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长太息掩涕兮  又申揽茞
B.①怨灵修浩荡兮  鸷鸟不群兮
C.①屈心抑志兮  忍尤攘诟
D.①九死其犹未悔  体解吾犹未变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1-23 10:43: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之以弦歌,广之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①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而校之   缉: 收集整理
B.然后之以弦歌 申: 反复说明
C.有人之才   兼:超过
D.其蔽也     贼:偷窃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吾世庶矣乎 甘辛咸苦,皆性也
B.广之读书  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
C.傅说诏其君 非此谓也
D.况余人乎? 凡学不读书者,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
B.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C.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
D.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责怪了吗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小题5】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B.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C.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D.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小题6】文中“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管理百姓等方面的实践就是学习,为什么一定是读书才算学习呢?请概括孔子不同意子路这种说法的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辨奸论
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①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②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山巨源:山涛,字巨源,晋初人,喜好评论人物。②郭汾阳:郭子仪,封为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础:房柱下的基石
B.然不忮不求 忮:妒忌
C.言语不足以眩世 眩:炫耀
D.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丧:像死了亲人一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昔者山巨源见王衍 故述往事,思来者
B.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     相如闻,不肯与会
C.其祸岂可胜言哉 其皆出于此乎
D.鲜不为大奸慝 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将天象和人事进行比较,指出人事比天象更难掌握,并说明这是由“好恶”和“利害”影响而形成的。
B.第二段列举历史上山涛、郭子仪对王衍、卢杞的评论,说明山、郭二人的评论虽有一定道理,但也有疏漏。
C.第三、四段是作者重点论述的部分,极力刻画“今有人”的种种表现,一气呵成,笔锋犀利,论证严谨。
D.结尾段,作者提出两种可能的情况,对“今有人”持公允态度,与第三段的抨击形成鲜明对比,感叹世事可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2)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