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外文言文阅读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小题1】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镜湖旁:动词,种田B.使者即席:接近,靠近
C.殖至巨万:货物D.而外若不之者:赞同
【小题2】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会稽县:管理,掌管 ②首相韩琦咨访焉:每次 ③边害息:结束 ④宴不赴:赐⑤加户部尚书:不久 ⑥司空兼侍中:授官 ⑦以太傅致仕:不久 ⑧旋以太傅致仕:做官 ⑨端明殿学士知郑州:因为 ⑩平居谨绳墨:标准
A.①⑤⑨⑩B.②③④⑦.C.③④⑧⑩.D.①⑤⑥⑦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31 04:55: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赵煚①,字贤通。煚少孤,养母至孝。年十四,有人盗伐其父墓中树者,煚对之号恸,因执送官。及长,深沉有器局,略涉书史。周太祖引为相府参军事。
闵帝受禅,迁陕州刺史。时周人于江南岸置安蜀城以御陈,属霖雨数旬,城颓者百余步。蛮酋郑南乡叛,引陈将吴明彻欲掩安蜀。议者皆劝煚益修守御,煚曰:“不然,吾自有以安之。”乃遣使说诱江外生蛮向武阳,令乘虚掩袭所居,获南乡父母妻子。南乡闻之,其党各散,陈兵遂退。明年,吴明彻屡为寇患,煚勒兵御之,前后十六战,每挫其锋。获陈裨将覃冏、王足子、吴朗等三人,斩首百六十级。寻从上柱国于翼率众数万,自三雅道以伐陈,克陈十九城而还。以谗毁,功不见录,除益州总管长史。煚与宗伯斛斯徵素不协,徵后出为齐州刺史,坐事下狱,自知罪重,遂逾狱而走。帝大怒,购之甚急。煚上密奏曰:“徵自以负罪深重,惧死遁逃,若不北窜匈奴,则南投吴越。徵虽愚陋,久历清显,奔彼敌国,无益圣朝。今者炎旱为灾,可因兹大赦。”帝从之。徵赖而获免,煚卒不言。
及践阼,拜相州刺史。朝廷以煚晓习故事,征拜尚书右仆射。视事未几,以忤旨,寻出为陕州刺史,俄转冀州刺史,甚有威德。煚尝有疾,百姓奔驰,争为祈祷,其得民情如此。尝有人盗煚田蒿者,为吏所执。煚曰:“此乃刺史不能宣风化,彼何罪也。”慰谕而遣之,令人载蒿一车以赐盗者。盗者愧恧②,过于重刑。其以德化民,皆此类也。
开皇十九年卒,时年六十八。
注释:①煚jiǒng  ②恧nǜ,惭愧。
(节选自《隋书•赵煚传》)
【小题1】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表现赵煚“有勇有谋、与人为善”的一项是
①对之号恸,因执送官;   ②引陈将吴明彻欲掩安蜀;
③令乘虚掩袭所居,获其南乡父母妻子;④勒兵御之,前后十六战,每挫其锋;
⑤上密奏,徵赖而获免;   ⑥令人载蒿一年以赐盗者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②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煚孝顺父母,又精通知识,所以后来周太祖、闵帝都非常信任他,分别让他担任了重要职务。
B.赵煚与人为善,宽大为怀,绝不因为个人恩怨而加害他人。
C.赵煚为官,非常得民心,常常反躬自问,以自己的行动教育感化了老百姓。
D.赵煚打仗有勇有谋,在陈将即将攻打安蜀城的情况下,巧用计谋,不战而退人之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以谗毁,功不见录,除益州总管长史。
②视事未几,以忤旨,寻出为陕州刺史,俄转冀州刺史,甚有威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思复,绍出,京兆长安人。祖伦,贞观中历左卫率,封长山县男。思复少孤,年十岁,母为语父亡状,感咽几绝,故伦特爱之,尝曰:“此儿必大吾宗。”然家富有,金玉、车马、玩好未尝省。笃学,举秀才高第,袭祖封。永淳中,家益窭,岁饥,京兆杜瑾者,以百绫饷思复,思复方并日食,而绫完封不发。
调梁府仓曹参军,会大旱,辄开仓赈民,州劾责,对曰:“人穷则滥,不如因而活之,无趣为盗贼。”州不能诎。转汴州司户,仁恕,不行鞭罚。以亲丧去官,鬻薪自给。姚崇为夏官侍郎,识之,擢司礼博士。五礼部郎中。建昌王武攸宁母亡,请鼓吹,思复持不可而止。坐为王同皎所荐,贬始州长史。迁滁州刺史,州有铜官,人铲凿尤苦,思复为贾他鄙,费省获多。有黄芝五生州署,民为刻颂其祥。徙襄州。入拜给事中。帝作景龙观,思复谏曰:“祸难初弭,土木遽兴,非忧物恤人所急。”不见省。迁中书舍人,数指言得失,颇见纳用。
开元初,为谏议大夫。山东大蝗,宰相姚崇遣使分道捕瘗。思复上言:“夹河州县飞蝗所至苗辄尽今游食至洛使者往来不敢显言且天灾流行庸可尽瘗?望陛下悔过责躬,损不急之务,任至公之人,持此诚实以答谴咎,其驱蝗使一切宜罢。”玄宗然之,出其疏付崇,崇建遣思复使山东按所损,还,以实言。崇又遣监察御史刘沼覆视,沼希宰相意,悉易故牒以闻,故河南数州赋不得蠲。崇恶之,出为德州刺史。拜黄门侍郎。帝北巡,为行在巡问赈给大使。迁御史大夫,性恬淡,不喜为绳察,徙太子宾客,进爵伯。累迁吏部侍郎。复为襄州刺史,治行名天下,代还,仍拜太子宾客。卒,年七十四,谥曰文。天子亲题其碑曰“有唐忠孝韩长山之墓”。故吏卢僎、邑人孟浩然立石岘山。
(选自《新唐书·韩思复传》,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夹河州县飞蝗/所至苗辄尽/今游食至/洛使者往来/不敢显言/且天灾流行/庸可尽瘗
B.夹河州县/飞蝗所至/苗辄尽/今游食至洛/使者往来/不敢显言/且天灾流行/庸可尽瘗
C.夹河州县/飞蝗所至/苗辄尽/今游食至/洛使者往来/不敢显言且天灾流行/庸可尽瘗
D.夹河州县飞蝗/所至/苗辄尽/今游食至洛/使者往来/不敢显言/且/天灾流行庸可尽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表字。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叫做“字”。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
B.“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迁谪”表示升职;“左迁”表示削职降级等。
C.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为“山东”;战国时除秦外,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之东,故称六国为“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D.“玄宗”是李隆基的庙号。庙号指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始于殷代,汉以后历代帝王都有庙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思复秉性恬淡,他经历过家族的富有生活,而遭遇家贫,又能甘居贫困;饥荒年两天吃一天的饭,但他都不接受别人的馈赠。
B.韩思复为政行事仁恕爱民。任梁府仓曹参军时遇大旱,他不顾州府弹劾责备,开仓赈济民众。任汴州司户时不实行鞭罚。
C.韩思复敢于陈述时政得失,坚持己见。他曾上谏反对皇帝造景龙观,山东蝗灾时更是上疏让皇帝悔过责己,停止一切不急之务,任用公正之士。他的建议均被采纳。
D.韩思复为官治理有方,名满天下。他去世后天子亲笔为他题写墓碑,原属下卢僎、同乡孟浩然在砚山为他立石纪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为语父亡状,感咽几绝,故伦特爱之,尝曰:“此儿必大吾宗。”
(2)沼希宰相意,悉易故牒以闻,故河南数州赋不得蠲。

同类题3

   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人。入太学,补《五经》讲书,五年不谒告。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与之游。擢进士,调须城主簿。时河役大兴,部役者不得人。一夕,噪而溃,因致大狱。执中往代,终帖然。富民赂吏,将创桥所居以罔市利,执中疏其害,使者入吏言使成之,执中曰:“官可去,桥不可创也。”卒不能夺。

王安石为政,引执中编修《熙宁条例》。章惇讨五溪,檄执中取大田、离子二峒。峒路险绝,期迫,执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归命。录功当迁秩,辞以及父母。

就徙转运判官,召为司农丞、提点开封县镇。诸县牧地,民耕岁久,议者将取之,当夷丘墓,伐桑柘,万家相聚而泣。执中请于朝,神宗诏复予民。改提点京西北路刑狱。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元祐初,为吏部郎中,请选人由县令、录事参军致仕者,升朝籍,得封其亲。兼徐王府侍讲、翊善,迁起居舍人、起居郎,权给事中。有司以天下谳狱失出入注者同坐,执中驳之曰:“先王重入而轻出,恤刑之至也。今一旦均之,恐自是法吏不复肯与生比,非好生洽民之意也。”进中书舍人。邢恕遇赦甄复,执中言:“恕深结蔡确,鼓唱扇摇,今复其官,惧疑中外。”迁刑部侍郎。

绍圣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郓州。执中宽厚有仁心,屡典刑狱,雪活以百数。明年,谈笑而逝,年六十三。

论曰: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六)

(注)出入,指出入人罪。所谓“出罪”是指把有罪判为无罪或把重罪判为轻罪,所谓“入罪”指把无罪判为有罪或把轻罪判为重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B.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C.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D.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职事,部长为刑部尚书。
B.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C.有司,泛指朝廷的各级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D.太学,文中指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起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乔执中工作勤奋,善于治理。他任《五经》讲书时,五年没请假;王安石很器重他,让自己的子弟和乔执中交往。
B.乔执中嫉恶如仇,为人刚正。有富人贿赂官员,想借造桥取利,他不怕丢官,坚决反对;他极力主张恢复邢恕的官职,以免引起猜疑。
C.乔执中为民请利,恪尽职守。有人提议收回各县牧地,他上奏朝廷请求还给百姓;乔执中反对滥刑,宽厚为怀。他认为不应把“出罪”“入罪”同等对待。
D.有人不胜任官职,导致劳工混乱,乔执中前去治理,稳定了局面。黄河决口,他不顾危险登上堤坝,给众人做榜样。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执中宽厚有仁心,屡典刑狱,雪活以百数。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商贾。常从人寄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视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节)

注:蓐(rù),草席,草垫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信视之 孰:通“熟”,仔细
B.法当斩    坐:犯罪
C.一二日,何来谒上   居:居住
D.数以策项羽 干:求取功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虽长大,好带刀剑   舍郑以为东道主
B.此乃信所以去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
C.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韩信也  疑其有改悔,复请之曰
D.能死,刺我 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信投靠在别人家吃饭住宿,不做事,朋友的妻子讨厌他游手好闲,早上做好饭端到内室去吃,韩信知道后就愤怒的离开了。
B.韩信喜欢在城外钓鱼,有一妇人看见韩信饿了就给他饭吃,一连吃了数十天,韩信很高兴,说要报答她,这个妇人却说是可怜他,不指望有回报。
C.淮阴城中的菜市中有个卖肉的年轻人,当众侮辱韩信,嘲笑他大而无用,说韩信如不怕死,就用剑来刺他,如果怕死,就从他的裤裆下钻过。结果韩信果真钻过他的裤裆,被众人嘲笑。
D.韩信多次向项羽献策,却没有被项羽所用;后归附汉王刘邦,也没能知名。当他犯法要被处死时,大喊的几句话让滕公感到惊奇,从而赏识他并把他释放了。
【小题4】(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②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2)用分隔号( / )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信 钓 于 城 下 诸 母 漂 有 一 母 见 信 饥 饭 信 竟 漂 数 十 日 信 喜 谓 漂母 曰 吾 必 有 以 重 报 母 母 怒 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充,字延符,吴郡人。父绪,齐特进、金紫光禄大夫,有名前代。充少时,不持操行,好逸游。绪尝请假还吴,始入西郭,值充出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遇绪船至,便放绁脱鞲,拜于水次。绪曰:“一身两役,无乃劳乎?”充跪对曰:“充闻三十而立,今二十九矣,请至来岁而敬易之。”绪曰:“过而能改,颜氏子有焉。”及明年,便修身改节。学不盈载,多所该览,尤明《老》、《易》,能清言,与从叔稷俱有令誉。
起家抚军行参军,迁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武陵王友。时尚书令王俭当朝用事,武帝皆取决焉。武帝尝欲以充父绪为尚书仆射,访于俭,俭对曰:“张绪少有清望,诚美选也;然东士比无所执,绪诸子又多薄行,臣谓此宜详择。”帝遂止。先是充兄弟皆轻侠,充少时又不护细行,故俭言之。充闻而愠,因与俭书。
俭言之武帝,免充官,废处久之。后为司徒谘议参军,入为中书侍郎,寻转给事黄门侍郎。明帝作相,以充为镇军长史。出为义兴太守,为政清静,民吏便之。寻以母忧去职,服阕,除太子中庶子,迁侍中。
义师近次东昏召百官入宫省朝士虑祸或往来酣宴充独居侍中省不出阁。城内既害东昏,百官集西钟下,召充不至。
高祖霸府开,以充为大司马谘议参军,迁梁王国郎中令、祠部尚书、屯骑校尉,转冠军将军、司徒左长史。天监初,除大常卿。寻迁吏部尚书,居选称为平允。寻除晋陵太守,中二千石。征拜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充长于义理,登堂讲说,皇太子以下皆至。时王侯多在学,执经以拜,充朝服而立,不敢当也。转左卫将军,祭酒如故。入为尚书仆射,顷之,除云麾将军、吴郡太守。下车恤贫老,故旧莫不欣悦。以疾自陈,征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未及还朝,十三年,卒于吴,时年六十六。诏侍中、护军将军。谥穆子。子最嗣。
(选自《梁书·卷二十一·列传第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义师近次/东昏召百官入宫省/朝士虑祸/或往来酣宴/充独居侍中省/不出阁。
B.义师近次东昏/召百官入宫/省朝士虑祸或往来/酣宴充独居/侍中省/不出阁。
C.义师近次东昏/召百官入宫省/朝士虑祸/或往来酣宴充独居/侍中省/不出阁。
D.义师近次/东昏召百官入宫/省朝士虑祸或往来/酣宴充独居/侍中省/不出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是兼任的意思,指兼任较为高级的官职。古汉语中, 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行”“权” “假”“判”“守”“夺”“摄”等,其中,“判”是指低位兼高职。
B.秩,本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古代官员的“秩”常根据年终考评确定。有功者,“秩”增加;有罪者,“秩”减少乃至取消。
C.下车,旧指官吏到任。“下车恤贫老,故旧莫不欣悦。”意为张充到任便抚恤贫困老人,旧朋友无不欢欣喜悦。
D.赠,即追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给已死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诏侍中、护军将军。”意为追赠张充为侍中,护军将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充能够知错而改。年轻时,不秉持操守,不顾小节,不思进取,喜好放鹰打猎,安逸游乐,到了而立之年,便修养自身改变节操。
B.张充善于察纳雅言。在听了父亲的劝诫后,一年之内,他博览群书,对《老子》、《周易》书籍尤为通晓,而且有了一定的好名声。
C.张充曾经仕途不顺。武帝本想委任张充为尚书仆射,但受到王俭百般阻挠。张充因此非常生气,写信申辩,以致自己的官职被贬黜。
D.张充擅长义理。曾登堂讲授,很多王侯贵人都仰慕他,前来听他讲学,并且手执经书叩拜。张充穿着公服站立,不敢接受如此大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充闻三十而立,今二十九矣,请至来岁而敬易之。
(2)然东士比无所执,绪诸子又多薄行,臣谓此宜详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