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当代的环保运动中,一些激进环保主义者抛出肯定美学,即主张所有自然物都具有审美价值,自然物都是美的,否定自然界丑的存在。

毫无疑问,激进环保主义者要在美学与伦理之间架构桥梁,通过把所有自然物纳入美的范畴,从而实现保护的伦理诉求。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传统往往把对自然的欣赏集中在那些外形能吸引人类眼球的景色上,而忽视了其他景观——这种精英式的审美姿态极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它似乎暗示了某些平凡或丑陋的景观可以被人类任意摒弃甚至破坏。肯定美学要救赎那些经美丑衡量被排斥和边缘化的自然景物。激进环保主义者主张,自然要按如其所是的样子来欣赏。第一,拒绝自然的“艺术化”。观看雨后潺潺溪水中沐浴着阳光的石头是一种恰如其分的欣赏,而将这石头迁移至客厅的壁炉,则将自然物当成了艺术品。第二,不要判断。非判断的欣赏才是肯定美学,因为排斥了任何评价的尺度。第三,不要比较。肯定美学不仅认为自然物具有肯定的美学性质,且反对在自然物之间进行比较评价,所有自然物都一样美。

肯定美学本质上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驳。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是大自然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只对人类自身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在以人为中心的美学传统中,审美价值完全依赖人的赋予。人类中心主义仅关注人而无视其他物种的存在,在此观念支配下的美学无疑也抹杀了自然美之客观特性。

肯定美学通过解构审美关系中人的中心作用而完成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与颠覆。重新审视并消解审美中人的“中心”性是合理的,但肯定美学偏激追求“自然自律”即“去人化”也表现了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简单化与片面性。从理论层面来看,肯定美学在消解人“中心”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滑入另一极端——“自然中心主义”。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以自我为尺度进行活动是一种必然。审美也是如此,它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离开人不可能谈论审美欣赏。从现实层面而言,这种“去人化”的思路也使肯定美学环境保护的伦理诉求流于空谈。按照肯定美学的观点,自然界所有事物都具有肯定的审美价值,且相等,不可比较。既然如此,在自然保护中就必须对各个物种或景观加以相同的保护。对人类来说,这并不切合实际,生态环境的保护应确定哪些为重点,哪些不是重点。因而,有必要建立一个衡量事物美的尺度来确定物种的价值。而尺度的建立势必要将比较评价因素纳入其中。最终,没有人的参与,自然保护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肯定美学的建构也失去了伦理价值。

肯定美学的支持者不考虑国家、地区、种族的差异而无条件保护所有物种的伦理诉求,显然忽视了在世界范围内实施时所带来的严重不平等。在当前的环境格局中,若第三世界国家完全无视人民寻求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响应发达国家环保运动的号召而停止发展,这是一种平等吗?更何况发达国家在历史上曾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了疯狂掠夺。肯定美学的支持者超越物种差异所追求的平等,实际上是以牺牲部分国家或人群的利益为代价的,这场运动一开始就定位为其他物种向人分权的无关国家、阶级等的普遍性行动,从而否认自己的立场,但它却难以掩饰强烈的意识形态性。

无论是价值论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或“生态”中心主义,这种“中心化”其实仍未超越人与自然对立的思维模式,与“去中心化”的生态文明相去甚远。生态世界观把世界看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真正的生态文明既关注人的权利,也凸显自然的内在价值。西方的生态运动要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只有根除二元对立思维范式,这可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肯定美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肯定美学主张所有自然物都是美的,都具有审美价值,都应该加以保护,而以艺术为中心的传统美学往往关注自然景观的外形特点。
B.肯定美学追求“自然自律”,在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上,重新审视比较评价,最终消解人的中心作用,主张“去人化”,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颠覆。
C.人们用美丑标准去衡量自然,一些平凡或丑陋的景物就被摒弃甚至破坏了,肯定美学则要重点保护这些被排斥和边缘化的景物。
D.肯定美学的支持者追求超越物种差异的平等,但事实上,这会带来严重的不平等,因为它是以牺牲部分国家或人群的利益为代价的,一定会造成强烈的意识形态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肯定美学,对比论证了“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同。
B.文本从拒绝自然的“艺术化”、不要判断、不要比较三个方面举例论证,论证了激进环保主义者的过激做法。
C.肯定美学的观点对自然保护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生态环境没有比较评价就无法确定保护的重点。
D.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文章论述肯定美学和传统美学都觉有片面性的前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激进环保主义者看来,雨后潺潺的流水中沐浴着阳光的石头是一种美,深秋悬崖峭壁上一棵耗尽生命的枯松也是一种美。
B.对人类而言,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确定重点与非重点,这势必要有人的参与,因此肯定美学的“去人化”思路难免会流于空谈。
C.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都未超越人与自然的对立的思维模式。真正的生态文明要既关注人的权利,又凸显自然的内在价值。
D.只有根除二元对立思维范式、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西方的生态运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3 09:52: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小题1】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2】作者反复说自己“爱北平”,可为什么又反复说这种爱“说不出”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17日,中国银联发布《2017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这是中国银联连续第十年跟踪消费者支付习惯及风险偏好的变化情况。

手机闪付成为2017年市场份额增速最快的移动支付产品,6成受访者表示使用,较2016年增长1倍。主要原因在于手机闪付无需解锁、只需指纹验证,更加便捷,并具有金融芯片级安全防护,获得苹果、三星等国际知名手机品牌及华为、魅族、小米、中兴等国产手机主流厂商的高度认可。同时,使用人群结构变化更为明显,从中高端人群走向社会大众。随着手机厂商的大力支持及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手机闪付的普及程度或向扫码支付看齐。

数据显示,传统密码验证方式的使用比例较2016年下降25%,动态验证码的使用比例连续两年下滑,2017年再次下降20%。与此同时,以指纹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认证因安全与便捷的独有优势获得青睐。本次被调查者中使用指纹识别方式的比例为48%,呈现出逐步替代传统密码的趋势。

(摘编自中国银联发布《2017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有删改)

材料二:

调查显示,5成以上的消费者通过手机支付完成线下购买实物、信用卡还款、外卖、打车及充值缴费等日常支付。其中,打车、叫外卖是90后、80后常用场景,买电影票、发红包是70后常用场景,资金转账则成为60后的首选。值得注意的是,外卖消费场景崛起迅速,移动支付比例超过6成,而80、90后男性群体对其增长贡献最大。

报告显示,70后、80后是网络消费主力军,其中男性月均网上消费额超过5000元的比例(23%)首次超越女性(15%)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显示,90后收入情况虽不及其他年龄段人群,但每月网上消费金额高于5000元以上的比例(23%)却高于其他所有年龄段人群,年轻群体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消费具有巨大潜力。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年1月,有删改)

材料三:

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代际特征一览表

(摘编自搜狐网,2018年1月18日,有删改)材料四:

90后人群在使用移动支付时,往往看中便捷性,对安全性有所忽略,如泄露注册金融账号并透露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在Wi-Fi网络下输入移动支付密码等。

70后、80后中仍有超过一半人群并未购买账户安全险,对于账户安全险的重视度不够,存有侥幸心理,认为被盗刷的可能性低,没有必要办理。

60后人群容易受优惠信息的吸引,对于不明二维码防范意识差,对于任何渠道有优惠的促销的二维码都会去扫一扫。

调查显示,相比2016年,自行承担所有损失的消费者占比下降12%,其中商业保险、风险赔付、欺诈资金与货物拦截等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遭遇诈骗后,及时联系银行挂失卡片可帮助减少损失。受访者中,拨打银行客服挂失卡片,遭遇诈骗但未蒙受损失的比例为47%,而通过第三方挂失等其他方式止损的比例仅为30%左右。

(摘编自搜狐网,2018年1月18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指纹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认证因安全与便捷的独有优势获得青睐,呈现出逐步替代传统密码的趋势。
B.80后和90后这两个群体的消费习惯的改变,使得外卖消费移动支付场景崛起迅速,移动支付比例超过6成。
C.手机支付改变着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不同年龄群体常用的消费场景各有不同,资金转账是60后的首选。
D.70后、80后是网络消费主力军,有超过一半的人没有购买账户安全险,说明他们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重视不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手机闪付成为增速最快的移动支付产品的原因,便捷性、安全性以及国内外一些手机生产商的认可是其主要原因。
B.材料二概括分析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在移动支付比例上升中的贡献,其中年轻群体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消费具有巨大潜力。
C.材料三显示,60后人群发生损失后,采取及时补救措施的比例低于其他年龄段,因而,他们一旦遭骗后,遭受的损失可能相对较大。
D.材料四显示,在消费者遭遇诈骗后,商业保险、风险赔付、欺诈资金与货物拦截等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可以使消费者没有损失。
【小题3】消费者在移动支付时,如何规避风险,减少损失?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飞花令”本是中国古代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不过,它比“五魁首,六六六”之类的民间酒令高难多了,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

追根溯源,“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而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例如:花开堪折直须折,第一字是花;落花人独立,第二字是花;感时花溅泪,第三字是花...…以此类推。这些诗人可背诵前人诗句,也可现场吟作。行令人一个接一个,当作不出诗、背不出诗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其喝酒。此外,还有另外一种行令方法:行“飞花令”时,诗句中第几个字为“花”,即按一定顺序由第几个人喝酒。

酒令的历史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酒风俗,就有所谓的“当是歌诗”“即席作歌”。从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实际上就是一种酒令。由此形成的“投壶令”,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到了秦汉之间,承袭前人遗风,文人们亦在席间联句,名之日“即席唱和”,用之日久,作为游戏的酒令也就产生了。“酒令”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贾逵传》:“(贾遵)尝作诗,颂、诔、连珠、酒令凡九篇。”这里提到的酒令,即是行令的令辞。魏晋时,文人雅士整日间饮酒作乐,清谈老庄,游心翰墨,作流觞曲水之举。这种有如阳春白雪的高雅酒令,已不仅是一种罚酒手段,更因作诗这种高逸雅事的参与而不同凡响。最著名的一次“流觞曲水”,当数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的兰亭俢禊大会。当时,王羲之与众人所作诗篇荟萃成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唐宋时,酒令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诗人如孟浩然、王维、元稹、李商隐、杜牧、皇甫松等,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描写饮酒行令的诗篇,为酒令文化增添了浪漫色彩。

中国历史上的酒令虽五花八门,品类繁多,但大致可分为雅令和通令两大类,其中又以雅令最受欢迎。行雅令时,必须能引经据典,当场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令者既要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例如,宋人《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唐朝使臣出使高丽,宴饮当中,高丽有一人行酒令曰:“张良与项羽争一伞,良日‘凉伞’,羽日‘雨伞’。”唐使即席应对曰:“许由与晁错争一瓢,由曰“油葫芦”,错曰‘醋葫芦’”。此令中名对名,物对物,唐朝使臣应对得体,同时也可以看出高丽人对中国文化之熟识。

雅令中最文的还要算诗酒令,这是文人墨客把酒令与诗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文字游戏。好的酒今不但令人赏心说目,也能道出行令人的心境。明朝国子监祭酒陈询因得罪权贵被贬谪,同僚为他送行,酒至微醺,行令是必不可少的游戏。陈询说:“轟字三个车,余斗字成钟,车车车,远上寒山石径斜。”朋友对:“品字三个口,水面字成酒,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陈询又答:“矗字三个直,黑出学成黜,直直直,焉往而不三黜。”人生失意莫不酸楚,但能和同道之人借酒切磋,也算是苦中作乐,有所安慰吧!

毋庸讳言,酒令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酒文化中一朵别有风姿的奇葩,是劝酒行为的文明化和艺术化,可称为酒席间的“笔会”。自然,为健康计,饮酒还是不醉为佳,不过这就是另外的主旨了。

(选自张梦泽(“飞花令”与中国古代酒令文化》,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飞花令”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种文字游戏,始于唐代,比民间酒令高难,属于雅令。
B.行飞花令的时候可以选用诗、词、曲。行令规则不尽相同,只要有“花”就行。
C.雅令最能展示才思,参与者既要当场构思,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力和机敏的反应能力。
D.中国历史上的酒令五花八门,品类多,可将其分为雅令和通令两类,而雅令最受欢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飞花令”对行令者的诗词基础有要求,可以体现行令者的高雅品质,所以这种酒令深受文人墨客们喜爱。
B.“花开堪折直须折,第一字是花;落花人独立,第二字是花;感时花溅泪,第三字是花……”体现了行“飞花令”的要求严格。
C.《兰亭集序》说明高雅的酒令不是一种罚酒手段,而是一种不同凡响的高逸雅事。
D.诗酒令是文人墨客把酒令与诗结合在一起玩的文字游戏,表现了文人墨客喝酒时的快乐心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酒令是宴席上助兴取乐的游戏,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射礼,到唐宋时得到长足的发展,延续到明清时代。
B.《红楼梦》中第四十回写到鸳鸯做令官,喝酒行令的情景,描写了清代上层社会喝酒行令的风貌,他们行的是雅令。
C.唐朝使臣与高丽人行酒令一事,表明高丽人对中国酒令文化很了解,也表明了两国文化的一致性。
D.酒令使中华文化入于酒,是文明化和艺术化了的劝酒行为,可称得上酒席间的“笔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情态、样子)
B.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远远看去)
C.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态)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致的轮廓)
【小题2】第④段描绘了月色下荷塘的景物,作者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
【小题3】作者笔下,月光是“淡淡的”,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朦朦胧胧。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小题4】说说第⑥段所写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