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张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地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
B.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后来秦国再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D.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5-15 01:50: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注)。”

樊(於期)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而为道。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吾精已消亡矣。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注)“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己乃图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B.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C.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D.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的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B.“足下”是称对方的敬词。在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以用“足下”,译为“您”。
C.“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D.《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描写了太子丹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表现出太子丹是个礼贤下士、以国事为重又心存戒心的人。
B.太子丹寻求破秦,是想报国恨私仇:迫于秦的威势,质于秦,逃亡而回;秦将灭六国,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时,故而决定铤而走险。
C.田光自杀不仅是因太子丹的叮嘱——“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还因为想以此来激励荆轲见太子。
D.太子丹欲以荆轲为刺客,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侵占诸侯的全部土地;如果不行就刺杀秦王,使秦国国内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
B.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
C.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
D.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甲,科举考试殿试录取分为三甲,其中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
B.署,代理,暂任。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权、假、行、领、摄等。
C.计典,古代对官吏三年考绩的大计之典。
D.御史,秦代以前仅为史官,汉代以后多指侍御史,一般称御史,职权专主纠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元淳因为生病没有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后来参加进士之后的殿试,因为言辞憨直,被降到二甲。
B.陶元淳到昌化作知县,发展生产,增加户口,常常步行于乡里,访贫问苦,态度和煦,如同家人一般。
C.崖州守备黄镇中非法杀人,游击官余虎放纵不管,陶元淳得知实情,余虎以金钱贿赂陶元淳,陶元淳因此而弃官。
D.陶元淳自始自终都很关注民生,无论是参加殿试的廷对,还是在地方为官,他都为民呼喊,屡次请求上官为民减负,可是皆无人回应。
【小题4】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
(2)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文遥,字德远,河南洛阳人。敏慧夙成,济阴王晖业每云:“此子王佐才也。”晖业尝大会宾客,有人将《何逊集》初入洛,诸贤皆赞赏之。河间邢邵试命文遥:“诵之几遍可得?”文遥一览便诵,时年十余岁。济阴王曰:“我家千里驹,今定如何?”邢云:“此殆古来未有。”起家员外散骑常侍。遭父丧,服阕,除太尉东阁祭酒。以天下方乱,遂解官侍养,隐于林虑山。武定中,文襄征为大将军府功曹。齐受禅,于登坛所受中书舍人,宣传文武号令。杨遵彦每云:“堪解穰侯印者,必在斯人。”后忽被中旨幽执,竟不知所由。如此积年。文宣后自幸禁狱,执手愧谢,亲解所著金带及御服赐之,即日起为尚书祠部郎中。孝昭摄政,除大丞相府功曹参军,典机密。及践祚,除中书侍郎,封永乐县伯,参军国大事。及帝大渐,与平秦王归彦、赵郡王睿等同受顾托,迎立武成。天统二年,诏特赐姓高氏,籍属宗正,子弟依例岁时入朝。文遥历事三主,明达世务,每临轩,多命宣敕,号令文武,声韵高朗,发吐无滞。齐因魏朝,宰县多用厮滥,至于士流耻居百里。文遥以县令为字人之切,遂请革选。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发敕用之犹恐其披诉总召集神武门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慰喻士人为县自此始也。既与赵彦深、和士开同被任遇,虽不如彦深清贞守道,又不为士开贪淫乱政,在于季、孟之间。然性和厚,与物无竞,故时论不在彦深之下。初,文遥自洛迁邺,惟有地十顷,家贫,所资衣食而已。魏之将季,宗姓被侮,有人冒相侵夺,文遥即以与之。及贵,此人尚在,乃将家逃窜。文遥大惊,追加慰抚,还以与之。彼人愧而不受,彼此俱让,遂为闲田。

(选自《北齐书·元文遥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发敕用之/犹恐其披/诉总召集神武门/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慰喻/士人为县/自此始也
B.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发敕用之/犹恐其披诉/总召集神武门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慰喻士人/为县自此始也
C.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发敕/用之犹恐/其披诉总召集/神武门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慰喻士人/为县自此始也
D.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发敕用之/犹恐其披诉/总召集神武门/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慰喻/士人为县/自此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家,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即受贬谪罢官后被重新起用。
B.祭酒,职官名,汉置六经祭酒,秩上卿;后置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
C.摄政,代替君主处理国政。摄政者可能是朝廷重臣、太后或者太上皇。
D.赐姓,天子以国姓赐予功臣,以表恩宠。如汉代娄敬,高祖赐姓刘氏之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文遥少年聪慧,受人赞美。元文遥被济阴王元晖业称赞为有辅佐君王的才能,河间人邢邵看到十多岁的元文遥背诵文章的情况后说,元文遥大概是自古以来没有见过的神童。
B.元文遥突然入狱,皇帝道歉。齐朝时,突然有圣旨将元文遥幽禁,过了好多年,文宣帝亲自到监狱,握着元文遥的手道歉,并解下佩带、脱下衣服赏赐给他,任命他为郎中。
C.元文遥分析时事,看法准确。齐朝因为魏朝有旧例,所以朝廷任命的县令多是随便挑选的人,造成那些士流耻于做县令,元文遥认为县令是治理百姓的关键,应淘汰选拔。
D.元文遥为人平和,不用官威。魏将灭亡时,有人侵占了元文遥家的土地,后来元文遥在齐朝官位显赫,这个人吓得带全家逃跑,元文遥知道后就亲自劝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晖业尝大会宾客,有人将《何逊集》初入洛,诸贤皆赞赏之。
(2)初,文遥自洛迁邺,惟有地十顷,家贫,所资衣食而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维城,宗甫,丘县人。隆庆五年进士。历知浚、太康、任丘三县。万历十年,擢南京御史。初,张居正不奔丧,宁国诸生吴仕期欲上书谏。未发,太平同知龙宗武告之操江胡横,以闻于居正。会有伪为海瑞劾居正疏者,播之邸抄。宗武意仕期遂置狱榜掠七日而卒居正死仕期妻讼冤维城疏言状。欖已擢刑部侍郎,宗武湖广参议,皆落职戍边,天下快之。中官田玉提督太和山,请兼行分守事,帝许之,维城援祖制力陈不可。俄以教言官范俊,夺俸一年,忤大学士许国,出为永平知府赤城兵备副使。缮亭障二百六十所,招史、车二部千余人。以功屡进按察使,兵备如故。部长安兔挟五千骑邀赏,维城请于督、抚,革其市赏而责之,戢不敢肆。寻以右布政使移守宣府,改广东左布政使。二十九年,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河套常犯顺,罢贡市十余年。后复松山,筑边堿,诸部长恐,益侵轶。至是,吉囊、卜庄等乞款。闻巡抚王见宾当去,请益切。在宁夏者日著宰,亦请之巡抚杨时宁。两镇交奏,给事中桂有根请听边臣自主。维城方代见宾,时宁亦迁去,以黄嘉善代,二人并申约束。维城又条善后六事,款事复坚。初,维城在宣府,与总兵官麻承恩不相能。会承恩亦移镇延绥。一日,维城见城外积沙及城,命余丁除之。承恩绐其众曰:“食不宿饱,且塞沙可尽乎?”卒遂噪。维城晓之日:“除城沙,以防寇耳,非谓塞上沙也。”卒悟而散。维城因自劾,帝慰留维城,治哗者,然维城竟坐是得疾,不数月卒。将吏入视其索,仅俸数金,赙而归其丧。

(选自《明史·卷一百一十五》)

【小题1】下 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宗武意仕期/遂置狱榜掠/七日而卒/居正死/仕期妻讼冤维城/疏言状
B.宗武意仕期/遂置狱/榜掠七日而卒/居正死/仕期妻讼冤维城/疏言状
C.宗武意仕期/遂置狱榜掠/七日而卒/居正死/仕期妻讼冤/维城疏言状
D.宗武意仕期/遂置狱/榜掠七日而卒/居正死/仕期妻讼冤/维城疏言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C.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左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
D.宣府即宣府镇,是明初设立的九边镇之一,因镇总兵驻宣化府得名,也可简称“宣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维城刚正不阿。他不畏权势,上奏吴仕期的冤情;对皇帝答应宦官田玉的事,援引祖制极力阻止。
B.孙维城促成和议。延绥地区的少数民族乞求和议,他和黄嘉善没有上报自作主张,巩固了修好之事。
C.孙维城未雨绸缪。他做延绥巡抚时,看见城外的积沙几乎与城墙一般高, 就命令兵丁除掉它们。
D.孙维城为官清康。他病逝后,口袋里面仅有几两银子的俸禄,大家捐献金钱才将他的尸体送回到家乡。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以教言官范俊,夺俸一年,忤大学士许国,出为永平知府。
(2)帝慰留维城,治哗者,然维城竟坐是得疾,不数月卒。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