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译文:我想圣明的当朝是用孝道治理天下的。
B.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译文:恩宠如此优厚,我怎敢徘徊不前,而有非分的愿望呢。
C.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译文:乌鸟还有感情,我希望把祖母奉养到去世。
D.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我活着应当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报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1-01 09:44: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训练

祁奚荐贤

刘向

晋大夫祁奚老,晋君问曰:“孰可使?”祁奚对曰:“解狐可。”君曰:“非子之仇耶?”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祁奚对曰:“午也可。”君日:“非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君子谓祁奚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祁奚之谓也。外举不避仇雠,内举不亲戚,可谓至公矣。唯善,故能举其类。《诗》曰:“唯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选自《新序·杂事》)

(简注)

①祁奚:晋国贤者,大夫,后任中军尉。②比:偏爱。③党:偏私。④荡荡:宽广。

(阅读指要)

本文记述祁奚荐贤的故事。祁奚荐贤,出自一片公心,只考虑被荐者称职与否,而不管他与自己的关系如何。作者赞美了祁奚唯贤是举、不徇私情的美德。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孰可使(________) (2)晋遂解狐(________)
(3)非之子耶(________)    (4)内举不亲戚(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
A.晋大夫祁奚
B.君问可,非问
C.君子谓祁奚能举
D.立其子,不为
【小题3】照应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
【小题4】本文引用了《书》、《诗》中的语句,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祁奚之谓也。
(2)唯善,故能举其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国维,字玉笥,东阳人。天启二年进士,授番禺知县。崇祯元年,擢刑科给事中,劾罢副都御史杨所修、御史田景新,皆魏忠贤党也。已,陈时政言:“陛下求治太锐,综核太严。拙者局蹐①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之谊实薄此英察宜敛也臣同官还朝十日,旁措一词,遂蒙谴谪。不可稍加薄罚,示优容之度乎?此上下宜洽也。”然帝终不能尽听。京师地震,规弊政甚切,迁太常少卿。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其冬,流贼犯桐城,官军覆没。国维方壮年,一夕须发顿白。明年正月,贼攻潜山,知县赵士彦重伤卒,攻太湖,知县金应元、训导扈永宁被杀。国维至,解桐围,

遣守备朱士胤趋潜山,把总张其威趋太湖。十二月,诸城并全。携山民桀石以投贼,贼多死,乃越英山、霍山而遁。所属郡灾伤,国维辄为请命,筑太湖、繁昌二城,建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堤,浚镇江及江阴漕渠,并有成绩。十四年夏,颍州盗起,改兵部右侍郎兼督淮、徐、临、通四镇兵,护漕运。大盗李青山众数万,据梁山泺,遣其党分据韩庄等八闸,运道为梗。时周廷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延儒许言于朝,授以职,而青山竟截漕舟,大焚掠,迫临清。国维合所部兵击降之,献俘于朝,磔诸市。会开封陷,河北震动,条防河数策,常亦纳之。寻叙颍州讨贼功,加太子太保,荫锦衣佥事。吏部尚书徐石麒去位,众议归国维。马士英不用,用张捷,国维乃乞省亲归。十六年四月,清兵入畿辅,国维朝鲁王于台州,请其监国,总兵官方国安亦自金华至。马士英素善国安。匿其军中,欲入朝,国维骇其十大罪,乃不敢入。逾月,南都覆,鲁王不数日出降,国安等诸军乏饷溃,国维遂还守东阳。六月,知势不可支,作绝命词三章,赴水死,年五十有二。

(节选自《明史·张国维传》)

(注)①局蹐:小心谨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拙者局蹐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之谊实薄此/英察宜敛也/
B.拙者局蹐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之谊实薄/此英察宜敛也/
C.拙者局蹐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之谊实薄/此英察宜敛也/
D.拙者局蹐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之谊实薄此/英察宜敛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县,一种官名,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宋常派遣京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
B.巡抚在文中指的是一种官职名,又称抚台,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专职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因“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
C.省亲是一种回家乡看望父母或其他尊亲的礼俗,《红楼梦》中“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的“归省”也指这一礼俗。
D.漕运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一种运输方式,分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形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国维敢于直言进谏,他大胆弹勤罢免了魏忠贤的党羽,之后又指出皇帝在考核官吏方面存在的弊病,但皇帝最终并没有完全听取他的意见。
B.张国维心系百姓,当他管辖的郡遭遇灾害时,张国维立即替老百姓向朝廷请命,主持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做出了政绩。
C.张国维忠于职守,大盗李青山在水路上胡作非为、大肆焚掠,张国维联合军队将其部击溃,并把他交给朝廷处置。
D.张国维忠贞不屈,清兵入京后,他朝见鲁主并监理国家大事。当鲁王出降、各路军队溃败后,张国维自知势不可支,宁死不降。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马士英素善国安,匿其军中,欲入朝,国维劾其十大罪,乃不敢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阳城,字亢宗,北平人也。家贫不能得书,乃求为集贤写书吏,窃官书读之,昼夜不出房,经六年,乃无所不通。既而隐于中条山,远近慕其德行,多从之学。闾里相讼者,不诣官府,诣城请决。陕虢观察使李泌闻其名,荐为著作郎。德宗令长安县尉赍束帛而召之。寻迁谏议大夫。初,未至京,人皆曰:“阳城山人今为谏官,必能以死奉职”。人咸畏惮之。及至,诸谏官纷纭言事,细碎无不闻达,天子益厌苦之。而城与客日夜痛饮,人莫能窥其际,皆以虚名讥之。有造城所居,将问其所以者。城知其意,引之与坐,辄强以酒。客辞,城辄引自饮,客不能已,乃与城酬酢。客或时先醉仆席上,城或时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时德宗在位多不假宰相权而左右得以因缘用事于是裴延龄以奸佞相次进用诬谮时宰毁诋大臣陆贽等咸遭枉黜无敢救者城乃伏阁上疏,论延龄奸佞,贽无罪。德宗大怒,将加城罪。时顺宗在东宫,为城独开解之,城赖之获免。金吾将军张万福乃造城曰:“诸谏议能如此言事,天下安得不太平?”然德宗朝夕欲相延龄,城辄沮之,竟坐延龄事改国子司业。城既至国学,与诸生日笃。有薛约者,尝学于城,以言事得罪,徙连州。城与约饮酒诀别。德宗闻之,以城党罪人,出为道州刺史。太学生二百七十人诣阙乞留,吏遮止之,疏不得上。在道州,以家人法待吏人,不以薄书介意。赋税不登,观察使数加诮让,遣判官督其赋,至州,怪城不出迎,以问州吏,吏曰:“刺史闻判官来,以为有罪,自囚于狱,不敢出。”判官大惊,驰入谒城于狱,曰:“使君何罪!某奉命来候安否耳。”判官不自安,辞去。顺宗即位,诏征之,而城已卒,士君子惜之。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二·阳城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德宗在位/多不假宋相权/而左右得以因缘用事/于是裴延龄以奸佞进用/诬谮时宰/毁诋大臣/陆赞遭枉黜/无敢救者/
B.时德宗在位/多不假宋相/权而左右得以因缘用事/于是裴延龄以奸佞进用/诬谮时宰/毁诋大臣/陆赞遭枉黜/无敢救者/
C.时德宗在位/多不假宋相/权而左右得以因缘用事/于是裴延龄以奸佞/进用诬谮/时宰毁诋大臣/陆赞遭枉黜/无敢救者/
D.时德宗在位/多不假宋相权/而左右得以因缘用事/于是裴延龄以奸佞/进用诬谮/时宋毁诋大臣/陆赞遭枉黜/无敢救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束帛,古代用为聘问、馈赠的比较贵重的礼物。以束帛召见足见皇帝对阳城之器重。
B.东宫,中国古代宫殿之称,因方位得名,王子大多居住于此,故又以东宫借指王子。
C.诸生,古代经考试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如太学学习的生员,泛称诸生。
D.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如《陌上桑》“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脚踞”中的“使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城律己苦读,品德受人推崇。他于贫寒中经过六年刻苦学习,学问渊博;德行深受人们仰慕,从学者众多,甚至人们有官司也请求他裁决
B.阳城担任谏官,敢为陆贽鸣冤。他初为谏官时,日夜与客痛饮,不以国事为念;后为改变人们对他的印象,当陆贽蒙冤时,他挺身而出为其辩护。
C.阳城重情重义,和诸生感情深厚。学生薛约以言事获罪,被流放连州,阳城与其饮酒诀别,触怒德宗,被贬为道州刺史,太学生为他求情也于事无补。
D.阳城巧施妙法,应对督收赋税。他任道州刺史时,因征收赋税不力数次遭到上司责备;当上司派判官督收赋税时,他自囚于狱,使判官不安而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造城所居,将问其所以者。城知其意,引之与坐,辄强以酒。
(2)然德宗朝夕欲相延龄,城辄沮之,竟坐延龄事改国子司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滕元发,初名甫,字元发。以高鲁王讳,改字为名。召试,为集贤校理。神宗即位,召问治乱之道,神宗曰:“知君子小人之党乎?”曰:“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神宗以为名言。知课院。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为跋扈,神宗以问元发,元发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以为欺天陷人矣。”拜御史中丞。宰相以其子判鼓院,谏官谓不可。神宗曰:“鼓院传达而已,何与于事。”元发曰:“人有诉宰相,使其子达之,可乎?”神宗悟,为罢之。

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时城舍多记,更民惧压,皆幄寝茇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除田祖,修堤障,察贪残,督盗贼,北道遂安。知开封府。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仅所在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

王安石方立新法,天下讻讻,恐元发有言,神宗信之也,因事,出知郓州。历齐、邓二州,会妇党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改安州。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遂上章自讼,神宗览之侧然。

哲宗登位,知郓州。学生食不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元发曰:“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乃请以为学田,遂绝其讼。时淮南、京东饥元发惠流民且至,为疠疫。先度城外废营地,召谕富室,使出力为屋。元发威行西北,号称名帅。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以老力求淮南,知扬州,未至而卒, 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滕元发传》,有删改)

注妇党:妻子的亲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B.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C.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D.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对去世(在世的除外)的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为示尊敬,避免说出或写出而改用他字。
B.卿:文中是君主对大臣的称谓,古代还可以指对男子的敬称,也指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C.学田:我国旧时属于学校的田地。以地租作为祭祀、教师的薪俸和补助学生等的费用。
D.河东:文中指地区名,指山西西南部,或泛指山西全部。因本地区在黄河以东而得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元发富有才智,深得神宗信任。神宗向他求取治乱之道,他的回答得到神宗的肯定;他和神宗亲密无间,跟神宗议事,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B.滕元发处事公允,反对不正之风。有人指责宰相跋扈,滕元发不完全认同;宰相任命官员没有避嫌,谏官反对,皇帝没有接受,媵元发发表意见,皇帝醒悟。
C.滕元发刚直易折,遭受打击排挤。王安石担心滕元发对新法有看法,神宗相信了王安石,滕元发被贬;滕元发受妻子亲族牵连被排挤,流落外地将近十年。
D.滕元发体恤百姓,关心教育事业。有地方发生大地震,造成了破坏,他不顾个人安危,安抚百姓,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局面,他解决了多年积累的学校学田问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