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冷原子钟是利用激光使原子温度降至绝对零度附近,使原子能级跃迁频率更少受到外界干扰,从而实现更高精度。在微重力环境下运行高精度原子钟,既可对基本物理原理开展验证实验,也可发展更高精度的导航定位系统。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经过十余年的攻关,突破了微重力环境下运行的冷原子钟物理系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使得天宫二号上的冷原子钟实现了预定科学目标。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利用激光把铷原子温度降低到接近绝对零度,利用激光和高精度微波场对制备的冷原子进行操纵和探测,提取出铷原子高稳定的能级跃迁频率作为高精度原子钟信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冷原子钟的在轨稳定运行。

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原子物理学家斯蒂芬·席勒等国际同行指出“随着实验的成功,中国在天基冷原子传感器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自然·通讯》杂志的审稿人称,“在过去 20 年有很多人努力要把冷原子钟送到太空,但是由中国第一次展示了太空的冷原子钟实验……这是一项惊人的技术成就。”

(材料选自2018 年 46 期《科学导报》)

材料二:

航天飞机是可重复使用的大型载人航天器,发射时利用火箭推力从发射台垂直升空,着陆时则像普通飞机一样水平降落在机场跑道上,因重复使用,机体渐渐老化,增大了故障发生的几率;航天飞机没有可靠的逃生手段,一旦出问题就会造成重大灾难;航天飞机发射时必须载人,用它来发射卫星显得代价高昂。终于,美国的所有航天飞机在 2011 年悉数退役,航天飞机时代结束了。

但空间站的发展催生了专门用于货运的飞船。典型的货运飞船只能将货物送上空间站,由宇航员卸下货物并装上空间站的垃圾,待飞船再入大气层时烧毁。最早的货运飞船是俄罗斯的“进步”号,之后欧空局和日本分别研发了 ATV 和 HTV,最近更有 SpaceX 公司的“龙”式飞船发射升空,并与空间站对接。与大多数货运飞船不同,“龙”式飞船有运送货物回地球的能力,今后有望进一步改进为载人飞船。中国也已经借鉴了许多他国的经验,并将利用“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发展货运飞船,在“天宫三号”升空后进行首次试验。

(材料待选自2012 年 13 期《科技传播》)

材料三:

何为“多任务融合”?天宫二号发射以后,需要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及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进行交会对接,所以把三个飞行器放在一起进行一体化设计,达到资源优化。比如说,天宫二号需要携带很多设备,那重量怎么办?天宫二号的重量只有 8600kg,那就可以少携带推进剂。但是少携带推进剂,发射入轨以后缺推进剂怎么办?通过货运飞船对接,进行推进剂在轨补加。再比如一些航天员中期驻留的物资也是可以统筹到神舟十一号携带的。此外,想办法利用舱外空间,构建了舱外载荷实验平台,让大规模载荷实验可以在舱外开展,从而优化了舱内空间。最终通过一系列的“多任务融合”系统设计,柏林厚的团队成功解决了天宫二号功能密度大的难题。

天宫二号作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已是小型空间站的雏形,相较于天宫一号,有着诸多创新,主要改进之一就是增加了推进剂在轨补加功能。通过推进剂补加,航天器可以在太空“加油”,大大延长寿命,此前实现在轨补加应用的只有俄罗斯,中国是全世界第二个实现推进剂在轨补加应用的国家。

“多任务融合”听起来简单,实际上把每一个任务集成丝毫不差地完成,并保证可靠性和安全性,难度非常高。对此只能增强责任心,依靠地面开展大量实验,没有其他捷径。

(材料选自 2019 年 23 期《北京青年周刊》)

材料四:

2019 年 7 月 19 日,我国第 2 个试验性空间站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在受控状态下坠入了南太平洋,这是我国第 2 个坠入此地的试验性空间站。

向太空中发射空间站并维持运行,是一种十分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事情,但对于人类社会是一项意义非凡的事情。空间站上可以进行各种地球上做不了的太空实验,比如做失重状态、宇宙射线饱和辐射状态、太空真空状态和太阳辐射状态下的太空实验,比如动植物育种等。在空间站上可以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审视地球,对地球空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地表状况,进行宏观的、持续性的观察监测,得到第一手的真实数据,当然,这些也都可以通过专门的卫星来做到,不过有一些需要灵活操作的、具有时效性的任务交给空间站中的宇航员去做更合适。人类在未来终将会走向太空,在太空中遨游不再是梦,并且还会去别的星球开拓发展,这些都需要极高的宇航技术才能做到,建设空间站是检测和提升宇航技术的极佳途径。另外,在空间站上还可以进行天文观测,也有一定的军事用途,如此等等。

如今我国已经建造并维持运行了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空间站,获得了大量的科研数据,为我国建造下一代空间站,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天宫二号接受使命陨落到太平洋之后,我国的下一代空间站项目,也进入了筹备建设阶段。

(材料选自《科普大世界》2019 年 7 月 20 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宫二号上的冷原子钟能实现预定科学目标,缘于微重力环境下运行的冷原子钟物理系统等关键技术的掌握。
B.太空冷原子钟实验的成功是上海光机所历经十余年努力的结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冷原子钟的在轨稳定运行。
C.航天飞机在重复使用中,机体老化,故障发生率增大,没有可靠的逃生手段,发射时又必须载人,用其发射卫星代价昂贵。
D.中国借鉴了他国的经验,一直利用“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发展货运飞船,在“天宫三号”升空后进行首次试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式飞船与大多数货运飞船不同,不仅能将货物送上空间站,还能运送货物回地球。
B.科学家采取利用舱外空间和优化舱内空间两种方法,解决了天宫二号功能密度大的难题。
C.与通过专门的卫星观测地球相比,空间站里,宇航员的观测更具有灵活性、时效性。
D.在天宫一号、二号空间站的成功建造和运行中,科技工作者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技术。
【小题3】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建造和运行空间实验室有哪些作用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6 03:4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小题1】根据上下文的有关内容,解说从“木叶”发展到“落木”的过程中“木”字的关键作用。
【小题2】这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3】下列对“寒风扫高木”中“高木”与“高树多悲风”中的“高树”的差异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木”描写的是落叶的境况,而“高树”并没有落叶的形象。
B.“高树”能表达作者深厚的不平,且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
C.“高木”是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它所表现的感情越来越淡。
D.“高树”饱满而“高木”空阔,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
【小题4】下列有关选段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木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B.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树叶”,甚至“落叶”也不常见。
C.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
D.在概念上,“木叶”与“树叶”相同,没有可辩论之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三北”造林记
在三北——西北、华北、东北,有一群人,为了生存,为了明天,奋力前行。漫漫30多年征程(1978年始),他们构筑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中国三北防护林。
这条“绿色长城”跨越三北,见证了亿万三北人生存环境和命运的改变,与古老长城共同挽起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未来。
英雄史诗
30年前那个春寒料峭的黎明,陕西定边农民石光银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全国联户承包治沙先行者。
当年,为了承包350亩沙地种树,石光银卖骡子卖羊。所有人都认为他脑袋被驴踢了。这里黄沙一片,哪见长过一棵树?
于是石光银有了个外号“石灰锤”。“石灰锤”的意思是“傻子”。“石灰锤”认准的事就是板上钉钉。
树真的种活了!在乡亲们惊异的目光中,石光银大手一挥,把招贤榜贴到乡政府门口:要想栽树你就来,我出树苗你来栽!在石光银的带领下,127户浩浩荡荡开进“狼窝沙”。结果是铩羽而归。新承包的这5.8万亩沙地,像它的名字一样险恶。
一年失利,来年再战。三战“狼窝沙”,终于大获全胜。
山河巨变,绿荫遍野,三北人构筑了一座当代中国的生态长城,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
大漠逐梦
陕西靖边,农民牛玉琴把一根木杆往沙丘上一插,杆头系块绿头巾,用羊粪蛋计数,跨大步量出自家承包的1万亩荒沙:“治不了沙,我就死在沙里!”
牛玉琴,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西北女人,一个堪比豪杰的巾帼英雄。夕阳西下,点点金光在青翠的枝叶间跳跃。64岁的牛玉琴微笑着,身后白里透红的蜜桃挂满枝头,拖曳在地。“再过半个月,这些蜜桃就可以上市了。今年蜜桃又要大丰收。”牛玉琴的儿子说。
在牛玉琴的诉说中,我们一步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1985年,她和丈夫张加旺承包了万亩荒沙。每天天不亮,全家男女老少一起出动。架子车拉着树苗,两道车辙,几行脚印,伸向再也不用借锅借米的梦中好光景。
一次,她突发阑尾炎,到医院做手术,伤口没长好就跑回来种树。没工夫去医院拆线,她抄起一把剪树枝的剪刀,撩起衣襟,“咔嚓”一剪子下去,一咬牙,把带着血丝的线从肉里抽了出来。
她没料到,还有更痛的病在等着她。加旺病了——骨癌。她独自挑起全家担子。安葬好丈夫的第二天,她就带着造林队开进了沙漠。
一场暴雨令她浑身透湿,发起高烧。她拔下一根缝衣针,给自己十指放血。不管用,又找来大把干辣椒面,泡到开水里,连喝两大碗。天亮了,摇摇晃晃进了林地。
那几年,牛玉琴倒霉透顶,几乎山穷水尽。
卖!她卖口粮、卖水缸、卖皮袄、卖棺材,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全都卖了,换钱买树苗。
不知多少人劝她改嫁,把林子卖了,过几天好日子。牛玉琴就一句话:“树,我不能卖;人,我不改嫁。”
她腰上挂着一只小小的铜铃铛,那是结婚前加旺送她的定情信物,已戴了48年。铃铛摇曳着她和丈夫共同的富裕梦。为了这个梦,再累,再苦,她不放弃。
年复一年,牛玉琴种树出了名,还作为改造人类生态环境杰出代表登上了联合国讲坛。人一出名,流言也跟着来了。有人说,她这个英雄掺了沙子,造林的亩数是虚报的。牛玉琴的儿子气血翻涌,要跟人家拼命。不动声色的牛玉琴摁住儿子。
专业人员来了,精确测量后得出结果:牛玉琴治理荒沙1.7万亩,植树100万棵以上,植被覆盖率40%以上。
此招一出,谣言顿消。
如今她治沙11万亩,已达到行政区划允许范围的极限。无沙可治的牛玉琴,感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多年后,她在回忆录中写道:“艰难的生活磨炼出我坚强的志气。”
这是一个逐梦人无梦可逐的痛苦和惆怅。
30多年来,勤劳智慧的三北人民创造了人间奇迹。三北工程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工程之难,效果之著,为世人瞩目、惊叹。
车行迅疾,语声渐远。极目远眺,遍染绿色的沙丘与依旧褐黄的沙丘交错而立,相互守规。我们不禁遐想,这黄丘与绿丘是否也会喁喁私语?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这篇通讯选取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将三北人30多年的造林历程再现在读者面前,构思严谨,情感丰沛,极具感染力。
B.人们认为在黄沙地里根本种不活树,石光银却为了种树不惜变卖家中财物,人们认为石光银傻,给他起外号“石灰锤”。
C.通讯描写了牛玉琴栽种的蜜桃树硕果累累的景象,从这一景象可知,牛玉琴种树治沙成果显著,而且已产生经济价值。
D.这篇通讯的结尾处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沙丘守望、对话的情景,借描写沙丘,赞扬了三北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面貌。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石光银把树种活了,在他的号召下,很多人加入造林队伍;在他的带领下,众人历时三年三战“狼窝沙”,取得成果。
B.在治沙方面,牛玉琴巾帼不让须眉,曾因治沙成就突出登上联合国讲坛,如今,她治沙的面积已达到政府划定的上限。
C.牛玉琴吃苦耐劳、性格坚强。她做阑尾炎手术,未等伤口痊愈就跑回沙地种树;她在丈夫安葬后的第二天就到沙漠治沙。
D.文中写人们传谣、专业人员测量这两件事,突出了牛玉琴的治沙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牛玉琴的敬佩和对造谣者的痛恨。
E. 牛玉琴腰间挂着的铜铃铛既象征着他们夫妻之间的爱情,也寄托了他们共同的富裕梦,铜铃铛给牛玉琴提供了精神动力。
【小题3】自1978年始,三北造林人在三北大地上奋斗了30多年,做出了怎样的壮举?他们带给世人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智能家居是在互联网影响之下物联化的体现。具体来说,就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面板等终端,对家中的各种设备,如音视频设备、照明系统、窗帘控制、空调控制、安防系统、数字影院系统等进行联网和集中智能控制,从而提升家居舒适度和安全度,并实现环保节能的智能化系统。智能家居概念最早为众人所知,还要追溯到1997年比尔·盖茨的智能豪宅。位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湖畔的这座豪宅,利用了众多当时最新的科技手段,每间房都有触摸感应器控制照明、室温、甚至是音乐播放;光线亮度等可以根据环境自动调节;去豪宅做客的人都要佩带电子探针,方便电脑知道他们是谁和身处何处。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据预测,2017-2018年将是国内智能家居产业高速发展期的开始,但截至目前,安装智能家居的家庭不足5%。美国CNET(科技咨讯网)房地产公司曾对美国智能家居体验的联合调查结果显示,超过25%的美国人已经拥有某种智能家居产品。调查发现,91%拥有智能家居设备的人会向其他人推荐,81%的人更愿意购买安装了智能设备的房子,而66%的人表示,如果留下智能家居产品会使房子卖得更快。调查还显示,目前美国年轻人(47%拥有智能家居产品)和孩子不到18岁的父母购买智能家居设备的比例远高于普通美国人。
(摘自《智能家居的现状及未来》)
材料三:   
在发达国家,“老年型家电应有别于一般家电产品”的理念很早就已被提出,这些国家认为老年型家电应当安全、健康、智能、经济;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产品,例如把遥控器上的按健或机体上的旋钮数量尽可能减少,并辅之以醒目易懂的说明和清晰明了的颜色标志等。
但在国内,现在很多厂家在研发产品时,重视了“智能化”和“高科技”,面向的也多是“80后”、“90后”的青年人,却在智能化的具体应用中忽视了“适老化”。厂家如果能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就能找到智能家电与“适老化”的契合点,不仅能满足老年群体对智能家电的需求,也会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
目前智能家居行业的适老化趋势还不是很明显,适老化产品在市场上还是稍显空白的一块,然而观察欧美市场,适老化卫浴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迈出了一步,国内要紧跟潮流,结合国内市场特点开发适老化产品。
家居市场适老化产品的开发设计,对家居行业进一步开拓老年市场有重要作用。社会的健康养老观念的流行,也将促进适老化产品市场的发展。
(摘自《智能家居打入老年人市场》)
材料四:   
智能家居发展的阻碍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是缺乏统一标准,第二是操作复杂,第三是成本较高,第四是智能功能不实用,第五是缺乏生态系统支撑。企业在智能家居的发展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那么用户在顾虑什么呢?调查结果如下图:

(腾讯数码《2014年国内智能家居市场发展报告》)
【小题1】下列关于智能家居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居的智能化在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得到推广,最典型的是比尔・盖茨的智能豪宅。
B.以住宅为平台的智能家居是在互联网影响之下物联化的体现。
C.虽然国内智能家居产业将开始高速发展,但目前实际安装智能家居的家庭不足5%。
D.据调查,在美国拥有智能设备的房子在房地产销售中更容易得到人们的青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美国年轻人(47%拥有智能家居产品)和孩子购买智能家居设备的比例远高于普通美国人。
B.在发达国家,“老年型家电应有别于一般家电产品”的理念很早就已被提出,并得到实践应用。
C.社会的健康养老观念的流行,将促进适老化产品市场的发展,使智能家居行业朝老年市场发展。
D.企业在智能家居的发展中遇到的高成本、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也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
【小题3】根据材料,请就国内智能家居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的焦灼

①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曾经有着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②在当下的“国学热”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③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④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⑤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

⑥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     

⑦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

⑧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特定语境”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
【小题2】根据文章的意思,填入第④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诚然B.因为C.但是D.而且
【小题3】依据上下文意,补写第⑥段划线句内容。
【小题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
B.只要人口基数还在,西方文化并不会导致中国民族特色的消亡;而社会转型与制度的缺失,则会突显民族文化的消极面。
C.鲁迅、胡适、李大钊等知识分子,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灵魂的知识分子。
D.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利》无法与《爱弥儿》《神曲》《常识》相比。
【小题5】分析第⑤段划线句的作用。
【小题6】结合文章结构,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他们曾骑着白马穿过中国

潘采夫

①2010年11月24日,黄霑去世六周年。奇怪的是,想起他的时候,竟丝毫没有伤感的情绪,我只记住了他离去时做了一个鬼脸,还有一声长笑。

②当然这个记忆是骗人的,一个肺魔缠身的人自有太多苦痛。记得六年前做告别霑叔专题的时候,有的报纸用了“沧海一声哭”的题目,嵌入得巧,只是意境落了下乘,编辑不懂,霑叔什么时候哭过?

③戴上耳机听《沧海一声笑》,搜集了六七个人的版本,任贤齐班门弄斧,将一首神曲弄得俗不可耐,江智民中规中矩,罗文的声音华美,许冠杰唱出了神韵。听来听去,原来这首歌只专属黄霑一人。最让我热血流动的是黄霑、徐克、罗大佑三人合唱的版本,徐克算是配角,罗大佑声音粗粝,已有身在江湖的感觉,而黄霑声音自由不羁,不讲技法,如旷野风声,又如谁在滚滚江边纵声长啸,歌者动容,听着惊心,这种慷慨悲凉的味道,是别人无论如何学不来的。

④徐克和罗大佑已经是人中翘楚,但仍然配不上与黄霑合唱此曲,金庸在《笑傲江湖》描写的曲洋刘正风,不下于俞伯牙钟子期,我以为最好的组合,应是倪匡、黄霑和金庸。金庸入世儒生,黄霑游走红尘,倪匡笑瞰三界,而且精神层面都达到了最高水准,隐隐有儒道释齐聚绝顶的气势,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三人唱起“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那是我能想到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场面。

⑤每次想到黄霑,想到倪匡,想到金庸,都忍不住慨叹,这是怎样的人中龙凤啊!得有怎样的水土,多少的历史,才能让这样的人现于世间。游龙戏凤,惊鸿一瞥,他们走后,就再也见不到这样的人了。

⑥所以,我一直想弄清楚,他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受过什么样的教育?他们为什么汇聚在了那时的香港?这样人的以后还会再有吗?

⑦黄霑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广东,1949年到了香港,他的香港经历我们比较熟悉了。金庸出生在民国时期的浙江海宁,是当地书香望族,自小就在战争中流亡,但学业不废,弱冠成为报人,去香港大公报供职,这才有了后面的办《明报》,写武侠的经历。

⑧最传奇的是倪匡,他同样出生在民国,在内地还当过军人、警察,五十年代到内蒙古垦荒,因冬天拆了一座小桥当木柴,被以反革命罪羁押数月。他决心逃走,从内蒙古、上海一路伪造公章逃到广州,然后偷渡到香港,从此一生再不北望神州,不迈进大陆一步。

⑨这是黄霑他们那一代的经典路线图,其实何止这三人,太多人走了这样的轨迹。梁羽生是这样,胡菊人是这样,余英时是这样,他们是到了香港;雷震、殷海光、李敖、许倬云也无不同,他们只不过是到了台湾;而唐德刚、巫宁坤等人去了美国。

⑩如果把这些人的人生轨迹一一盘点出来,就是一幅文化“流民图”,他们都是严复、梁启超、陈寅恪的文化余脉,像鸟一样离开民国故土,从此成为海外游魂。唐德刚的《五十年代的尘埃》,巫宁坤的《一滴泪》,黄霑的“浪奔浪流,万里江水滔滔永不休”,金庸的“塞上牛羊空许约”“谁家子弟谁家院”,余英时的五四研究,许倬云的《万古江河》《风雨江山》,听听这些名字,这些句子,哪一个不是深藏着去国之痛,文化之殇?英风之下,多有斑斑泪痕,有如孤鸟之悲鸣。

⑪他们都曾骑着白马穿过中国,这就是那一个时代的中国文化地图。

⑫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黄霑能够“沧海一声笑”,林夕不能,方文山不能,余华不能。黄霑生在民国,受过完整的民国小学教育,然后投奔香港,香港成为民国文化人的诺亚方舟,人文荟萃之地,他们文脉未断,香火不绝,同时有着对万里家国的深沉记忆,以及去国怀乡的隐隐痛伤。最最要紧的是,那时的香港,成了自由的灯塔,经济的中心,文化的集散地。这些风云际会,这些因缘巧合,当得上一句空前绝后,连台湾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而今天的香港,文脉渐渐杳然,今天的台湾,也不再是当年的水土了。所以只有那个年代的香港,才能诞生黄霑,才能诞生倪匡,才能诞生金庸。不会有别处。

这样的人也许不会再有了,但也许未来还会有,但我看不到了。

(摘编自《人文读本》)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编辑不熟悉黄霑性情,用“沧海一声哭”做报纸标题,落了下乘。
B.作者对比任贤齐和黄霑的声音,突出任的俗不可耐和黄的慷慨悲凉。
C.作者认为最佳组合:金庸属“儒”,黄霑属“道”,倪匡属“释”。
D.一方水土、历史养一方英才,黄霑一辈之后,再难见这样的人中龙凤。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为纪念黄霑去世六周年所作,却以“他们曾骑着白马穿过中国”为题,是想通过缅怀黄霑纪念那一个时代的文化群体。
B.“他们曾骑着白马穿过中国”用了比喻的手法,意在表明这些文人都有过仗剑去国、游历大好山河的人生经历。
C.第⑩段划线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这些文化流民在卓越的风采、气度、成就深处所蕴含的去国之痛、文化之殇。
D.文章最后一段加点词“这样的人”指的是金庸、黄霑、倪匡之类的绝顶文人,他们的境界是后来人很难达到的,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文化之殇的无奈、悲凉。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黄霑能够‘沧海一声笑’,林夕不能,方文山不能,余华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