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墓志铭,放在墓里刻有死者事迹的石刻,通常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记叙死者姓氏、生平等,称为“志”,多用散文;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B.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苏轼评论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C.《送李愿归盘谷序》中“序”,也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
D.《放鹤亭记》在宋代的亭台楼记中是别致的,独具一格的,文章的着眼点不在“亭”,也不在“鹤”,而在于赞颂它们高雅的主人。苏轼以大家手笔,轻描淡写,点化议论,为我们构筑了一篇情理兼备、文采斐然的小品文,千百年来,盛读不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5-15 01:50: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鐀之书①。于是论次其文。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②。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③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注解:①(chōu):抽引;引申为研究。史记:历史记载,还包括档案文件。石室、石匮:都是汉朝藏书之处。②缧绁(léixiè):拘禁犯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③隐约:谓义深言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B.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C.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D.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与阴相对应,表示方位时,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文中指山的南面。
B.“吾不能早用子”“君知其难也”“是寡人之过也”其中的“子”“君”“寡人”都表示敬称。
C.“足下”是我国古代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D.“晋侯秦伯围郑”其中的“侯”“伯”是古代爵位名称,春秋时王以下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注重实践,四处出游考察。司马迁南游江淮,视察九嶷山;北渡汶水、泗水,观察儒风,学习礼节。
B.司马迁秉承父志,立誓继承祖业。太史公愤恨未能参与天子封禅大典,要求儿子继承祖业,司马迁立誓同意。
C.司马迁身陷牢狱,忍辱著书立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受刑入狱,愤恨天子不公,奋发图强,写就史学巨著。
D.司马迁治史严谨,深受后人称赞。司马迁写史不虚美不隐恶,人们称赞他有良史之才,佩服他的治史能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2)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