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辨奸论
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①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②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山巨源:山涛,字巨源,晋初人,喜好评论人物。②郭汾阳:郭子仪,封为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础:房柱下的基石
B.然不忮不求 忮:妒忌
C.言语不足以眩世 眩:炫耀
D.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丧:像死了亲人一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昔者山巨源见王衍 故述往事,思来者
B.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     相如闻,不肯与会
C.其祸岂可胜言哉 其皆出于此乎
D.鲜不为大奸慝 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将天象和人事进行比较,指出人事比天象更难掌握,并说明这是由“好恶”和“利害”影响而形成的。
B.第二段列举历史上山涛、郭子仪对王衍、卢杞的评论,说明山、郭二人的评论虽有一定道理,但也有疏漏。
C.第三、四段是作者重点论述的部分,极力刻画“今有人”的种种表现,一气呵成,笔锋犀利,论证严谨。
D.结尾段,作者提出两种可能的情况,对“今有人”持公允态度,与第三段的抨击形成鲜明对比,感叹世事可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2)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1 11:0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也(规律)②赂秦耶(全都)
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灭亡)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 ③④⑤   B. ①②⑤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破灭道也  暴秦欲无厌
B. 赂秦力亏 秦兵又至矣
C. 不赂者赂者丧 秦攻取之外
D. 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秦之所大欲
【小题3】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 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 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 选段文字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善于说理,分为政论和史论,前者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后者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B.六国:指崤山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当时天下呈战国七雄的格局,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山东六国合纵以抗秦,因此经常合称六国。
C.苏洵:北宋文学家,有《嘉祐集》传世,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字明允,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古代男子普遍在十八岁成年时行冠礼并且取字。
D.嬴:是一个古老的姓,出自上古八姓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姓,文中以“嬴”借指秦国。同时“蠃”也可以特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创立者秦始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既紧扣题目,明确论题,又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B.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时,作者主要用到了事例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对韩,魏,楚三国贿赂秦国的弊端进行了具体论述。
C.针对燕赵两国的国君,作者有褒有贬,一方面赞扬他们能坚守正义,不贿赂秦国,珍视自己的土地;一方面又对燕太子使用行刺之计,赵国听信谗言错杀良将进行了批评。
D.本文借古讽今,通过评论六国灭亡的原因,讽谏北宋王朝应以六国为鉴,面对北方的威胁,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小题5】齐国,燕国,赵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不甚惜,举以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以人    予:送
B.此言之    得:得当
C.始祸焉    速:加速
D.牧以谗诛  洎:等到
【小题2】下列画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有尺寸之地  至丹以荆卿为计
B.赵尝五战于秦  齐人勿附于秦
C.子孙视之不甚惜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D.较秦之所得    诸侯之所亡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
B.作者引用“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增强了说服力。
C.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从而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
D.选文第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彭州圆觉禅院记
北宋 㣿洵
①人之居乎此也,其必有乐乎此也。居斯乐,不乐不居也。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为自欺且为欺天。
②盖君子耻食其食而无其功,耻服其服①而不知其事,故居而不乐,吾有吐食、脱服□逃天下之讥而已耳。天之畀我以形,而使我以心驭也。今日欲适秦,明日欲适越,天下谁我御?故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是其心且不能驭其形,而况能以驭他人૿?
③自唐以来,天下士大夫争以排释老为言,故其徒之欲求知于吾士大夫之间者,往往自叛其师以求其容于吾。而吾士大夫亦喜其来而接之以礼。灵师、文畅之徒,饮酒食肉以自绝于其教。呜呼!归尔父子,复尔室家,而后吾许尔以叛尔师。父子之不归,室家之不复,而师之叛,是不可以一日立于天下。《传》曰:“人臣无外交。”故季布之忠于楚也,虽不如萧、韩之先㿿,而比丁公之贰则为愈。②
④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圆㿿院大治。一日为予道其先师平润事,与其院之所以得名者,请予为记。予佳聪之不以叛其师悦予也,故为之记曰:
⑤彭州龙兴寺僧平润讲《圆㿿经》有奇,因以名院。院始弊不葺,润之来,始得隙地以作堂宇。凡更二僧,而至于保聪,聪又合其邻之僧屋若干于其院以成。是为记。
【注】①“食”、“服”:食,指俸禄;服,指官服。②“楚”:指项羽,季布是项羽部将,屡败刘邦,项羽败亡后被刘邦捉拿,但被刘邦赦免并任命官职,丁公在楚汉战争中曾抓住刘邦但私下把刘放了,后来楚败,丁公拜见刘邦以为会重用,刘邦却把他杀了并示众以警示背叛的人。
【小题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以B.之C.则D.乃
【小题2】对第①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应该随遇而安并听从自己内心的“乐”与“不乐”选择居所,但不应该随便搬迁。
B.“乐”与“不乐”在于内心而不在于居所,所以要怡情养心而不应该随便搬迁逃脱。
C.对居所“乐”与“去”的表现,反映出一个人名实表里是否统一和为政做人的态度。
D.对居所“乐”与“去”的表现,反映出“我”能否驾驭他人、天人是否和谐的表现。
【小题3】㣿洵愿意为保聪写“记”的根本原因是( )
A.保聪在京师就殷勤地求与㣿洵相识,㣿洵被他的诚恳感动。
B.保聪求与㣿洵相识相知而没有背叛其师,且光大其师事业。
C.士大夫们从唐开始就排斥僧道,㣿洵要表示与他们的不同。
D.宋朝已不ۿ唐朝那样排斥僧道,而且保聪又为圆觉院命名。
【小题4】分析第③段画线处论证方法的作用。
【小题5】从前三段看,本文作为“院记”与一般的院、亭、楼、台的“记”相比特点突出,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