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李子曰:平原君所失士,非独毛遂其人而已,其于毛公、薛公,又失甚焉。吾观二人说信陵君归救魏,独引绳以大谊,盖非当时说士所有也,可不谓贤乎?夫 贤 者 必 不 肯 托 豪 贵 与 食 客 门 下 为 伍 而 平 原 君 顾 以 其 博 徒 卖 浆 而 贱 之 甚 矣 其 不 能 相 士 也 然 古 今 若 信 陵 君 何 人 哉 余 每 读 信 陵 君 传,未尝不三复流涕也。
(选自清·李桢《读〈信陵君传〉》)
【小题2】信陵君、平原君与合称“战国四公子”。
【小题3】这段文字是论述信陵君的,写平原君有什么用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2 08:39: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钱勰,字穆父。生五岁,日诵千言。以知尉氏县,授流内拴主簿。判铨陈襄尝登进班簿,神宗称之。襄曰:“此非臣所能,主簿钱勰为之耳。”明日召对,将任以清要官。王安石使弟安礼来见,许用为御史。勰谢曰:“家贫母老,不能为万里行。”定官制,勰方居丧。帝于左司郎中格自书其姓名,须终制日授之。奉使吊高丽。想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乃求吕端故事以行,凡馈饩非故所有者皆弗纳。归次紫燕岛,王遣二吏追饷金银四千两。勰曰:“在馆时既辞之矣,今何为者?”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绐曰无有。勰曰:“汝前诉云云,吾识以某字。”启缄示之,信然,上下皆惊咤。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干请,亦械治之。积为众所憾,出知越州。召拜工部户部侍郎。苏轼乘其据案时遗之诗,勰操笔立就以报。轼曰:“电扫庭讼,响答诗筒,近所未见也。”翰林缺学士,章惇三荐林希,帝以命勰。以尝行惇谪词,惧而求去。帝曰:“朕固知之,毋庸避也。”尝侍经幄,帝留与之语曰:“台臣论徐邱事,其辞及雍。若雍有请,当付卿以美诏慰安之。”既而雍章至,勰答诏云:“朕察其厚诬,力加明辨。”帝见之,谓能道所欲言者。惇因是极意排诋,讽全台攻之。罢知池州,卒于官,年六十四。

(选自《宋史·钱勰传》,有删改)

(注)章惇:时任宰相。雍:郑雍,大臣,曾遭章惇排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绐/曰无有/
B.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绐曰/无有/
C.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绐曰/无有/
D.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绐/曰无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对于具有一定品秩的官吏,使其子孙荫袭官爵,让子孙取得入仕权利,是一种封建皇帝封赏大臣子女的制度。
B.居丧,或称丁忧、守丧、值丧。是指尊亲死后,在家服丧。居丧的礼节很多,比如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等。
C.工部,户部,均为古代六部之一。工部掌管土木兴建、官员任免、升降、调动等事务。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
D.学士,在古代可以指在国学读书的学生,也可以指专门负责文学撰述之类的官职名。唐代的翰林学士即为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之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勰能力突出,不慕高官。他小时候记忆力就很强,做官后因才华出众引起皇帝重视。王安石派人去见他,许诺封官,他没有动心。
B.钱勰爱惜节操,不收礼金。他被皇帝选中出使高丽,不接受不该收的礼物,高丽人在他回国途中追送礼金,被他严词拒绝。
C.钱勰办事干练,思维敏捷。老吏作梗,钱勰应对自如,有人伪造别人的字迹递诉状,被钱勰识破。苏轼作诗赠予钱勰,钱勰立刻作诗回报。
D.钱勰得罪权贵,遭到报复。钱勰曾写过贬谪权臣章惇的文词,后来又拟写安慰郑雍的诏书,遭到章惇排挤诋毁,被贬到地方任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
(2)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请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猎场。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小题3】【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人,本指官名,私门之官。通常指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常养一些食客,这些食客及亲近左右通称舍人,后来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用来褒扬死者,如齐宣王的“宣”,周厉王的“厉”。
C.谏,主要指规劝君主、尊长和朋友,对其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使改正错误。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代统治者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大夫”,唐朝的左、右拾遗均是谏官。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小题5】【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说周勃的坏话,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很恨他,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因而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因为他常常忌恨袁盎,袁盎对他也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但文帝因他所言符合礼的规矩,只能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孝文帝一次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打猎,举行皇家宴会,袁盎拉慎夫人入座,惹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小题7】【小题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⑵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⑶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⑷夫人不能早自裁于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苟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慕布衣,间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鸷下,遜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黃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管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继杀关龙,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谍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逕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候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出行,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即邦国州郡。它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
B.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C.“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的“布衣”等同。
D.“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的统称。在西汉汉文帝前,指墨、劓、刖、宫、大辟;隋唐之后,则指笞、杖、徒、流、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任用,其官位也由廷厨升至丞相。秦始皇能够统一御敌,李斯功不可没。
B.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生时,李斯却长叹不已,盛极则衰,好景不长,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C.李斯的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他致使李斯被捕入狱。李斯叹惜三位效忠昏君而死的名臣,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
D.李斯被判腰折,跟他的次子被押解,他感叹,想再牵着黄狗和他出去打猎已无望实现了,这让他和次子悲痛万分,不能自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2)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裴谞,字士明。河南洛阳人。谞少举明经,补河南府参军,积官至京兆仓曹。丁父丧,居东都。是时,安禄山盗陷二京,东都收复,迁太子司议郎。无几,虢王巨奏署侍御史,丁母忧。东都复为史思明所陷,谞藏匿山谷。思明尝为谞父将校,怀旧恩,又素慕谞名,欲必得之, 因令捕骑数十迹逐得谞。思明见之,甚喜,呼为郎君,不名,伪授御史中丞,主击断。时思明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代宗居陕,谞步怀考功及南曹二印赴行在。将以为御史中丞,为无载所排,为河东道租庸盐铁等使。时关辅大旱,谞入计,代宗召见便殿,问谞:“榷酤之利,一岁出入几何?”谞久之不对。上复问之,对曰:“臣有所思。”上曰:“何思?”对曰:“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上前坐曰:“微公言,吾不闻此。”拜左司郎中。建中初,上以刑名理天下,百吏震悚。时十月禁屠杀。尚父郭子仪隶人杀羊以入,门者觉之,谞列奏状,上以为不畏强御,累遣宣谕。或谓谞曰:“郭公有社稷功,岂不为盖之?”谞笑曰:“非尔所解。且郭公威权太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弄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时于朝堂别置三司以决庶狱,辩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夫谏豉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今轻猾之人,援桴鸣鼓,始动天听,竟因纤微。若然者,安用吏理乎!”上然之,悉归有司。贞元九年十一月,以疾终,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注)①榷酤:我国封建政权实行的酒类专卖制度。②轸念:深深挂念。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
B.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 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
C.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
D.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洛阳因地处洛河之北而得名,这种用山名或水名加上 “阴”“阳”构成的地名较多,如衡阳、濮阳、辽阳、江阴等。
B.“迁”是我国古代官至调动的词语,一般指升职,如文中裴谞“迁太子司议郎”;“左迁”表示降职。
C.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都有多个年号,如文中“建中”就是唐德宗的年号之一。
D.“赠”指我国古代专门对已故官员或现任官吏的先人追封官职称呼,一般所追封的官职比死者生前的官职要高。
【小题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谞身陷贼手,依然忠于唐朝。当洛阳被再次攻陷时,裴谞被叛将史思明捉到,并被授予伪职,但当史思明残杀唐宗室时,他暗中解救了数百人。
B.裴谞忠言进谏,深得皇上信任。关中及三辅地区大旱时,皇上询问酒业收益,裴谞直言劝谏,提醒皇上要关心百姓疾苦,他的话得到皇上的充分认可。
C.裴谞不畏强权,敢奏不法之事。当时10月朝廷禁止屠杀,尚父郭子仪的奴仆杀羊进城被裴谞的门生发现,裴谞上奏此事得到皇上的称赞和支持。
D.裴谞敢于直言,立足改革弊制。当时朝廷另设三司判案,裴谞认为轻滑之人竟因细微的事情击鼓惊动皇上,有悖设置谏鼓谤木的初衷,实在没有必要。
【小题4】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旧恩,又素慕谞名,欲必得之,因令捕骑数十迹逐得谞。
(2)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②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③光式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候。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常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

④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好,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⑤其年,迁憙平原太宁。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徒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颖川,陈留。于是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⑥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候,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候。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无相者 (2)于是举义行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律不可也”中“枉”的意思是(  )。
A.屈就 B.冤屈 C.空白 D.歪曲
(2)“帝令憙边事”中“典”的意思是(  )
A.标准 B.主持 C.抵押 D.祭祀
【小题3】对第②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小题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小题5】分析第⑥段画浪线的句子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小题6】根据文中人物的事迹,概括其品行,填写下表。
事迹
品行
释放仇家
(1)
收考子春
(2)
治理平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