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道童,高昌人,自号石岩。性深沉寡言。以世胄入官,授直省舍人,历官清显,素负能名。调信州路总管,移平江,皆以善政称。至正元年,迁大都路达鲁花赤,出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召参政中书,顷之,又出为江浙行省右丞,遂升本省平章政事。

十一年,诏仍以平章政事行省江西。是年,贼起蕲、黄,平章政事秃坚理不花将兵捍江州。既而土寇蜂起,道童素不知兵事,仓皇无所措。左右司郎中普颜不花曰:“城中无备,万一失守,奈何?有章伯颜者,致仕居抚州,其人熟知军务,宜以便宜礼请之。专任调遣军旅,庶几事有可济。”道童从其言,而伯颜亦欣然为起,曰:“此正我报国之秋也。”至则与普颜不花设御敌计,甚悉。三月,贼众来围城。城中昼夕坚守,众心翕然。而道童素恤民,能任人,有功者必赏,无功或不加罪,故多为之用。贼围城凡两月而民无离志。道童密召死士数千人,为前锋,又别选精锐数千为中军,而募助阵者殿后。夜半,开门伏兵栅下,黎明,钲鼓大震,奋击贼,贼惊以为神,败走。朝廷以道童捍城有功,加大司徒、开府,仍赐龙衣御酒。

及秋,朝廷命亦怜真班为江西行省左丞相,火你赤为左丞,同将兵来江西。未几,亦怜真班卒,道童属火你赤平富、瑞二州,分镇其地。适岁大旱,公私匮乏,道童乃移咨江浙行省,借米数十万石、盐数十万引,凡军民约三日人籴官米一斗,入昏钞贰贯,又三日买官盐十斤,入昏钞贰贯,民皆便之。

十八年夏四月,陈友谅复攻江西城。时火你赤已升平章政事任专兵柄而素与道童不相能且贪忍不得将士心见城且陷遂夜遁去。道童亦弃城退保抚州,欲集诸县义兵以图克复,而势已不可为。因叹曰:“我为元朝大臣,官至极品,今城陷不守,尚何面目复见人乎!”适贼追者至,道童欲迎敌,渡水,未登岸,贼众乘之,遂为所害。事闻,赐谥忠烈。

(选自《元史·列传第三十一》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参政中书 寻:不久
B.庶几事有可济 庶几:或许可以
C.奋击贼    因:因此
D.道童亦弃城退保抚州 路:行政区域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火你赤已升平章政事/任专兵柄/而素与道童不相能/且贪忍不得将士心/见城且陷/遂夜遁去
B.时火你赤已升/平章政事任专兵柄/而素与道童/不相能且贪忍/不得将士心/见城且陷/遂夜遁去
C.时火你赤已升平章政事/任专兵柄/而素与道童/不相能且贪忍/不得将士心/见城且陷/遂夜遁去
D.时火你赤已升/平章政事任专兵柄/而素与道童不相能/且贪忍不得将士心/见城且陷/遂夜遁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童深得皇帝赏识。道童曾担任中书省参政,江浙、江西平章政事等重要官职,后被封为大司徒,被赐龙衣御酒。
B.道童善于采纳他人建议。面对敌人进攻且城中没有防备的情况,道童听从下属建议,任用熟知军务的章伯颜。
C.道童关心百姓疾苦。江西境内发生严重旱灾,道童及时向江浙行省借大米和食盐,并以便宜的价钱卖给民众。
D.道童对国家忠诚。陈友谅攻打江西时,道童虽不得已弃城,但他又集合各县义兵调头去收复城池,最终战败。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土寇蜂起,道童素不知兵事,仓皇无所措。
(2)适贼追者至,道童欲迎敌,渡水,未登岸,贼众乘之,遂为所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2 07:51: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肃,字才卿,威州洺水人。金兴定二年词赋进士。尝为尚书省令史。时有盗内藏官罗及珠,盗不时得,逮系货珠牙侩及藏吏,诬服者十一人。刑部议皆置极刑,肃执之曰:“盗无正赃,杀之冤。”金主怒。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右司郎中张天纲曰:“吾为汝具奏辨析之。”奏入,金主悟,囚得不死。调新蔡令。先时,县赋民以牛多寡为差,民匿不耕。肃至,命树畜繁者不加赋,民遂殷富。濒淮民有窜入宋境,籍为兵而优其粮,间有归者,颇艰于衣食,时出怨言曰:“不如渡淮”。告者以谋叛论,肃曰:“淮限宋境,一水耳,果欲叛,不难往也,口虽言而心无实,准律当杖八十。”奏可。继擢户部主事。金亡,依东平严实,辟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又改行军万户府经历。东平岁赋丝银,复输绵十万两、色绢万匹,民不能堪,肃赞实奏罢之。世祖居潜邸以肃为邢州安抚使,肃兴铁冶及行楮币,公私赖焉。中统元年,擢真定宣抚使。时中统新钞行,罢银钞不用。真定以银钞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贯,公私嚣然,莫知所措。肃建三策:一曰仍用旧钞,二曰新旧兼用,三曰官以新钞如数易旧钞。中书从其第三策,遂降钞五十万贯。二年,授左三部尚书,官曹典宪,多所议定。未几,兼商议中书省事。三年,致仕,给半俸。四年,卒,年七十六。肃性舒缓,有执守。尝集诸家《易》说,曰《读易备忘》。后累赠推忠赞治功臣、荣禄大夫、上柱国、大司徒、邢国公,谥文献。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
B.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
C.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
D.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侩,原指牙齿咬合,引申为买卖双方居中说合的经纪人,又称牙子、市侩。
B.潜邸,特指以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居住的宅第,登基后改称“东宫”。
C.楮币,元代发行的纸币,因用楮树皮造成的纸制成而得名,后亦泛指一般纸币。
D.赠,追赠,古代皇帝为已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以示恩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肃公正执法,敢于坚持己见。他任尚书省令史时反对杀掉无辜者,任新蔡县令时反对杀掉偶发抱怨者;以上两次他直接上奏皇帝,使相关人等得以保全。
B.刘肃体恤民生,心系百姓疾苦。东平每年缴纳蚕丝白银,又需缴纳丝绵十万两、染色绢布一万匹,百姓不能承受,刘肃辅佐帮助严实上奏皇帝罢停此事。
C.刘肃治才出众,善于化解难题。任邢州安抚使时,公私均得以获利;任真定宣抚使时,化解了换钞难题;任左三部尚书时,参议制定了很多典章制度。
D.刘肃生荣死哀,受到朝廷优待。他性格从容和缓,有操守。退休前任朝廷重臣,退休后还依然享受俸禄,死后多次受朝廷追赠,而且获得美好的谥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时,县赋民以牛多寡为差,民匿不耕。
(2)真定以银钞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贯,公私嚣然,莫知所措。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
B.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
C.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
D.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B.“封事”,是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用袋封缄以防泄露,所以称为封事。另有“封章”一词,也指密封的奏章。
C.“丁母忧”,也叫“丁外艰”,在古代母族、妻族一般称“外”,所以也把处理母亲的丧事称为“丁外艰”。
D.“迁”在文中指升官,与此同义的还有词还有晋、擢、升、陟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B.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而保重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接受了。
C.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负责武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
D.成遵含冤而死,后被昭雪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太平丞相的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被昭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
(2)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德辉,字耀卿,冀宁交城人。少力学,数举于乡。试掾御史台,会盗杀卜者,有司纵迹之,获僧匿一妇人,搒掠诬服,狱具,德辉疑其冤,其后果得盗。岁丁未,世祖在潜邸,召见,问曰:“或云,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对曰:“辽事臣未周知,金季乃所亲睹。宰执中虽用一二儒臣,余皆武弁世爵,及论军国大事,又不使预闻,大抵以儒进者三十之一,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儒何咎焉!”世祖然之。又曰:“祖宗法度具在,而未尽设施者甚多,将如之何?”德辉指银盘,喻曰:“创业之主,如制此器,精选白金良匠,规而成之,畀付后人,传之无穷。当求谨厚者司掌,乃永为宝用。否则不惟缺坏,亦恐有窃而去之者矣。”世祖良久曰:“此正吾心所不忘也。”又问:“农家作劳,何衣食之不赡?”德辉对曰:“农桑天下之本,衣食之所从出者也。男耕女织,终岁勤苦,择其精者输之官,余粗恶者将以仰事俯育。而亲民之吏复横敛以尽之,则民鲜有不冻馁者矣。”岁戊申春,释奠,世祖曰:“孔子庙食之礼何如?”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世祖曰:“今而后,此礼勿废。”世祖即位,起德辉为河东南北路宣抚使,下车,击豪强,黜赃吏,均赋役。耆耋不远数百里来见,曰:“六十年不复见此太平官府矣。”戴之若神明。兵后孱民多依庇豪右,有以身佣藉衣食,岁久掩为家奴,悉遣还之为民。至元二年,考绩为十路最。德辉天资刚直,博学有经济器,望之知为端人,然性不喜嬉笑,卒年八十。
(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 )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B.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C.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D.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台:是中国古代官署名,负责肃正纲纪,纠察弹劾官员。又称为宪台、兰台、乌台。
B.丁未:和文中的“戊申”一样,都是由天干地支组合成的六十组计时序号中的一组。
C.世祖:皇帝的谥号。一般作为一个朝代的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谥号。
D.耄耋:耆,古称六十岁;耋,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所以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德辉虑事周全,仔细认真。他在御史台做小吏,有盗贼杀一算命先生,官府获藏匿一妇人的僧人,僧人屈打成招,张德辉怀疑是冤案,后来果真捕获真凶。
B.张德辉巧用比喻,委婉劝谏。认为开创国家大业像制作银盘,要精选白金良匠按规制作,还要寻求谨慎厚道的人来掌管,世祖深以为然。
C.张德辉一心为民,百姓爱戴。他任河东南北路宣抚使时,刚一到任,便打击豪强,罢免贪官污吏,平均赋役负担,百姓把德辉奉若神明。
D.张德辉治理有方,政绩显著。德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至元二年时,朝廷考核地方官吏政绩,德辉是十路宣抚司中最优异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云,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
(2)男耕女织,终岁勤苦,择其精者输之官,余粗恶者将以仰事俯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胡沂,字周伯,绍兴余姚人。父宗仅,号醇儒,能守所学,不逐时好。沂颖异,六岁诵《五经》皆毕,不忘一字。绍兴五年进士甲科,陆沉州县几三十载,至二十八年,始入为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吏部员外郎。转右司,以忧去,终丧还朝。孝宗受禅,除国子司业、邓王府直讲,寻擢殿中侍御史。有旨侍从、台谏条具方今时务,沂言:“守御之利,莫若令沿边屯田。前岁淮民逃移,未复旧业,中原归附,未知所处。俾之就耕,可赡给,省饷馈。东作方兴,且虑敌人乘时惊扰,宜聚兵险隘防守。”诏行其言。御史中丞辛次膺论殿帅成闵黩货不恤士卒之罪诏罢殿前司职事与祠沂再言其二十罪遂落太尉婆婺州居住。时龙大渊、曾觌以藩郁旧恩除知阁门事,张震、刘洪、周必大相继缴回词命。沂论其市权招士,请屏远之,未听,而谏官刘度坐抗论左迁。沂累章,益恳切,曰:“大渊、觌不屏去,安知无柳宗元、刘禹锡辈挠节以从之者。”好进者嫉其言,共排之,沂亦以言不行请去,遂以直显谟阁主管台州崇道观。乾道元年冬,召为宗正少卿兼皇子庆王府赞读,寻兼侍讲,进中书舍人、给事中。进对,论命令当谨之于造命之初。上曰:“三代盛时如此。卿职在缴驳,事有当然,勿谓拂君相不言。”上顾沂厚,有大用意,而沂资性恬退,无所依附,数请去。虞允文当国,希旨建策复中原,沂极论金无畔,而我诸将未见可任此事者,数梗其议。遂以龙图阁学士仍提举兴国宫。淳熙元年卒,年六十八。方疾革,整容素冠不少惰,盖其为学所得者如此。谥献肃。

(《宋史・胡沂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中丞辛次膺论/殿帅成闵黩货不恤/士卒之罪/诏罢殿前司/职事与祠/沂再言其二十罪/遂落/太尉婺州居住/
B.御史中丞辛次膺论/殿帅成闵黩货不恤士卒之罪/诏罢/殿前司职事与祠/沂再言/其二十罪/遂落太尉/婺州居住/
C.御史中丞辛次膺论殿帅成闵黩货不恤士卒之罪/诏罢殿前司职事/与祠/沂再言其二十罪/遂落太尉/婺州居住/
D.御史中丞辛次膺论殿帅成闵黩货不恤士卒之罪/诏罢殿前司/职事与祠/沂再言其二十罪/遂落/太尉婺州居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乡试者,称为进士。
B.受禅:本指上古推举部落首领的方式;后来也指在王朝更迭时,新皇帝接受旧皇帝主动让出的帝位。
C.国子司业:管理教育的学官,隋场帝大业三年于国子监始置,唐宋沿袭,清代末年废除。
D.屯田:中国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军屯与民屯之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沂聪颖卓异,少时即学有所成。他六岁时就已经学完《五经》,并且能够全文背诵,一字不忘;他还能坚守所学的儒道,不追逐时尚爱好。
B.胡沂深谋远虑,谏言能通观全局。他曾建议皇帝让难民回归田园,鼓励他们沿边防耕种;并聚集重兵在险要的地方防守,以防敌人骚扰。
C.胡沂刚正不阿,不畏权臣。他屡上奏章请求皇帝除去弄权的龙大渊等人,并因此招致忌恨;他还数次反对虞允文迎合皇帝的策略。
D.胡沂恬淡谦让,衣着端庄整肃。皇上很看重胡沂,想重用他,他却屡次请求离职;辞官后,病重期间,他也端庄地戴上冠帽,毫不怠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作方兴,且虑敌人乘时惊扰,宜聚兵险隘防守。
(2)上顾沂厚,有大用意,而沂资性恬退,无所依附,数请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安童,木华黎四世孙,霸突鲁长子也。中统初,世祖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母弘吉刺氏,昭睿皇后之姊,通籍禁中。世祖一日见之,问及安童,对曰:“安童虽幼,公辅器也。”世祖曰:“何以知之?”对曰:“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世祖悦。四年,执阿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安童侍侧,帝语之曰:“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对曰:“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帝惊曰:“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由是深重之。
至元二年秋八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食邑至四千户。辞曰:“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帝动容,有间曰:“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八年,陕西省臣也速迭儿建言,比因饥馑,盗贼滋横,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敕中书详议,安童奏曰:“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从之。
二十三年夏,中书奏拟漕司诸官姓名,帝曰:“如平章、右丞等,朕当亲择,余皆卿等职也。”安童奏曰:“比闻圣意欲倚近侍为耳目,臣猥承任使,若所行非法,从其举奏,罪之轻重,惟陛下裁处。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虑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帝曰:“卿言是也。今后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
二十四年,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有乘间言于帝曰:“诸王虽有罪,皆帝室近亲也,丞相虽尊,人臣也,何悖慢如此!”帝良久曰:“汝等小人,岂知安童所为?特辱之使改过耳。”三十年春正月,以疾于京师乐安里第。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
B.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
C.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
D.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辅,古代指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文中说安童“公辅器也”,是说他有辅佐天子的才干。
B.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封地(包括劳动者),到元代成为一种赐予宗室和高官的荣誉。
C.铨选,唐宋元明清时期朝廷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除最高职官由皇帝亲自任命外,一般都由吏部按照规定选补某种官缺。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封爵的高官的死叫做“薨”。从汉朝开始皇后的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的官员的死也都叫“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童少年老成,受到器重。他十三岁为官,闲暇时多与老臣们交流,不与年轻人接近;在如何处置阿里不哥党羽一事上,其见解合乎皇上心意,受到皇上器重。
B.安童谦虚谨慎,不贪名利。朝廷封他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食邑到四千户,他推辞说自己年轻,难当重任,他关心的是朝廷在天下四方的名望威信。
C.安童秉公执法,严格选官。陕西地方官也速迭儿建议杀一两个盗贼,以示惩戒,他则不同意这种做法,认为只有犯死罪的才能上报处死;在选官问题上,他坚持原则,从严把关。
D.安童对待宗室,用心良苦。那些因受牵连而入罪的宗室成员,经安童审查而被平反,他们对安童怀感恩之心,但安童故意不理睬他们,有人便在皇上那里说安童坏话,皇上批评他们品质恶劣,人格低下,不理解安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