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B.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0-23 10:02: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

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石亨、曹吉祥与有贞争权,并忌贤。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意,诉之帝,下二人狱。会有风雷变,得释,谪贤福建参政。未行,王翱奏贤可大用,遂留为吏部左侍郎。逾月,复尚书,直内阁如故。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当亨、吉祥用事,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

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初,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石亨谮贤曲护。帝渐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遇事必召问可否,或遣中官就问。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

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成化二年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文达。

(节选自《明史•李贤列传》,有删略)

注:①孛来:鞑靼东蒙古的领袖。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B.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C.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D.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举人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B.传国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宝”,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被历朝历代视为王朝正统的象征。
C.御史,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为皇帝耳目,故又称耳目官。
D.谥,谥号,指古代帝王、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味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本文中属于官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贤很有学识。乡试考了第一,又能考中进士,所写正本十策常伴皇帝身边,编写了《鉴古录》给皇帝作为参考。
B.李贤很受皇帝信任。无论是景泰年间,还是英宗复位以后,或者宪宗即位后,他都得到了始终如一的信任和重用。
C.李贤敢于进谏。在面对权臣石亨的意见时,坚持自己的看法,并最终让皇帝接受了自己的意见。
D.李贤富有同情心。山东发生饥荒时,他反对徐有贞的说法,坚决请求放赈;在长江南北水灾后,力主朝廷出台宽恤政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2)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3)石亨谮贤曲护。帝渐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廉耻

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节选)

【小题1】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文字断句。
罗 仲 素 曰 教 化 者 朝 廷 之 先 务 廉 耻 者 士 人 之 美 节 风 俗 者 天 下 之 大 事
【小题2】下列对“异哉,此人之教子也!”一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真是不同啊,这人教育自己的儿子!
B.这人这样教育自己儿子,真是奇怪啊!
C.怪异啊,这人教育儿子的一些做法!
D.此人教育儿子的方法,真是不同啊!
【小题3】文章第一段中提到了管仲、欧阳修和作者对廉耻的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三人的观点。
【小题4】简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温仲舒,字乘阳,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举进士,端拱初,拜右正言,三年,拜工部中。秋,彗星见,召对别殿,仲舒以为:“国家平太原以来,燕、代之交,城守年深,杀伤剽掠,彼此迭见。大河以北,农桑废业,户口减耗。凋弊之余,极力奉边,丁壮备徭,老弱供赋。遗庐坏堵,不亡即死。邪人媚上犹云乐输。加以兵卒践更,行者辛苦,居者怨旷。愿推恩宥,以绥民庶。”太宗嘉纳之,遂故河北。淳化二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四年,罢知秦州。先是,俗杂羌、戎,有两马家、朵藏、枭波等部,唐末以来,居于渭河之南,大洛、小洛门砦,多产良木,为其所据。岁调卒采伐给京师,必以赀假道于羌户。然不免攘夺,甚至杀掠,为平民患。仲舒至,部兵历按诸砦,谕其首以威信诸部献地内属。既而悉徒其部落于渭北,立堡砦以限之。民感其惠,为画像祠之。会有言仲舒生事者,上谓近臣曰:“仲舒尝总机密之职,在吾左右,当以绥怀为务古伊、洛之间,尚有羌、浑杂居,况此羌部内属,素居渭南,土著已久,一旦擅意斥逐,或至骚动,又烦吾关右之民。”乃命知凤翔薛惟吉与仲舒对易其任。连知兴元江陵二府加给事中会内侍蓝继宗使秦州还言得地甚利乃召仲舒拜户部侍寻参知政事二后为内地岁获巨木之利景德中,并州缺守,上以北门重镇须大臣镇抚,非张齐贤、温仲舒不可,令宰相谕旨,皆不愿往。未几,复知审官院。大中祥符中,进秩户部尚书三年,判昭文馆大学士,命下,卒,年六十七。赠左仆射,谥恭肃。仲舒敏于应务。少与吕蒙正契厚,又同登第仲舒黜废累年,蒙正居中书,极力援引,及被任用,反攻蒙正,士论薄之自为正言至贰枢密,皆与寇准同进,时人谓之“温寇”。

(节选自《宋史·温仲舒传》)

【小题1】下列对文言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连知兴元/江陵二府加给事中/会内侍蓝继宗使秦州/还言得地甚利/乃召仲舒/拜户部侍郎/寻参知政事/二砦后为内地/岁获巨木之利/
B.连知兴元/江陵二府/加给事中/会内侍蓝继宗使秦州/还言得地/甚利/乃召仲舒/拜户部侍郎/寻参知政事/二砦后为内地/岁获巨木之利/
C.连知兴元/江陵二府/加给事中/会内侍蓝继宗使秦州还/言得地甚利/乃召仲舒/拜户部侍郎/寻参知政事/二砦后为内地/岁获巨木之利/
D.连知兴元/江陵二府/加给事中会内侍/蓝继宗使秦州/还言得地甚利/乃召仲舒/拜户部侍郎/寻参知政事/二砦后为内地/岁获巨木之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古代帝王纪元所立名号。“太平兴国”是宋太宗所用年号,表示要成就一番新事业。
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太宗”是庙号,开国第二位君主多以此称呼。
C.户部是中国封建时代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军需等事务的官署,其长官为户部尚书。
D.谥是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例如“恭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仲舒正直敢言,切中时弊。他分析边境多年战争给农民生产、生活造成的祸患,指摘奸臣不实之说,劝谏皇上推恩安民,这些意见被采纳。
B.温仲舒善于治理,为民爱戴。他在秦州知州任上,采用多种手段来限制当地羌族各部落活动范围,人民感念他的恩德,为他画像来奉祀他。
C.温仲舒曾受重用,颇受信赖。他先后在工部、户部任职,还曾任中枢职务,为皇帝近臣;他曾经遭小人谗言攻击,但皇帝不为小人所惑。
D.温仲舒以怨报德,被人诟病。他被贬谪多年,后经与他交情深厚的吕蒙正引荐,才被重新任用;他没有感恩反倒攻击吕蒙正,被士人鄙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调卒采伐给京师,必以赀假道于羌户。
(2)仲舒至,部兵历按诸砦,谕其酋以威信,诸部献地内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陆象先器识沉邃,举制科高第,为扬州参军。时吉项与元方①同为吏部侍郎,项擢象先为洛阳尉,元方不肯当。项曰:“为官择人,岂以吏部子废至公邪?”卒以授。俄监察御史。初,太平公主②谋引崔湜为宰相,湜曰:“象先人望,宜干枢近,若不者,湜敢辞。”公主不得已为言之,遂并知政事。然其性恬静寡欲,议论高简,为时推向。湜尝曰:“陆公加于人一等。”公主既擅权,宰相争附之,象先未尝往谒。及谋逆,召宰相议,曰:“宁王长,不当废嫡立庶③。”象先曰:.“帝得立,何也?”公主曰:“帝有一时功,今失德,安可不废?”对曰:“立以功者,废必以罪。今不闻天子过失,安得废?”公主怒,更与窦怀贞等谋。公主卒诛死。时象先坐为公主所进,将同诛,玄宗遽召免之。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保护功,封兖国公。初,难作,睿宗④御承天楼,群臣稍集,帝麾曰:“助朕者留,不者去!”于是有投名自验者。事平,玄宗得所投名,诏象先收按,象先悉焚之。帝大怒,欲并加罪。顿首谢曰:“赴君之难,忠也。陛下方以德化天下,奈何杀行义之人?故臣违命,安反侧者。”帝寤善之时穷治公主党与象先密为申救保全甚众出为剑南按察使为政尚仁恕。司马韦抱真进谏曰:“公当峻扑罚以示威,不然,民慢且无畏。”答曰:“政在治之而已,必刑法以树威乎?”卒不从,而蜀化。累迁蒲州刺史。小吏有罪,诚遣之。大吏白争,以为可杖。象先曰:“人情大抵不相远,谓彼不晓吾言邪?必责者当以汝为始。”大吏惭而退。尝曰:“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第澄其源,何忧不简邪?”故所至民吏怀之。卒,年七十二,赠尚书左丞相,曰文贞。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

注①元方;陆象先的父亲。②太平公主:唐睿宗的妹妹,受其母武则天宠爱,权倾一时。713年因谋反被唐玄宗赐死,其党羽被处死的达数十人。③废嫡立庶:宁王是嫡长子,李隆基是庶子。④睿宗:此时已退位,他对太平公主的政变持支持态度。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内容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寤善之/时穷治公主党/与象先密为/申救保全甚众/出为剑南按察使/为政尚仁恕
B.帝寤善之/时穷治公主党与/象先密为申救/保全甚/众出/为剑南按察使/为政尚仁恕
C.帝寤善之/时穷治公主党与/象先密为申救/保全甚众/出为剑南按察使/为政尚仁恕
D.帝寤善之/时穷治公主党/与象先密为申救/保全甚/众出/为剑南按察使/为政尚仁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为唐朝官职。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六部的长官称为侍郎,正三品,副官为尚书。
B.迁,表示官职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左迁”是降职,“累迁”表示多次调动。
C.“谥”指谥号,谥号是我国古代,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表现,给他另起的称号。
D.“高第”这一说法与科举制度有关。明清时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其中殿试是由皇帝主试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象先声望卓著,深受人们推崇。太平公主想推荐崔湜为相,崔湜认为陆象先很有声望,如果他没有拜相,自己不敢为相,太平公主只得同时推荐陆象先为相。
B.陆象先为官正直,敢于发表己见。太平公主专权,陆象先不依附她;太平公主以立嫡长子为由想废掉唐玄宗,陆象先认为唐玄宗没有过错不应废除他的皇位。
C.陆象先为政宽仁,受到民吏爱戴。有人建议用严酷的刑罚树立威信,他没有接受;对犯了罪的小官吏也宽容以待。因而,陆象先所到之处百姓和官吏都怀念他。
D.陆象先很有胆略,暗中保护多人。唐玄宗得到对唐睿宗表忠心的名单,命陆象先搜捕,陆象先却将名单烧毁,并暗中保护了许多人,因此被贬为剑南按察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主卒诛死。时象先坐为公主所进,将同诛,玄宗遽召免之。
(2)小吏有罪,诚遣之。大吏白争,以为可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