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玄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水蚀道几尽,肩不得,先后累累如鱼贯。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旁多髯松,入天如青云。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可玩。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箫,曰凤箫台。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丈,可钓。闻大雪下时,四围皆璚树瑶林,益清绝,曰钓雪矶。西垂苍壁,俯瞰台矶间,女萝与陵苕轇轕之,赤纷绿骇,曰翠霞屏。又六七步,奇石怒出,下临小洼,泉冽甚,宜饮鹤,曰饮鹤川。自川导水,为蛇行势,前出石坛下,锵锵作环佩鸣。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独清,鼓琴与争。琴声与泉声相和,绝可听。又五六步,水左右屈盘,始南逝,曰五折泉。又四十步,从山趾斗折入涧底,水汇为潭。潭左列石为坐,如半月。上危岩墙峙,飞泉中泻,遇石角激之,泉怒,跃起一二尺,细沫散潭中,点点成晕,真若飞雨之骤至,仰见青天镜净,始为泉,曰飞雨洞。洞傍皆山,峭石冠其巅,辽敻幽邃,宜仙人居,曰蕊珠岩。遥望见之,病登陟之劳,无往
还至石坛上,各敷茵席,夹水而坐。呼童拾断樵,取壶中酒温之,实髹觞中。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其时轻飙东来,觞盘旋不进,甚至逆流而上,若相献酬状。
酒三行,年最高者命列觚翰,人皆赋诗二首,即有不成,罚酒三巨觥。众欣然如约,或闭目潜思;或拄颊上视霄汉;或与连席者耳语不休;或运笔如风雨,且书且歌;可按纸伏岩石下,欲写复止;或句有未当,搔首蹙额向人;或口吻作秋虫吟;或群聚兰坡,夺觚争先;或持卷授邻坐观,曲肱看云而卧:皆一一可画。已而诗尽成,杯行无算。迨罢归,日已在青松下。
又明日,郑君兹游良欢,集所赋诗而属濂序。濂按《韩诗内传》:三月上巳,桃花水下之时,郑之旧俗,于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执兰草以祓除不祥。今去之二千载,虽时异地殊,而桃花流水则今犹昔也。其远裔能合贤士大夫以修禊事,岂或遗风尚有未泯者哉?虽然,无以是为也。为吾党者,当追浴沂之风徽,法舞雩之咏叹,庶几情与境适,乐与道俱,而无愧于孔氏之徒;无愧于孔氏之徒,然后无愧于七尺之躯矣,可不哉!
濂既为序游历之胜,而复申以规箴如此。他若晋人兰亭之集,多尚清虚,亦无取焉。
注:①轇轕:同“纠葛”,缠绕之状。②髹觞:油漆过的酒杯。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肩不得 比:比较
B.焰焰欲 然:通“燃
C.始为泉 悟:明白
D.可不哉 勖:勉励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无往 ②或持卷授邻坐
B.①不乐泉声独清 ②鼓琴与
C.①上危岩墙峙   ②濂既为序游历之胜
D.①郑君兹游良欢 ②集所赋诗而属濂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水蚀道几尽:流水几乎把道路侵蚀没了
B.方次第取饮:才停下来取水饮用
C.众欣然如约:众人高兴地答应了
D.无以是为也:不要再进行这类迷信活动
【小题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
②今去之二千载,虽时异地殊,而桃花流水,则今犹昔也。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均属诗序,是放在文人雅集唱和所成诗集之前的文字。
B.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为桃花涧这一名不见经传的江南乡野增添了诱人光彩。
C.第三段用九个“或”字连接,表现了赋诗人构思诗篇时各具特点又互相映衬的神态。
D.作者描述诸贤在节日中沐浴自然,脱略形迹,发舒身心,显示了他崇尚清虚的志趣。
【小题6】读第四段内容,完成下面两题。
①“浴沂”“舞零”出自《论语》,这是孔子哪位弟子所言之志?
②作者言及此典,要表达怎样的情怀?请用自己的话作具体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8 12:05: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①,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②,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于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③。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如筀竹笋④,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岭峤微草⑤,凌冬不凋;并汾乔木⑥,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⑦,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也。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六《药议》)

注 ①宿根: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茎叶枯萎后能继续生存,次年春又可发芽,故称。②芦菔、地黄:草药名。芦菔,即萝卜。③愆(qiān)伏:阴阳失调。这里指气候变化。④筀(ɡuì)竹:一种竹子。⑤岭峤:泛指五岭地区。即今广西、广东、湖南交界处。⑥并汾:泛指北方地区。约今河北、山西一带。⑦诸越:即百越。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也指其居住地,即今浙、闽、粤、桂等地。
【小题1】文中提及的“白乐天”,是指唐代文学家
【小题2】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法采药多在二、八月,只是因为此时采药者容易从芽、苗上加以辨识。
B.地势高低不同,植物的生长期也不同,有白乐天《游大林寺》诗句为证。
C.南方桃李冬天可结果,北方桃李夏天才发芽,这是地理气候不同的缘故。
D.同一块地里的庄稼,施加的人力不同,其生长、成熟的早晚也各不相同。
【小题3】文中举“芦菔、地黄”与“紫草”为例,在写法上有何作用?
【小题4】第二段写采药须考虑植物生长的内外因素,其中内在因素是指
【小题5】联系全文,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2

阅读《项脊轩志》二~五段,完成下列小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宴:宴会
B.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奏效,获取功名
C.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亲手
【小题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部体现归有光丧妻后悲痛感情的一组是( )
①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②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③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④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⑤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⑥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
A.③④⑤B.②⑤⑥C.①③④D.①②⑥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与“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影反照,室始洞然B.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C.久之能以足音辨人D.妪,先大母婢也
【小题4】“瞻顾遗迹”,作者为什么“长号不自禁”?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锱铢:贵重的东西
B.九土:代指全国
C.呕哑:难听的音乐
D.可怜:可爱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小题3】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后人之后人,更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当时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当时的人;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小题4】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不敢言,但最终还是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第一段中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表达了惋惜之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