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和中华民族。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敢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而灵魂是我体中的内在精神。

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推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鲁迅先生虽然批判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但他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续”。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的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

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城的知识分子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大国学者的身份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文流中,中国学者会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不可分。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光明日报》2018年01月08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文化自信的主体是***和中国人。
B.对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国家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
C.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越来越多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这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
D.旧中国曾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面新中国现在却越来越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了道理和事实论证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论述了文化自信在中国的种种情况。
B.文章论证文化自信与国家的关系,阐明只有拥有正确的国家观才能产生正确的文化观。
C.引用鲁迅的话作论据,也论证了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治绩”的历史现象。
D.从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交流角度论证文化自信包含了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载体包括文物和典籍,当代中国的文化,只要理解了载体中的深层内涵,就能更好地坚定当代文化自信。
B.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一个国家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因此处于分裂时期的中国,其文化发展也会中断。
C.文化专业领域知识分子和文化人都能以创造性贡献对人民的文化自信起到强化作用,是因为他们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D.探讨中国的文化自信问题必须深人了解中国的文化,同时还要把它与中国的国力和民族的独立联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1 10:08: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朝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它一心追求中央集权的重生并倾尽全力完善其形式。为使中央集权制产生视觉上的效应,唐朝营造了南北宽8652米、东西长9721米的巨大的长安城,并以此为起点修建了通往国内各地的8条公路、干道,还沿着这些道路设置了呈放射状分布的水路驿站。与此同时,大运河的建成标志着内陆水运时代的到来,东西流向的黄河、淮河和长江被南北相连,作为“东南地区”的特产,低地的米、盐和山地的茶、漆、染料等被运往华北。自然,在交通要道、险关和人口众多的地区,交通业被培育了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客商活动范围的扩展。

“客商”是相对于“坐商”(定居的批发商和零售商)而言的,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因其财力和能力而出名。但他们是通过官市中相当于批发商工会的坐商的“行”来听从政府的管制,因而他们似乎还不是都市中的主角。

南北朝时期,政府开始在黄河下游三角洲的渡口处(津、埭)征税,到了唐代,开始在大运河沿岸调节水位的水门处征税,这显示出应运而生的客商和交通业者势力的抬头。在唐代接近中期的中宗时期,出现了在全社会征收将市场交易税和过路税合二为一的“商税”的现象。759年,开始有了“过税”(商品流通税)。780年开始在府州、县城征收“住税”(入市税、交易税),从782年开始在全国的交通要道及都市征收“过税”,这两者合称“商税”,成为从宋代到清代各朝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也就是说,边远地区商业和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使中国全社会开始摆脱六朝时期的自然经济状态,广泛受到商业化浪潮的冲刷。

从唐朝中期开始,在华北的黄河、渭水及淮河流域,从事水路运输的团体都集中在一起,其规模大到政府对其征收过路税的程度。在华中、华南地区,其规模更大,“村市”“墟市”“山市”和“草市”这类被统称为“草市”(山村集市)的定期集市和小市街,在县城之外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种情况在资料中都有记载,是整个社会向商业化、都市化转化的明证。在被节度使们割据了二百多年的唐末、五代时期,草市中规模大的成为“镇”,并成为节度使们敛财的据点。镇和草市合在一起的“市镇”在各地形成。从唐代后期的安史之乱到唐末、五代及宋代,是被称为“唐宋变革期”的社会全面变革的激变期,发生了作为世俗社会变革的“第一次商业革命”,出现了都市经济增长及市镇普及的情况。

唐朝规定一律实行市制,并配置了“市署”“市令”和“市丞”。伴随着这种新的倾向和节拍,政府在县城以上都市实行的“官市制”,实际上已变得有名无实。这种变化虽可以认定是“官市制”松弛的结果,但更应看到商业活动从城里向外膨胀,其规模已扩大到覆盖交通要路和地方农村的程度。

(摘编自斯波义信《“市”建制的消失及市镇的发展》,布和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商”出现的时代颇早,财力也很雄厚,但由于受官市中坐商阶层的“行”的约束,在很长的时段里都不及坐商对都市发展的作用强大。
B.唐代开始在大运河沿岸调节水位的水门处征收过税,这显示出客商和交通业者势力的抬头,他们从事米、盐、茶、漆、染料等的贩卖生意。
C.“商税”既包括商品流通税,也包括入市税、交易税,从唐代中期起,逐渐在交通要道和都市征收,成为从宋代到清代各朝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
D.唐代边远地区商业和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使中国全社会开始摆脱六朝时期的自然经济状态,广泛受到商业化浪潮的冲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末、五代二百多年间的节度使割据,是市镇出现的直接原因,节度使们也从中得利,直接催生了促进都市经济增长的“第一次商业革命”。
B.中央集权制度也有一定的优越性,如推动大型都市建设,促进全国陆路与水路网络的贯通,从而使得商品运输与贸易大为畅通,这在唐代体现明显。
C.客商活动范围的扩展,客商地位的提高,可谓得益于交通要道、险关和人口众多地区交通业的良性培育,此种情形是顺势而为、应运而生的。
D.“村市”“墟市”“山市”和“草市”这类被统称为“草市”的定期集市和小市街,在县城之外纷纷出现,成为唐中期后政府的商业税收的重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实行市制并配置“市署”“市令”和“市丞”,政府在县城以上都市实行“官市制”。这种“市”偏指经济范畴的概念,与后代行政性质的“市”不同。
B.唐代大型干道与大型河运相结合,使得商业活动从城里向外扩张,甚至扩展到农村地区,在此过程中,客商地位得到了提升,政府税收也得到了增加。
C.唐代中央集权促进全国交通枢纽得以完善,使得客商阶层活跃,政府借助各种税收积累财富,也让商业的触角四处延伸,草市乃至市镇步步成型。
D.唐代“市镇”概念中,“市”即官市,其建制逐渐有名无实,及至消失,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新兴的经济力量已不是它可以掌控的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李义天

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说来话长。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这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

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不仅因为两个问题其实“一体两面”,更是因为它们共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

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那就是“脆弱性论证”,它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原因在于,就其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

两种论证并非决然分隔,它们只是不同侧重的回答方式。对于许多影响深远的道德理论而言,其答案的内容往往兼而有之。毫无疑问,在一个思想偏好日趋多元、文明互动日趋频繁的现代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的、有价值的论证方案来回应这个问题,激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展现道德哲学的魅力。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8月24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社会中,道德可以帮助建立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和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还能帮助建立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
B.“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人们这样问之前,“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便已经在内心产生了。
C.之所以叫“崇高性论证”,是因为这种论证方案讲的是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
D.之所以叫“脆弱性论证”,是因为这种论证方案讲的是缺少道德对个体、集体乃至整个人类生活将产生恶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问题,再从两方面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时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B.文章指出“讲道德”是人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然后列举了两种不同的典型方案进行论证。
C.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崇高性论证”从正面进行论证,“脆弱性论证”则从反面进行论证。
D.文章的论证整篇都是层层推进,由论证“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逐步推进到论证“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和道德的“崇高性”“脆弱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并不是从人类社会产生就与之俱来的东西,而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经过反思和选择之后的产物。
B.人类之所以讲道德是在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使人不仅显著而且自豪。
C.讲道德,人类个体就会完善,人类集体就会兴旺,人类生活就会繁荣,人类就会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
D.如果缺少道德,人类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人类集体将会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也将退回到原始的“丛林时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术是美感认知的重要实现途径和表达手段,美育主要靠美术教育来体现和完成。当下“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深入人心,我以为这其中深隐着四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美术教育与美育之间有着重要关联;二是美术教育是美育的基本体现;三是美育是美术育的精神旨归;四是当今美术教育缺乏美育精神。

美育和美术教育的过程,就是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本身,也是情感积淀的过程。当情感积淀达到一定程度,则会产生审美愉悦,这就是美育之结果。

美术教育不能脱离对艺术与美的起源的探究。艺术起源于对美的认知。人类在鸿蒙初开之际,即发现了美,因而要用艺术来表现美。没有脱离了艺术的美,也没有脱离了美的艺术。我们所要研究的美,主要还不是指大自然的美,而是艺术的美。当然,艺术之美离不开对自然美的体悟,或者说,艺术美源于自然美,但不等于自然美,艺术美是对自然美的提炼和升华。只有在自然美基础上的艺术表达,才可称之为具有美学价值的美。自然是客观物象,而美是人的意识的能动体现。没有脱离了人的美,也没有脱离了追求美的人。因此,美育还应重视培养对象的感悟能力和艺术语言表达能力。懂得美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表现美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人人都知道辽阔的草原很美,但并非人人都知道如何表现草原之美。美育,还需要培养对美的艺术表现力——不论是用美术、音乐、舞蹈,还是用文学、戏剧等形式。美育和美术教育,需要使人学会如何对美进行艺术化表达。

美术教育不能缺乏情感的贯注。现在,我们所理解的美术教育,更多侧重于技能教育,而非情感教育。很多人将美术教育等同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美术技能,而非认知美的能力。这一问题根源在于缺乏情感的贯注。情感是认识美、研究美的基础,没有情感则无以言美感。美术教育若缺乏情感和趣味,则徒成为一种纯知识或纯技能的教育,必定会背离美育的本质。如今,随着全国高等美术院校的蓬勃兴起,美术教育呈突飞猛进之势。只是,现在美术院校的美术教育,多侧重于“术”的教育,而忽视“美”的培育。一些美院学生只知道画画写生,却不知道去思考美、研究美,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思考美、研究美的能力。事实上,对美术教育工作者而言,美才是本源,术只是手段和途径。

某种程度上说,艺术创造的过程,也是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而美育和美术教育,就是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进而解决艺术创造和美的创造的问题。

(摘编自朱中原《以美育重塑美术教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育和美术教育的过程可以发现美和创造美,也可积淀情感,乃至产生审美愉悦。
B.美育应重视培养对象的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培养对美的艺术表现力。
C.艺术美源于自然美,又高于自然美,具有美学价值的美要立足于自然美的基础上。
D.美术教育是美育的基本体现,不是技能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而是一种情感教育。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提及美育与美术教育的说法,不仅引出论述的话题,也为下文展开论证张本。
B.文中论述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关系,是为了论证美术教育需要探究艺术与美的起源。
C.文中以美术院校和美院学生为例,说明当今美术教育根本问题在于重“术”轻“美”。
D.文章论述了美术教育应关注的两方面问题,明确了美育和美术教育的关系和目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美术教育是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深入人心,根源于当今美术教育缺乏美育精神。
B.美育需要人综合美术、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各种形式对美进行艺术化表达。
C.虽然美感认知的重要实现途径和表达手段是美术,但没有了情感,美感就无从谈起。
D.美育是美术教育的重心,美育必须靠美术教育来实现,美育也要重塑当今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