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这五人死去之后,离开如今的坟墓埋葬到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B.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
——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军恩惠,他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C.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因为大家都不贫困了,上下就能和睦共处没有孤独,国家就可相安无事,不会倾覆。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反思,路上有饿死的人却没有发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0-07 11:45: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陵人,太穆皇后从父兄也。父炽,隋太傅。威家世勋贵,诸昆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兄哂之,谓为“书痴”。

隋内史令李德林举秀异,射策甲科,拜秘书郎。秩满当迁,而固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时诸兄并以军功致仕通显,交结豪贵,宾客盈门,而威职掌闲散。诸兄更谓威曰:“昔孔子积学成圣,犹狼狈当时,栖迟若此,汝效此道,复欲何求?名位不达,固其宜矣。”威笑而不答。

久之,蜀王秀辟为记室,以秀行事多不法,称疾还田里。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高祖入关,召补大丞相府司录参军。

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高祖常谓裴寂曰:“叔孙通不能加也。”武德元年,拜内史令。威奏议雍容,多引古为谕,高祖甚亲重之,或引入卧内,常为膝席。又尝谓曰:“昔周朝有八柱国之贵,吾与公家威登此职。今我已为天子,公为内史令,本同末异,乃不平矣。”威谢曰:“臣家昔在汉朝,再为外戚,至于后魏,三处外家,陛下隆兴,复出皇后。臣又阶缘戚里,位忝凤池,自惟叨滥,晓夕兢惧。”高祖笑曰:“比见关东人与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公代为帝戚,不亦贵乎!”及寝疾,高祖自往临问。寻卒,家无余财,遗令薄葬。谥曰靖,赠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葬日,诏太子及百官并出临送。

(节选自《旧唐书·窦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
B.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
C.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
D.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射策,主试者提出问题后,书之于策,覆置案头,受试人拈取其一,叫作“射”,按所射的策上的题目作答,即为射策。
B.五礼,古代的五种礼制。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
C.凤池,即凤凰池。本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因晋代中书省地近宫禁,此后凤池成为中书省的代称。也可借指朝廷。
D.刺史,始设于汉武帝,历代均为负责地方监察的官职。刺史制度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地方监察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威性情沉稳,博览群书。窦家世代勋贵,以武勇著称,子弟都喜爱武艺,但窦威却偏好文史,且坚定执着,因此诸兄笑他为“书痴”。
B.窦威不慕权责,坚守道义。当时他的兄长都通达显贵,窦威仍甘愿做闲散官;蜀王杨秀征召他做官,他因杨秀多不守法,称疾回到乡里。
C.窦威多识旧仪,官至显位。当时天下初定,五礼荒度,窦威博学多识,制定诸多规章制度,参与朝中大事,受到高祖赞誉,官至内史令。
D.窦威为官清廉,享受殊遇。他去世之时,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遗言让家人简单安葬他。下葬之日,高祖下诏带领太子及百官为他送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昔孔子积学成圣,犹狼狈当时,栖迟若此,汝效此道,复欲何求?
(2) 比见关东人与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公代为帝戚,不亦贵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承元者,成德军节度使承宗弟也。有沉谋。年十六,劝承宗亟引兵共讨叛贼李师道承宗少之,不用,然军中往往指目之。承宗死,未发丧,大将谋取帅它姓。参谋崔燧与诸校计,以祖母凉国夫人李命承元嗣。承元泣且拜,不受,诸将固请,承元曰:“上使中贵人监军,盍先请?”监军至,又如命,乃谢曰:“诸君不忘王氏以及孺子,苟有令,其从我乎?”众曰:“惟所命。”乃视事牙阖之偏,约左右不得称留后①,事一关参佐,密表请帅于朝。穆宗诏起居舍人柏耆宣慰。授承元检校工部尚书、义成军节度使。将往义成,北镇以两河故事胁诱,欲其留成德,承元不纳,诸将皆悔。耆至,士哭于军,承元令曰:“诸君不欲我去,意固善。虽然,格天子诏,我获罪奈何?前李师道有诏赦死,欲举族西,诸将止弗遣,他日乃共杀之。今君等幸置我,无与师道比。”乃遍拜诸将诸将语塞承元即出家赀尽赐之斩不从命者十辈军乃定于是谏议大夫郑覃宣慰赐其军钱百万缗赦囚徒问孤独废疾不能自存者粟帛有差。承元去镇,左右裒器币自随,承元使空褚毋留。入朝,昆弟拜刺史者四人,位于朝者四十人。祖母入见,帝命中宫礼赉异等。徙承元鄜坊丹延节度。

俄徙凤翔。凤翔右袤泾原,地平少岩险,吐蕃数入盗。承元据胜地为鄣,置守兵千,诏号临汧城。府郛左百贾州聚,异时为虏剽夺,至燎烽相警,承元版堞缭之,人乃告安。以劳封岐国公。太和初,祖母丧,诏曰:“武俊②当横流时,拯定奔溃,功在史官。今李不幸,赠恤宜加厚。”且给仪仗以葬。五年,徙节平卢、淄青。始,盐禁未尝行两河,承元请归有司,由是兖、郓诸镇皆奉法。承元资仁裕,所至爱利。卒,年三十三,赠司徒。

(节选自《新唐书·王承元传》)

(注)①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②武俊,王承元祖父,曾任成德军节度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遍拜诸将/诸将语塞/承元即出家/赀尽赐之/斩不从命者/十辈军乃定/于是谏议大夫郑覃宣慰/赐其军钱百万缗/赦囚徒/问孤独废疾不能自存者/粟帛有差/
B.乃遍拜诸将/诸将语塞/承元即出家赀尽赐之/斩不从命者十辈/军乃定/于是谏议大夫郑覃宣慰/赐其军钱百万缗/赦囚徒/问孤独废疾不能自存者/粟帛有差/
C.乃遍拜诸将/诸将语塞承元/即出家赀尽赐之/斩不从命者十辈/军乃定/于是谏议大夫郑覃宣慰/赐其军钱百万缗/赦囚徒/问孤独废疾/不能自存者粟帛有差/
D.乃遍拜诸将/诸将语塞承元/即出家/赀尽赐之/斩不从命者/十辈军乃定/于是谏议大夫郑覃宣慰/赐其军钱百万缗/赦囚徒/问孤独废疾/不能自存者粟帛有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有“帮助,辅佐;袒护,保护;近臣,随从”等意思。文中指随从。
B.昆弟,同伯仲,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或同辈的人。文中指兄和弟。
C.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亦泛指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承元少年老成,颇有远见。年轻时便力主讨伐逆贼,效忠朝廷,并且在兄长死后一直拒绝诸将的拥戴,直至朝廷任命后才接受。
B.王承元注重大局,处事果断。得到朝廷的异地任命后,部将不想让他离开,他非常理智,以李师道为鉴,坚决离开本军去上任。
C.王承元文武兼备,政绩卓著。在凤翔任职期间,修筑防御工事,派兵据守,有效阻止了吐蕃的扰乱,让当地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D.王承元宽厚仁惠,关爱百姓。所到之处能给百姓带来恩惠;两河之地没有实行私盐禁令,他请求使之得以实行,保障了百姓的生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劝承宗亟引兵共讨叛贼李师道,承宗少之,不用,然军中往往指目之。
⑵承元据胜地为鄣,置守兵千,诏号临汧城。
【小题5】王承元为什么不听诸将的挽留,离开成德前往义成上任?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这段文字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一曲洞箫,凄切婉转,隐喻了客人怅惘、失意的胸怀,也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C.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
D.在第4段中,作者为客人指出了一条通向快乐的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寄托。这段文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客人的悲观衬托苏轼的豁达。
【小题2】把文字划横线得到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