏书蠲天下田租半。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帝手诏责令措置,森奏:“祖宗旧制,河、淮以南以四百万供应京师,河、淮以北以八百万供边。一岁之入,足供一岁之用。后边陲多事,支费渐繁,一变而有客兵之年例,再变而有主兵之年例。其初止三五十万耳,后渐增至二百三十余万。屯田十亏七八,盐法十折四五,民运十逋二三,悉以年例补之。在边则士马不多于昔,在太仓则输入不益于前,而所费数倍。重以诏书蠲除,故今日告匮,视往岁有加。臣前所区画,算及锱铢,不过纾目前急,而于国之大体,民之元气,未暇深虑。愿广集众思,令廷臣各陈所见。”又奏河东、四川、云南、福建、广东、灵州盐课事宜。帝尝命中官崔敏发户部银六万市黄金。森持不可,且言故事御札皆由内阁下,无司礼径传者,事乃止。三年,以母老乞终养。赐驰驿归,后屡荐不起。森为考官时,夏言婿出其门,欲介之见言,谢不往。里居,赞巡抚庞尚鹏行一条鞭法。万历八年卒。赠太子少保,谥恭敏。
(节选自《明史·马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
B.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
C.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
D.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明朝与布政使、都指挥使分掌一省司法、民政、军事,合称三司。
B.登极,指皇帝即位,此处指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即位,在位六年即病死,死后葬于昭陵。
C.司礼,指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务的官署,后权力渐大,有“第二署”之称。
D.一条鞭法,指将州县的田赋、徭役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森在江西做按察使时,有位进士因宠幸别的女子而杀害了妻子,马森不顾地方巡抚的反对,最终将那位进士绳之以法。
B.马森认为国家财政日益紧张,既和战事频繁、军费渐多有关,也和皇帝登基减免田租导致国库收入比往年大幅减少有关。
C.皇帝曾命外廷官崔敏拨户部的六万银两买黄金,马森坚称按照旧例皇帝的诏令都由内阁下发,没有从司礼监直接传达的。
D.隆庆三年,马森以母亲年迈为由请求回家为其养老。皇上赏赐他乘驿车归乡,后来虽有人屡次举荐,他也没有重新做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边陲多事,支费渐繁,一变而有客兵之年例,再变而有主兵之年例。
(2)森为考官时,夏言婿出其门,欲介之见言,谢不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6 12:0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史可法,宪之,大兴籍,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②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阙,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可法祭泗、凤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1)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王嘉答之。
③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十月,杰帅师北征。高杰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
④可法遂如徐州。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越二日,大清兵薄城下,炮击城西北隅,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
⑤可法为督师,行不张盖,食不重味,夏不箑(2),冬不裘,寝不解衣。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曾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其后四方弄兵者,多假其名号以行,故时谓可法不死云。
(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有删改)
(1)祗:通“只”。(2)箑,shà,扇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B.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C.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D.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一般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字和名有关联,字对名有表述、阐明作用。
B.郎中,古代作为官职,始设于战国时期,文中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一样。
C.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每月初一叫“晦”,表示迎接新月。
D.犯阙: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如宫阙。犯阙,即进攻京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可法以身作则,深受士兵拥戴。他为人清廉守信,与部下分担劳苦;带兵作战的时候,没有私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了士兵们的士气。
B.史可法胸怀大义,做事考虑大局。总兵高杰驻扎扬州时,桀骜不驯,史可法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接受他的指挥,并率军北伐。
C.史可法才能出众,深受朝廷信任。在危急时刻,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量,主张拥立福王,后来参与商议战守之事,意见得到朝廷认可。
D.史可法忠君爱国,坚守刚烈气节。北都危急时,他誓师北伐;听到北都已被攻破,身披白衣发丧,十分悲痛;在清兵攻破扬州城时,凛然不屈。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2)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丘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馀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录其孙为中书舍人。
(选自《明史》,有删改)
【小题1】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
B.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
C.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
D.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
【小题2】对文中加黑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是科举考试名,明、清两朝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乡试,中试者被称为秀才。
B.庶吉士又称“庶常”,是明、清两朝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负责起草诏书等。
C.历法指推算日月星辰之运行以定岁时节候的方法,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类。
D.文渊阁指明代宫内贮藏典籍及皇帝讲读的地方,《永乐大典》纂成后便被放置在南京文渊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光启博学强识,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法、火器等技术,完全掌握其方法。继而遍习兵法等其他书籍。
B.徐光启胸怀大志,可是不被重用,几起几落,曾先后遭到兵部尚书崔景荣、御史邱兆麟和魏忠贤的党羽智铤弹劾。
C.徐光启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他负责编写《测天约说》二卷等著作,后来又呈上观测天象的四条理论,其中以论述时差里差的方法最为详细周密。
D.崇祯皇帝因为日食预报发生错误,想要处分钦监台官。但徐光启认为任何一种历法使用久了,就必定出现差错,应该及时修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
(2)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彭程,字万里,鄱阳人。成化末进士。弘治初,授御史,巡视京城。降人杂处畿甸多为盗,事发则投戚里、奄竖为窟穴。程每先机制之,有发辄得。巡盐两浙,代还,巡视光禄。五年上疏言:“臣适见光禄造皇坛器。皇坛者,先帝修斋行法之所。陛下即住,此类废斥尽,何复有皇坛烦置器?光禄金钱,悉民膏血。用得其当,犹恐病民,况投之无用地。顷李孜省、继晓辈倡邪说,而先帝笃信之者,意在远希福寿也。今二人已伏重辟则祸患之来二人尚不能自免岂能福寿他人倘陛下果有此举宜遏之将萌如无请治所司逢迎罪。”帝初无皇坛造器之命,特光禄姑为备。帝得程奏大怒,以为暴扬先帝过,立下锦衣狱。给事中丛兰亦巡视光禄,继上疏论之。帝宥兰,夺光禄卿胡恭等俸,付程刑部定罪。尚书彭韶等拟赎杖还职。帝欲置之死,命系之。韶等复疏救,程子尚三上章乞代父死,终不听。是时巡按陕西御史嵩县李兴亦坐酷刑系狱。及朝审,上兴及程罪状。诏兴斩,程及家属戍隆庆。文武大臣英国公张懋等合疏言:“兴所毙多罪犯,不宜当以死。程用谏为职,坐此戍边,则诈奸枉法者何以处之?

尚书王恕又特疏救。乃减兴死,杖之百,偕妻子戍宾州,程竞无所减。程母李氏年老无他子,叩阚乞留侍养。南京给事中毛埕等亦奏曰:“昔刘禹锡附王叔文当窜远方,裴度以其母老为请,得改连州。陛下圣德,非唐中主可比,而程罪亦异禹锡。祈少矜怜,全其母子。”不许。子尚随父戍所,遂举广西乡试。明年,帝念程母老,放还。其后,刘瑾乱政,追论程巡盐时稍亏额课,勒其家偿。程死久矣,止遗一孙女。罄产不足,则并女鬻之,行道皆为流涕。

(选自《明史·彭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二人已伏重辟/则祸患之来二人/尚不能自免/岂能福寿他人/倘陛下果有此举/宜遏之将萌/如无请治/所司逢迎罪。
B.今二人已伏重辟/则祸患之来/二人尚不能自免/岂能福寿他人/倘陛下果有此举/宜遏之将萌/如无/请治所司逢迎罪。
C.今二人已伏/重辟则祸患之来/二人尚不能自免/岂能福寿他人/倘陛下果有此举/宜遏之将萌/如无请治/所司逢迎罪。
D.今二人已伏/重辟则祸患之来二人/尚不能自免/岂能福寿他人/倘陛下果有此举/宜遏之将萌/如无/请治所司逢迎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昀一项是
A.御史:先秦时指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B.刑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法律、刑狱等。
C.朝审:明清时对于死刑案件的会审制度,由三法司以及中央重要官员进行会审。
D.乡试:明清时在各省省城举行的科举考试。每三年的秋天举行,录取后称秀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程巡视京城,治盗有方。任御史巡视京城时,杂居京城地区的投降者多为盗贼,事发后则躲到皇亲或宦官处,他每每占领先机制服盗贼。
B.彭程直言敢谏,体恤民生。在巡视光禄时,他看见光禄制造皇坛器物,于是上疏极力反对,认为不应该把民脂民膏浪费在这种无用的地方。
C.彭程触怒皇帝,几遭处死。皇帝得到彭程奏疏后大怒,认为这是暴露先帝的过错,立即把他投入锦衣卫监狱,欲置他于死地,后将其充军。
D.彭程备受同情,多被援救。彭程获罪后,给事中丛兰、尚书彭韶、英国公张懋、尚书王恕、南京给事中毛理等先后上疏救助,但无济于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程用谏为职,坐此戍边,则作奸枉法者何以处之?
(2)程死久矣,正遗一孙女。罄产不足,则并女鬻之,行道皆为流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鼐,字万钟,宁晋人。少伉爽有大志,事继母以孝闻。宣德初,由乡举授代州训导,愿授别职,改泰和县典史。七年督工匠至京师,疏乞入试,复中顺天乡试。明年进士一甲第一,赐宴礼部。进士宴礼部,自鼐始。入翰林,为修撰。

正统元年,充经筵讲官。《宣宗实录》成,进侍讲,三品章服。五年,以杨荣、杨士奇荐,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鼐为人内刚外和,通达政体。荣既殁,士奇常病不视事,阁务多决于鼐。帝以为贤,进翰林学士。十年进吏部左侍郎兼学士。

十四年七月,也先入寇,中官王振挟帝亲征。朝臣交章谏,不听。鼐与张益以阁臣扈从。未至大同,士卒已乏粮。宋瑛、硃冕全军没。诸臣请班师,振不许,趣诸军进。大将硃勇膝行听命,尚书邝埜、王佐跪草中,至暮不得请。钦天监正彭德清言天象示警,若前,恐危乘舆。振曰:“尔何知!若有此,亦天命也。”鼐曰:“臣子固不足惜,主上系天下安危,岂可轻进?”振终不从。前驱败报至,始惧,欲还。定襄侯郭登言于鼐、益曰:“自此趋紫荆,裁四十余里,驾宜从紫荆入。”振欲邀帝至蔚州幸其第,不听,复折而东,趋居庸。

八月辛酉次土木。地高,掘地二丈不及水。瓦剌大至,据南河。明日佯却,且遣使通和。帝召鼐草诏答之。振遽令移营就水,行乱。寇骑蹂阵入,帝突围不得出,拥以去。鼐、益等俱及于难。景帝立,赠鼐少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谥文襄,官其子恩大理评事。英宗复位,加赠太傅,改谥文忠,复官其孙荣锦衣百户。鼐弟鼎进士,历吏科都给事中。

(选自《明史·曹鼐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进士一甲第一  举:考中
B.三品章服 锡:同“赐”,赏赐
C.振曰     詈:责骂
D.前驱败报至 踵:立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典史是中国古代官名,设于州县,为县令的佐杂官,但不入品阶、“未入流”,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隋唐为六部之一,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明代翰林学士是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职官员选拨,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中试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举人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荣既殁,士奇常病不视事,阁务多决于鼐。
(2)振欲邀帝至蔚州幸其第,不听,复折而东,趋居庸。
【小题4】明军土木堡兵败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