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铎,字鸣治,浙江太平人。天顺末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预修《英宗实录》。性介特,力学慕古,讲求经世务。

成化九年校勘《通鉴纲目》,上言:‚今天下有太平之形,无太平之实,因仍积习,废实徇名。曰振纲纪,而小人无畏忌;曰励风俗,而缙.绅.弃廉耻。饬官司,而污暴益甚;恤军民,而罢敝益极。减省有制,而兴作每疲于奔命;蠲免有诏,而征敛每困于追呼。赏竭府库之财,而有功者不劝;罚穷谳覆之案,而有罪者不惩。是则诚可忧也。愿陛下以古证今,兢兢业业,然后可长治久安,而载籍不为无用矣。帝不能从。

时塞上有警,条上备边事宜,请养兵积粟,收复东胜、河套故疆。又言:今之边将无异晚唐债帅败则士卒受其殃捷则权豪蒙其赏且克侵军饷办纳月钱三军方怨愤填膺孰肯为国效命者语皆切时弊。秩满,进侍讲,直经.筵.。遭两丧,服除,以亲不逮养,遂不起。

弘治初,言者交荐,以原官召修《宪宗实录》。三年擢南京国子祭酒。明年谢病去。家居将十年,荐者益众。会国子缺祭酒,部议起之。帝素重铎,擢礼部右侍郎,管祭酒事。屡辞,不许。时章懋为南祭酒,两人皆人师,诸生交相庆。居五年,引疾归。

铎经术湛深,为文章有体要。两为国子师,严课程,杜请谒,增号舍,修堂室,扩庙门。置公廨三十余居其属;诸生贫者周恤之,死者请官定制为之殓。家居好周恤族党,自奉则布衣蔬食。正德五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文肃。

(节选自《明史·谢铎传》)

注:公廨,旧时官员办公的场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边将/无异晚唐/债帅败则士卒受其殃/捷则权豪蒙其赏/且克侵军饷办/纳月钱三军/方怨愤填膺/孰肯为国效命者
B.今之边将/无异晚唐债帅/败则士卒受其殃/捷则权豪蒙其赏/且克侵军饷/办纳月钱/三军方怨愤填膺/孰肯为国效命者
C.今之边将/无异晚唐/债帅败则士卒受其殃/捷则权豪蒙其赏/且克侵军饷/办纳月钱/三军方怨愤填膺/孰肯为国效命者
D.今之边将/无异晚唐债帅/败则士卒受其殃/捷则权豪蒙其赏/且克侵军饷办/纳月钱/三军方怨愤填膺/孰肯为国效命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亦称庶常,是明、清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进士当中选择有潜质的人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B.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明代属于特权阶层。
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讲官以翰林学士或他官充任或兼任。明代每日一小讲,每旬一大讲,制度化。
D.诸生,汉时指儒生,明清时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不包括在太学学习的生员。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今诸生学于太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铎淡泊做官。他因为亲不及养,在服丧结束后不去就职;曾称病辞去南京国子祭酒;后被提拔为礼部右侍郎,推辞不掉才勉强答应。
B.谢铎敢于直言进谏。他借助校勘《通鉴纲目》的机会,提醒皇帝当今天下太平只是有名无实,要以古鉴今,兢兢业业,不要废实徇名。
C.谢铎关心边境安危。他条陈上疏边防措施,建议朝廷养兵积粟,收复疆土;同时指出戍边将帅营私是导致三军怨愤的原因,切中时弊。
D.谢铎自律有仁德之心。他生性孤高,不随流俗;作为国子师,他杜绝私人请托,生活简朴布衣蔬食,却喜欢体恤周济聚居的同族亲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饬官司,而污暴益甚;恤军民,而罢敝益极。
(2)置公廨三十余居其属;诸生贫者周恤之,死者请官定制为之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5 10:11: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居益,字思受,渭南人,尚书企仲族子、师仲从子也。曾祖从吉与曾伯祖大吉皆进士。两人子姓,科第相继。
居益少厉操行,举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三迁广平知府,擢山西提学副使,雁门参政,历按察使、左右布政使,并在山西。
天启二年,入为太仆卿。明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红毛夷者,海外杂种,绀眼,赤须发,所谓和兰国也,自昔不通中土,由大泥、咬留吧二国通闽商。万历中,奸民潘秀引其人据彭湖求市,巡抚徐学聚令转贩之二国。二国险远,商舍而之吕宋。夷人疑吕宋邀商舶攻之又寇广东香山澳皆败不敢归国复入彭湖求市且筑城焉。巡抚商周祚拒之,不能靖。会居益代周祚,贼方犯漳、泉,招日本、大泥、咬留吧及海寇李旦等为助。居益使人招旦,说携大泥、咬留吧。贼帅高文律惧,遣使求款,斩之,筑城镇海港,逼贼风柜。贼穷蹙,泛舟去,遂擒文律,海患乃息。五年迁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魏忠贤衔居益叙功不及己,格其赏。给事中黄承昊复论居益倚傍门户,躐跻通显,遂削籍去。闽人诣讼之,不听。乃立祠以祀,勒碑于彭湖及平远台。
崇祯元年,起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陕西镇缺饷至三十余月,居益请以陕赋当输关门者,留三十万,纾其急,报可。畿辅戒严,居益在通州,为城守计甚备。会工部尚书张凤翔坐军械不具下吏,四司郎中瘐死者三,遂诏居益代凤翔。未几,试炮而炸,兵部尚书梁廷栋劾郎中王守履失职。守履惧,诋兵部郎中王建侯诬己。廷议不如守履言,遂下狱。居益疏求,帝以为徇私,削籍归。廷杖守履六十,斥为民。寻叙城守功,复居益冠带
十六年,李自成陷渭南,责南氏饷百六十万。企仲年八十三矣,遇害。诱降居益及企仲子礼部主事居业,皆不从。明年正月,贼遣兵拥之去,加炮烙。二人终不屈,绝食七日而死。
(《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二》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夷人疑吕宋\邀商舶攻之\又寇广东香山澳\皆败不敢归\国复入彭湖\求市且筑城焉。
B.夷人疑\吕宋邀商舶攻之\又寇广东香山澳\皆败\不敢归国\复入彭湖\求市且筑城焉。
C.夷人疑\吕宋邀商舶攻之\又寇广东香山澳\皆败\不敢归\国复入彭湖\求市且筑城焉。
D.夷人疑吕宋邀商舶\攻之\又寇广东香山澳\皆败\不敢归国\复入彭湖求市\且筑城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第,又称科举,即科举考试,是中国汉朝开始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B.阙,是中国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为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这里指京城。
C.畿辅,畿指靠近国都的地方,畿辅就是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
D.冠带,本义指帽子与腰带,这里代指封爵或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敌将高文律派使者来请求得到钱款,居益斩了来使。然后建起城堡,把敌人逼到风柜,敌人乘船逃走,官军活捉了高文律,海患至此平息。
B.给事中黄承昊说南居益拉帮结派,靠钻营爬上了重要位置,于是南居益被罢免。福建人替他诉冤,皇帝不听,他们就为南居益立祠树碑。
C.试验大炮时发生了事故,郎中王守履遭到弹劾。朝廷调查后将王守履逮捕入狱。南居益上书营救王守履,皇帝认为南居益徇私,罢免了他的官职。
D.李自成企图诱降南居益和南居业,二人都不肯投降。虽被施以酷刑,他们始终不屈,最终绝食而死。
【小题4】把下列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忠贤衔居益叙功不及己,格其赏。
(2)会工部尚书张凤翔坐军械不具下吏,四司郎中瘐死者三,遂诏居益代凤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虞谦,字伯益,金坛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擢刑部郎中,知杭州府。建文中请限僧道田,人无过十亩,余以均给贫民。从之。永乐初召为大理寺少卿。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而僧道限田制竟罢。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天津卫仓灾,焚粮数十万石。御史言主者盗用多,纵火自盖。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

八年,偕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凤,抵陈州灾伤,免田租,赎民所鬻子女。明年,谦请振,太子谕之曰:“军民困极,而卿等从容请启,彼汲黯何如人也。”寻命督两浙、苏、松诸府粮,输南、北京及徐州、淮安。富民赂有司,率得近地,而贫民多远运。谦建议分四等:丁多粮最少者运北京,次少者运徐州,丁粮等者运南京、淮安,丁少粮多者存留本土。民利赖之。

仁宗即位,召还,改大理寺卿。帝方矜慎刑狱,谦等亦悉心奏当。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狱,谦等再四参复,必求其平。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帝怒,降少卿。一日,杨士奇奏事毕,不退。帝问:“欲何言,得非为虞谦乎?”士奇因具白其诬,且言谦历事三朝,得大臣体。帝曰:“吾亦悔之。”遂命复职。

宣宗立,谦言:“旧制,犯死罪者,罚役终身。今所犯不等,宜依轻重分年限。”报可。宣德二年三月卒于官。

(节选自《明史·虞谦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
B.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
C.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
D.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生”,即国子监学生。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晋时始设,与太学并立。
B.“出”,指出京受任,官职可升可降。《张衡传》中“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与此处意义相同。
C.“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明时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D.“秀才”,是汉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置秀才科,后亦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文中虞谦上言改旧制时就被举荐为秀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谦深受三朝皇帝倚重。他因曾上奏改革旧制而向皇帝请罪,皇帝都没有追究他的过错。即使他因奏事不密而被贬,经杨士奇稍加劝谏,仁宗就将他官复原职。
B.虞谦关心百姓疾苦。亲自前往灾区赈灾,安抚灾民。为便利百姓,还根据丁粮的多寡制定了运粮远近的具体措施。
C.虞谦执法公正。处理案件时谨慎得当,依罪定刑。他向宣宗建议改变过去犯了死罪都要终身服役的做法,主张根据犯人所犯罪行的轻重划分服役年限。
D.虞谦敢于直言,善于说理。多次向皇帝进言,因他所奏之言有理有据,又能切中时务,因此被皇帝采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申用嘉,字美中,号经峪。申相国文定公时行季子也。为人恭俭廉仁,勤于职事。留侍文定京师,益肆力经史百家,口诵手钞,经寒暑不辍。讲求本朝典故,曰:“吾他日当为朝廷致实用,岂能终作书生哉?”尤留心明刑之学,以为民命之死生、国祚隆替所关。
时黔、蜀用师,调赣兵,月饷缺,聚而哗,虔抚仓卒无计划,用嘉慷慨出谕,皆惧伏退。而抚军反愧而忌之,前缙绅不得请者,因乘机中之,平迁高州府同知。用嘉治赣五年,再摄府事,摄属县一,奉檄巡行他郡县三,菹醢之属无所扰于民。将行而军民诉制府请留者,连日不得休。
寻奉旨擢应天治中,丙寅夏之任。府尹故尊重,不亲狱讼钱谷,多委僚佐。治中又领江防钤辖,沿江屯营,职最剧。上官知其练达,凡大事非其职掌者,更以属之。如经画江东驿马,商民并赖者数十年,是其一也。尝奉檄盘盐,却盐商例金。司鼓铸局,不取羡,令铜费而工精,私铸者不禁自绝,而用嘉所铸钱久行不废焉。逆奄魏忠贤方横,大吏牒下为建祠,用嘉独持不可。
丁卯,晋刑部江西司员外郎。时先帝御极,诛忠贤,其党者分别定罪。张体乾、谷应选尝罗织刘铎以死,至是用嘉主其狱,据律论大辟,谳状出,海内称快。都察院易应昌以忤旨得罪,司谳者普受重谴。用嘉案呈,不抗不阿,卒荷宽典。
甲戌计吏举异等,升贵州按察司副使。察所属孔子庙,废者建之,圮者修之,备祭器,习礼乐,董师儒以教化诸生,彬彬兴文教,而诸兴作费又皆捐俸禄以倡僚属,多方措置,不以取诸民。期年之间,文事武备,粲然可观矣。
甲中闻变,痛愤甚,谓家人曰“吾不能面颜人世矣”。言讫而瞑。
用嘉天性仁厚,约于自奉而厚人。当理刑赣州时,有通判伍君到官,未几,卒,贫不能殓,用嘉经纪其丧而归之。同乡沈应奎为郡狱官共其职厚遇之罢官中道舟覆衣食其妻子封丘陇其他周恤姻族盖不胜计云
(节选自《明史·中用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同乡沈应奎为郡狱官/共其职/厚遇/之罢官/中道舟覆/衣食其妻子/封丘陇/其他周恤姻族/盖不胜计云/
B.同乡沈应奎为郡/狱官共其职/厚遇之/罢官/中道舟覆/衣食其妻子/封丘陇/其他周恤姻族/盖不胜计云/
C.同乡沈应奎为郡狱官/共其职/厚遇之/罢官/中道舟覆/衣食其妻子/封丘陇/其他周恤姻族/盖不胜计云/
D.同乡沈应奎为郡/狱官共其职/厚遇/之罢官/中道舟覆/衣食其妻子/封丘陇/其他周恤姻族/盖不胜计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子,即小儿子,古代用伯、仲、叔、季称兄弟排行。
B.檄,亦称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C.缙绅,明代指各级官吏,也包括封赠官、捐纳官等。
D.大辟,指长篇大论,议论犯人罪责,确定判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用嘉刻苦治学,有自信。学习经史百家,诵读、抄写,历经寒冬酷暑,从不间断;他曾自许将来会在朝廷做大事。
B.申用嘉处事果断,招来忌恨。土兵聚众哗变,他慷慨激昂发出命令,哗变士兵都惊惧后退;抚军反而因羞愧而忌恨申用嘉。
C.申用嘉重视教化,治民有方。维修重建孔子庙,备办祭器,演习礼乐,任用儒师;教化百姓,文教兴起,百姓文雅有礼。
D.申用嘉政务繁重,深得信任。他任应天府尹,管辖江防事务,筹划江东驿站车马;上级官员了解信任他,委以更多的事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官知其练达,凡大事非其职掌者,更以属之.
(2)逆奄魏忠贤方横,大吏牒下为建祠,用嘉独持不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桂芳,字子实,新建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有崔鉴者,年十三,忿父妾凌母,手刃之。桂芳为著论拟赦。尚书闻渊曰:“此董仲舒《春秋》断狱,柳子厚《复雠议》也。鉴遂得宥。及渊入吏部欲任以言职会闻继母病遽请归留之不可起补礼部历迁扬州知府御倭有功迁俸一级巡抚福建父丧归起故官两广总督张臬以非军旅才被劾罢,改桂芳提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两广群盗连岁为患,潮州旧倭屯据邹塘。桂芳先讨倭。以降贼伍端为前驱,官军继进,一日夜克三巢。帝深嘉之。降贼王西桥、吴平已抚复叛。西桥掠东莞,桂芳擒斩之,进讨平。平初据南澳,为戚继光所败,奔饶平凤凰山,掠民舟出海。桂芳檄安南万宁宣抚司进剿,遣汤克宽以舟师会之,夹击平。乘风纵火,平军死无算。隆庆初,以疾乞归。万历三年冬,即家起故官,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明年春,桂芳以淮、扬洪潦奔流,惟云梯关一径入海,致海涌横沙,河流泛溢,而高、宝诸州县所在受灾,请益开草湾及老黄河故道以广入海之路,修筑高邮东西二堤以蓄湖水。未几,草湾河工告成。是年秋,河决,给事中刘铉疏议漕河,语侵桂芳。桂芳疏辩曰:“草湾之开,以高、宝水患冲啮,疏以拯之,非能使上游亦不复涨也。”因请罢。御史邵陛言:“诸臣以河涨归咎草湾,阻任事气,乞策励桂芳,益底厥绩,而诘责河臣傅希挚旷职。”从之。其明年,命桂芳兼理河漕。六年正月,诏进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居职如故。未逾月,卒。寻以高邮湖堤成,赠太子少保。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渊入史部/欲任以言职/会闻继母病/遽请归/留之不可/起补礼部/历迁扬州知府/御倭有功/迁奉一级/巡抚福建/父丧归/起故官/
B.及渊入吏部/欲任以言职/会闻继母病遽/请归/留之不可/起补礼部/历迁扬州知府/御倭有功/迁奉一级/巡抚福建/父丧归/起故官/
C.及渊入吏部/欲任以言职/会闻继母病/遽请归/留之不可/起补礼部历迁/扬州知府御倭有功/迁奉一级/巡抚福建/父丧归/起故官/
D.及渊入吏部/欲任以言职/会闻继母病遽/请归/留之不可/起补礼部历迁/扬州知府御倭有功/迁奉一级/巡抚福建/父丧归/起故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中国封建工朝纪年用的一个年号。年号始于汉,后传至东南亚,至今仍有沿用。
B.进土,一般指封建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的人,进士的第一名又常被人称为“状元”。
C.《春秋》,儒家五经之一,相传山孔子编著,因寓褒贬于史实,成就了它的“微言大义”。
D.漕运,古代政府将各地所征收的粮食等财物经水路运往首都或指定地的一项经济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桂芳不拘成法,深明大义。他做刑部主事时,少年崔鉴怒杀父妾,他为崔鉴撰文打算宽赦其罪行,尚书闻渊对此表示赞扬,崔鉴于是得到了豁免。
B.吴桂芳抗倭平乱,善用谋略。两广盗贼众多,他任用降贼为前锋,官兵随后,很快克敌三巢;后平叛时,又采用左右夹击和火攻的战术,杀敌无数。
C.吴桂芳因势利导,治水有方。淮扬一带洪水成灾,他建议借助云梯关一径入海的优势,增开草湾并疏通老黄河旧道,加速洪水人海,并建议筑堤蓄水。
D.吴桂芳疏辩请罢,仍守旧职。黄河决堤,有人乘机疏议漕河,他上疏辩解,并以辞职来证明自己,最后,在御史的支持下,朝廷让他继续管理河漕事务。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桂芳檄安南万宁宣抚司进剿,遣汤克宽以舟师会之,夹击平。
(2)草湾之开,以高、宝水患冲啮,疏以拯之,非能使上游亦不复涨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囚多疫死,为时其食饮,令三日一栉沐,全活甚众。又善辨疑狱。河间获盗,遣里民张文、郭礼送京师,盗逸。文谓礼曰:“吾二人并当死。汝母老,鲜兄弟,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礼泣谢,从之。文桎梏诣部。继宗察非盗,竟辨出之。

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

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人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此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①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②。儒惭而去。中官过者③,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④”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

——(《明史》)

①宪体:御史的本分职事。②袭:量词,指成套的衣服。③中官:宦官。④印券:盖有官印的凭证。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上已知人矣  孰能讥之乎
B.王翱荐 心一也
C.继宗以菱芡、历书    至唐李渤始访其
D.遇学官宾礼  夫夷近,则游者众
【小题2】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杨继宗“清廉刚正”的一组是
①囚多疫死,为时其食饮
②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
③继宗察其非盗,竟辨出之
④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
⑤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
⑥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①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继宗对囚犯讲人道,按时提供饮食,还叫他们洗浴,体现了一种悯民爱民思想,与古代许多官吏的残酷苛刻、草菅人命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他又善断疑狱,避免了很多冤假错案。
B.杨继宗大兴社学,并注意落实到实处,尽管他的“罚其父兄”的做法不很合理,但这一罚却功在百姓,利在百姓。
C.杨继宗本来生性“刚廉孤峭”,一般人难以接近,但他对学官却礼貌有加,待之以宾客之礼。他作为地方长官能尊师重教也是当地“社学大兴”的原因之一。
D.杨继宗廉洁清正不爱钱财,这正是他敢于公开批评御史孔儒明胡作非为,敢于抵制宦官敲诈勒索的力量,汪直说“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意思是说明朝上下官吏除了杨继宗之外全都腐败透顶,这既是对他的赞美也是对时政的批评。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二人并当死。汝母老,鲜兄弟,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
(2)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