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根据诗中的人物形象,下列诗句分类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甲:迁客逐臣 乙:游子思妇 丙:戍卒征夫
①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②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③解识行人今古恨,路边惟有短长亭。④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⑤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⑥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A.甲:①④ 乙:③⑤ 丙:②⑥
B.甲:①⑥ 乙:③④ 丙:②⑤
C.甲:③④ 乙:②⑤ 丙:①⑥
D.甲:③⑥ 乙:②④ 丙:①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2-20 06:16: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客 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
①
石。
不谒承明庐
②
,老作平原客
③
。
四时别家庙, 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
④
,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中记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表露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心绪,“日暖南山石”属于虚写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B.颔联“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C.颈联中诗人用“四时”、“三年”强调了自己离开家乡和故国的时间之长,在外漂泊的不易,为诗人尾联抒发情感蓄势。
D.本诗颔联“平原客”和尾联“屡弹铗”运用典故,将历史人物的经历与诗人的人生际遇相联系,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小题2】杜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家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两者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同类题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的“
,
”与青梅竹马的意境相仿。
(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
,
”描写琵琶声暂时停止后的无声境界,而后又写其如“银瓶乍破““铁骑突出”般忽然爆发。
(3)论及“学”与“思”的问题,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劝学》中则说“
,
”。
同类题3
阅读以下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晚风二首
①
杨万里
晚日暄温稍霁威,晚风豪横大相欺。
做寒做冷何须怒?来早一霜谁不知!
晚风不许鉴清漪,却许重帘到地垂。
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
注:①这两首诗作于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初。前一年冬,杨万里受命充当迎接金国使者的接伴使,他一向力主抗金,但此时却要充当迎送金使的奉陪人员,内心非常痛苦。《晚风》二首正是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写成的。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傍晚太阳的威热稍减而并未完全止息时,晚风就趁机豪横欺人,写出了晚风的张狂和凶暴。
B.“何须怒?”“谁不知!”,一斥问,一感叹,表达出诗人的正气凛然和对晚风做派的嗤之以鼻。
C.第二首诗前两句中的“不许”和“却许”,一起表现并强化了晚风的威力,风浪和重帘就是明证。
D.这两首诗咏物明志,托物以讽,寓作者的感慨议论于准确、生动的形象之中,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小题2】请赏析第二首诗的最后两句。
同类题4
阅读《采薇》选段,回答下面问题。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点明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2)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及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同类题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小弦切切如私语。
(2)
,血色罗裙翻酒污。
(3)故木受绳则直,
。
(4)故不积跬步,
。
(5)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6)
,此时无声胜有声。
相关知识点
阅读与鉴赏
古代诗歌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