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翻译以下两个句子.
(1)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2-04 07:50: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骆钟麟,字挺生,浙江临安人。顺治四年进士副榜,授安吉学正。十六年,陕西盩厔知县。为政先教化,春秋大会明伦堂,进诸生迪以仁义忠信之道。朔望诣里社讲演,访耆年有德、孝弟著闻者,见与钧礼,岁时劳以粟肉。立学社,择民间子弟授以小学、孝经。饬保伍,修社仓。莅狱明决,所案治即势豪居间莫能夺,人畏而爱之。县城去渭不十里,钟麟行河畔,知水势将南浸,议自览家寨迤东开复故道,众难之。康熙元年夏,大雨,渭南溢,且及城,斋沐临祷,自跪水中,幸雨止,水顿减,徒而北流者数里。兼摄兴平鄠两县,兴平豪右分为部党,前令不能治;廉得其状,收案以法,奏最。内迁北城兵马司指挥,复出为西安府同,知八年,擢江南常州知府。常州、县赋重,科条繁多,吏缘为奸。钟麟立法钩稽清逋,吏受成事而已。属邑岁例馈漕羡三千金,钟麟曰:“利若金,如吾民何?”峻却之。诸漕卒咸敛手奉法。初钟麟在盩厔以师礼数造李颙庐至是创延陵书院迎颙讲学率僚属及荐绅学士北面听问为学之要颙曰:“天下之治乱在人心,人心之邪正在学术。人心正,风俗移,治道毕矣。”钟麟书其言,终身诵之。已而江阴、靖江、无锡诸有司争礼致颙,颙为发明性善之旨,格物致知之说,士林蒸蒸向风,吏治亦和。九年,大水,发仓廪,劝富人出粟赈,民无荒亡。十年夏,大旱,葛衣草履,步祷不应,言知府不德累民,涕泣并下。寻,士民乞留,不可。既归,连遭父丧,以毁卒。郡人论贤有司知治体必首推钟麟。

(节选自《清史稿·骆钟麟传》)

(注)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省周至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钟麟在盩厔以师礼数造/李颙庐至是/创延陵书院/迎颙讲学/率僚属及荐绅学士北面/听问为学之要/
B.初/钟麟在盩厔以师礼数造李颙庐/至是创延陵书院/迎颙讲学/率僚属及荐绅学士北面听/问为学之要/
C.初/钟麟在盩厔以师礼数造/李颙庐至是/创延陵书院/迎颙讲学/率僚属及荐绅/学士北面/听问为学之要/
D.初/钟麟在盩厔以师礼数造李颙庐/至是创延陵书院/迎颙讲学/率僚属及荐绅/学士北面听/问为学之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调动三种情况。文中“迁陕西盩厔知县”的“迁”与《琵琶行》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的“迁”意思不相同。
B.孝弟即孝悌,指孝敬父母、关爱兄弟,是儒家倡导并恪守的传统伦理道德。
C.小学,古代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小学。汉代称汉字学,隋唐后为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总称。
D.丁忧:遭逢父或母的丧事。旧制,父或母死后,子女一般要守丧三年,其间一般也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骆钟麟重视教化,礼遇乡贤。担任盩厔知县时,他以仁义忠信教导诸生,走访乡里宜传教化;拜访德高望重的老者和以孝悌闻名的人,并以平等之礼相待。
B.骆钟麟施政惠民,为官清廉。常州州县赋税苛重,条目繁多,他订立法度,清查账目,使官吏们再不能作奸渔利;在他的垂范影响下,漕卒们都收手守法。
C.骆钟麟崇敬鸿儒,重视学术。在盩厔任上,他对当世大儒礼遇有加,并创办延陵书院,邀大儒讲学,在大儒的影响下,士林吏治为之改观。
D.骆钟麟关爱百姓,荒政得力。渭水泛滥,他跪水祈祷;常州水灾,他筹粮救济;大旱之际,他自责知府失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莅狱明决,所案治即势豪居间莫能夺,人畏而爱之。
(2)九年,大水,发仓廪,劝富人出粟赈,民无荒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方,河间人也。世贫贱,以材勇得幸于河间王颙(yóng司马颙),累迁兼振武将军。方在洛既久,兵士暴掠,发哀献皇女墓。军人喧喧,无复留意,议欲西迁,尚匿其迹,欲须天子出,因劫移都。乃请帝谒庙,帝不许。方遂悉引兵入殿迎帝,帝见兵至,避之于竹林中,军人引帝出,方于马上稽首曰:胡贼纵逸,宿卫单少,陛下今日幸臣垒,臣当捍御寇难,致死无二。于是军人便乱入宫门,争割流苏武帐而为马鞯。方奉帝至弘农,颙遣司马周弼报方,欲废太弟,方以为不可。帝至长安,以方为中领军、录尚书事,领京兆太守

时豫州刺史刘乔,称颍川太守刘舆迫胁范阳王虓(xiāo)距逆诏命,及东海王越等起兵于山东,颙乃遣方率步骑十万往讨之。方屯兵霸上,而刘乔为虓等所破。颙闻乔败,大惧,将罢兵,恐方不从,迟疑未决。

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颙参军毕垣,河间冠族,为方所侮,忿而说颙曰:张方久屯霸上,闻山东贼盛,盘桓不进,宜防其未萌。其亲信郅zhì辅具知其谋矣。而缪播等先亦构之,颙因使召辅,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垣曰:“王若问卿,但言尔尔。不然,必不免祸。”辅既入,颙问之曰:“张方反,卿知之乎? ”辅曰:“尔。”颙曰:“遣卿取之可乎? ”又曰:“尔。”颙于是使辅送书于方,因令杀之。辅既昵于方,持刀而入,守门者不疑,因火下发函,便斩方头。颙以辅为安定太守。

初,缪播等议斩方,送首与越(司马越),冀东军可罢。及闻方死,更争入关,颙颇恨之,又使人杀辅。

(节选自《晋书卷六十列传第三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
B.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
C.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
D.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首”是古代最隆重的一种跪拜礼,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稽首是指臣拜君,空首指国君回礼臣下,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B.“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称"谒庙"。“谒”是拜见、谒见,“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家庙、宗庙、太庙。
C.“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官职,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长官。
D.“檄”又称檄文,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后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文中是指“羽檄”,即遇有紧急军情,檄书插上标志加快传递的羽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方出身卑贱却很有才能。因为勇猛善战而为当时的河间王司马颙所器重,多次升任兼振武将军,后被任命为京兆太守。
B.张方做事非常有主见。他看到军士横行抢掠,就不想留在洛阳,打算要西迁,但仍然隐瞒着西去的意图,想等惠帝外出的机会,趁机劫持惠帝西去迁都于长安。
C.张方受奸人挑拨诬陷而被杀。张方曾欺辱毕垣,因此被他怀恨在心,毕垣暗中撺掇郅辅在司马颙面前承认张方谋反,最终被缪播等人杀害。
D.张方交友不慎轻信于人。张方与郅辅一向亲密无间,当司马颙派郅辅去杀张方时,张方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就被郅辅杀害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累迁兼振武将军。方在洛既久,兵士暴掠,发哀献皇女墓。
(2)送首与越,冀东军可罢。及闻方死,更争入关,颙颇恨之,又使人杀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泰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合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悻、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选自《李斯》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B.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C.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D.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论”有两体,一种为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日……”。第二种为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B.《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后删定为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C.荀卿:即荀子,名况,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世人尊称为“卿”。曾游学于齐,三次出任祭酒,后赴楚国为兰陵令,著书终老于楚。荀子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D.三代:文中的三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为了获得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恩宠,他完全舍弃了自己老师荀子的学说,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实施了商鞅的学说。
B.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不应为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之。
C.本文指出秦行暴政完全是君王自身的原因,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施行严峻的刑法,这直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D.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朝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作者则认为李斯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说学,李斯的做法只不过是追随时势罢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
(2)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邓肃,字志宏,南剑沙县人。少警敏能文,美风仪,善谈论。居父丧,哀毁逾礼。入太学,所与游皆天下名士。

钦宗嗣位,补承务郎,授鸿胪寺簿。金人犯阙,肃被命诣敌营,留五十日而还。张邦昌僭位,肃义不屈,奔赴南京,擢左正言。先是,朝廷赐金国帛一千万,肃在其营,密觇,均与将士之数,大约不过八万。至是为上言之,且言:“金人不足畏,但其信赏必罚,不假文字,故人各用命,朝廷则不然,有同时立功而功又相等者,或已转数官,或尚为布衣,轻重上下,只在吏手。赏既不明,谁肯自劝?欲望专立功赏一司,使凡立功者得以自陈。若功状已明而赏不行,或功同赏有轻重先后者,并置之法。”上从之。朝臣受伪命者众,肃请分三等定罪。上以肃在围城中,知其姓名,令具奏。肃具言之,上以为然。

耿南仲得祠禄归,其子延禧为郡守,肃劾:“南仲父子同恶,沮渡河之战,遏勤王之兵,今日割三镇,明日截两河。及陛下欲进援京城,又为南仲父子所沮。误国如此,乞正典刑。”南仲尝荐肃于钦宗,肃言之不恤,上嘉其直,赐五品服。范讷留守东京,不战而逃。肃言:“讷出师两河,望风先遁,今语人曰:‘留守之说有四,战、守、降、走而已。战无卒,守无粮,不降则走。’且汉得人杰,乃守关中,奔军之将,岂宜与此。”讷遂罢。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肃在谏垣,遇事感激,不三月凡抗二十疏,言皆切至,上多采纳。

会李纲罢,肃奏曰:“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不足以副圣意。惟陛下尝顾臣曰:‘李纲真以身徇国者。’今日罢之,而责词甚严,此臣所以有疑也。且两河百姓无所适从,纲措置不一月间,民兵稍集,今纲既去,两河之民将如何哉?伪楚之臣纷纷在朝,李纲先乞逐逆臣邦昌,然后叛党稍能正罪,今纲既去,叛臣将如何哉?叛臣在朝,政事乖矣,两河无兵,外夷骄矣。李纲于此,亦不可谓无一日之长。”执政怒,送肃吏部,罢归居家。绍兴二年,避寇福唐,以疾卒。

(节选自《宋史·邓肃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
B.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
C.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
D.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侍,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B.“祠禄制”是两宋特有的职官制度,起初是专门提供给高官的一种福利政策,相关官员无职但食俸禄。
C.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 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D.仕版,旧指记载官吏名籍的簿册,亦借指仕途或官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肃才华出众,在太学时结交的都是天下名士;邓肃坚贞不屈,张邦昌建立伪政权时,他身在敌营,不肯同流合污,奔赴南京。
B.邓肃遇事冷静,心思细致。被扣留金营的五十天,他借机了解敌情,认为金国赏罚分明。于是建议朝廷设立专门管理功赏的机构来规范赏罚制度,得到皇上许可。
C.邓肃忧国忧君。他指责范讷不战而逃,弹劾耿南仲父子误国;曾在三月之内上书二十多个奏章抗命,所进谏的都切中要害,皇上大多采纳。
D.邓肃正直敢言。李纲被罢兔时,邓肃含蓄地批评皇帝出尔反尔的行为,认为责罚过于严苛,而且免去其职务于时局不利,因此惹恼当政者,也被罢免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肃在其营,密觇,均与将士之数,大约不过八万。
②南仲尝荐肃于钦宗,肃言之不恤,上嘉其直,赐五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