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政清静,不严而   肃:恭敬。
B.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命  堪:忍受
D.之军法从事 动:招致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B.①⑤⑥
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像无事一样。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4 04:07: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各题。
陈次升,字当时,兴化仙游人。入太学,时学官始得王安石《字说》,招诸生训之,次升作而曰:“丞相岂秦学邪?美商鞅之能行仁政,而为李斯解事,非秦学而何?”坐屏斥。既而第进士,知安丘县。转运使吴居厚以聚敛进,檄尉罔征税于远郊,得农家败絮,捕送县,次升纵遣之。居厚怒,将被以文法,会御史中丞黄履荐,为监察御史。
哲宗立,使察访江、湖。先是,蹇周辅父子经画江右盐法,为民害,次升举劾之。
绍圣中,复为御史,转殿中。论章惇、蔡卞植党为奸,乞收还威福之柄。禁中火,彗出西方,次升请修德求言,以弭天变。掖庭鞫厌魅狱,次升言:“事关中宫,宜付外参治。今属于阉寺之手,万一有冤滥,贻后世讥。”济阳郡王宗景请以妾为妻,论其以宗藩废礼,为圣朝累。
宣仁有追废之议,次升密言:“先太后保佑圣躬,始终无间,愿勿听小人销骨之谤。”帝曰:“卿安所闻?”对曰:“臣职许风闻,陛下毋诘其所从来可也。”吕升卿察访广南,次升言:“陛下无杀流人之意,而遣升卿出使。升卿资性惨刻,喜求人过,今使逞志释憾,则亦何所不至哉?”乃止不遣。
次升累章劾章惇,皆留中。帝尝谓曰:“章惇文字勿令绝。”次升退告王巩巩曰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居数日,复入见,帝申前旨,乃以巩语对。帝曰:“然。顾未有代之者尔。”讫不克去。
徽宗立,召为侍御史。极论惇、卞、曾布、蔡京之恶,窜惇于雷,居卞于池,出京于江宁。迁右谏议大夫。崇宁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颍昌府,降集贤殿修撰,继又落修撰,除名徙建昌,编管循州,皆以论京、卞故。政和中,用赦恩复旧职。卒,年七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次升退告王巩/巩曰/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
B.次升退告王巩/巩曰/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
C.次升退告王巩/巩曰/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
D.次升退告王巩/巩曰/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古代的大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始置太学,立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
B.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进入太学学习的学员。
C.文法,指写文章的章法规范等,文中指吴居厚将会写奏章呈报给皇帝指责陈次升的罪过。
D.江宁,即南京,古代南京亦称金陵、秣陵、建业、建康、白下、应天、集庆路、石头城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次升在太学读书,因言获罪。学官讲解王安石的《字说》时,陈次升议论王安石美言商鞅能推行仁政,还为李斯辩解,因此受到屏退斥责。
B.陈次升为人正直,爱护百姓。任职安丘县期间,转运使吴居厚通知县尉到远郊欺骗征税,还把百姓抓捕到县里,陈次升把被捕百姓都释放了。
C.陈次升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他弹劾张惇、蔡卞培植同党狼狈为奸,请求收回用威力慑服的权柄;指责济阳郡王作为宗室废除礼仪,牵累圣朝。
D.陈次升尽职言事,屡遭打击。崇宁初年,他被降为集贤殿修撰,接着又沦落为修撰,之后又被除名流放建昌,是因为蔡京、蔡卞的弹劾。
【小题4】把下面横线处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禁中火,彗出西方,次升请修德求言,以弭天变。
(2)帝申前旨,乃以巩语对。帝曰:"然。顾未有代之者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凯传(节选)

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丞相逊族子也。黄武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迹,拜建武都尉,领兵。虽统军众,手不释书。好《太玄》,论演意,以筮辄验。赤乌中,儋耳太守,讨朱崖,斩获有功,迁为建武校尉。五凤二年,讨山贼陈毖于零陵。斩毖克捷,拜巴丘督、偏将军,封都乡侯,转为武昌右部督。与诸将共赴寿春;还,累迁荡魏、绥远将军。孙休即位,拜征北将军,假节领豫州牧。孙皓立,迁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领荆州牧,进封嘉兴侯。孙皓与晋平,使者丁忠自北还,说皓弋阳可袭,凯谏止,语在《皓传》。宝鼎元年,迁左丞相。

皓性不好人视己,群臣侍见,皆莫敢迕。凯说皓曰:“夫君臣无不相识之道,若率有不虞,不知所赴。”皓听凯自视。皓时徙都武昌,扬土百姓溯流供给,以为患苦,又政事多谬,黎元穷匮。

凯上疏曰:“臣闻有道之君,以乐乐民。无道之君,以乐乐身。乐民者其乐弥长乐身者不久而亡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自顷年以来。君威伤于桀、纣,君明暗奷雄,君惠闭于群孽。无灾而民命尽,无为国财空,辜无罪,赏无功,使君有谬误之愆,天为作妖。而诸公卿媚上求爱,困民以求饶,导君于不义,败政于俗,臣窃为痛心。今邻国交好,四边无事,当务息役养士,实其廪库,以待天时。而更倾动天心,骚扰万姓,使民不安,大小呼嗟,此非保国养民之术也。”

“臣闻吉凶在天,犹影之在形,响之在声也,形动则影动,形止则影止。此分数乃有所系,非在口之所进退也。昔秦所以亡天下者,但赏轻而罚重,政刑错乱,民力尽于奢侈,目眩于美色,志浊于财宝。邪臣在位,贤哲隐藏,百姓业业,天下苦之。是以遂有覆巢破卵之忧。汉所以强者,躬行诚信,听谏纳贤,惠及负薪,躬请岩穴,广采博察,以成其谋。此往事之明证也。”

(选自陈寿《三国志》)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儋耳太守   除:授予
B.黎元穷匮     黎元:百姓
C.败政于俗   淫:连绵不断
D.但赏轻而罚重 坐:因为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论演意    奔车朽索,可忽乎
B.君明暗奸雄 以勇气闻诸侯
C.无为国财空 弃甲曳兵
D.而诸公卿媚上求爱  挟匕首备不测
【小题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陆凯是东吴丞相陆逊的儿子,担任过永兴、诸暨的地方官,取得过很好的治理政绩,后被授予建武都尉一职,统兵打仗,却手不释卷,喜爱读书。
B.在孙皓继位后,陆凯升迁为镇西将军,都督巴丘,兼任荆州牧,进封嘉兴侯。当时,使者丁忠从晋国回来,劝孙皓偷袭弋阳,陆凯成功地阻止了这件事。
C.陆凯认为国君应该趁着邻国交好、四境无事的时机,免征徭役,供养士人,充实国库,以等待天时,而不应该骚扰百姓,使老百姓不能安稳的生活。
D.选文刻画了陆凯文武兼备的特点,用短句极简省地写他在征伐方面的功绩,用多含比喻的奏疏详写他在治国方面的见地,详略得当。
【小题4】翻译下列划线的句子。
(1)辜无罪,赏无功,使君有谬误之愆。
(2)汉所以强者,躬行诚信,听谏纳贤,惠及负薪。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乐民者其乐弥长乐身者不久而亡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式仕为郡功曹。后元伯寝疾笃,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怳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重违其情许之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将窆,而柩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未至四五里,乃委素书于柩上,哭别而去。其兄弟闻之,寻求不复见。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上书表式行状,三府并辟,不应。

(节选自《后汉书·范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重违其情/许之/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
B.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重违其情/许之/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
C.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重违其情/许之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
D.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重违其情/许之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古代指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先秦时期称庠序,都由帝王开办。
B.京师,中国古代通常称国都为京师,历朝所指各有不同,东汉指洛阳。
C.三府,汉代把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所设立的府署,合称为三府。
D.辟,即征召,古代选拔、任用官员的一种制度,类似的还有召、征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式言而有信,千里探友。游学太学与张劭结为朋友,分手时约定两年后去拜访张劭的父母,两年后,他信守诺言,如期而至。
B.范式重情重义,至情至性。梦见张劭去世,伤心不已;按照张劭托梦如期奔丧,亲自为好友执绋引柩,众人为之动容。
C.范式口碑极佳,深得信任。请假去送别张劭,太守虽然不相信他的梦境是真实的,但相信他的情义和信用,就准了他的假。
D.范式仗义助人,不求名利。不负素昧平生的陈平子所托,送陈平子妻儿及其灵柩回家,快到时留书哭别而去,不求回报。
【小题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2)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