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士隆,字仲修,安阳人。弘治八年举乡试,入太学。与同县崔铣及寇天叙、马卿、吕柟辈相砥砺,以学行闻。十八年成进士,授广信推官。正德六年,入为御史。巡盐河东,劾去贪污运使刘愉。建正学书院,兴起文教。九年,乾清宫灾,上疏曰:“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致民困盗起,财尽兵疲。祸机潜蓄,恐大命难保。”不报。出按凤阳。织造中官史宣列黄梃二于驺前,号为“赐棍”,每以抶人,有至死者,自都御史以下莫敢问,士隆劾奏之。又劾锦衣千户廖铠奸利事,且曰:“铠虐陕西,即其父鹏虐河南故习也。河南以鹏故召乱,铠又欲乱陕西。乞置铠父子于法,并召还廖銮,以释陕人之愤。”銮,铠所从镇陕西者也。钱宁素昵铠,见疏大恨,遂因士隆按薛凤鸣狱以陷之。凤鸣者,宝坻人,先为御史,坐罪削籍,谄事诸佞幸,尤善宁。与从弟凤翔有隙,嗾缉事者发其私,下吏论死。刑部疑有冤,并捕鞫凤鸣。凤鸣惧,使其妾诉枉,自刭长安门外,词连宝坻知县周在及素所仇者数十人,悉逮付法司,而凤鸣得释。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按治,复捕凤鸣对簿,释在还职。宁怒,令凤鸣女告士隆、完治狱偏枉。遂下诏狱,谪士隆晋州判官。久之,擢知州。世宗立,诏复故官,出为陕西副使。汉中贼王大等匿豪家,结回回为乱。士隆下令,匿贼者罪及妻孥无赦。贼无所容,遂就擒灭。筑堰溉田千顷,民利之。卒于官。
(节选自《明史·张士隆传》)
(注)①梃:棍棒。②驺:骑马驾车的随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B.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C.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D.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亦称“秋闱”,是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和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之为“会元”。
B.文中“正德”为年号。中国古代往往采用帝王年号纪年。明清以前,一位帝王往往有多个年号,更换新的年号纪年称为“改元”;明清时期,一般为一帝一元。
C.“锦衣”即“锦衣卫”,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设置,原为皇帝亲军,明成祖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兼管巡察、缉捕和刑狱。明代中叶后,与东厂、西厂并列,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
D.“回回”,历史学概念。“回回”是早期“回”“回鹤”的异写或音转。南宋以来,“回回”泛指回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士隆弘治八年乡试中举,和崔铣、寇天叙、马卿、吕柟等人交往,以学问和品行闻名,弘治十八年考中进士。
B.张士隆性情耿直不阿,多次弹劾不法官吏,河东盐运使刘愉贪污、织造宦官史宣滥杀无辜、锦衣卫千户廖铠非法牟利,都因张士隆的弹劾上奏而得到了应有的惩处。
C.因弹劾廖铠一事,张士隆得罪了钱宁,钱宁趁着张士隆调查薛凤鸣案的机会,让薛凤鸣的女儿状告张士隆审案不公,张士隆被下诏狱并贬官。
D.世宗即位后,张士隆官复原职,并出任陕西副使,做了一些有利百姓的实事,如肃清盗匪、修筑堤堰灌溉田地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从弟凤翔有隙,嗾缉事者发其私,下吏论死。
(2)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按治,复捕凤鸣对簿,释在还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6 11:16: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肃武亲王豪格,太宗第一子。初从征蒙古董夔、察哈尔、鄂尔多斯诸部,有功,授贝勒。二年,偕济尔哈朗讨蒙古固特塔布囊,诛之,收其众。偕贝勒莽古尔泰等视通州渡口,师薄明都,豪格迎击宁、锦援兵于广渠门外,敌伏於右,豪格以所部当之,冲击至城壕,明兵大溃。六月,进和硕贝勒。

七年,诏问征明与朝鲜、察哈尔三者何先,疏言:“征明,如徒得锦州,馀坚壁不下,旷日持久,恐老我师。宜悉我众及边外新旧蒙古从旧道入,谕各屯寨,以我欲和而彼君不答,彼将自怨其主。再用更番法,俟马肥,益以汉兵巨炮,一出宁远,一出旧道,夹攻山海关,不得,则屯兵招谕流贼,驻师通州,待其懈而击之。朝鲜、察哈尔且缓图焉。”八月,略山海关。

崇德元年四月,进封肃亲王,掌户部事。寻坐党岳讬漏上言有怨心,降贝勒,解任,罚银千。旋偕多尔衮攻锦州,仍摄户部。承畴将兵十三万援锦州,破其垒三。七年,松山明将夏承德密遣人请降,以其子舒为质,豪格遣左右翼夜梯城入,八旗兵继之,旦,克松山,获承畴及巡抚邱民仰等,斩官百馀、兵千六十有奇。叙功,复原封。顺治元年四月,以语侵睿亲王多尔衮,为固山额真何洛会所讦,坐削爵。

三年,命为靖远大将军,偕衍禧郡王罗洛浑、贝勒尼堪等西征。十一月,入四川,张献忠据西充遣巴牙喇昂邦鳌拜先发师继进抵西充大破之豪格亲射献忠殪平其垒百三十馀所斩首数万级捷闻,上嘉奖。睿亲王多尔衮与豪格有夙隙,坐豪格徇隐部将冒功及擢用罪人扬善弟吉赛,系豪格於狱。三月,

八年正月,上亲政,雪豪格枉,复封和硕肃亲王,立碑表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节选自《清史稿·豪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献忠据西充/遣巴牙喇昂邦鳌拜先发/师继进/抵西充/大破之/豪格亲射献忠/殪/平其垒百三十馀所/斩首数万级/
B.张献忠据西充/遣巴牙喇昂邦鳌拜/先发师继进/抵西充/大破之/豪格亲射献忠/殪/平其垒百三十馀所/斩首数万级/
C.张献忠据西充/遣巴牙喇昂邦鳌拜/先发师继进/抵西充/大破之/豪格亲射献忠/殪/平其垒百三十/馀所斩首数万级/
D.张献忠据西充/遣巴牙喇昂邦鳌拜先发/师继进/抵西充/大破之/豪格亲射献忠/殪/平其垒百三十/馀所斩首数万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贝勒,原为两宋时金国贵族称号,清时沿用,相当于王或诸侯,地位仅次于亲王、郡王。
B.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国家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称皇子公主或者封王贵族的去世。
D.太庙,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因为皇后、宗室、功臣非皇室一族,所以死后不能进入太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格英勇善战,屡次建立战功。他与济尔哈朗率兵消灭了蒙古固特塔布囊;攻打明朝都城时,他带兵迎击援兵,一直冲到北京城壕,大败明军。
B.豪格深谋远虑,见解得到认同。在明朝、朝鲜与察哈尔三个地方先攻打哪个的问题上,豪格提出了先攻打明朝的意见和具体策略,赢得太宗的认可。
C.豪格交友不慎,因为有军功被宽宥。豪格因流露对太宗的不满受到降爵的处分,后在松山一战中,他为雪耻擒获了洪承畴及巡抚邱民仰等,立下赫赫战功。
D.豪格蒙受不白之冤,多年后方得昭雪。豪格被多尔衮构罪陷害,最后死在监狱,顺治帝亲政后,才为他雪冤平反,恢复了亲王的封号并立石碑加以表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明,如徒得锦州,馀坚壁不下,旷日持久,恐老我师。
(2)旋偕多尔衮攻锦州,仍摄户部。洪承畴将兵十三万援锦州,破其垒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风骨伟岸,目瞬如电。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日者言当作三公,世忠怒其侮己,殴之。年十八,以敢勇应募乡州,挽强驰射,勇冠三军。
崇宁四年,西夏骚动,世忠斩关杀敌将,掷首陴外,诸军乘之,夏人大败。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绍兴四年,是岁,金人与刘豫合兵,分道入侵。帝手札命世忠饬守备,图进取,辞旨恳切。世忠受诏,感泣曰:“主忧如此,臣子何以生为!”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驻大仪,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
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良臣疾驰去。世忠度良臣已出境,即上马令军中曰:“视吾鞭所向。”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我军迭进。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相蹈藉,溺死甚众。
捷闻,群臣入贺,帝曰:“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沈与求曰:“自建炎以来,将士未尝与金人迎敌一战,今世忠连捷以挫其锋,厥功不细。”帝曰:“第优赏之。” 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皆峻擢有差。
世忠尝戒家人曰:“吾名世忠,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岳飞冤狱,举朝无敢出一语,世忠独撄桧怒。又抵排和议,触桧尤多,或劝止之,世忠曰:“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
嗜义轻财,赐赍悉分将士,所赐田输租与编户等。然知人善奖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行伍,秉将旄,皆其部曲云。解兵罢政,卧家凡十年,澹然自如,若未尝有权位者。晚喜释、老,自号清凉居士。  
《宋史•韩世忠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手札命世忠饬守备   饬:整顿
B.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   绐:欺骗
C.于是引军次大仪 次:旁边
D.世忠独撄桧怒 撄:触犯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
B.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
C.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
D.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世忠,字良臣: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B.日者言当作三公: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崇宁四年:“崇宁”以及后文的“绍兴”“建炎”“太祖”都是皇帝的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庙号,如汉武帝、隋炀帝。
D.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官职名,宋代开始设置,以总辖诸将,元明没有设置,清末称各镇镇统为“统制”。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世忠早年勇猛过人,能骑未驯服的马驹。后来,他凭借勇猛和骑马射箭技艺高超而使自己勇冠三军。
B.韩世忠接到皇帝的手御,非常感动,亲自率领军队渡水驻守高邮,等候金人的步兵。
C.韩世忠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D.韩世忠为官正派,告诫家人不要忘忠。在岳飞蒙冤这一事件上,不肯依附丞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
(2)嗜义轻财,赐赍悉分将士,所赐田输租与编户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②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史记》一二○卷
注:
①洗沐:官员休假
②算:竹器
③推毂:推荐
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
⑤逋负:拖欠款项
【小题1】下列各句加横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君独不诏 奉:接受
B.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    行:辈,辈份
C.卒后家无余赀财。  卒后:最后
D.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馈遗:赠送
【小题2】下列加横线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脱张羽厄,声闻梁楚之间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B.慕长者,如恐不见 燕畏赵,势必不敢留君
C.请治行何也 又因厚币用事臣靳尚
D.官属言,若恐伤之 嬴不助五国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B.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C.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D.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庄的先祖曾因不奉诏而被逐,郑庄也以行侠仗义为自豪,因解救张羽而闻名,虽然年小官薄,却能结交天下名士。
B.郑庄为人谦和平易,从不摆架子。他交游十分广泛,连皇帝都有所耳闻。
C.郑庄在朝廷上,常常揣测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确地决断是非。但一有机会,也总向皇帝荐上士人及下属好的言论。
D.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小题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②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芳字伯支,彭城丛亭里人。父邕,宋兖州长史。邕同刘义宣之事,身死彭城,芳随伯母房逃窜青州,会赦免。芳虽处穷窘之中,而业尚贞固。聪敏过人,笃志坟典,昼则佣书以自资给,夜则诵经不寝。兼员外散骑常侍。从驾洛阳,自在路及旋京师,恒侍坐讲读。芳才思深敏,特精经义,博闻强记尤长音训辨析无疑于是礼遇日隆赏赉丰渥俄兼通直常侍从驾南巡撰述行事寻而除正王肃之来奔也,孝文雅相器重,朝野属目。芳未及相见。尝宴群臣于华林,肃语次云:“古者唯妇人有笄,男子则无笄。"芳曰:“推经《礼》正文,古者男子妇人俱有笄。又《礼内则》称:‘子事父母,鸡初呜,栉缅笄总。’以兹而言,男子有笄明矣。”高祖称善者久之,肃亦以芳言为然。孝文迁洛,路由朝歌,见殷比干墓,怆然悼怀,为文以吊之。芳为注解,表上之。诏以芳经学精洽,超迁国子祭酒。以母忧去官。孝文崩于行宫,及宣武即位,芳手加衮冕。孝文袭敛,暨乎启祖、山陵、练祭,始末丧事,皆芳撰定。出除青州刺史,为政儒缓,不能禁止奸盗;然廉清寡欲,无挠公私。还朝,议定律令。芳斟酌古今,为大议之主,其中损益,多芳意也。宣武以朝仪多阙,其一切诸议悉委芳修正,于是朝廷吉凶大事,皆就谘访焉。芳沈雅方正,概尚甚高,《经》《传》多通,孝文尤器敬之,动相顾访。太子恂之在东宫,孝文欲为纳芳女,芳辞以年貌非宜,帝叹其谦慎。帝更敕芳举其宗女,芳乃称其族子长文之女,孝文乃为恂娉之,与郑懿女对为左右孺子焉。崔光于芳有中表之敬,每事询仰。卒,谥文贞侯。
(节选自《北史·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博闻强记尤长/音训辩析无疑/于是/礼遇日隆/赏赉丰渥/俄兼通直/常侍从驾南巡撰述/行事/寻而除正/
B.博闻强记尤长/音训辩析无疑/于是/礼遇日隆/赏赉丰渥/俄兼通直/常侍从驾南巡/撰述行事/寻而除正/
C.博闻强记/尤长音训辩析/无疑/于是礼遇日隆/赏赉丰渥/俄兼通直常侍/从驾南巡撰述/行事/寻而除正/
D.博闻强记/尤长音训/辩析无疑/于是礼遇日隆/赏赉丰渥/俄兼通直常侍/从驾南巡/撰述行事/寻而除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坟典,《三坟》《五典》的简称,据说是三皇五帝之书,后来成为古代典籍的通称。
B.笄,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及笄是指女子成年。
C.行宫,古代京城内供帝王居住的宫室,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D.中表,外为表,内为中,合称“中表兄弟”。文中崔光与刘芳就是中表兄弟关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芳虽处窘境,但能专心学业。他早年遭遇了家庭不幸,随伯母漂泊流离,但他白天抄书谋生,晚上则诵读经书,深夜不眠,学习非常刻苦、用心。
B.刘芳学问深厚,让人称善信服。他曾就王肃关于古代只有妇女用簪、男人则不用簪的观点引经据典予以反驳,高祖和王肃听后都认为他的话很对。
C.刘芳谦虚谨慎,处事轻重得体。孝文帝打算为太子恂聘纳刘芳的女儿,刘芳以女儿年龄偏大、相貌不般配为由而拒绝,孝文帝叹服他的谦虚谨慎。
D.刘芳为政宽柔,但能秉持正道。他一度在地方任职,由于为政仁爱缓和,不能禁奸邪偷盗行为;但他能够洁身自好,不屈服于公私势力的压力。
【小题4】把文中域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肃之来奔也,孝文雅相器重,朝野属目。
(2)芳斟酌古今,为大议之主,其中损益,多芳意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颎,字昭玄,一名敏,自云渤海蓨人也。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日:“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唏嘘就路。因平尉迟迥。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领新都大监,制度多出于颎。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时太子勇失爱于上潜有废立之意谓颊曰晋王妃有神凭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长跪日长幼有序其可废乎上默然而止。炀帝即位,拜为太常。时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颎奏曰:“此乐久废,今若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帝不悦。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谓太常丞李懿曰:“周天元以好乐而亡,殷鉴不遥,安可复尔!”复谓观王雄曰:“近来朝廷殊无纲纪。”有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于是下诏诛之,诸子徙边。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颎之力也。及其被诛,天下莫不伤惜,至今称冤不已。
(选自《隋书·高频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太子勇失爱/于上潜有废立之意/谓颎曰/晋王妃有神/凭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颎长跪曰/长幼有序/其可废乎/
B.时太子勇失爱于上/潜有废立之意/谓颎曰/晋王妃有神凭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颎长跪曰/长幼有序/其可废乎/
C.时太子勇失爱/于上潜有废立之意/谓颎曰/晋王妃有神凭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颎长跪曰/长幼有序/其可废乎/
D.时太子勇失爱于上/潜有废立之意/谓颎曰/晋王妃有神/凭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颎长跪曰/长幼有序/其可废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卧内,原指古人睡卧起居的内室,皇帝在此设宴款待,说明其对高颎非常看重。
B.高蹈,原指远游他方,也表示过隐居的生活,这里指明苏威在前朝不肯做官。
C.有司,古代中央政府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所以用“有司”来泛指朝廷中各级官员。
D.殷鉴,原意为殷商子孙应以夏亡作为教训,后来指可以作为鉴戒的前人矢败之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颎从小机敏,有很高的声名。他曾经读过一些史书,擅长与人交流,高祖刚刚主持朝政,就有意招揽他人府。
B.高颎临危受命,不负高祖所望。尉迟迥起兵反叛,韦孝宽带兵到达河阳后便畏缩不前,只有高颎毫不畏惧,与母拜别,继续前行。
C.高颎深知进退,主动谦让职位。他为了避开因信任和倚重而获得的权力地位,主动上表请求放弃职务,让苏威接替,但最终未获允许。
D.高颎忠君爱国,竭诚进言劝谏。他担忧炀帝沉溺于声色,又发动修筑长城的劳役,会使百姓劳苦而亡国,多次表达忧国的心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颎承旨欣然日:“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
(2)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颍之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