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东方舞蹈的美学特征

美国音乐世家和舞蹈室家库尔特·萨克斯说:“人类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大事以及部落在求生存中的重大事件构成舞蹈的起因。”他指明了,舞蹈是人们对生存中重大事件的关注和表态的重要形式,在舞蹈的多种形式中表达了人们对于那些时间的观念及情感。

早期人类欢庆节日和喜乐事件时,少不了歌舞,舞蹈使快乐的情绪达到高潮,“实际上是拔高了的简朴生活——这种说法道出了舞蹈固有的全部特征和最完整的定义。”所谓“拔高”就是用舞蹈形式对原生态的生活事实加以创造性的提升和精炼化,一方面是使事实或事件显得更加清晰、突出和鲜明;另一方面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限制的感情迸发出来,让情感汹涌澎湃,达到火热的或疯狂的状态。

在舞蹈的世界里,个人的激情就像汹涌翻腾的大海中的一小颗水滴,群体的舞蹈才是大海的汹涌翻滚的波浪。群体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舞蹈形式,远远早于个体的独舞。

20世纪之前,东方各民族以群体性的环形舞蹈和队列舞蹈为最主要的舞蹈形式;这些舞蹈狂欢画的形式表达着部落、氏族和乡镇全体成员共同的激情和愿望。

东方舞蹈积淀着人类舞蹈历史形态的生成过程,具有历史的丰厚性。东方多民族的舞蹈中,保存了人类历史以来的各种舞蹈形态,展现了人类舞蹈史上主要的、典型的、丰富的形态。东方舞蹈称得上是人类舞蹈博物馆中的“活化石”。

传统的东方舞蹈同近代以来的欧洲舞蹈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东方舞蹈同音乐、戏曲、说唱等其他艺术一样到晚近时期才获得了独立的艺术地位。在历史上,东方舞蹈始终同诗歌、音乐、说唱、戏曲、民俗、杂耍等艺术形式搅和在一起,一直处于混合生长的发展状态中。东方音乐、舞蹈、戏曲艺术的混声性特点一方面使东方古代原生态的民间艺术的传统得以比较完全的保留下来。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东方音乐、舞蹈、戏曲的分化与独立的进程显得迟慢。艺术分化的迟缓是与历史上东方农业社会向来缺乏明确的、细致的社会分工是同步的。东方国家的城市文明及其商业化进程迟缓,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分工和城市商业文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门艺术的独立发展。

东方艺术的混生性不仅造成了后来艺术的繁复性、多样化,而且使各门类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甚至可以促成新艺术品种的产生。例如,“跳形象型舞蹈都会进入角色,她们在线人物动物鬼怪神灵时能控制住自己的身体,变成所再现的动物、鬼怪或神灵。他们的动作必须像所扮演的角色,必须劳动、赠赐或祝福他人。”为了替代这个角色,舞蹈者都采用脸部戴面具的方式来完成替代,“面具舞促进了这种发展……在这种发展过程中,孕育了观赏性舞蹈的胚胎。”东方民族不同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数不胜数,丰富多彩,从东方艺术的混生性特点是分不开的。东方舞蹈是东方戏曲艺术产生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和推手。

自古以来,东方舞蹈都同生活息息相关,所表达的情感和生活内容都直接同人的生命、生殖和生活安康紧密联系在一起,东方舞蹈同人们感性的生活需求直接联系在一起,很少有纯精神思想的表现或纯粹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成分。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中期以后才在少数东方国家的舞蹈中才有所改变。

(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舞蹈是人们对生存中重大事件的关注和表态的重要形式,能够表达人们对事件的观念及情感。
B.人类在欢庆各种节日和喜悦事件的时候,常常少不了歌舞,且舞蹈能够使欢乐的情绪达到高潮。
C.20世纪以前,东方民族用群体性的环形舞蹈和队列舞蹈表达全体成员共同的激情和愿望。
D.东方民族各种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数不胜数、丰富多样,这主要缘于东方艺术的混生性特点。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用舞蹈形式对原生态的生活事实加以创造性的提升和精炼化,因而能拔高许多简朴的生活,
B.舞蹈世界里,群体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舞蹈形式,远早于个体独舞,个体舞蹈寓于群体舞蹈,
C.东方国家的城市文明及商业化进程比西方迟缓,所以各艺术的独立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D.东方舞蹈同人们感性的生活需求直接联系,一直没有纯精神思想的表现或纯精神享受的成分。
【小题3】东方艺术的混声给东方舞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概括材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4 10:45: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红楼点滴(三)
张中行
①我是在中等学校念了六年走入北京大学的,深知充任中学教师之不易。没有相当的学识不成;有,口才差,讲不好也不成;还要有差不多的仪表,因为学生不只听,还要看。学生好比是剧场的看客,既有不买票的自由,又有喊倒好的权利。戴着这种旧眼镜走入红楼,真是面目一新,这里是只要学有专长,其他一切都可以凑合。自然,学生还有不买票的自由,不过只要买了票,进场入座,不管演者有什么奇怪的唱念做,学生都不会喊倒好,因为红楼的风气是我干我的,你干你的,各不相扰。举几件还记得的小事为证。
②一件,是英文组,我常去旁听。一个外国胖太太,总不少于五十岁吧,课讲得不坏,发音清朗而语言流利。她讲一会总要让学生温习一下,这一段空闲,她坐下,由小皮包里拿出小镜子、粉和胭脂,对着镜子细细涂抹。这是很不合中国习惯的,因为是“老”师,而且在课堂。我第一次看见,简直有点愕然;及至看看别人,都若无其事,也就恢复平静了。
③另一件,是顾颉刚先生,那时候他是燕京大学教授,在北京大学兼课,讲《禹贡》之类。顾先生专攻历史,学问渊博,是疑古队伍中的健将;善于写文章,下笔万言,凡是翻过《古史辨》的人都知道。可是天道吝啬,与其角者缺其齿,口才偏偏很差。讲课,他总是意多而言语跟不上,吃吃一会,就急得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疾书。写得速度快而字清楚,可是无论如何,较之口若悬河总是很差了。我有时想,要是在中学,也许有被驱逐的危险吧,而在红楼,大家就处之泰然。
④又一件,是明清史专家孟心史(森)先生。我知道他,起初是因为他是一桩公案的判决者。这是有关《红楼梦》本事的。很多人都知道,研究《红楼梦》,早期有“索隐”派,如王梦阮,说《红楼梦》是影射清世祖顺治和董鄂妃的,而董鄂妃就是秦淮名妓嫁给冒辟疆的董小宛。这样一比附,贾宝玉就成为顺治的替身,林黛玉就成为董小宛的替身,真是说来活灵活现,像煞有介事。孟先生不声不响,写了《董小宛考》,证明董小宛生于明朝天启四年,比顺治大十四岁,董小宛死时年二十八,顺治还是十四岁的孩子。结果判决:不可能。我是怀着看看这位精干厉害人物的心情才去听他的课的。及至上课,才知道,从外貌看他是既不精干,又不厉害。身材不高,永远穿一件旧棉布长衫,面部沉闷,毫无表情。专说他的讲课,也是出奇的沉闷。有讲义,学生人手一编。上课钟响后,他走上讲台,手里拿着一本讲义,拇指插在讲义中间。从来不向讲台下看,也许因为看也看不见。应该从哪里念起,是早已准备好,有拇指作记号的,于是翻开就照本慢读。我曾检验过,耳听目视,果然一字不差。下课钟响了,把讲义合上,拇指仍然插在中间,转身走出,还是不向讲台下看。下一课仍旧如此,真够得上是坚定不移了。
⑤最后说说钱玄同先生。钱先生是学术界大名人,原名夏,据说因为庶出受歧视,想扔掉本姓,署名“疑古玄同”。早年在日本,也是章太炎的弟子。与鲁迅先生是同门之友,来往很密。他通文字音韵及国学各门。最难得的是在老学究的队伍里而下笔则诙谐讽刺,或说嬉笑怒骂,他是师范大学教授,在北京大学兼课,讲“中国音韵沿革”。钱先生有口才,头脑清晰,讲书条理清楚,滔滔不绝。我听了他一年课,照规定要考两次。上一学期终了考,他来了,发下考卷考题以后,打开书包,坐在讲桌后写他自己的什么。考题四道,旁边一个同学告诉我,好歹答三道题就交吧,反正没人看。我照样做了,到下课,果然见钱先生拿着考卷走进教务室,并立刻空着手出来。后来知道,钱先生是向来不判考卷的,学校为此刻一个木戳,上写“及格”二字,收到考卷,盖上木戳,照封面姓名记入学分册,而已。这个办法,据说钱先生曾向外推广,那是在燕京大学兼课,考卷不看,交与学校。学校退回,钱先生仍是不看,也退回。于是学校要依法制裁,说如不判考卷,将扣发薪金云云。钱先生作复,并附钞票一包,云: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这次争执如何了结,因为没有听到下回分解,不敢妄说。总之可证,红楼的容忍风气虽然根深蒂固,想越雷池一步还是不容易的。
(选自《故园人影》,有删节)
(注)红楼,指原北京大学文学院,作者曾就学于其中的中国语言文学系。
【小题1】(小题1)阅读第①、⑤两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在作者看来,合格的中学教师要具备哪些条件?请概括说明。(3分)
(2)从作者的叙述来看,钱玄同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学生好比是剧场的看客,既有不买票的自由,又有喊倒好的权利。(3分)
(2)讲课,他总是意多而言语跟不上,吃吃一会,就急得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疾书。
【小题3】(小题3)第四段举孟心史先生的例子,作者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交代“他是一桩公案的判决者”这一背景?(4分)
【小题4】(小题4)作者通过回忆在北大学习的亲历往事,集中表现“红楼的容忍风气”,行文条理贯通,亲切自然。请从结构安排人物描写两个角度进行探究。(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似乎有些“平淡”,一个表征就是能够引起公众广泛热议的作品并不多见。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情形。因为无论是传播手段还是营销方式,当下都要远胜历史上任何时期,并且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渐趋普及,读者也大幅度增加。按照常理,如果品质过硬的作品出现,不敢说产生轰动效应,至少在某个阶段会成为引发公众热议的话题。然而,这样的情况并不多。是我们时代的文学作品数量衰减、质量衰退了吗?显然也不是。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汲取现代以来各种文学流派、思潮、方法与观念的滋养,较之20世纪文学,无论是从思想观念上还是从手法更新上都已取得长足进步乃至超越。在纸质期刊、出版和网络介质上,作品的发表数量更是呈指数级攀升。

那么,为什么文学热门作品反倒少了呢?这意味着一定有某种文化格局和结构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从文学的内部、外部以及文学与生活之间的交互作用探讨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

从文学内部的发展来看,新时期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向内转”之后,逐渐形成了一套“纯文学”话语,倡言文学的自律性和主体性。这本来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至其极致和21世纪以来的末流,则出现了三种较为突出的特征:专事注重技巧的形式主义、与公共性脱离的个人主义以及娱乐取向的消费主义,它们共同指向思想性和主体性价值的缺失。这无疑会导致对重大社会议题的忽视乃至无视,使一部分创作者日益走向半封闭的圈子,自然不可能产生广泛影响。

小说创作、流通与接受的外部环境,无疑也在发生持续性裂变。从媒体来看,从口头文学形态的人际互动,到超越地域和时间限制的书面印刷文学,再到全媒体时代全球范围内“全民写作”式的即时交互,传统认知中的“小说”在这种语境中只是人类抒情、达意、叙述、反思的诸多方式之一,不再处于审美艺术形式的中心地带,更多新型表述方式已经出现。

从文学与生活的互动来看,现实社会生活无疑决定文学的形态。其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无疑是人,随着生产、传播和阅读样式的改变,创作者和接受者在交互语境中发生移形换位或者说互为主体,作者的权威在消失;读者的参与和介入,让文化消费的自由度和多样性得到彰显;读屏时代的到来,让沉潜涵泳等具有反刍意味的阅读方式转向快捷、直观、感受体验主导的阅读方式。当然,作为精神性产品,文学具有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们的文化观念、美学趣味、伦理道德和价值立场等。但它持续受到来自轻阅读、消费娱乐性文化产品的多方挤压,除非真正意义上叙述新的经验、发明新的形式或者树立新的价值,否则不可能从中胜出。

(摘编自刘大先《文学也期待静水流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之所以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趋于“平淡”,是因为当今时代的文学作品数量衰减、质量衰退。
B.新时期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向内转”之后,逐渐形成了一套“纯文学”话语,表现出三种突出的特征,即形式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消费主义。
C.小说创作、流通与接受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持续性裂变,新型表述方式已经出现,传统认知中的“小说”不再处于审美艺术形式的中心地带。
D.从文学与生活的互动来看,读者的参与和介入,导致作者的权威逐渐消失,从而彰显了文化消费的自由度和多样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提出问题,再分析背景,然后探究原因,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B.文章从文化格局和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了当今时代文学热门作品变少的原因。
C.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当下文学热门作品不多见的原因,并就三个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D.文章最后一段阐述了一系列社会生活的变化,旨在论证现实社会生活决定文学的形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创作者忽视乃至无视重大社会议题,走向半封闭的圈子,那么作品自然不可能产生广泛影响。
B.在新的语境中,传统认知中的“小说”只是人类抒情、达意、叙述、反思的诸多方式之一。
C.随着生产、传播和阅读样式的改变,创作者和接受者在交互语境中可以移形换位。
D.读屏时代,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文学作品注定不敌轻阅读、消费娱乐性文化产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艺批评当然要聚焦作品、细读文本,但只有具备社会历史眼光和为人民服务的立场,才能穿透文本、直指人心、引领创作,才能获得真实厚重的批评价值。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流文艺作品通常是深刻反映社会历史变迁的产物,是社会现实大气候和小气候风云际会的结晶,也是社会实践活动在文艺创作中的集中反映。这就要求文艺批评家能够以“历史理性”的自觉去理解作品和解读作品,将形式分析与社会文化研究结合起来,而不是从形式到形式,甚至一味套用外来理论机械剪裁自己的审美和文化。

文艺批评重要任务之一是判断文艺家是否将意识到的历史内容进行精准有力的表现,是否具有思想深度。批评家金圣叹正是以其对社会历史的深入洞察穿透文本,对《水浒传》和《西厢记》作出独辟蹊径的精到点评。也正是基于精准的历史趋势判断,他力推小说和戏曲走向文学主流地位,发出洞察文艺发展大势的先声。鲁迅先生点评《红楼梦》言及“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以感性语言提炼出小说落魄贵族颓势尽显的整体基调,则既是对作品文本的透彻理解,也是对历史大势的精准把握,因而一语中的、发人深省。

文艺批评家深入体悟社会历史发展,才能深刻把握历史变革、时代症候和社会情绪,获得解读文本所必需的社会历史经验。批评家把自己对现实和生活的亲历感受融汇到对文艺作品的具体评判中,触景生情、缘事而发,进而产生深刻见解、独立判断和理性光芒。这样的批评才更有力度和温度,无论是赞美还是鞭挞,都有理有据,说到点上、说到要害处、说到人心里去。

人民是文艺作品的接受主体,做好文艺批评还要自觉为人民服务。有了这个服务意识,文艺批评家就能以鲜明立场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和文艺创作现象,及时总结升华创作经验和创作规律,就能提出带有时代普遍特征的现象和问题,对症下药,前瞻并引领文艺创作走向;有了这个服务意识,文艺批评家就能底气十足地说真话,敢于“剪除恶草”“灌溉佳花”,而不是唯唯诺诺看人脸色,甚至受到利益绑架,甘做市场的奴隶;有了这个服务意识,文艺批评家就能深入浅出地讲道理,在大是大非和乱云飞渡的创作思潮面前,敢于去伪存真、廓清迷雾,以卓尔不群的观点启示作者、启迪读者。

惟其如此,文艺批评才能突破自说自话的困境,获得真实的生命力。

(摘编自薛晋文《让文艺批评更有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优秀的文艺批评,都是能够穿透文本、直指人心、引领创作的作品。
B.一味套用外来理论机械剪裁自己的审美和文化,文艺批评是没有力度的。
C.文艺批评家深入体悟社会历史发展,这是让文艺批评更有力度的唯一途径。
D.唯唯诺诺看人脸色,自然难以底气十足地说真话,这样搞不好文艺批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以金圣叹和鲁迅对相关作品的点评为例分析问题,特别具有说服力。
B.第五段运用排比,分析论证了文艺批评家具有为人民服筹的立场的重要性。
C.作者不仅指出了当今文艺批评存在的问题,而且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D.文章各段从一流文艺作品的特点出发对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结构严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聚焦作品,细读文本是文艺批评的根本,抛开这个基础的文艺批评是空泛的。
B.只要具备社会历史眼光和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就能说到点上,说到要害处。
C.文艺批评如果对作品进行形式分析,势必会滑入从形式到形式的泥潭。
D.文艺批评家赞以卓尔不群的观点启示作者,启迪读者,引领文艺创作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