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牵 挂
翁 头
“阿姨,您上次给我编的手链让同学给抢走了。您再给我编一个吧。”“你选珠子吧。”
“大姐,我又来买帽子了。”“挑吧,新样子挺多的。”“我的帽子都是在她这儿买的。你都见过的,还行吧?”一位中年女人对身边的同伴说。
“阿姨,这款发卡便宜一点吧,我总来你家买东西。”“好,行,谁让咱们有缘啊。”
女店主欣喜地接待着这些顾客,她太爱她们了。要知道,顾客的一句话,比你说一车话都有号召力。业务做到这份儿上,你也就只有欣赏的份儿了。她享受着全过程。时间也过得真快,转眼又吃中午饭了。她叫了一道鱼香肉丝,她最爱吃这道菜了。香辣适中,酸甜适口。美美地吃了一餐。早上沏的茶还没顾上喝一口。现在她慢慢地品着。
她是个勤快人。业务闲了,就整理货柜,货架。整着整着,女店主的脸慢慢晴转多云了。她在那里愣神儿了。
“大姐卖货。”对面柜台的姑娘大声提醒着。
“嗯,要什么?”
“来一盒棕黑色的焗油膏。”“没有。”“前些日子我在你这儿还买了一盒呢。”“今天没有。”女店主没心思给她在柜子里找。
“阿姨,这眼影什么颜色的好看?”“自己看。”女店主爱答不理的。“怎么这样!”姑娘嘟囔着离开了。
“大姐,我看你今天有心事呀!”这是平日里比较对脾气的几个姐妹中的一个。常到这儿与女店主聊家常,也买东西。
“我们那位拿货到现在还没回来。”
“他还赶回来吃饭吗?”
“不。”
“那还急什么?现在堵车堵得厉害。”
“他骑车。”
“吃饭的人也多呀。”
“那批发市场的大排档,没那么多人。”
“他没手机吗?问一下不就是了。”
“别提了,我劝他买部手机,他总说派不上用场,总是拖着不买,你说这没手机,连他在哪儿都不知道,更别说补一点什么货了。就那么固执。”
“大哥是为了给你省钱。”
“省钱,也得省得是地儿呀!”
“现在急也没有用,一会儿指定回来。”
“我也是那么想,但还是着急。”女店主心里嘀咕着。
“大姐,这项链卖多少钱?”那姐们儿,见大姐没心情,就主动地当上了义务售货员。“二十。”“十八行吗?”“不行!”
“你那项链是多少钱进的?喊才喊二十,十八怎么都不卖呀?”那姐们儿送走了顾客,低声地问。
“你刚才一问,我随口一说,把进价告诉你了。”
“心不在焉,心里还惦着大哥哪。这有什么可急的,他又不是孩子,都是成年人了。”
“他骑车呀,又带那么多货。”
“你看谁来了?真不经念叨,大哥你可回来了,可把大姐给急死了。”
“你去哪儿啦?”女店主只说了一句。眼泪便扑簌簌掉了下来。
见这情景,女店主的丈夫也懵了,原本愉快的心情也荡然无存了,忙解释道:“今天天气好,凉爽,又是换季时候,我多跑了几个批发点儿。进了不少的新货。”
“你不要命了?骑着自行车还去那么多地方干什么?”
“大哥你这岁数,也该悠着点儿了。”
“你不知人家多急吗?怕你出事。”
女店主的丈夫握着她那冰冷的手,一股暖流从心底涌出。
“让你买手机,你就是不买,临时补货都没地方找你,回来晚了,你倒是说一声呀,害人心里跟过山车似的,这生意没法做了。”
“买,买,这样吧,把你那手机给我,你再买一款新的。”女店主的丈夫忙说。
“真的?”女店主笑了。
(有修改)
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9 01:45: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来年还种麦子
鹁咕咕——咕。
鹁咕咕——咕。
村后杂木林里传来鹁鸪急促的鸣叫。有经验的农人一听到这样的叫声,就知道不久会有大雨来临,得赶快趁着天晴收割地里黄熟的麦子。
满仓老汉做好了早饭,瞅了瞅天上的太阳已经两竿子高了,他估摸着麦穗上的露水该干了,就来到儿子来喜的屋门前,狠劲儿咳嗽一声,说娃呀,快起,吃了饭咱爷儿俩把南坡那一亩地的麦子给收割回来,只怕这两天要下雨哩。
来喜含混地应了一声,还早呢,再睡一会儿。满仓老汉知道儿子昨晚从城里回来得迟,就由着他去睡了。
昨天,满仓老汉正打算打电话,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来喜回家帮他收割麦子,没想到儿子竟主动回来了,这多少叫他有些感动。前两年都是他打过好几个电话后,儿子才磨磨蹭蹭回家和他一起割麦子。
满仓老汉很快就吃完了简单的饭食。他过去一看,儿子的房门仍然紧闭着。
五黄六月天,正是龙口夺食的紧要关头,连绣花女都要下床,谁还敢耽搁?这样的天,这样的麦季,来喜还能沉得住气呼呼死睡?满仓老汉憋了一肚子气,抡起拳头“嘭嘭嘭”砸了几下门说,来喜来喜来喜!来喜在满仓老汉一阵紧过一阵的敲打声中,不情愿地穿上衣服开了门。他打了个长长的哈欠,睡眼惺忪地说,不就是割麦子吗?又是敲锣又是打鼓的,我还以为地震了,弄得人连个囫囵觉也睡不成。
满仓老汉说,娃呀,你这次回来难道不是为了帮我收麦子?
来喜嘴里嗫嚅着,说还真让你给说中了。
满仓老汉一愣,说,那你回来干啥?吃饱了撑的?
来喜说,我这次回来主要是替老板找几个工人。老板答应事成之后给我一千元辛苦费。
满仓老汉眯起眼睛,仔细端详了一下儿子那张变得有些陌生的面孔,鼻子里哼了一声,说,你个狗日的攀上了高枝儿就忘了自个儿姓啥了?
来喜说,爹,我已经打算好了,你在家歇着吧,待会儿我去外面雇几个帮工,用不了多少工夫,就给你收拾得场光地净了。
满仓老汉说,屁话,我身子骨硬朗着哩,都干了大半辈子的活,哪就那么娇贵了?
来喜说,花两个钱儿啥事都解决了,用得着费那劲儿吗?
满仓老汉神色肃穆起来,说啥胡话哩,来喜!庄稼人咋能自己不收割自己种的麦子呢?今年咱家的麦子是新品种,底肥下得足,又是一季的好雨水,长势比哪年都要好,籽实饱满得很呢。
来喜轻描淡写地说,好是好,只是值不了几个钱儿。我在城里干上三天五天的,就能买一亩地的麦子哩。
满仓老汉青紫着一张脸,气愤地说,你个狗日的懒得收割就算了,我不相信没了鸡鸭鱼肉就办不成宴席!满仓老汉说着径直去了灶房,一阵锅碗瓢盆响过后走了出来。
满仓老汉走后,来喜胡乱洗了把脸,肚子开始咕咕叫了,就到灶房找吃的。来喜揭开了锅盖,锅内一片白蒙蒙的水蒸气,看不清是什么饭菜。他用手扇了扇,顿时呆住了。锅里既没有碟子也没有碗,煮的是一锅清水,水里面沉着几枚硬币。
来喜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儿……
来喜来到地头的时候,满仓老汉正光着膀子挥汗如雨收割着地里的麦子。汗水湿透了他的背心,一片湿漉漉的斑驳痕迹,像负了深重的沧桑图案。
来喜抬头望了一眼天空中悬着的那颗毒日头。毒辣辣的日头仿佛一盆熊熊燃烧的煤炭火,要将大地烤焦了去。
来喜眼圈一红,轻轻叫了声爹。
满仓老汉抬起头,向来喜这边看了看,直起腰来,笑了,说,我就知道你娃迟早会来帮我割麦子的,但比我预料的时间早了半个钟头。
来喜又轻轻叫了一声爹。满仓老汉不再回应,低了头继续挥镰割麦。一肚子的话全在镰刀上,唰唰脆响。
来喜握着镰刀几乎是扑进麦地的。
那些金黄的麦子在满仓老汉和儿子来喜锋利的镰刀下,欢叫着纷纷倒了下去。
爷儿俩直起腰来擦汗的当儿,满仓老汉的一头苍发在日光下一如蒙尘的银子,晃出了来喜两眼的泪。
来喜说,爹,咱来年还种麦子!
满仓老汉说,种。
来喜说,种了麦子我明年还帮你割!
满仓老汉说,好。
红彤彤的夕阳慢慢向西山尖上撞去的时候,满仓老汉和儿子来喜背起了最后两捆麦子。
满仓老汉走在前面,儿子来喜跟在后面。后来来喜就站住不动了。他看见父亲背上的麦子在夕阳光里,闪射出一种神圣的金灿灿的光芒。他就一直那样站着,看着父亲和背上的麦子一起融进了满天云霞的黄昏。
(有删改)
小说安排了满仓老汉“锅里煮钱”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丢失的套鞋
前苏联左琴科
大家知道电车上很容易挤丢套鞋,特别是旁边有人稍稍使劲一挤,后边再粗鲁地踩你鞋后跟一脚,这样一来,你的套鞋就没有了。
丢掉一只套鞋,本来也不过是小事一桩。
我的那只套鞋一转眼的工夫就没了,简直快得惊人。
我记得,上电车的时候两只套鞋都在脚上。
可是,下车后,我看了一下脚:一只还在,另外一只却无影无踪了。靴子还在脚下,袜子也没丢,衬裤也在身上,可套鞋不见了,就少了一只套鞋。
去追电车,这怎么可能……我脱了剩下的那只套鞋,用报纸包上,就这么上班去了。我想:下班后再找吧,鞋应该不会丢的,能找回来。
一下班,我就去找套鞋。我先找了一个认识的电车司机,和他商量怎么办。
经他一指点,心里踏实了。他说:“算你运气好,把鞋丢在电车上,你要感谢老天了。要是丢在别的公共场所,那也许就不保险啦。丢在电车上,保险没事儿。我们局里有个失物招领处,到那儿就可以领回失物,没问题。”
“噢,太感谢你了,”我说,“现在我心就定啦。唉,我的套鞋差不多还是新的呢,才穿了半年多。”第二天,我到了失物招领处。
“可以,”招领处的人回答说,“您的套鞋是什么样的?”
“套鞋嘛,就是一般的,”我说,“12号。”
“12号的鞋,我们这里能有一万二千多只,你说说特点吧。”
“特点嘛,也没什么特殊的,后跟已经被磨旧了,鞋里的衬绒也没有了——被蹭光了。”
“这样的鞋我们这儿也有上千只,还有别的特殊记号吗?”
“还有……鞋包头快要掉了,勉强还连着。鞋后跟也快被磨秃了。鞋帮倒还可以,将就着没掉。”
“您在这儿坐坐,我去看看。”
瞧,我把那只套鞋拿来了!
我高兴的要命,为他们的服务态度而感动。
我想,这里的工作真出色,为了一只套鞋他们真是不厌其烦,服务态度竟这么好。
“谢谢,”我说,“同志们,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快给我吧,我这就穿上。谢谢你们啦。"
“不行,尊敬的同志,还不能给您,因为我们不知道这套鞋究竟是不是您的。”
“是我的,我不会说假话的。”
“我们相信您,也十分同情您。很可能这就是您丢的那只套鞋,但不能现在就给您。请开个证明来,以此证明您真是丢了鞋。让居委会开个证明,有了证明,我们立刻将东西归还失主,决不拖延。”
“同志!”我说,“好同志,问题是我的街坊并不知道我出了这档子事,他们可能不给开这样的证明。”
“会开的,这是他们应当做的事,否则要居委会干什么?”
我朝那只套鞋又看上一眼,只好出去了。
第二天,我找了居委会主任,对他说:“请给我开个证明,我丢了一只套鞋。”
“真丢了吗?你不是故意这么说的吧!是不是想捞个非分之财?”居委会主任说。
“真的,”我说,“我的确是丢了鞋。”
他说:“可是,空口无凭,我不能什么都信,要是电车公司能证明你丢了鞋,我这就给你开条儿。把证明拿来我就给你开个条。”
我说:“就是他们让我来这儿开证明的。”
我说:“怎么写呢?”
他说:“你就写:某年某月某日我在汽车上丢失套鞋一只……还得写上保证:在事情未弄清以前不擅自外出。”
我照他说的内容写了报告。第二天给我开了一张正式证明。
我拿着证明又到了失物招领处。他们很爽快,就把套鞋还给了我。
当我穿上这只套鞋时,心里万分激动:“瞧,他们的服务态度多好!要是别的单位,谁肯为一只套鞋花那么多时间!说不定会从车上扔出去了。我奔走还不到一星期,就物归原主了。”
唯一遗憾的是,正当我为失物奔走之际,不巧另一只套鞋又弄丢了——一星期来我把它依旧包在报纸里一直随身带着。这次可记不得丢在哪里了。肯定不是丢在电车上,所以这只鞋是丢定了,再也找不回来了。总算找回了另一只。现在我把它放在五斗柜上。每当心里烦闷时,只要朝这只套鞋看上一眼,我就心平气和了。那时我心里总会想:我们的办事机构真是堪称模范机关!
我把这只套鞋留下作纪念,让子孙后代也来观赏吧!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一开始极力描写办事机构的认真负责、热情周到,结果却是让主人公奔波了近一星期。
B.“我”最后尽管没能穿上一双完整的套鞋,但是却找回了一只值得纪念有警示意义的套鞋,小说这样安排用意深刻。
C.“我”是个心态比较平和的人,面对只剩一只套鞋的结局,还是心满意足的,并对帮助自己的办事处心存感激之情。
D.小说讲述了一只套鞋失而复得的故事,这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作者却小题大做,专门写文章来纪念。
E. 作者用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既让人开怀又让人深思的故事,幽默之中带着一点点讽刺。
【小题2】(小题2)小说一开始就说“大家知道电车上很容易挤丢套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小题3)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题4)“我”要把这只套鞋留下作纪念,让子孙后代也来观赏。请结合文章主题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开往深圳的火车
张迎春
半年多了。自从老伴去世,儿子的电话就没消停过。儿子让他把店盘出,去深圳和他们一起过。
老李舍不得,店不大,只有十几平方米。接过来十多年了。当时夫妻俩积蓄不够,东借西凑,才盘下了这家店。夫唱妇随,虽说没攒下多少钱,靠着这店也供儿子读了大学,结了婚。
儿子一天一个电话催。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总有不去的理由。直到有一天,儿子说,我们两口子要去外国进修,把你孙子一个人扔家里?这回他没话了。
老李较舍不得的就是大哥了。一起打球多年,他的身体结实了,球艺长进了,和大哥早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大半年,大哥更是嘘寒问暖,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和他耗在了球场上。飞旋的球,让他沉到谷底的心又轻盈起来。
那天,他和大哥说了兑店的事。大哥说,我孙子一直想改变经营方向呢。
想起多年前,老李至今都内疚。那年大哥提议两家合伙做生意。老伴不同意。朋友就是朋友,一合伙,说不定生意做不长,朋友也没了。老李不以为然。人和人不一样。你看咱和大哥,这不一直亲如手足嘛。
出兑的消息传开后,老李接到好几个电话了。老朱出价较高,老李没有应承。
老朱说,别给别人,我再加点。这就把定金送过去。老李赶紧说,别别,等我电话吧。
大哥每天长问短,看样子真是下定了决心
进站,出站。车停,车开。下车上车的人带进来阵阵寒意。
老李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
十多年的心血低价盘出,老李真舍不得。可是大哥要兑,另当别论。往下一想,老李又划开了魂。这行不比当年,支个摊儿开个店谁干谁挣。现在不行了。这两年算算,除了维持家用所剩不多。大哥兑过去能挣钱吗?他把价格压了又压。看样子大哥心里也没底,眉头紧锁着。
那天哥俩吃饭。大哥说,李呀,不用特意照顾大哥,同样的价格先紧着大哥就成。我知道你这些年挣的钱都在货里。深圳物价高,你那俩退休金不当事。手头松快点给孙子添点啥,不也脸上有光嘛。
大哥这么一说,老李更不安了。他没回答大哥的话,他还在想着怎么能让大哥接过去就挣钱。原打算为减少损失带一部分货去深圳,他决定不带了。都给大哥吧。②大哥淡淡地说,谢谢啊
“哐当、哐当”的火车钻进无边的夜色,老李失眠了。
老李的眼前总是大哥那张没有笑容的脸。
老李睡不着就翻清单。那摞清单都快翻烂了。狠狠心,部分商品半兑半送,部分商品就送大哥吧。大哥的眉头总算舒展了。
能让的让了,不能让的也都让了。老李还是睡不着觉。隔行如隔山。他经营的项目技术含量比较高啊。嗯,距离儿子出国还有段时间。儿子推后几天再出国,他可以手把手地多教教大哥的孙子。
大哥脸上有了笑容,老李心中悬着的石头落了地。
一阵沙沙的雨声。车窗上有眼泪在聚集,承受不住就流了下来。
前天,临出门下雨了。终于不用风雨不误地去看店,老李心里一阵轻松。看看日历,他还是打着伞出了门。
离他去深圳的日子不远了。再跟大哥和大哥的孙子多聊聊吧。
进得门来,大哥的脸色有点沉。老李关切地问,怎么了?大哥脸色不好。大哥说,没事,昨天没打球睡得不太好。老李说,今晚吧。今晚再跟大哥过几招。大哥的孙子说话了。李爷爷,今天老朱来了。大哥向孙子摆手。孙子不管不顾。老朱说你兑给我们的价格太高了。大哥说,李,别听小孩子乱说话。他懂什么。
明显感觉到了大哥的不快,老李后背发凉。张了张嘴,又把嘴闭上了。老朱还有这么一手,大哥不会真信了老朱的话吧?
想着大哥这么多年对他的好,老李心疼地又做了让步。后来就连老伴去世前新换的电脑都送给了大哥。那可是老伴的心爱之物啊。
唉,钱总有花完的时候,和兄弟情分比,不算啥,真的不算啥。
站台上,老李望得脖子都酸了,每有见到大哥的影子。
大哥来了。“李呀,到了深圳找点事干。一下子闲下来,人老得快呢。球也别停,啥时回来还跟大哥过几招。”
老李把被子往身上拽拽,火车一路向南很久了,怎么还这么冷啊?
(选自《小说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大半年,大哥更是嘘寒问暖,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和他耗在了球场上”,可见大哥热爱打球,重兄弟情谊,是一个心思单纯、本分厚道、体贴入微的人。
B.大哥提议两家合伙做生意,而老李的老伴不同意,这表明她是一个势利精明的人;而老李不以为然,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和大哥就是亲兄弟,没有必要提防。
C.小说多次描写了大哥的“眉毛”“脸色”“笑容”等神情反应细节,既使人物性格彤象鲜明,个性突出,又使行文笔法细密,前后照应,逐步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哐当、哐当的火车钻进无边的夜色”“一阵沙沙的雨声”,这些简洁的景物描写,巧妙地烘托出主人公老李在开往深圳的火车中处于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情绪。
E. 通观全文,它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叙事,以老李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单向推进,通过叙述老李把店出兑给大哥这件事,旨在表达对“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世风的颂扬。
【小题2】小说在刻画老李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三处画横线的语句,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音
万芊
那年,银泾村的阿秀,在陈墩镇上读完初中后,进了国营棉纺一厂做了农民长期临时工。阿秀,人也长得秀,瓜子脸蛋,眼大大的,嘴小小的,稍一打扮,比那明星还明星,可一开口就露了馅:她把“这里”说成了“该爿”,把“那里”说成了“给爿”,把“糖”说成了“同”。跟她一起上班的女工,都是爱笑的,一听她说“该爿”就止不住笑,后来不知是谁,干脆不叫她阿秀叫“该爿”。因此,在厂里阿秀是从不轻易开口的,一门心思学技术、干活。阿秀手脚挺麻利,又吃得起苦,干起活来,常常一个顶两个,进厂没两年,车间主任就让她当了能管十来个人的工班长。手下的人常常不服气,跟她较劲,可技术上谁也比不过她,只能取笑她的乡音,一时间,车间里到处是“该爿”“给爿”的声音。可阿秀一点也不往心里去,该做的照做,该管的照管,只是仍然从不轻易开口。
不料,好景不长,厂里因销售不善,入不敷出,工资常一拖再拖,实在是难以维持,厂工会一班人,开始按厂长办公会的意见,做那些农民工离岗的思想工作,阿秀也在其中。可阿秀死也不答应,哭着跟工会主席扳理:“厂里好的时候,还不是靠伲‘该’些农民工撑着,干的活最多,拿的钱最少,可伲哪一天说过一句怨言?为啥?还不是因为伲把厂当成了自己的家。”
正在这时,厂长派人来找阿秀,说是有一桩极其重要的外商接待任务让她去作陪,并派专人来指导阿秀化妆打扮。可阿秀说啥也不肯打扮,说是随她意她就去,不随她意,她就不去。厂长没法,只得随她的意。厂里人见了,就开始说风凉话:“‘该爿’长着这么漂亮的脸蛋,干啥都赚钱,干吗非要赖在厂里呢,真是死脑筋。”
三天以后,厂里开全厂大会,大家都没搞懂,阿秀竟陪着个老华侨坐在了主席台上。会上,厂长让大家用最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华侨童先生讲话。白发苍苍的童先生站起来,对着麦克风一开口,全场都笑了:老华侨竟是一口拗舌的乡音,把“我”说成“伲”,把“这里”说成“该爿”,把“吃糖一样甜”说成“吃同一样甜”。坐在前边的人这才发现老华侨说着说着已是热泪盈眶。
后来,厂里人才知道,老华侨跟阿秀是同乡,也是银泾村人,五十年前在海外白手起家,成就了一番事业。这次来,他确实非常有诚意地想与国棉一厂合作。半个月的实地考察、谈判,基本上都谈妥了一应事宜,只待签字前的最后一轮谈判,只是半途中回了一次牵缠了他半个世纪的家乡时,他却伤心了:故居依稀还在,可家里什么人也没有找到,原来跟厂里谈妥的投资事宜再也没心思谈了。厂方没法,只得礼节性地设宴送别,可就在那晚宴上,老华侨竟与身边的小同乡阿秀“该爿”“给爿”谈得少有的投机。阿秀那说话的神态,他越看越像记忆里的小阿姐,而阿秀的敬业精神,使童老隐约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再加上阿秀说起生产技术上的事竟一套一套的,童老满心欢喜,当场拍板,由他提供一应的资金、设备、技术、高级管理人员及百分之七十的外销业务,并让阿秀当他的全权代理。
谁也没有想到阿秀一顿晚饭救活了一个大厂,众人都挺感激她的,再也没有人称她“该爿”了。只是有人问起阿秀跟童老先生是不是亲眷时,阿秀说:“只是老乡。他家以前住村里的‘该爿爿’,伲家住村里的‘给爿爿’。”众人都会意地笑了,自然都是善意的笑。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阿秀开口说话呈现浓重的乡音而招来工友的取笑,营造了严肃而紧张的工作氛围,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B.小说善于在描写人物关系之中刻画阿秀的形象,如众人对她的取笑与感激、老华侨对她的赏识等,具体地表现她的个性。
C.小说运用补叙交代了老华侨最终决定投资国棉一厂的原委,这部分内容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它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D.小说叙事善于蓄势,情节有波澜,阿秀一顿饭救活了一个大厂,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小题2】小说在刻画阿秀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以“乡音”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从情节线索、主题两个方面结合文本并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胖子和瘦子
(俄)契诃夫
尼古拉铁路一个火车站上,有两个朋友相遇: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胖子刚在火车站上吃过饭,嘴唇上粘着油而发亮,就跟熟透的樱桃一样。他身上冒出白葡萄酒和香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火车上下来,拿着皮箱、包裹和硬纸盒。他冒出火腿和咖啡渣的气味。他背后站着一个长下巴的瘦女人,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高身量的中学生,眯细一只眼睛,是他的儿子。
“波尔菲里!”胖子看见瘦子,叫起来,“真是你吗?我的朋友!有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了!”“哎呀!”瘦子惊奇地叫道,“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这是从哪儿来?”
两个朋友互相拥抱,吻了三次,然后彼此打量着,眼睛里含满泪水。两个人都感到愉快的惊讶。
“我亲爱的!”瘦子吻过胖子后开口说,“这可没有料到!真是出其不意!嗯,那你就好好地看一看我!你还是从前那样的美男子!还是那么个风流才子,还是那么讲究穿戴!啊,天主!嗯,你怎么样?很阔气吗?结了婚吗?我呢,你看得明白,已经结婚了……这就是我的妻子路易丝,娘家姓万采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这个人,纳法尼亚,是我小时候的朋友!我们一块儿在中学里念过书!”纳法奈尔想了一会儿,脱下帽子。
“我们一块儿在中学里念过书!”瘦子继续说,“你还记得大家怎样拿你开玩笑吗?他们给你起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托斯,因为你用纸烟把课本烧穿一个洞。他们也给我起个外号叫厄菲阿尔忒斯④,因为我喜欢悄悄到老师那儿去打同学们的小报告。哈哈……那时候咱们都是小孩子!你别害怕,纳法尼亚!你自管走过去,离他近点……这是我妻子,娘家姓万采巴赫……新教徒。”纳法奈尔想了一会儿,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嗯,你的景况怎么样,朋友?”胖子问,热情地瞧着朋友,“你在哪儿当官?做到几品官了?”
“我是在当官,我亲爱的!我已经做了两年八品文官,还得了斯坦尼斯拉夫勋章。我的薪金不多……哎,那也没关系!我妻子教音乐课,我呢,私下里用木头做烟盒。很精致的烟盒呢!我卖一卢布一个。要是有人要十个或者十个以上,那么你知道,我就给他打个折扣。我们好歹也混下来了。你知道,我原来在衙门里做科员,如今调到这儿同一类机关里做科长……我往后就在这儿工作了。嗯,那么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我亲爱的,你还要说得高一点才成,”胖子说,“我已经做到三品文官……有两枚星章了。”
瘦子突然脸色变白,呆若木鸡,然而他的脸很快就往四下里扯开,做出顶畅快的笑容,仿佛他脸上和眼睛里不住迸出火星来似的。他把身体缩起来,哈着腰,显得矮了半截……他的皮箱、包裹和硬纸盒也都收缩起来,好像现出皱纹来了……他妻子的长下巴越发长了。纳法奈尔挺直身体,做出立正的姿势,把他制服的纽扣全都扣上……
“我,大人……很愉快!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现在忽然间,青云直上,做了这么大的官,您老!嘻嘻。”
“哎,算了吧!”胖子皱起眉头说,“何必用这种腔调讲话呢?你我是小时候的朋友,哪里用得着官场的那套奉承!”
“求上帝饶恕我……您怎能这样说呢,您老……”瘦子赔笑道,把身体缩得越发小了,“多承大人体恤关注……有如使人再生的甘霖……这一个,大人,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的妻子路易丝,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新教徒……”
胖子本来打算反驳他,可是瘦子脸上露出那么一副尊崇敬畏、阿谀谄媚、低首下心的丑相,弄得三品文官恶心得要呕。他扭过脸去不再看瘦子,光是对他伸出一只手来告别。
瘦子握了握那只手的三个手指头,弯下整个身子去深深一鞠躬,嘴里发出像中国人那样的笑声:“嘻嘻嘻。”他妻子微微一笑。纳法奈尔并拢脚跟立正,把制帽掉在地下了。三个人都感到愉快的震惊。
1883年
(注):①在莫斯科和彼得堡之间的一条铁路,以沙皇尼古拉一世命名。②纳法奈尔的爱称。③希腊人,公元前356年放火烧掉了以弗所城狄安娜神庙,因而闻名。④希腊人,公元前5世纪,为波斯军队带路,出卖同胞,引敌入境。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通过两个老同学在车站邂逅的场景和对话,描绘了两个人的情绪变化,反映了俄国官场中的森严等级和小官吏的卑躬屈节,鞭挞伪善、庸俗的社会畸形心态。
B.这篇小说的开篇非常简洁:“尼古拉铁路一个火车站上,有两个朋友相遇: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一句话就把小说的地点、人物、事件交代齐备了。
C.这篇小说着重描写的人物是瘦子,对他前后的态度变化取了对比的写法,这使人物的形象加鲜明突出。
D.这篇小说情节离奇曲折,作者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现小说重要意象。
【小题2】胖子后来说:“我已经做到三品文官。”在此之前,小说在哪些地方对胖子的身份作了伏笔暗示?请找出来并做简要分析。
【小题3】你认为文章讽刺的人物是谁?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