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郯子的弟子们,他们的才能不如孔子。
B.吾社之行为士先者——我们社里那些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来往的行李,可以供给他们缺乏的物资。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明天你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感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7-02 10:47: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羲之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以申其志。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B.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C.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D.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人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成年时由父亲或尊长取定,一般用于自称。
B.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
C.床,古代坐具,与“槌床便大怒”中的含义一样,也可指供人睡卧的用具。
D.序,通常用来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写作经过,也可用来介绍和评论本书内容。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行事率性。太尉郗鉴派人前来选婿时,王氏诸少“咸自矜持”,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B.王羲之性喜自然。他喜欢会稽山水,曾与当时的文人雅士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并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
C.王羲之书法精湛,被世人看重。在听闻王羲之向会稽孤居老姥求买鹅而不得后,山阴一位道士让王羲之替他抄一遍《道德经》来换群鹅。
D.王羲之自信轻狂。他自称其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不相上下;对与自己齐名的骠骑将军王述甚为轻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2)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同类题2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此三者,吾遗也    恨:遗憾
B.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泛指绳索
C.抑其成败之迹 本:本来
D.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所有的
【小题2】下列各选项中,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
B.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C.告庙,指古代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将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涵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C.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D.本文作为一篇政论文,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晋王败亡时,也只有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义正词婉。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小题5】简答题。
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述睿,赵州人也。曾祖昌宇,膳部郎中。祖舜,监察御史,父齐参,宝鼎今。述睿少与兄克符、弟克让,皆事亲以孝闻。既孤,俱隐于嵩山。述睿好学不倦,大历中,转运使刘晏累表荐述睿有颜、闵之行,游、夏之学。代宗以太常寺协律郎征之,转国子博士,历迁尚书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述睿每加恩命暂至朝廷谢恩旬日即辞疾却归旧隐。

德宗践祚,以谏议大夫银章硃绶,命河南尹赵急伯诏书、玄束帛,就嵩山以礼征聘。述睿既至,召对别殿,特赐第宅,给以厩马,兼为皇太子侍读。旬日后累表固辞,依前乞还旧山。诏报之曰:“卿怀伊挚匡时之道,有广成嘉遁之风。养素丘园,屡辞命。朕以峒山问道,渭水求师,亦何必务执劳谦,固求退让!无违朕旨,且启心。”述睿既恳辞不获,方就职,久,改秘书少监,兼右庶子,再加史馆修撰。述睿精于地理,在馆乃修《地理志》,时称详究。

而又性谦和退让,与物无竞,每亲朋集会,尝恂恂然似不能言者,人皆敬之,时令狐峘亦充修撰,与述睿同职,多以细碎之事述睿,述睿皆让之,竟不与争,时人称为长者。

贞元四年,命赍诏并御馔、衣服数百袭,往平凉盟会处祭陷殁将士骸骨,以述睿性精悫故也。九年,疾上表,请罢官。诏不许,报之曰:“朕以卿德重朝端,行敦风俗,不言之教,所赖攸深,未依来请,想宜也。”

述睿再三上表,方获允许,乃以太子宾客赐紫金鱼袋致仕,放还乡里。仍赐帛五十匹,衣一袭。故事,致仕还乡者皆不给公来,德宗优宠儒者,特命给而遣之。贞元十六年九月卒,年七十一,赠工部尚书。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命河南尹赵惠伯诏书、玄束帛 赍:带着
B.养素丘园,屡辞命 秩:俸禄
C.多以细碎之事述睿 侵:侵凌
D.未依来请,想宜也 悉:全部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召对别殿   其身也,则耻师焉
B.无违朕旨,且启心   尔其无忘父之志
C.久,改秘书少监 胡为乎遑遑欲何
D.疾上表     愿十五城请易壁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述睿每加恩命/暂至朝廷谢恩/旬日即辞疾/却归旧隐
B.述睿每加恩/命暂至朝廷谢恩/旬日即辞疾/却归旧隐
C.述睿每加恩命/暂至朝廷谢恩/旬日即辞/疾却归旧隐
D.述睿每加恩/命暂至朝廷谢恩/旬日即辞疾/却归旧隐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主人公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
①皆事亲以孝闻 ②好学不倦 ③就嵩山以礼征聘
④兼为皇太子侍读    ⑤述容既恳辞不获,方就职    ⑥尝恂恂然似不能言者
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④⑥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孔述睿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他和兄弟们都不热衷功名。在父亲去世后,他们一起隐居在山中。
B.孔述睿德行和学识受到刘晏的赏识,在他的荐举下,孔述睿被皇帝征召,开始走上仕途的道路。
C.皇帝每次任命孔述睿官职时,他都先答应然后再求辞归,说明他既有学而优则仕之心,又有归隐之情。
D.孔述睿受到两朝皇帝的恩宠,官职不断变迁。放还乡里时,得到多种赏赐;死后被授予尚书一职。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旬日后累表固辞,依前乞还旧山。
(2)述睿精于地理,在馆乃修《地理志》,时称详究。
(3)故事,致仕还乡者皆不给公乘,德宗优宠儒者,特命给而遣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沐浴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若是,信必唯王马首是瞻。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改动)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准备饮食
B.数以策项羽,羽不用 激怒
C.一二日,何来谒上 过了
D.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认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信亦知意,怒,竟绝去     失所与,不知
B.何闻信亡,不及闻,自追之 使使闻大王
C.诸将亡以十数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
D.吾亦欲东耳,能郁郁久居此乎   君与项伯有故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信必唯王马首是瞻B.何为斩壮士?C.上未之奇也。D.若所追者谁何?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B.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D.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小题5】下列对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是周代即有的五等爵位之首,其余四等依次是公、伯、子、男。
B.拜,指古时授予官职,类似的词语还有“除”,例如“拜臣郎中”,“除臣洗马”
C.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D.《史记》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吃,他一怒之下,最终离去。
B.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C.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没有斩他: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把他推荐给汉王刘邦。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任命他为治粟都尉。
D.未得重用,韩信离开刘邦。萧何追之,并向刘邦力荐韩信,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领,萧何认为不妥,最终汉王让韩信做了大将。
【小题7】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信度何等己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2)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