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以父师德任淮南转运副使。山阳令郑昉赃累巨万,亲戚多要人,景宪首案治,流之岭外,贪吏望风引去。徙京西、东转运使。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熙宁初,为户部副使。韩绛筑抚宁、罗兀两城,帝命景宪往视。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未几,抚宁陷。至延安,景宪言:“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今朝廷令边郡召羌族,与之金帛、官爵,恐黠羌多诈,危急时或为内应,宜亟止之。”陕西转运司议,欲限半岁令民悉纳钱于官,而易以交子。景宪言:“此法可行于蜀耳,若施之陕西,民将无以为命。”其后卒不行。加集贤殿修撰,为河东都转运使。议者欲分河东为两,景宪言:“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议遂寝。改知瀛州,上书言:“比岁多不登,民债逋欠。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帝从之,仍下其事。元丰初年,知河阳。时方讨西南,景宪入辞,因言:“小丑跳梁,殆边吏扰之耳。且其巢穴险阻,若动兵远征,万一馈饷不继,则我师坐困矣。”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明年,徙同州,以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

景宪在仁宗朝为部使者,时吏治尚宽,而多举刺;及熙宁以来,吏治峻急,景宪反济以宽。方新法之行,不劾一人。居官不畏强御,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自负所守,于人少许可,母卒,一夕须发尽白,世以此称之。

(节选自《宋史•张景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B.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C.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D.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在宋代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B.“户部”指隋唐到清末尚书省下辖的官署,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正长官为户部侍郎。
C.“蛮”是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后泛指对我们古代南部民族的称呼,字面上有贬义。
D.“仁宗”为庙号。庙号源于商朝,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景宪为官正直,不畏权贵。郑昉贪赃数额巨大,虽然他亲戚多为显要之人,但张景宪依然揭发立案查办,把郑昉流放到岭外之地,震慑了其他贪官。
B.张景宪实事求是,关心百姓。陕西转运司建议限半年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张景宪为百姓着想,认为此举可行于四川,不可行于陕西。
C.张景宪稳重周密,遇事谨慎朝廷讨伐西南蛮,张景宪进言,如调动军队远征险阻之地,若粮饷不能接继,军队就要受困。张景宪就此事与皇帝有争执。
D.张景宪信念坚定,甚有孝道。不是公事,张景宪不到宰相门上,能对自己保持信念。母亲逝世,他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人们以此称道他。
【小题4】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议遂寝。
(2)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5 11:08: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时,字伸道,邛州人。初举进士,得学究出身;再试,中甲科。知华州郑县,转运使檄州运米五万输长安,郑独当三万。时贻书使者曰:“会三万之费,以车则千五百乘,以卒则五万夫,县民可役者才二百五十八户耳。 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华、雍相去百六十里,一旦欲用,朝发而夕至矣。”使者从其言。
陆师闵干秦、蜀茶马,辟为属。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为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华州诸生有触忌讳者,教授欲上之,曰:“是间言语,皆臣子所不忍闻。”时即火其书,曰:“臣子不忍闻,而令君父闻乎?”
张商英罢相,言者指时为党,出知耀州,又降通判鼎州;未赴,提举河东常平。岁饥,发公粟以振民。童贯经略北方,每访以边事,辄不答。还为大晟典乐,擢中书舍人、给事中。内侍何谪监衡州酒,犹领节度使,时奏夺之。
召为工部员外郎,改礼部,兼辟雍司业。大观兴算学,议以黄帝为先师。时言:“今祠祀圣祖,祝板书臣名,而释奠孔子,但列中祀。数学,六艺之一耳,当以何礼事之?”乃止。迁太仆少卿。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祖宗盟血未干,渝之必速乱。”蔡攸闻之,以告王黼,黼怒,斥为腐儒。时求去,以徽猷阁待制兼侍读,俄提举上清太平宫。西归,遇其里人赵雍,为言:“取燕必召祸。吾老,得不遭其变,幸矣。”累岁而卒,年七十八。
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节选自《宋史•吴时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B.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C.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D.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究,古代是读书人的泛称,文中指吴时第一次应举进士,考取了学究。“学究”是科举中的科目名,后来一般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
B.斛,原是古代量器,后指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一斛。
C.教授,文中的“教授”是学官名,在宋代是指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D.文中的“六艺”和韩愈的《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中的“六艺”意思相同。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时办事灵活,所提建议利国利民。他进士及第后任职华州郑县,接到运送粮食到长安的指示,他建议“移兵于华”以节省运费,转运使听从了他的建议。
B.吴时宽宏大量,大力提倡言论自由。他担任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时,华州有的诸生写文章触犯了忌讳,吴时对当地教授写信举报此事非常恼火。
C.吴时狷介耿直,不惧怕跟权势结怨。童贯经略北方时常以边防事务问他,他总是不回答;宦官何谪监衡州酒税仍兼任节度使,吴时上奏取消了他节度使之职。
D.吴时学识渊博,撰写文章倚马可待。他写文章很敏捷,从来不打草稿,下笔就能写成,京师两个学府里的人称他为“立地书橱”。“立地书橱”这个成语即源于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
(2)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祖宗盟血未干,渝之必速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质字子野。少谨厚淳约,力学问。伯父旦见其所为文,嗟赏之。以荫补太常寺奉礼郎。后献文召试,赐进士及第。通判苏州,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质曰:“事有当争,职也。”卒不为屈。宗旦得盗铸钱者百余人,下狱治,退告质曰:“吾以术钩致得之。”喜见于色。质曰:“以术钩人置之死而又喜,仁者之政,固如是乎?”宗旦惭沮,为薄其罪。知蔡州。州人岁时祀吴元济庙,质曰:“安有逆丑而庙食于民者。”毁之,为更立狄仁杰、李愬像而祠之,蔡人至今号“双庙”。以本曹郎中召为开封府推官。时兄雍为三司判官,质不欲兄弟并居省府,恳辞,得知寿州,徙庐州。盗杀其徒,并赀而遁,捕得之。质论盗死,大理以谓法不当死,质曰:“盜杀其徒,自首者原之,所以疑坏其党,且许之自新,此法意也。今杀人取赀而捕获,贷之,岂法意乎?”疏上不报。降监舒州灵仙观。逾年,韩琦知审刑院,请盗杀其徒,非自首者勿原。著为令。于是郑戮、叶清臣皆言质非罪,旦称其材,起知泰州。尝摄江陵府事,或诉民约婚后期,民言贫无赀以办,故违约。质问其费几何,出私钱予之。吏捕盗人衣者,盗叩头曰:“平生不为过,迫饥寒而至于此。”质命取衣衣之,遣去。擢天章阁待制出知陕州卒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苑仲淹贬饶州,治朋党方急,质独载酒往饯。或以诮质,质曰:“范公贤者,得为之党,幸矣。”世以此益贤之。

(选自《宋史·王质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擢天章阁/待制出知陕州/卒/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
B.擢天章阁/待制出知陕州/卒/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
C.擢天章阁待制/出知陕州/卒/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
D.擢天章阁待制/出知陕州/卒/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因受荫庇而补任官职,“荫”即因父辈有功而给子辈入学或者任官的待遇。
B.庙食,历史上有功劳、名声地位的人死后立庙,受人奉祀,享受民间祭飨。
C.推官,官职名,唐代始置,历朝职司范围有所不同,一般掌管推勾狱讼之事。
D.大理,即大理寺,古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碉的一项是
A.王质心存仁爱。当太守黄宗旦抓获了许多私铸钱币的人而沾沾自喜的时候,王质认为,他耍手段抓人置之于死地却又喜形于色,不合乎仁者的治道。
B.王质宦途不畅。王质被朝廷授予开封府推官的官职,不愿兄弟二人都在期廷做官,恳请辞职,然后被调往寿州;到寿州不久,他又因事被贬谪,后得到郑戳、叶清臣等人的帮助,才再次被起任。
C.王质疾恶如仇。主政蔡州时,他愤怒地毁掉了叛贼吴元济的雕像,改立了狄仁杰、李恕的雕像,供人祭祀,这座庙成为蔡州人口中的“双庙”。
D.王质欣慕贤人。范仲淹被贬饶州时,朝廷正在严厉惩治朋党,尽管如此,王质依然前去饯行,有人责备他,他却以成为范公的朋党为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通判苏州,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
(2)尝摄江陵府事,或诉民约婚后期,民言贫无赀以办,故违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许骧,字允升,世家蓟州。祖信,父唐,世以财雄边郡。后唐之季,唐知契丹将扰边,白其父曰:“今国政废弛,狄人必乘衅而动,则朔、易之地,民罹其灾。苟不即去,且为所虏矣。”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未几,晋祖革命,果以燕、蓟赂契丹,唐归路遂绝。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商,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风骨秀异。唐曰:“成吾志矣!”

骧十三,能属文,善词赋。骧太平兴国初诣贡部,与吕蒙正齐名,太宗尹京,颇知之。及廷试,擢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益州,赐钱二十万。迁右赞善大夫。会罢副使,徙知鄜州。召还,为比部员外郎。雍熙二年,改江南转运副使。洪、吉上供运船水损物,主吏惧罪,故覆舟,鞫狱者按以欺盗,当流死者数百人。骧驰往讯问,得其情实以闻,多获轻典,优诏褒之。又上言:“劫盗配流,遇赦得原,还本乡,雠告捕者,多所杀害,自今请以隶军。”诏可。迁正使。端拱初,拜主客郎中,俄徙知福州。累表求还,不俟报,入朝,召对便殿,延问良久。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命知审官院,迁御史中丞,以疾固让,不许。占谢日,命坐劳问,出良药赐之曰:“此朕所服得验者。”后骧以久病不能振职。真宗即位,改兵部侍郎。屡求小郡养疾,因入朝失仪,为御史所纠,特诏不问,命知单州。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工部尚书。

(节选自《宋史•许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B.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C.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D.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人,古代汉族称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狄人即北狄。
B.廷试,指中国封建王朝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
C.配流,是古代自治犯人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D.赠,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与“谥”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骧生于富家,自幼颇有才华。他的祖辈和父辈极为富足,以财力雄厚闻名;他自幼颇有风骨,异于常人,文章词赋皆极为精通。
B.许骧进士出身,仕途平衡顺利。他参加廷试,考中甲科;在各地为官时,都能够安于职守,尽心工作,最后官至兵部侍郎。
C.许骧用典宽仁,处事分寸得当。他处理供运船一案时,让很多被判重刑的人得到了从轻处罚;对流配犯人打击报复的现象提出中肯意见。
D.许骧忠诚可靠,备受皇帝器重。他时时以国家和百姓为重,虑事周全,颇有远见;他有病在身,皇帝亲自慰问,并赐以良药,恩宠有加。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下列小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宋史•许将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幽州人,后迁濮州。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性严重,有忠节。从兄李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守惮其言。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谓之曰:“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秩.,今以命汝,异恩也。”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加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承之曰:“是岂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数。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权三司使。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商人犯禁货北珠,乃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决。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帝闻之曰:“有司当如此矣。”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而卒。
(节选自《宋史•李承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B.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C.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D.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弟,指最小的弟弟。古时候,兄弟排行,伯为大,仲次之,叔第三,季最小。
B.三尺之法, 古人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因此法律又称为“三尺法”,简称“三尺”。
C.改秩,秩,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改秩”即改变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
D.擢,改官,一是平调,二是升职,三是降职。文中指的是李承之被提升为宝文阁待制。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承之独立性强,不求外援。本家兄长李柬之想要直接给他个官职,却辞而不受,后来他凭借科举考中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
B.李承之做事认真,颇受赏识。曾经因建议免除百姓徭役而受到王安石的举荐;熙宁年间,因详谈论制置司的情况而受到宋神宗的恩赏。
C.李承之纠察诸事,尽职尽责。担任集贤校理,察访陕西,发现郡县对于执行法律不严格,搞蒙混,乱收费超过制度规定,便加以纠正。
D.李承之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有商人违法为公主贩卖北方的珍珠,因涉及皇族,三司一直不敢追究,李承之秉公办理,立即下令缉拿案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
(2)“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