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们一行人是可以解除祸患。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这样的话,你的下属都将成为俘虏!
C.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于是趁他厉声呵斥的时候,就呼叫着互相追赶。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哭泣,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慨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7-14 11:43: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妥,字栖凤,西城人也。少机警,八岁游国子学,助教顾良戏之曰:“汝既姓何,是荷叶之荷,为是河水之河?”应声答曰:“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是新故之故?”众咸异之。十七,以技巧事湘东王,后知其聪明,召为诵书左右。

江陵陷,周武帝尤重之,授太学博士。宣帝初欲立五后,以问儒者辛彦之,对曰:“后与天子匹体齐尊,不宣有五。”妥驳日:“帝喾四妃,舜又二妃,亦何常数?”由是封襄城县伯。高祖受禅,除国子博士,进爵为公。

妥性劲急,有口才,好是非人物。时纳言苏威尝言于上曰:“臣先人每诫臣云,唯读(孝经》一卷,足可立身治国,何用多为!”上亦然之。妥进曰:“苏威所学非止《孝经》展父若信有此言威不从训是其不孝若无此言面欺陛下是其不诚不诚不孝何以事君且夫子有云:‘不读《诗》无以言,不读《礼》无以立’。岂容苏绰教子独反圣人之训乎?”威时兼领五职,上甚亲重之,妥因奏威不可信任。书奏,威大衔之。其后上令妥考定钟律。

先是,太常所传宗庙雅乐,数十年唯作大吕,废黄钟。妥又以深乖古意,乃奏请用黄钟。诏下公卿议,从之。六年,出为龙州刺史。时有负笈游学者,妥皆为讲说教授之。为《刺史箴》,勒于州门外。在职三年,以疾请还,诏许之。复知学事。时上方使苏夔在太常,参议钟律。夔有所建议,朝士多从之,妥独不同,每言夔之短。高祖下其议,朝臣多排妥。妥复上封事,大抵论时政损益,并指斥当世朋党。于是苏威及吏部尚书卢恺,侍郎薛道衡等皆坐得罪。除伊州刺史,不行,寻为国子祭酒。卒官。谥曰肃。撰《周易讲疏》十三卷,《孝经义疏》三卷,《庄子义疏》四卷,《封禅书》一卷,《乐要》一卷,文集十卷,并行于世。

(节选自《隋书·列传卷四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威所学/非止《孝经》厥/父若信有此言/威不从训/是其不孝/若无此言/面欺陛下/是其不诚/不诚不孝/何以事君/
B.苏威所学非止/《孝经》厥父/若信有此言/威不从训是/其不孝/若无此言/面欺陛下/是其不诚/不诚不孝何以事君/
C.苏威所学非止《孝经》/厥父若信有/此言威不从/训是其不孝/若无/此言面欺/陛下是其不诚/不诚不孝/何以事君/
D.苏威所学/非止《孝经》/厥父若信有此言/威不从训/是其不孝/若无此言/面欺陛下/是其不诚/不诚不孝/何以事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子学,晋武帝时始设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历代名称、制度虽异,但俱为最高学府。
B.受禅,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来用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接旧帝让给的帝位。
C.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地方,并发展为严格的制度;后也用作朝廷或国家的代称。
D.《周易》,即《易经》,传统经典之一,五经还包括《论语》《春秋》《孟子》《礼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妥为人机警,少年老成。他八岁时游学国子学,就能机智巧妙地回应了国子学助教的 戏谑之言,被人们认为与众不同。
B.何妥聪明博学,富有辩才。他反对儒者辛彦之谏止宣帝册立五位皇后,并进言驳斥苏威只读《孝经》即可治国的观点。
C.何妥忠心耿耿,刚正不阿。他进呈密奏,评论时政得失,指斥当代朋党;进言皇帝宠臣苏夔不诚不孝,并且力揭其短。
D.何妥富有才干,著述颇丰,他亲自教授游学到治内的学子;撰写《刺史箴》公告于城门外石头上,另著有《周易讲疏》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威时兼领五职,上甚亲重之,妥因奏威不可信任。书奏,威大衔之。
(2)为《刺史箴》,勒于州门外。在职三年,以疾请还,诏许之,复知学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宪成小题。

荀彧字文若,颍川颖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彧独将宗族至冀州。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卓遣李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颖川、陈留而还。乡人留者多见杀略。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任彧留事。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潜迎吕布。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宮通谋。豫州刺史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贡求见彧,彧将往。敦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建安元年,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太祖议奉迎都许,或以山东未平,未可卒制。彧劝太祖曰:“普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摘编自《三国志·荀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
B.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
C.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
D.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汉武帝以后,迄于东汉,不少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
B.宗族,指拥有共同祖先的人群集合,通常在同一聚居地,为了生存和安全的目的,由几个核心家庭松散地组成。一个宗族通常表现为一个姓氏。
C.太祖是曹操的庙号,是其子曹丕继位称帝后所追授。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用于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D.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彧年少有才,南阳人何颙很赏识他,称赞他是像王佐一样的人才。后来曹操还把他比作汉高祖的重要谋士张良,让他担任自己的司马,参与军谋。
B.荀彧有先见之明,为了躲避董卓之乱,他请求离京出任地方官,被任命为亢父县令后,又借机弃官回家,并带领宗族迁到冀州,躲过了李傕等的虏略。
C.荀彧力排众议,说服曹操迎天子以令诸侯,因此受到重视,被提拔为汉朝侍中,代理尚书令,经常留在朝中执行重任。
D.荀彧认为曹操发起义兵是为了匡正朝廷安定国家,因此反对他谋权篡位,引起曹操不满。后来他被曹操借机扣留在军中,因病忧郁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
(2)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早登科,从河东唐介辟。(吕公弼)荐安礼于朝,神宗召对,欲骤用之。安石当国,辞,以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他日得见,命之坐,有司言八官无赐坐者,特命之。迁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召为开封府判官。尝偕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救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轼以故得轻比。

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书揭于府前,辽使过而见之,叹息夸异。帝闻之,喜曰:“昔秦内史廖从容俎豆,以夺由余之谋①,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特升一阶。

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迫京城,故不利国嗣。诏悉改卜,无虑数十万计,众汹惧。安礼谏曰“文王卜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帝恻然而罢。

久之,御史张汝贤论其过,以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汝贤亦罢。元祐中,加资政殿学士,历扬、青、蔡三州。又为御史言,失学士,移舒州。绍圣初,还职,知永兴军。二年,知太原府。苦风痹,卧帐中决事,下不敢欺。卒,年六十二,赠右银青光禄大夫。

《宋史·王安礼传》

注:①秦内史廖是秦国的内史,名廖;由余是西戎的臣子,奉命出使秦国,后被内史廖使用反间计,归顺秦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
B.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
C.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
D.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话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科,也称登第、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一般考中进士就可称登科。
B.品,封建时代官吏的级别,共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共十八级。文中“著作佐郎”是正八品第十五级。
C.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的意思,文中指祭祀。
D.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地位与丞相相当,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礼才华出众。因兄长王安石执政,他主动推辞了皇帝的任命,只担任了八品小官。但他关于国家大事的见解却深得皇帝赏识。
B.王安礼为人正直。苏轼被关押在御史狱,形势十分危急,没人敢救他。王安礼却坦然向皇帝进谏,请求宽赦苏轼,不要因言治罪。
C.王安礼善于断案。他的前任审理得不妥和积压的案子,王安礼都从轻发落,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
D.王安礼敢于进谏。他用文王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的例子,劝说皇帝收回迁移百姓墓地的诏令,皇帝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1)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答题。

智者之举事必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旷.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

鲍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与定齐国,以公子纠为必立。召忽曰:“吾三人者于齐国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则不成。且小白则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纠也。”管子曰:“不可。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而国人怜之。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夫有齐国,必此二公子也。”故令鲍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纠所。外物则固难必;虽然,管子之虑近之矣。若是而犹不也,其天邪!人事则尽之矣。

晋文公欲诸侯,咎犯曰:“不可。天下未知君之义也。”公曰:“何若?”咎犯曰:“天子避子带之难,出居于郑,君不纳之,以定大义,且以树誉。”文公曰:“吾能乎?”咎犯曰:“事若能成,继文之业,定武之功,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事若不成,补周室之阙,天子之难,成教名,于此乎在矣。君其勿疑!”文公听之,遂与草中之戎、骊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于是天子赐之南阳之地,遂霸诸侯。举事义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谓智矣。此咎犯之谋也。出亡十七年,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

管子佐齐桓公举事,齐之东鄙人有常苦者。管子死,易牙用,国之人常致不苦,不知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①旷:荒废,耽误。  ②小白:即齐桓公,公子纠同父异母弟弟。 ③子带之难:周襄王的同父异母弟弟子带联合外族攻周,致使周襄王流亡郑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智者之举事必因时   因:凭借。 ②若是而犹不全也   全:完备。
③晋文公欲合诸侯   合:迎合。 ④君奚不纳之   奚:为何。
⑤吾其能乎   其:大概。     ⑥勤天子之难   勤:为……尽力。
⑦成教垂名   垂:留传。     ⑧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   致:表达。
A.①⑦   B.②⑧    C.③⑤    D.④⑥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
用自己能做到的弥补自己不能做到的
B.欲相与定齐国
三个人想要一起努力让齐国安定下来
C.天下未知君之义也
天下还没有认识到您的主张合乎道义
D.卒为齐国良工
管仲最终成为齐国历史上的贤良工匠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握有利时机,同时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努力弥补。
B.管子考虑到民情对国事的影响,对谁将会担任齐君的预判不同于召忽。
C.咎犯预见到晋文公想要称霸,就劝他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去平定戎和翟。
D.管子辅佐齐桓公注重尽人事,他愿意倾听民生疾苦,有利于安邦治国。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
②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
(5)在首段提出“不旷人事”的观点之后,文章是如何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