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作弟子育。幼时,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之。羽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又耻削发,因亡去,匿为,作诙谐数千言。天宝间,署羽伶师,无何,亦遁去。古语云洁其行而秽其迹者,其羽之谓乎?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或交游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于虎狼不避也。扁舟往来山寺,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因羽形为瓷陶,神祀之。人买茶与器之足多者,赠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茶毕,命奴子与钱。羽羞之,更著《毁茶论》。
(乙)夫茶,始为“荼”,其属槚、蔎、茗、荈杂糅,囊括实繁。至陆羽公,始独简南国嘉木之曰茶者论之,崇其康药之效,净化之用,怡养之功,和平之德,专其名而定其义,著《茶经》,备述一源、二具、三造、四器、五煮、六饮、七事、八出、九略,且图谱之。书同形,事同旨,民皆曰茶,凡浙闽湘鄂滇黔所辖尤兴焉,于是茶道流布而茶艺张扬也。由是,以茶为生者众。今之书“茶”者,呈“人在草木”之形,草木之芽醒于春,如诗如画,人处焉,繁忙其事,亦静亦动,天合为一,寓大意于新绿,采秀色而可餐,妙不胜言也。由是观之,创此自然之道,文明之说,费倡广光大之心血,居未可磨灭之功者,非茶圣莫属也!
史载茶圣陆公,婴而见弃江干,瑟瑟就毙。时群雁为栖,翼覆之,长鸣若晓人者。智积方丈闻而拾之,诸寺,日哺以米浆、面糊、茶汤之饮,竟活。又占《易》,得彖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使姓陆,名羽,字鸿渐也。赞曰:“本乃凡贱,实为天骄;胎胞所生,竟同仙降。一羽之轻,百姓珍重;一叶之微,万寿其昌!”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 危:端正
B.又耻削发,因亡去,匿为 优:优秀
C.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 裴回:通“徘徊”
D.智积方丈闻而拾之,诸寺 腹:怀揣,抱着
【小题2】下列语句括号中补充的虚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貌寝,(虽)口吃而辩
B.婴而见弃(于)江干,瑟瑟就毙
C.翼覆之,(然)长鸣若晓人者
D.又占(以)《易》,得彖辞曰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古语云洁其行而秽其迹者,其羽之谓乎
古话说有人号称品性高洁,可表现却很糟糕,一定就是指陆羽这种人的。
B.与人期,虽阻于虎狼不避也
(他)若跟人有约定,即使被再大的困难或危险阻挠,也会坚持前往。
C.鬻茶家因羽形为瓷陶,神祀之
卖茶的商家按照陆羽的相貌制作成陶瓷人偶,像神灵一般供奉祭祀他。
D.今之书“茶”者,呈“人在草木”之形
现在写“茶”字,呈现的是“上面草字头,下面木字底,人在草木之间”的形态。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文段甲侧重于写陆羽的生平事迹和个性;文段乙则侧重于写他在事业上的主要贡献。
B.甲乙两段文字对陆羽姓名出处的表述大体一致,但对具体命名人的表述有所不同。
C.陆羽耻于削发,又不愿接受伶师一职,故几次逃离,最终专于读书、交流与著述。
D.陆羽孤傲,陪饮李季卿,不仅没有接受李的赏钱,还写了《毁茶论》来宣泄不快。
【小题5】请根据甲、乙两则文字,概述陆羽为什么会被奉为“茶仙”或“茶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6 05:3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19分)。
㈠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着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①缪(miù):假装。②裈(kūn):裤子。
㈡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见而说之说:通“悦”,高兴
B.于是相如往,舍都亭舍:居住
C.长卿谢病不能往谢:推辞
D.长卿第俱如临邛如:如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故其亲名之曰犬子②其孰能讥之乎
B.①为武骑常侍②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C.①乃著《子虚之赋》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D.①卓王孙闻而耻之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相如凭借资财担任郎官一职,早期侍奉不喜欢辞赋的景帝,后来到了梁国并与读书人和游说之士相处多年。
B.王吉当时担任临邛县令,交好并帮助司马相如摆脱困境。他坚持拜访司马相如,提升了司马相如在富人心中的地位。
C.卓王孙为临邛县富人,与程郑置办酒席款待王吉和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受邀参加宴会,他的风采倾倒满座宾客。
D.卓文君寡居父亲家,席间偷窥并喜欢上司马相如,与其私奔成都。后来卓文君因当垆卖酒感动父亲而得到资助。
【小题4】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D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小题5】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3分)
译文:
(2)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3分)
译文:
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译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祜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久乃信服。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徙知湖州,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宣、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①磔裂诡异:磔裂,割裂,文风不正;诡异,内容怪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古今成败,辄能其要 语:说出B.文日数千言   属:写作
C.闻者始哗不,久乃信服 厌:满足D.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其城 全:保全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①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②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 
③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  ④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⑥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③⑥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读了《庄子》后,觉得其中有些话,说出了自己心中以前不能说出的感觉,很是欣慰。
B.在苏轼参加礼部的考试中,因为所呈现的《刑赏忠厚论》是曾巩所作,所以主考官欧阳修给了他第二名的成绩。
C.在苏轼担任徐州知府的时候,正赶上黄河决堤,他带领全城官民奋力抗灾,最终保住了整个徐州城。
D.因为几个御史的弹劾,苏轼在湖州任职期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东坡筑室居住,并给自己取了“东坡居士”的称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2)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题。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得一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幕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 ,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幕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李将军列传(节选)》)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横线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乃得一单于当:抵挡
B.其势不行屯:驻扎
C.固自于大将军辞:不接受
D.军亡导:领导
【小题2】下面各项中加横线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自精兵走之今大将军乃徙令臣东道
B.中将军从大将军无老壮皆垂涕
C.臣结发而与匈奴战广年六十余矣
D.其身不正,令不从此言小,可以谕大也
【小题3】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的意思是:李广没有感谢大将军就出发,十分恼怒地到达指定的军部。
B.选文第一段写的是:李广出塞后并入右将军赵食其军中,因迷路(失道)贻误战机,愤而(含冤)自杀。
C.司马迁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谚语来高度评价李广将军,其意思是: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比喻为事业默默奉献并作出贡献的人,自然会被人们广为称颂。
D.除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外,还可以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自不正,虽令不行,其李将军之谓也”等语句看出作者对李广持肯定、赞赏的态度。
Ⅱ卷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 ,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
(2)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琪,字台秀,五代祖憕,天宝末,礼部尚书、东部留守。安禄山陷东都,遇害,累太尉,谥曰忠懿。憕孙寀,元和朝,位至给事中。寀子敬方,文宗朝,诚议大夫。敬方子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以收复功为谏议大夫。
琪即縠之子也,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应博学弘词,居第四等,授武功县尉,转运巡官,迁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因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陈经国之要。琪因上疏曰:
臣闻王者富有兆民,深居九重,所重患者,百姓凋耗而不知,四海困穷而莫救,下情不得上达,群臣不敢指言。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何议而不臧?
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琪虽博学多才,拙于遵养时晦,动而见排,由己不能镇靖也。以太子太傅致仕。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节选自《五代史•卷五十八列传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B.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C.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D.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赠,古代皇帝为已死官员加封官爵称号。《清史稿·岳起传》:“帝深惜之,赠太子少保。”
B.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文中含义为“任命官职”。
C.同光,与文中“天复”都是干支纪年的年号,古代帝王“改元称帝”,一般都有独立的年号。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与《张衡传》“上书乞骸骨”中“乞骸骨”语意相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琪簪缨世胄,算得上几世之泽。先祖中有多人曾担任不同朝代的显要官职,有的忠烈垂范,有的功勋卓著。
B.李琪博学多才,堪称文坛俊杰。他十三岁就因辞赋为晋公所知,在晋公偷偷测试他时,以文思才学令其大为称赞。
C.李琪辞无所假,可谓远近知名。李谿忧虑当时文人辞赋不能及时体现主题,赞赏李琪文章典雅,李琪因此更加闻名。
D.李琪擅长政论,仕途却最终受挫。庄宗欣赏他的奏书言策,任命其为国计使,后又直升辅相,不久因祸起萧墙而停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
(2)琪虽博学多才,拙于遵养时晦,动而见排,由己不能镇靖也。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祖孝绪,贞观中尚书左丞。父知逊,夔州长史。仁杰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辩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明经举,授汴州判佐。后荐授并州都督府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居数日,授仁杰侍御史。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慑惧,仁杰奏之,请付法寺,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
高宗将幸汾阳宫,以仁杰为知顿使。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俗云盛服过者必致风雷之灾,乃发数万人别开御道。仁杰曰:“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遽令罢之。
(《旧唐书·狄仁杰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B.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C.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D.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卷,指道书或佛经。古人用辛味、苦味之物染纸以防蠹虫,纸色黄,故称“黄卷”。本文中的“黄卷”即是书籍。
B.明经,唐代科举中的一种主要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亦叫“阙”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
D.逆龙鳞,传说龙喉下有逆鱗径尺,有触之必怒而杀人。后多指反抗辩驳同僚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狄仁杰注重孝道,对友仁爱。父母在河阳,他登上太行山,思念父母,感慨不已;并州同府的参军郑崇质母亲年迈,狄仁杰另派长史蔺仁基代他出使。
B.狄仁杰直言劝谏,公正执法。大将军权善才误伐了昭陵柏树,高宗要杀他,狄仁杰认为他罪不至死,上奏直谏,终使高宗免其死罪。
C.狄仁杰体恤百姓,节用爱民。皇帝要去汾阳官,并州长史李冲玄担心皇上途径妒女祠会招致灾祸,就征用百姓另外修路,狄仁杰下令立即停止。
D.狄仁杰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专横,朝廷慑惧,狄仁杰上奏弹劾他,且在皇上面前据理力争,王本立终被治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就诘,众争辩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
(2)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