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李周,字纯之,冯翊人。登进士第,调长安尉。岁饥,官为粥以食饿者,民坌集不可禁,县以属周,周设梐枑,间老少男女,无一乱者。转洪洞令。民有世绝而官录其产者,其族晚得遗券,周取以还之。郡吏咎周,周曰:“利民,所以利国也。”县之南有涧,支流溢入, 岁赋菑楗,调徒遏之,周始筑新堤,民不告病。通判施州。州介群獠,不习服牛之利,为辟田数千亩,选谪戍知田者,市牛使耕,军食赖以足。司马光将荐为御史,欲使来见,周曰:“司马公之贤,吾固愿见,但闻荐而往,所谓‘呈身御史’也。”卒不往。神宗诏近臣举士,孙固以周闻。神宗召对,谓曰:“知卿不游权门,识今执政乎?”对曰:“不识也。”“识司马光乎?”曰:“不识也。”访御边之术,曰:“四边,手足尔,若疲中国以勤远略,致百姓穷困,聚为盗贼,惧成腹心之忧。”神宗颔之,翼日,语固曰:“李周,朴忠之士也。朕且以为御史。”执政意其异己,请试以事。除提点京西刑狱。时方兴水利,或请酾湍河为六渠,以益钳卢陂③水,度用工八十万。周曰:“湍河原高委下,捍以堤,犹患决溢,若又导之,必致为害。”乃疏言:“渠成未可必,而费已不赀。盍姑凿其一而试之,倘可以足用,行之。”渠卒无功。明年,河溢,邓城几没,始思其议。竟以直道罢,判西京国子监。哲宗立,召为职方郎中。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弃兰州周曰陇右故为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今唃氏破灭,若弃之,必归夏人。彼以区区河南,百年为勍敌,苟益以河湟,是尽得吐蕃之地,非秦、蜀之利也。”遂不果弃。累迁至工部侍郎,旋以集贤院学士知邠州。卒,年八十。周自为小官,沉晦自匿,未尝私谒执政,有公事,公诣中书白之。薛向使三司,欲辟为属,及相见,卒不敢言,退而叹曰:“若人未易屈也。”以是不偶于世。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卷》)

(注)①梐枑(bì hù):用木条交叉制成的栅栏,置于官署前遮拦人马。②菑楗(zī jiàn):此处泛指抗洪用的柱桩、草石。③钳卢陂;地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弃兰州/周曰/陇右故为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
B.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弃兰州/周曰/陇右故为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
C.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弃兰州/周曰/陇右故为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
D.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弃兰州/周曰/陇右故为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御史:秦以后置御史大夫,是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
C.陇右: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名。约为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D.三司:不同朝代所指具体官职不同。宋代三司指二府三司制里的盐铁、度支、户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周善于理政,治下井然有序。任长安尉时,很快解决了施粥时灾民混乱的局面,筑新堤也得到百姓的支持。
B.李周熟悉边事,能够抓住关键。在论及边境防御时,建议皇帝先处理好内部问题,避免乱自内生,得到皇帝赞赏。
C.李周关心国事,积极进言。关于治理湍河的问题,他提出不同的意见,不主张疏导,事后发生水灾,大家才想起他的建议。
D.李周为人正直,从不趋炎附势。从不因私利或公事私下拜访官员。曾因直言被罢官,也因不易屈服,不被当世人认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有世绝而官录其产者,其族晚得遗券,周取以还之。
(2)渠成未可必,而费已不赀。盍姑凿其一而试之,倘可以足用,行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31 11:01: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耶律俨,字若思,析津人。本姓李氏。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城鸭子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徽使咸雍初,坐误奏事,出为榆州刺史。俄诏复旧职,迁汉人行宫都部署。六年,赐国姓,封韩国公,改南院枢密使。时枢臣乙辛等诬陷皇太子,诏仲禧偕乙辛鞫之,蔓引无辜,未尝雪正。乙辛荐仲禧可任,拜广德军节度使,复为南院枢密使,卒,谥钦惠。俨仪观秀整,好学,有诗名,登咸雍进士第。守着作佐郎,补中书省令史,以勤敏称。大康初,历都部署判官、将作少监。后两府奏事,论群臣优劣,唯称俨才俊。改少府少监,知大理正,赐紫。六年,迁大理少卿,奏谳详平。明年,升大理卿。丁父忧,夺服,同签部署司事。大安初,为景州刺史。绳胥徒,禁豪猾,抚老恤贫,未数月,善政流播,郡人刻石颂德。二年,改御史中丞,诏按上京滞狱,多所平反。同知宣徽院事,提点大理寺。六年冬,改山西路都转运使。刮剔垢弊,奏定课额,益州县俸给,事皆施行。寿隆初,授枢密直学士。以母忧去官,寻召复旧职。宋攻夏,李乾顺遣使求和解,帝命俨如宋平之,拜叁知政事。六年,驾幸鸳鸯泺,召至内殿,访以政事。帝晚年倦勤,用人不能自择,令各掷骰子,以采胜者官之。俨尝得胜采,上曰:“上相之征也!”迁知枢密院事,赐经邦佐运功臣,封越国公。修《皇朝实录》七十卷。帝大渐,俨与北院枢密使阿思同受顾命。乾统三年,徙封秦国。六年,封漆水郡王。天庆中,以疾,命乘小车入朝。疾甚,遣太医视之。薨,赠尚父,谥曰忠懿。

节选自《辽史·耶律俨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齿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宣微使事/四年/城鸭子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徽使
B.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城鸭子/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徽使
C.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城鸭子/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徽使
D.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城鸭子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徽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紫,唐宋三品以上官,公服为紫色,官位不及而有大功,也可赐紫,以示尊宠。
B.夺服,是中国古代礼俗,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也叫夺情。
C.顾命,是顾惜生命之意,耶律俨能被皇帝选为顾命大臣,说明他是才德俱佳之臣。
D.徙封,是指有爵位者,从原封地改封其他地区。从西汉初年到清末此类情况很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耶律俨勤敏有才,清明公正。两府在评判官员优劣时,唯独称赞他才能出众;后来升任大理少卿,上报对案件的处理意见十分公平。
B.耶律俨善治有方,宽严有别。他任景州刺史时,约束官府衙役,拘禁强横狡猾之人;抚恤老人和穷人,没过几月,美名传播开来。
C.耶律俨处事有能,办案有效。他在御史中丞任上,审查了上京的积压案件,平反了很多冤案,后担任同知宣徵院事,提点大理寺。
D.耶律俨深受器重,担当重任。他曾守孝未满就被朝廷召回,官复原职;又因为有文采而被皇帝称有上相的征兆,并被赐予要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仲禧偕乙辛鞫之,蔓引无辜,未尝雪正。
(2)刮剔垢弊,奏定课额,益州县俸给,事皆施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阐字大猷,永嘉人。幼力学,博涉经史,善属文。未冠,由舍选贡京师。登宣和六年进士第。迁秘书郎兼国史院检讨官。秦桧每荐台谏,必先谕以己意,尝谓阐曰:“秘书久次,欲以台中相处何如?”阐谢曰:“丞相见知,得老死秘书幸矣!”桧默然,竟罢。绍兴二十五年冬,帝躬揽万机,起阐提举两浙路市舶,升吏部员外郎。孝宗即位,阐权工部侍郎兼侍讲。金主亮死,葛王褒复求和,再议遣使。阐言:“宜严遣使之命,正敌国之礼,彼或不从,则有战尔。如是,则中国之威可以复振。”帝曰:“使者报聘,故事也,旧约不从,朕志定矣。”是冬,给札侍从、台谏条具时务,阐上十事皆剀切。当时应诏数十人惟阐与国子司业王十朋指陈时事斥权幸无所回隐明日召两人对内殿帝大加称赏赐酒及御书时进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工部例进官,阐辞。或曰:“公转一阶,则泽可以及子孙,奈何辞?”阐笑曰:“宝册非吾功也,吾能为子孙冒无功赏乎? ”隆兴元年,真拜工部侍郎。阐奏:“臣去冬乞守御两淮,陛下谓春首行之,夏秋当毕,今其时矣。”会督府请受萧琦降,诏问阐,阐请受其降。俄报王师收复灵壁县,阐虑大将李显忠、邵宏渊深入无援,奏请益兵殿后。已而王师果失利,众论归罪于战。阐曰:“陛下出师受降是也。诸将违节度且无援而败,当矫前失,安可遽沮锐气。”帝壮其言,益出御前器曱付诸军,手诏劳浚,军声复振。屡引疾乞骸骨,帝不忍其去。阐请益力,乃除显谟直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陛辞,其指时事尤谆切,帝眷益笃。居家逾月卒。
(节选自《宋史·张阐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应诏数十人/惟阐与国子司业王十朋指陈时事/斥权幸/无所回隐/明日/召两人对内殿/帝大加称赏/赐酒及御书/
B.当时应诏数十人/惟阐与国子司业王十朋指陈时事/斥权幸/无所回隐/明日/召两人对内殿/帝大加称赏/赐酒及御书/
C.当时应诏数十人/惟阐与/国子司业王十朋指陈时事/斥权幸/无所回隐/明日/召两人对内殿/帝大加称赏/赐酒及御书/
D.当时应诏数十人/惟阐与/国子司业王十朋指陈时事/斥权幸/无所回隐/明日召/两人对内殿/帝大加称赏/赐酒及御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冠,在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未冠指尚未成年。
B.进士第,封建时代实行科举取士,在朝廷组织的考试中中选的人称登进士第。
C.即位,古代指新的君王登上王位,一般是在原来的帝王去世后,也偶有特例。
D.陛辞,陛在古代常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辞指臣下临行前向君王告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阐为人正直,富有气节。秦桧每次推荐官员都要先告诉对方自己的用意,面对秦桧的拉拢示好,他委婉地用愿老死秘书作了回答。
B.张阐忠心为公,敢于直言。对于朝政,他积极发表意见,陈述时务,切合事理; 对于权贵,敢于批评指斥,毫不回避,得到皇帝赞赏。
C.张阐不恋权位,不计私利。朝廷按照规定要提升他的官职,他表示拒绝;对于可以惠及子孙的劝说,他表示不能为子孙冒领无功之赏。
D.张阐积极抗金,富有远略。他力主积极备战;他预见收复灵璧县战事的失利,并提出应对之策,对归罪于主战派的言论坚决驳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严遣使之命,正敌国之礼,彼或不从,则有战尔。
(2)帝壮其言,益出御前器甲付诸军,手诏劳浚,军声复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黄干字直卿,福州闵县人。干往见清江刘清之。清之奇之,曰:“子乃远器,时学非所以处子也。”因命受业朱熹。干家法严重,乃以白母,即日行。时大雪,既至而熹它出,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后遂以其子妻干。
宁宗即位,熹命干奉表,补将仕郎。丁母忧,学者从之讲学于墓庐甚众。熹病革,以深衣①及所著书授干,手书与诀曰:“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
江西提举常平赵希怿、知抚州高商老辟为临川令,岁旱,劝粜捕蝗极其力。改知新淦县,吏民习知临川之政,皆喜,不令而政行。
所至重庠序先教养其在汉阳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士,立周、程、游、朱四先生祠。以病乞祠,主管武夷冲祐
寻起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城成,会上元日张灯,士民扶老携幼,往来不绝。有老妪百岁,二子舆之,诸孙从,至府致谢。干礼之,命具酒炙,且劳以金帛。妪曰:“老妇之来,为一郡生灵谢耳,太守之赐非所冀也。”不受而去。后二年,金人破黄州沙窝诸关,淮东、西皆震,独安庆按堵如故。继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民德之,相谓曰:“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
后同僚忌之,干遂归里,弟子日盛,巴蜀、江、湖之士皆来,编礼著书,日不暇给,夜与之讲论经理,亹亹不倦,借邻寺以处之,朝夕往来,质疑请益如熹时。既没后数年,以门人请谥,又特赠朝奉郎,谥文肃。
(选自《宋史是·黄干传》)
(注)①深衣:指古代诸侯、士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这种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名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至/重庠序先教养/其在汉阳/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士
B.所至/重庠序先教养/其在汉阳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士
C.所至重庠序/先教养/其在汉阳/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士
D.所至重庠序/先教养/其在汉阳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庠序”,指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相当于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建议,在京都长安设立的太学。
B.“乞祠”,指大臣因故自请充任祠禄官。也称“请祠”。“祠”,指祠禄官。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或罢职者,常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
C.“观”,指道教的庙宇,也称“道观”。宫内、宫外皆可设道观。宋代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或因故自请者,会被朝廷安排在宫外的道观里享受其俸禄。
D.“上元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民间有人们携亲伴友“赏花灯”“猜灯谜”的习俗,故又称“灯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干在学术上师承朱说,致思刻苦。黄干禀告母亲后当天就出发去找朱熹。等待朱熹归来的两个月期间,他没脱过衣服。见到朱熹后,晚上抓紧时间地学习。
B.黄干为官期间颇有政绩,政声极佳。黄干任新淦县知县时,官吏百姓都知道他在临川县的政绩,非常高兴。这一年天旱,黄干劝勉百姓卖粮和捕捉蝗虫。
C.黄干兴办学校,以教养百姓为先务。在汉阳时,他依傍着郡邑治所后的凤栖山修造房屋,来给四方之士提供住所,修立周敦颐、程颐、游酢、朱熹的祠庙。
D.黄干一生讲经学义理,著书立说。黄干回乡里,巴蜀、江浙、荆湖之士都有来投他的,他孜孜不倦,借邻寺为弟子住地,质疑请教之风像朱熹在世时一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后遂以其子妻干。
(2)继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民德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端少敏悟好学,以补千牛备身。开宝八年,知成都府,赐金紫。为政清简,远人便之。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许王元僖尹开封,又为判官。王薨,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就鞠于府。端方决事,徐起候之,下堂,随问而答。拜参知政事。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日: “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后数日,罢蒙正而相端焉。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 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令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入日:“陛下今 日杀之,明日维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 ”端曰:“以臣之愚, 宜置于延州,使善荞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 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后继迁子竞纳款请命,端之力也。真宗立,每见辅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以名呼。尝召对便殿,访军国大事经久之制,端陈当世急务,皆有条理,真宗嘉纳。明年夏,被疾,卒,年六十六,谥正惠。端有器量,未尝以得丧介怀。李惟清改御史中丞,意端抑己,及蝙免朝谒,乃弹奏常参官疾告逾年受奉者,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端曰:“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

【小题1】下 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
B.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
C.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
D.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本指阴影,引申义是在封建时代子辈因为父辈有大功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金紫,秦汉时丞相等官的金印紫绶,唐宋贵官服金鱼袋及紫衣,简称“金紫”。
C.参知政事,官职名,意为参与管理政事,在宋代是常设之职,相当于副宰相。
D.纳款,本意是献上真诚的心意,在古代常用来指敌对的一方表示归顺、投降。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端善为政,成效显著。在成都做知府时,他清廉俭约,远人都感到非常方便;管理蔡州时,因为治理得好,被吏民上奏请求借留一任。
B.吕端能谦让,顾全大局。他担任宰相后,担心参知政事寇准内心不平,于是请求皇帝让他和自己共掌宰相事务,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矛盾。
C.吕端有才华,深受信任。有人说吕端糊涂,但宋太宗认为他大事不糊涂,仍然决定任他做相;宋真宗对他很尊敬,赞赏并采纳他的意见。
D.吕端有远略,虑事周全。宋太宗曾想杀死李继迁的母亲,吕端分析了这样做的弊端,制止了太宗,李继迁的儿子很快就因此投降了宋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薨,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就鞫于府。
(2)乃弹奏常参官疾告逾年受奉者,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完颜阿骨打,讳旻,世祖第二子也。幼时与群儿戏,力兼数辈,举止端重,世祖尤爱之。世祖与腊碚、麻产战于野鹊水,世祖被四创,疾困,坐太祖于膝,循其发而抚之,曰:“此儿长大,吾复何忧?”十岁,好弓矢。甫成童,即善射。一日,辽使坐府中,顾见太祖手持弓矢,使射群乌,连三发皆中。辽使矍然曰:“奇男子也!”太祖尝宴纥石烈部活离罕家,散步门外,南望高阜,使众射之,皆不能至。太祖一发过之,度所至逾三百二十步。宗室谩都诃最善射远,其不及者犹百步也。天德三年,立射碑以识焉。
康宗七年,岁不登,民多流莩,强者转而为盗。欢都等欲重其法为盗者皆杀之太祖曰以财杀人不可财者人所致也。遂减盗贼征偿法为征三倍。民间多逋负,卖妻子不能偿,康宗与官属会议,太祖在外庭以帛系杖端,麾其众,令曰:“今贫者不能自活,卖妻子以偿债。骨肉之爱,人心所同。自今三年勿征,过三年徐图之。”众皆听令,闻者感泣,自是远近归心焉。
辽使阿息保来,曰;“何以不告丧?“太祖曰:“有丧不能吊,而乃以为罪乎?”他日,阿息保复来,径骑至康宗殡所,阅赗马,欲取之。太祖怒,将杀之,宗雄谏而止。既而辽命久不至,辽主好畋猎,淫酗,怠于政事,四方奏事,往往不见省。
二年甲午六月,太祖至江西,辽使使来致袭节度之命。初,辽每岁遣使市名鹰海东青于海上,道出境内,使者贪纵,征索无艺,公私厌苦之。康宗尝以不遣阿疏为言,稍拒其使者。太祖嗣节度,亦遣蒲家奴往索阿疏,故常以此二者为言,终至于灭辽然后已。
将至辽界,先使宗干督士卒夷堑,既度遇勃海军攻我左翼七谋克,众少却,敌兵直犯中军,斜也出战,哲垤先驱,大祖曰:“战不可易也,”遺宗干止之。宗干驰出斜也前,控止哲垤马,斜也遂与俱还。敌人从之,耶律谢十坠马,辽人前救,太祖射教者毙。并相谢十中之。有骑突前,又射之,彻紮洞胸,谢十拔箭走,追射之,中其背,饮失之半,债而死,获所乘马,宗干与数骑陷辽军中,太祖救之,免宵战。或自傍射之,失拂于颡。太祖顾见射者,一失而毙。谓将士曰:“尽敌而止。”众从之,勇气自倍,敌大奔,相践死者十七八。
(注)①腊碚、麻产:活刺浑水诃邻乡纥石烈部人,曾侵掠野居女直,②活离罕:《金文·语》“活离罕,羔。”此为女真语中以动物名为姓的一例,③康宗:金康宗完颜乌雅束(1061年-1113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兄,④欢都(公元1051-1113),完颜部人,⑤赗:助人办丧事的财物,都勃极烈:金国官名,实际上是大首长,即金国首领,⑥债:仆倒。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时与群儿戏,力兼数辈     兼:同时抵挡
B.十岁,好弓矢,甫成童,即善射 甫:刚刚
C.岁不登,民多流享  登:粮食成熟
D.太相曰;“战不可易也。”   易:轻视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德三年,立射碑以识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B.今贫者不能自活,卖妻子以偿债/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C.太祖怒,将杀之,宗雄谏而止/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
D.世祖与腊碚,麻产战于野鹊水/冰水,水为之而寒于水
【小题3】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欢都等欲重/其法为盗者皆杀之/太祖曰/以财杀人不可/财者人所致也。
B.欢都等欲重其法/为盗者皆杀之/太祖曰/以财杀人/不可财者人所致也。
C.欢都等欲重/其法为盗者皆杀之/太祖曰/以财杀人不可/财者人所致也。
D.欢都等欲重其法/为盗者皆杀之/太祖曰/以财杀人/不可/财者/人所致也。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表现了完颜阿骨打勇武及惜民的一组是
A.幼时与群儿戏,力兼数辈/今贫者不能自活,卖妻子以偿债。
B.太祖射救者毙。并射谢十中之/以不遣阿疏为言,稍拒其使者。
C.太祖一发过之,度所至逾三百二十步/骨肉之爱,人心所同。自今三年勿征,过三年徐图之。
D.有丧不能吊,而乃以为罪乎?/遂减盗贼征偿法为征三倍。
【小题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完颜阿骨打曾经宴请纥石烈部的活离罕全家,在门外散步,往南望见一座高高的土山,众人射箭,都射不到山那里。
B.主修《金史》的元朝军事家、政治家脱脱曾评价完颜阿骨打:“非武元之英略,不足以开九帝之业,非大定之仁政,不足以固百年之基。”本文中对待盗贼及贫者的态度即是其仁政的证明。
C.辽国每年遣派使者在海上购买叫“海东青”的名鹰,来往均要路经境内,使者贪婪放纵,征收索要没有限度,公署或个人对他们的刁难十分厌恶。
D.在攻辽的战争中,完颜阿骨打表现勇猛彪悍,共射死三人,射伤一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语言鼓舞了士气,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