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孔子要求学生依据仁爱,游习六艺,这里说的“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B.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如曾点,字子皙;颜回,字子渊,都是相反关系。
C.《论语》中多叠句,如“使乎,使乎”等,这种写法可以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情感色彩,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
D.《论语》中记录的各位弟子在孔子面前多自称名,弟子在孔子面前称呼其他弟子也多称名,而他们对孔子都十分尊重,话语中的“夫子”都指孔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5-07 10:01: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全称大元或蒙元,蒙古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封建王朝。
B.起居注,古代记录帝王将相的言行录,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
C.召对,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D.太祖,先祖称谓,后来一般指开国帝王或王朝始封之君的庙号。
同类题2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B.《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而“旬有五日而后反”中一“旬”是十天。
C.“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中的“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中,“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山上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同类题3
下列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世称“靖节先生”,又称“五柳先生”。
B.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学家,和杨炯、卢照邻、孟浩然并称“初唐四杰”。
C.《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D.杜牧,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人,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同类题4
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国别体史学名著。国别体是指按国家分别记载历史,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B.“项羽季父也”中“季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序,“季”是最小,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C.“修禊事也”,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禊事,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的风俗。
D.“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每月十五日为“望”,最后一天为“朔”。
同类题5
整理课文相关文学常识,根据下面内容填空。
王安石,字_______,号_______,世称__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
相关知识点
语言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
姓名称谓
文史典籍
阅读与鉴赏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