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理解: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理解: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C.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理解:承继先前的基业,由于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理解: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5-10 07:44: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星沅,字石梧,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五年,督广东学政。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治之,士风以肃。任满,授陕西汉中知府,历河南粮道,陕西、四川、江苏按察使。在川、陕严治刀匪、啯匪,屡擒其魁置之法。
先是,永昌回乱,迤西道罗天池滥杀,不分良莠,众回益扰,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急于主抚,降者辄复叛。至是,缅宁匪首马国海被剿亡走,潜结云州回马登霄、海连升等复起事,迤西大震。星沅追论肇乱之由,长龄、天池并获谴。二十七年,遣兵进剿,解散被胁回众,首逆就歼,余匪肃清。诏嘉其功,加太子太保衔,赐花翎。寻调两江总督。
星沅未第时,客陶澍幕中,为掌章奏。又历官江南,习于盐、漕、河诸利弊。时度支告匮,廷臣主南漕改征折色①,于北省采买。星沅谓折多征收不易,折少采买不敷.谷贱银贵,民间展转亏折,且州县藉端浮勒,胥吏高下其手,防之皆难。迭疏论列,折色之议遂寝。
三十年,宣宗崩,赴京谒梓宫,复以母老陈请归养。会广西匪乱方炽,起林则徐督师,卒于途,命星沅代为钦差大臣。是年十二月,抵广西,驻柳州。时左右江匪氛蔓延,诸贼尤以桂平金田洪秀全为最悍。巡抚郑祖琛、提督闵正凤皆以贻误黜去。周天爵向荣继为巡抚提督二人者并有重名负意气议辄相左星沅调和之仍不协军事多牵掣。咸丰元年春,向荣进剿,贼由大黄江、牛排岭窜新墟、紫荆山。星沅檄总兵秦定三、李能臣率滇、黔兵追蹑,贼复窜武宣。荣、天爵各进击,贼踞东乡,两军攻之不克。星沅以事权不一,奏请特简总统将军督剿,诏斥其推诿。寻命大学士赛尚阿率总兵达洪阿、都统巴清德赴湖南防堵,将以代之。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遗疏言:“贼不能平,不忠;养不能终,不孝,殁后敛以常服,用彰臣咎。”文宗览而哀之,依总督例赐恤,赐金治丧,存问其母,子二人命俟服阕引见,谥文恭。子桓,官至江西布政使。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有删改)
(注)①折色:旧时谓所征田粮折价征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天爵向荣继为巡抚/提督二人者并有重名/负意气/议辄相左/星沅调和之/仍不协/军事多牵掣
B.周天爵向荣继为巡抚/提督二人者并有重名/负意气/议辄相左/星沅调和之/仍不协军/事多牵掣
C.周天爵向荣继为巡抚提督/二人者并有重名/负意气/议辄相左/星沅调和之/仍不协/军事多牵掣
D.周天爵向荣继为巡抚提督/二人者并有重名/负意气/议辄相左/星沅调和之/仍不协军/事多牵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迤西”,明清时称云南西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大理、丽江、永昌等地。“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
B.“粮道”,此处指军队运送军粮等补给的通路,在古代战争中,凡属高明的将帅,都十分重视粮食供应对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作用问题。
C.“花翎”,清官员、贵族冠饰。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
D.“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有严格的服丧制度,丧服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星沅治官有方。在广东督导学政时,在川陕治理匪徒时,发现问题后均及时整治,并处理得当,效果显著。
B.李星沅办事有理有据。在追究永昌回乱的缘由时,认为祸乱不仅与匪首有关,还与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政策失当有关。
C.李星沅经验丰富。在讨论“南漕改征折色”问题上,认为这一做法不妥,可能会导致官员贪污腐败,上下其手。可惜皇上及众臣并未听从,依旧推行。
D.李星沅得到皇上尊敬看重。在其死后,文宗悲伤哀痛,褒封谥号,授予抚恤金,并厚待李星沅的母亲和儿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治之,士风以肃。
(2)星沅以事权不一,奏请特简总统将军督剿,诏斥其推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以父师德任淮南转运副使。山阳令郑昉赃累巨万,亲戚多要人,景宪首案治,流之岭外,贪吏望风引去。徙京西、东转运使。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熙宁初,为户部副使。韩绛筑抚宁、罗兀两城,帝命景宪往视。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未几,抚宁陷。至延安,景宪言:“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今朝廷令边郡召羌族,与之金帛、官爵,恐黠羌多诈,危急时或为内应,宜亟止之。”陕西转运司议,欲限半岁令民悉纳钱于官,而易以交子。景宪言:“此法可行于蜀耳,若施之陕西,民将无以为命。”其后卒不行。加集贤殿修撰,为河东都转运使。议者欲分河东为两,景宪言:“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议遂寝。改知瀛州,上书言:“比岁多不登,民债逋欠。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帝从之,仍下其事。元丰初年,知河阳。时方讨西南,景宪入辞,因言:“小丑跳梁,殆边吏扰之耳。且其巢穴险阻,若动兵远征,万一馈饷不继,则我师坐困矣。”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明年,徙同州,以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

景宪在仁宗朝为部使者,时吏治尚宽,而多举刺;及熙宁以来,吏治峻急,景宪反济以宽。方新法之行,不劾一人。居官不畏强御,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自负所守,于人少许可,母卒,一夕须发尽白,世以此称之。

(节选自《宋史•张景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B.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C.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D.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在宋代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B.“户部”指隋唐到清末尚书省下辖的官署,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正长官为户部侍郎。
C.“蛮”是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后泛指对我们古代南部民族的称呼,字面上有贬义。
D.“仁宗”为庙号。庙号源于商朝,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景宪为官正直,不畏权贵。郑昉贪赃数额巨大,虽然他亲戚多为显要之人,但张景宪依然揭发立案查办,把郑昉流放到岭外之地,震慑了其他贪官。
B.张景宪实事求是,关心百姓。陕西转运司建议限半年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张景宪为百姓着想,认为此举可行于四川,不可行于陕西。
C.张景宪稳重周密,遇事谨慎朝廷讨伐西南蛮,张景宪进言,如调动军队远征险阻之地,若粮饷不能接继,军队就要受困。张景宪就此事与皇帝有争执。
D.张景宪信念坚定,甚有孝道。不是公事,张景宪不到宰相门上,能对自己保持信念。母亲逝世,他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人们以此称道他。
【小题4】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议遂寝。
(2)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贽少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年十八登进士第,授华州郑县尉。罢秩,东归省母,路由寿州,刺史张镒有时名,贽往谒之。俄以书判拔萃,选授渭南县主薄,迁监察御史。建中四年,朱泚谋逆,从驾幸奉天。时天下叛乱,机务填委,征发指踪,千端万绪。一日之内诏书数百挥翰起草思如泉注初若不经思虑既成之后莫不曲尽事情中于机会胥吏简札不暇同舍皆伏其能俄丁母忧,东归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藩镇赙赐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与韦皋布衣时相善,唯西川致遗,奏而受之。免丧,权知兵部侍郎。贞元七年,罢学士,正拜兵部侍郎,知贡举。时崔元翰、梁肃文艺冠时,贽输心于肃。肃与元翰推荐艺实之士,升第之日,虽众望不惬,然一岁选士,才十四五,教年之内,居台省清近者十余人。户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龄,奸宄用事,天下嫉之如仇,以得幸于天子,无敢言者。贽独以身当之,屡于延英面陈其不可,累上疏极言其弊。延龄日加谮毁。十年十二月,除太子宾客,罢知政事。贽性畏慎,及策免私居,朝谒之外,不通宾客,无所过从。十一年春,旱,边军刍粟不给;具事论诉;延龄言贽与张滂、李充等摇动军情。德宗怒,贬贽为忠州别驾。

初,贽秉政,贬驾部员外郎李吉甫为明州长史,量移忠州刺史。贽在忠州,与吉甫相遇,昆弟、门人咸为贽忧,而吉甫忻然厚礼,都不衔前事,以丞相礼事之。日与贽相狎,若平生交契者。时论以吉甫为长者。顺宗即位,与阳城、郑余庆同诏征还。诏未至而贽卒,时年五十二,赐兵部尚书,谥曰宣。

(节选自《旧唐书·陆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之内/诏书数百/贽挥翰/起草思如泉注/初若小经思虑/既成之后/莫不曲尽/事情中于机会/胥吏简札不暇/同舍皆伏其能/
B.一日之内/诏书数百/贽挥翰/起草思如泉注/初若不经/思虑既成之后/莫不曲尽事情/中于机会/胥吏简札不暇/同舍皆伏其能/
C.一日之内/诏书数百/贽挥翰起草/思如泉注/初若不经/思虑既成之后/莫不曲尽/事情中于机会/胥吏简札不暇/同舍皆伏其能/
D.一日之内/诏书数百/贽挥翰起草/思如泉注/初若不经思虑/既成之后/莫不曲尽事情/中于机会/胥吏简札不暇/同舍皆伏其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隋唐时指进士科目考中者,后指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的朝廷考试者,是殿试及第者的称号。
B.刺史,原是中央派去监察地方的官员,后曾成为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
C.户部,主要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军需、粮饷、俸禄、水利建造、财政收支等,负责人是户部尚书。
D.量移,指官吏因罪被贬至远方后,遇恩赦酌情移至距京城较近的地方任职,后也用来指官员职位的迁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贽年少而孤,勤学成就功名。他虽然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但学习勤奋努力,很快就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顺利步入仕途。
B.陆贽为人廉洁,待人接物审慎。母亲去世守丧期间,他谢绝官员赠送的钱财物品,只在报告朝廷之后接受了朋友韦皋的财物赠品。
C.陆贽主持科考,录取有才之士。他支持崔元翰和梁肃向朝廷推荐有才学的人,一年中选取的十四五人在几年后大多身居要职。
D.陆贽悉心报国,为政兴利除弊。裴延龄因受到皇帝宠幸,虽违法乱纪却无人敢说,陆贽多次直言上奏,最终延龄被罢知政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天下叛乱,机务填委,征发指踪,千端万绪。
(2)而吉甫忻然厚礼,都不衔前事,以宰相礼事之。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