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9 10:46: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随着香药输入途径的多元化及香药进口数量的增加,中国史籍中关于香药特性的记载日趋详细准确,香药功用的发掘日益丰富。部分香药虽早在汉代已传入中国,但由汉至隋的八百余年间,因传入香药种类及数量有限,加之其使用人群多局限于宗教僧侣及皇宫贵族,故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较为简略。唐宋时期,香药输入的种类及数量虽较之前代有大幅增加,关于香药的记录也更为详细,但人们对香药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程度的偏颇,就连世代经营香药的土生波斯人李珣,也误将本是同物异名的熏陆香和乳香当成两种不同香药。
经过历代本草学家及医者们的不断积累和发现,明代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无论从书写体例还是编撰内容来看,都更为准确详实。
明初以来,随着时人对香药特性的深入了解,东南亚香药在中国的应用重点逐渐从宗教祭祀、熏衣化妆、医疗保健领域扩展至饮食调味。
从记录香药使用情况的书籍类型来看,明以前记载香药的史籍主要为宗教典籍、本草书籍、药书及香谱四大类,香药主要作为药材、香品被时人使用。与前代不同的是,日用类书、沿海方志及海洋图书成为明代记录香药特性及其应用情况的核心资料。例如,《瀛涯胜览》《东西洋考》等海洋图书对于香药的种类、产地、特性及功用皆给予了详细介绍,从这类书籍的撰写者来看,他们或亲赴海外,或身居市舶之职,或久居沿海重镇,耳闻目睹香药贸易之盛况,对海舶香药的记载自然颇为准确,也更具针对性;而《多能鄙事》《便民图纂》等日用类书则以丰富的实例介绍了香药在饮食、保健等日常生活领域应用的过程,荤素菜肴、茶酒汤水、肉脯果干中加入香药的例子比比皆是。从记载内容及书写特点来看,香药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重点在明初发生了重要转变,从疗疾保健转向了美食调味。元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中,关于胡椒应用于饮食的记录多达三十余条,然而在介绍这些食谱之前几乎都先强调其食疗保健功效,而明代的记录则多略去对其治病保健功效的介绍,更强调香药的调味及腌制功能。
明初以来,随着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各类香药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不仅保证了香药在中国市场的供需稳定,且使这一曾经贵为奢侈品的香药真正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这一时期,记载香药应用于饮食的明代书籍则多为面对普通百姓的日用类书,因此,仅从书籍的类型及适度人群来看,明代的普通平民已开始将香药应用于饮食中。此外,明代的医书常用胡椒来形容制作药丸的大小,如“丸如胡椒大”“大如胡椒”等,再次说明了以胡椒为代表的香药在明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之广泛。
(选自《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香药输入途径、使用人群以及香药本身功用的局限性,所以汉至隋的八百余年间的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较为简略。
B.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香药的输入数量、品类,保证了中国香药市场的供需稳定,使寻常百姓有机会接触曾经贵为奢侈品的香药。
C.世代经营香药的土生波斯人李珣误将熏陆香和乳香当成两种不同香药的事说明唐宋之际人们对香药特性的认识并不十分准确。
D.关于香药的记载,明代史籍比唐宋时期的史籍更为准确详实,这与本草学家及医者们的不断积累和发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香药特性了解的局限性使香药主要应用于宗教祭祀、熏衣化妆、医疗保健领域,而香药扩展到饮食领域表明人们对香药的特性已有深入的了解。
B.日用类书记载荤素菜肴、茶酒汤水、肉脯果干中加入香药,说明人们已经将香药应用于饮食、保健等日常生活领域而已忽略香药的治病保健功效。
C.《瀛涯胜览》《东西洋考》等书籍能够对香药种类、产地、特性及功用皆给予了详细介绍,是由于书籍的撰写者熟知香药产地、贸易等情况。
D.从记录香药使用情况的书籍类型来看,明代关于记录香药特性及应用的书籍已扩展到日用类书等,不再局限于宗教典籍、本草书籍、药书及香谱四大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药不仅具有药用、食疗保健等功能,还具有调味及腌制功能,元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中就有不少关于香药应用到饮食中的记录。
B.早在汉代已有部分香药传入中国,但直到明初香药才真正进入寻常百姓之家,此时,香药的消费重点也由疗疾保健转向了美食调味。
C.明代的医书常用胡椒来形容制作药丸的大小,如“丸如胡椒大”“大如胡椒”,说明以胡椒为代表的香药在明代社会生活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D.从现存史籍来看,明代记录香药的书籍与前代相比具有香药特性的记载更为详细准确,香药应用的记录更为丰富及撰写者日益增多等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也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鉴于官员在国家机器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他们对于读书和从政二者关系的态度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官场风气,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
在中国古代,官员读书是持续性的普遍性的历史现象,也是官场的显性规则。中国封建社会官本位色彩非常浓郁,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入仕为官。因此,读书成为古代文人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二选择。这些文人士子秉承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理想,经过儒师的悉心调教和官场的耳濡目染,入仕时大都谙熟治乱兴衰之道,知晓为人处世之理,成为一名合格的朝廷命官。但有一点必须承认,文人士子们通过经年累月的读书,不仅蓄积了丰赡学养,而且提升了高迈人格,换言之,读书造就了称职的官员,而官员继续读书则成就了更大事业。
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漫长苦读且深入传统文化肌理的人,才能通过严苛的科举考试,才能在官场里登堂入室。因而,但凡具有读书天赋、家境又允许的学子,大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为官之后依然读经诵史,赋诗作文,以此颐养性情、陶冶操守、净化心际、提升境界。另外,凡是国盛民阜、天下太平的朝代必然是推崇文化和学术的朝代,此时考核检验官吏的准绳,不仅要看其政绩大小,也要看其文化修养的高低。
中国古代官员把读书和从政合二为一,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有一定关系。秦汉统治者将偃武修文、重用儒生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到了隋唐逐步建立并完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选人用人的主要途径,它把考查文人学子对古典文化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的组织能力,作为公开选拔官员的基本依据,所以不读书者不能入仕为官。士子们一旦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恪守“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在读书为文方面更加勤勉笃毅,成为为官和为文两方面的典范,他们既是垂范后世的出色政治家,又是名留青史的杰出文学家。当然,喜欢读书与做个好官并不一定成正比,例如清朝大贪官和珅就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不过,虽说喜欢读书不全是好官,但赃官劣官则大多是不喜欢读书的草包,因为此类官员的兴致根本不在读书上,而是钟情于那些污七八糟的东西。
读书与做官也构成中国文人士子复杂性格和模糊意绪的两面心态。在他们留下浩如烟海的文字典籍的同时,也演绎着一幕幕数不清看不完的人生悲喜剧。例如北宋寇准被罢免丞相之职后,以刑部尚书知陕州,蜀帅张咏返京述职时路经陕州,寇准以东道主身份表达情谊,临别时寇准低声咨询张咏:“何以教准?”张咏只说了一句话:“《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寇准不解其意,立即命手下找来《后汉书》阅读,读至“不学无术”四字,笑着说:“此张公谓我矣。”由此推知,即使官居高位,但长期不读书不学习也会贻误国事、害人害己。当然,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审视。读书著文在历史上也是最具风险的事,从司马迁因说真话而罹受宫刑,到明清两朝大兴文字狱使众多官吏丢掉性命,直至“文化大革命”导致万马齐喑,使今人感到在官场上读书立言绝非易事。其实,读书立言的本质并没有什么玄妙,无非就是坚持真理,发现真理,给今世和后人留下一点精神财富,而这却不是修身养性或单凭勇气就能够做到的。
(摘编自栾凤廷、刘金祥《中国古代官员的读书与从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仕为官是古代文人的人生价值,而读书则是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这种风尚形成的原因是中国古代官本位思想。
B.读书时老师的细心调教,加上封建社会官场的耳濡目染,读书人一旦进入仕途,大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朝廷命官。
C.长期的读书,使文人士子拥有丰赡的学养和高迈的人格,同时养成读书习惯,所以古人为官之后依然推崇读书。
D.盛世都推崇文化和学术,文化修养高低和政绩大小是考查官员的重要指标,这使读书和从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凡具有读书天赋、家境又允许的学子,大都养成了读书习惯,这是因为科举考试的严苛,学子必须经过漫长而深入的苦读才能通过。
B.隋唐时期将古典文化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组织能力作为公开选拔官员的唯一标准,建立了偃武修文、重用儒生的用人选人制度。
C.以文会意是中国古代官员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北宋寇准被罢相后请教蜀帅张咏,后读《霍光传》醒悟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D.中国古代官员读书与从政的关系是:为官前“学而优则仕”,读书成就称职的官员;为官后“立德立功立言”,读书助其成就更大事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读书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官场的风气,更关乎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
B.古代有许多为官为文都很成功的典范,如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修缮西湖堤坝,造福一方;写下《钱塘湖春行》流传于世。
C.饱读诗书的文人和珅却成为清代的大贪官,这说明喜欢读书不一定就会做个好官,有时读书反而可能会成就一部分贪官。
D.读书著文虽然在历史上是最具风险的事,但若能坚持修身养性,保持勇气,坚持真理,发现真理,在官场上也是可以做到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故宫跑”的热情和虚火
封寿炎
①近两年,百米冲刺争看文物的“故宫跑”,从故宫蔓延到众多的文物展出场馆和文艺演出现场。“排长队、冲刺跑”折射出大众对文化生活的井喷式需求。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引向深入,这种对文化生活的热情就会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先声。
②“故宫跑”的频繁出现当然是一件好事。衣食住行充裕丰足之后,对文化生活的需要才会浮出水面。面对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当务之急是扩大供给,提供更多高品质、符合群众需要的文化艺术资源。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尽管目前的藏品展览增加了一倍,但也仅仅展出了故宫全部藏品的1%左右。如何把丰富的文物资源、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以多种形式和途径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是文化界面临的紧迫课题。
③当然,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对于“故宫跑”也要有全面冷静的判断。人们对文化生活的热情,是否真如新闻事件中呈现的那么迫切?这种热情有多少“虚火”的成分?其实,细加推敲不难发现,一次又一次的“故宫跑”与其说是一个个文化事件,不如说是一个个大众传播事件。这些引发“故宫跑”的展览和文艺演出,能够迅速启动信息链式传播,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如在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展出期间,冒着酷暑烈日排几个钟头长队的观众里面,很多人并不熟悉展品的情况,不了解它们在人类历史文化坐标上的重要位置和价值。他们只是充满了好奇,想看看从大英博物馆约800万件藏品中精选出来的展品,否则就“可惜了”。
④虽然故宫博物院等一些热门博物馆门庭若市,但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博物馆冷冷清清,很多珍贵藏品乏人问津。热门的书画作品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些冷门的文物连基本的保护都是难题。
⑤对于文化的真正热情,不应该仅仅表现在热捧少数热门展览和文艺演出上,更应该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是对于文化生活的全方位追求,使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人们具有广泛的阅读习惯,作家、诗人群体就能成长起来。如果人们习惯于安排一部分生活支出用来购买画作装饰家居,那么一些不知名的画家就能获得生存空间,未来的画坛巨擘就有可能由此起步。到戏院看戏,去音乐厅听音乐,进电影院看电影,去美术馆、博物馆看展览,如果这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项目,那么整个文化艺术领域就能日益活跃,得到发展繁荣的源头活水。
⑥文化成为全社会的时尚谈资,说明在人们认同的价值体系里,文化代表着一种更高、更美好的价值。这种对于文化的热情、追求和向往弥足珍贵。但另一方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缺乏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现象。在社交媒体上,每天都在热传一些反常识、反文化的养生偏方和小道谣言。两相对照,更足以说明要对这种“文化热情”因势利导,将之引向深入、做细做实。当“故宫跑”转化为全社会对于文化生活的普遍热情和全面追求,文化艺术的繁荣就指日可待了。
(选自2018年1月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请简要归纳文章第⑤段的论述层次。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隐逸,是中国士人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特色,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古代士人保持人格独立的一种处世哲学。隐逸文化在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凡是以自然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都和隐逸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中国古典

园林艺术典型代表的士人园林,就是在隐逸文化的直接影响下萌生、发展的,并体现出一种淡泊、自然的隐逸色彩。

隐逸与园林的历史在中国都非常古老,但在魏晋南北朝士人园林出现之前,两者没有任

何关系。殷周至秦汉时期的园林是以模仿自然山水,体现天人关系的帝王园囿为主流。与皇家园林相比,私家园林兴起比较晚。私家园林在兴起之初,完全是对皇家园林的模仿。早期的私家园林是大臣、富贾相互炫耀财富,争权夺利的产物,与士人的隐居无缘。

魏晋时期,士大夫们由于长期的战乱而厌烦战争,纷纷逃离官场,隐居山林田间。因而,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的思想大行其道,并导致了行动上的玩世不恭。尽管如此,先秦以来坚

持人格尊严、重视社会责任心的传统,还是士大夫心灵中模糊地向往着的,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勉力保持自己心灵中的这片净土。其中,园林就成为他们净化灵魂、保持独立人格的小天地。因此,以隐居园林的清旷与闲适来抗衡官场的污浊与竞逐,就成了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具有隐逸倾向的士人孜孜以求的风尚,园林也就成为其人格精神的寄托与归宿。

随着隐逸思潮的流行,人们寄情山水,同时对自然的审美意识逐渐苏醒,或者也可说二者互为因果,人们的审美意趣由人工美向自然美的转化,使山水自然之美成为人们的自觉的审美对象。随之,以自然为主题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史上萌生了一种新的园林形态一~寄托士人隐逸理想的士人园林。由于它的勃兴,私家园林才从对皇家园林的模仿中独立出来,并在其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影响皇家园林,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的突出代表。而士人园林发展的最直接原因就是魏晋南北朝隐逸文化的影响。

中国隐逸文化对中国园林产生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园林和园内建筑的命名上,士大夫的隐逸之意往往写进了他们精心营构的园林名字中。其次,士人园林内建筑物少而简朴,不尚华丽。在王公贵族大官僚的私家园林中,建筑物动辄“馆宇崇丽”“穷极工巧”,规模与豪华直逼皇家园林。士人园林则不同,建筑物追求与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朴素自然。

隐逸文化不但促进了中国园林的发展,而且“隐”的思想也深深地渗入了园林中。在中国园林里,处处可以看到障景、抑景、漏景等隐的手法和体现隐的内涵的各种名称、匾联。园内用建筑、花木、围墙、假山来阻隔视线,同时又用曲廊、曲桥、曲径、漏窗,使人在一个位置上总是只能看见一小部分景致,须经几番琢磨,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这些隐逸情怀的内涵和手法大大丰富提高了中国园林的艺术感染力。

(选自《南方建筑> 2006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士人园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士人园林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隐逸文化的一种载体。
B.士人园林在建筑和景观布置上追求朴实和谐,体现着士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自觉追求。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隐逸是士人园林的基本主题,士大夫们将隐逸的思想完全蕴含在精心营构的园林名称中。
B.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只要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就与隐逸文化有着密切、复杂,难以割断的关系。
C.隐居于园林,是身处乱世的很多具有隐逸倾向的士人用来保全独立人格的方式之一。
D.因受隐逸文化的影响,士人园林在造园手法上多采用障景、抑景、漏景来丰富其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人园林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A.无论从其历史还是造园主题、建筑景观的布置和手法来看,士人园林处处体现着隐逸的思想、文化和精神。
B.殷周至秦汉时期只有皇家园林,所以当时园林是以模仿自然为主题,体现天人关系,园林规模大,建筑豪华。
C.士人园林之所以能够萌生,除了当时隐逸文化的流行,也与当时人们审美意趣的转变有关。
D.私家园林能够独立出来,并在其发展中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的突出代表,与士人园林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同类题5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是一种细致的、创造性的、回味式的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是文字、声音和情意的综合表达,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真正的好诗绝不是查着字典、对着韵书一个字一个字拼凑出来的,一定是伴随吟诵的声音自然地“跑”出来的——所谓字从音出、字从韵出,使用的文字是从它的发音、它的声韵出来的。所以作诗的时候为什么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有时候是因为意思的关系,有时候是因为声音的关系。当你做这种斟酌的时候,不是纯粹的理性,是你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辨别出来的,很微妙,很见功力。
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的吟诵不是拿唱歌的调子教大家齐唱、不是花腔女高音,也不是《关雎》一个声调,《硕鼠》另外一个声调,《将仲子》又一个声调。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中国的吟诵本来就不是表演的,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中要很多听众来欣赏的,是自己的感情跟这首诗要能够结合在一起,你今天晚上的心情是这样子,所以你读得高一点,明天你心情那样子,就读得低一点,其中的变化虽然很微妙、很多,但节奏是不变的。
(摘编自叶嘉莹《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吟诵要依循诗歌语言特点和平仄音韵,是文字、声音和情意的综合表达。
B.吟诵比朗诵对作品内涵体会更深,因为吟诵把诗中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了。
C.诗人作诗的时候决定用哪个字是由诗人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决定出来的。
D.中国的吟诵不适宜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也不需要很多听众来欣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自然段先分析了吟诵的内涵,然后指出了吟诵的目的与基础。
B.文章论述了吟诵与写诗之间的联系,认为好诗是伴随吟诵而写出来的。
C.文章将吟诵与唱歌作了对比分析,并且提出了吟诵与唱歌的不同之处。
D.文章表明了作者希望吟诵这一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能得到传承的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只有把握好作者与诗歌情意以及读诵的节奏平仄,才能使自由吟诵通达。
B.同一个人吟诵同一首诗也常有不同,因为吟诵者周边的环境在时刻变化着。
C.中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是伴随吟诵的声音自然地“跑”出来的。
D.中国诗歌的吟诵,虽然有相同的声调,但其中的变化很微妙、很多,能传达出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