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步步高升的人

(法)布洛克

我第一次见到波德纳夫是在服兵役的时候。当时我是中士,他是少尉。虽然他是官,我是兵,但我却不归他统管。在行军中他常和我攀谈,口口声声称我为“先生”,以表示出他并不把我当成一个真正的军人。

“我们所需要的,”他边向我走来边说,“不是一支挖泥掘土的军队,而是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我国人口太多,吃饭都成问题,再说将来也不会有战争了,德国皇帝是迷信和平的。”然后他便吹哨集合回营,因为他要乘10点52分的特别快车到巴黎去休假。

我第二次碰见波德纳夫是在发布战争动员令的第四天,这时他已升为中尉。他走过来把我拉到一旁:“杜邦先生,您来了,战争总算盼来了,我们早就做好准备工作了。我不是先知,可我想私下向您透露一句——不出半年,杜邦先生,您就会看到奇迹!”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我以中士的身份随团开赴前线了,而他却仍然留在后方。

我第三次遇见他,是在一个村口。我们正在仓皇撤退,他的样子十分狼狈。我特意装出一副很随便的样子同他说话。“喂,中尉,该不该转移呢?”“应该转移,”他说,眼睛里流露出惶恐不安的神情,“我们总算和这些匪徒拉开了一段距离。”他凑到我跟前说:“你知道吗?现在我已是团部运输队队长了。”这时突然传来命令:“停止撤退,准备反攻。”我想用话讽刺他一下,可是他早已无影无踪了。在这次反攻中,我因负伤在医院住了三个月,痊愈后被提升为少尉,归队后,在一个战壕里蹲了半个月。

当我们休整的时候,我第四次遇见了波德纳夫。他刚刚被提升为上尉,离开运输队去当连队指挥员,他看上去闷闷不乐。我俩走进一家小店,随便地喝了一点饮料。我离开了战壕,心情挺舒畅,但我又没法使他高兴起来。他问我隐蔽所是否坚固,然后举起酒杯,有气无力地和我碰了一下杯,说道:“有些人高谈进攻,简直是鬼迷心窍。”他说:“战争早点结束吧,我们都好重归故里。”

还没等休整完毕,他就升任少校了。一天晚上他来到前线,一头钻进一个牢固的隐蔽所里,就不出来了,只顾向连队索取有关工事、侦察情况之类的报表。

我第五次遇见他,是几个月以后的事了。那是在一次特别激烈的战斗之后,我们刚刚换防下来。融雪使大地变得十分泥泞,波德纳夫为了了解宿营地的情况,比别人提前走了两天。

经过七个小时的艰苦跋涉,士兵们才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些湿透了的小木屋,作为暂时栖息的场所。二月刺骨的寒风从板缝中钻进来。军官们住的地方比这也好不了多少。

波德纳夫从小屋里走出来,他那红色的裤子齐整地盖住了他的黑色油亮的皮鞋。他刚刚刮过胡子,从他屋内火炉的烟囱里冒出的浓烟在风中旋舞,他一见营地上混乱的情景,顿时举起拳头吼叫起来:

“罚长期劳役!值日官,罚长期劳役,听见了吗?”

他的话无人理睬,被风刮走了,他气得简直喊不出声来了。“这些猪猡,我要把他们禁闭十五天才解恨。”

在那列载着我回后方的火车上,我第六次遇见了波德纳夫。八天前,他率团刚一到达前沿阵地脑子就受了震动,被四个人抬着送了回来。全体兵士奋勇杀敌,光荣地完成了任务,波德纳夫因而获得了一枚荣誉勋章和一枚奖章。我发现他脸色红润,一副欢快的样子,他亲切地对我说:

“我可怜的杜邦,你不是指挥官,不能判断情况。前几天我同师长谈了一次话,凡尔登是一个陷阱,德国鬼子的有生力量将在那里被全歼。我亲爱的,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一个保密的情况:只有一件事让总司令很恼火,那就是我们的炮太多了。”到维希车站下车时,他愉快地和我握手告别。他要在那休养三个月。

然而他的兴趣在前线,就是在参谋部中工作也可以。两年半后,我又遇见了他,这已是我们的第七次见面了。这时他已是军部办事处的主任了,我是去办公事的。面对他那四道金线的袖章,左肩上的彩色绶带,以及胸前挂满的各种勋章,我的两道粗线袖章显得黯然无色。他手里拿着一张纸:

“我的好朋友,我真不明白,人们有什么必要停止战争呢?而且还同意和敌人停战。让他们得到喘气的机会,再卷土重来。更有甚者是,贝当竟然下达了开课的命令,想把我们都变成小学教师。”

“是这样,长官。团长派我来正是为了了解一下具体要求。友军英国人已组织了一些有益的活动。他们在训练修配工,培养电气工人,还开办了农业、法语、簿记等各种学习班,用高薪聘来了一些教师,并且在伦敦成立了一个大规模的职业介绍所,为在此地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介绍工作。”

他总算耐着性子听完了我的话,然后便滔滔不绝地讲起来:“好心的杜邦,这就是你无法根除的非军人的意识。说实在的,你从战争中什么也没有学到……”

(有删改)

【小题1】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2】波德纳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步步高升的人”作为小说的题目,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1 10:3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山 • 注视

(法)勒•克莱齐奥

①我想谈谈实在的美,谈谈人的眼睛,例如山,例如光。

②阳光下,它很大,它的石壁,它的褶皱,它的沟壑,它的覆盖着易碎的泥土的缓坡,它的雪崩似的滚滚尘埃。它岿然不动,独立于高空之中。它身上一切都是那么坚硬,那么真实。人们可以在它身上取一小块石头,带往很远的地方,或者扔进大海。人们可以在鼓荡的风中几天几夜地烧它,把它变成火山。人们可以在它的缝隙里放入炸药,按下起爆装置。然而爆炸之后,山依然如故。

③山是持久的,强大的,它的基石扎根在大地深处,随着人的远离,它始终赫然立于地平线上,继而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模糊。消失的是枯草、树、一座座房屋、道路、水泥场,剩下的只是轻淡的线,宛若空中膨胀的云,灰色和淡紫色的隆凸,胀满了空间。每天,每个早晨,都在同一个地方。它就是它,自由而强大,风从它身上吹过,侵蚀它的峭壁,沿着山谷,自北而南。

④没有什么比这孤独的山更持久,更真实。任何庙宇,任何建筑,任何人的居所。它们很想跟它一样,充当登天的板凳,向着隐藏的神祗们举起盛满祭品的托盘

⑤然而山就是一位女神,人们注视不断地被引向它。

⑥注视就是光,有生命的光,跳跃着奔向白色的山岩,热力深入岩石,令其微微地颤动。在不动的山的坡上,小树和松柏是灼热的,让空气中充满它们的气味,而寒冷的风从它们周围滑过。每天它们都在那儿,用它们的根抓住风化的泥土。云在谷底积聚,然后很快,随风而降,然后散开,化水为雨,灌林和大树的叶子分开了,人们听见山里发出一阵阵古怪的喘息声。

⑦光不断地从虚空的深处向山移动。重要的不是声音,重要的是人面对孤独的大山时,他所看见的,他所等待的。人们一无所知,一无所愿,不等待启示,也不等待变化。人在目光的一端,女神——山在另一端,它们不再孤独了,它们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领域,可以让美通过。

⑧遥远的美,人不能触摸。如夜空中的星辰,天上云层的堡垒的轨迹,或晨曦。然而它就该是这样,不可触及,比人看见的空间还要大,于是注视和它一样,不再是脚、翼和轮子所能及的了:那边,直到那边,它到达路的尽头,越过了有限世界的门槛,进入不可逾越的区域。它像一个国家那样大,广阔得要几年工夫才能到它的顶。它像一个行星那样大,从大地的深处直达天的最高处。它是那样地大,不可能有空虚、恐惧和死亡。

⑨在一座孤独的山中有很大的力量。有许多的时间,许多的空间,许多的实在的规律。在它的石头中有许多的思想。在它的坡上,灌木和松柏就像白色灰尘中的许多黑色的符号。它们像是汗毛,头发,眼眉。几只鸟叫着,在悬崖上空慢慢地盘旋。风在石罅中穿过,古怪地哼着歌儿,隐蔽的溪流发出很温柔的声响。一切都来自于它,空气、水、土、火。甚至云也生自于它,在很高的地方,在绝壁之间。它们冉冉如火山的烟气。

⑩有时山也是遥远的,灰蒙蒙的,被水包围着,人们只能看见它的臀部、腰肢、乳房和肩膀(一模选文时去掉了“臀部”、“乳房”,笔者坚决反对此类无谓的阉割)的柔和曲线,只能看见它的斜落进谷底的长发的波状线条。当晚霞中一切都消失的时候,山也远去了。它在拒绝中睡着,裹着沉寂和冷漠。女性的巨人,白色的女神,它突然厌倦了,闭上眼睛,不愿再让人看它。美是聋的、哑的、孤独地躲进它的蚊帐。谁敢靠近它?他将迷路,因为那已不再是坚硬的石头、牙齿状的绝壁、直立的悬崖了。那已不再是骄傲的生命的努力、德行和美的力量了。那是一种很单薄、很柔弱的命运,仿佛幻影,在沉睡的大地之上的半空中飘荡,也许是一句话,一段音乐,没有人能发现它。飞机在云的后面飞过,没有人看见。海天一色。太阳已远。于是目光模糊了,没有什么再发亮了。

⑪这一切过去了,到来了,散走了,周而复始。山是这样美,没有注视它就不存在;而注视若没有山就一直向前,如子弹穿过空气,在空中打着转儿,变小,什么也没有发现就消失了。名称、地点、词语、思想,有什么关系?我只想谈谈永恒的美,谈谈人的注视,谈谈在阳光中很高很高的一座山。

【小题1】第④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小题2】赏析第⑥段加点词“跳跃”的精妙之处。
【小题3】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
【小题4】纵观全文,第①段中山的“实在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5】对第⑩段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沉寂与冷漠是因为没有人的注视。
B.山只有在白天才会有美的力量与德行。
C.夜色笼罩下的山让人感觉遥远和迷失。
D.山的孤独是因为它拒绝了人们的靠近。
【小题6】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骑马

(法)莫泊桑

这家可怜的人是靠男主人的微薄薪水艰苦地度日的。自从结婚以来,他们已有两个孩子出世了,于是初期不太好的境遇,变成了一种委屈的、没有光彩的而且羞人的苦况了,变成了一种依然要装装门面的贵族人家的苦况了。

海克多尔·德·格力白林是个住在外省的贵族的子孙,在他父亲的庄园里长大,教育他的是个老年的教士。他们并不是有钱的,不过维持着种种外表苟且偷生而已。

随后在二十岁那一年,有人替他在海军部找了一个位置,名义是办事员,年俸是一千五百金法郎。他从此在这座礁石上搁浅了。世上原有许多没有趁早就预备在人生里苦斗的人,他们一直从云雾当中观看人生,自身不仅没有什么方法和应付力量,而且从小也没有得过机会去发展自身的特别才干,个别性能,一种可供斗争之用的坚定毅力,所以手里简直没有接到过一件武器或者一件工具,格力白林就是这样一个人。部里最初三年的工作,在他看来都是令人恐怖的。

但是在今年初春,有一件例外的工作由科长交给了这个职员。后来他就领到一笔三百法郎的特别奖金。

他带了这笔奖金回来向他的妻子说道:“亲爱的杭丽艾德,我们现在应当享受点儿,譬如同孩子们好好儿地玩一回。”

经过一番长久的讨论后,才决定大家同到近郊去吃午餐。

“说句实在话,”海克多尔高声喊起来,“反正就这么一次,我们去租一辆英国式的小马车,给你和孩子们以及女佣人坐,我呢,到马房里租一匹马来骑。这对于我一定是有益处的。”在以后的整个星期期间,他们谈话的内容都是这个定了计划的近郊游览。

每天傍晚从办公室回来,海克多尔总抱着他的大儿子骑在自己的腿上,并且使尽气力教他跳起来,一面向他说道:

“这就是下星期日,爸爸在散步时跑马的样子。”

于是这顽皮孩子整天骑在椅子上面,拖着在厅子里面兜圈子,一面高声喊道:

“这是爸爸骑马儿哪。”

到了预定的那一天,车子和马同时到了他的门外。他立刻下楼去检查自己的坐骑。他早已叫人在自己的裤脚管儿口上,缀了一副可以绊在鞋底上的皮条。这时候,他又扬起了昨天买的那根鞭子。

等到大家都好好地坐上了车子,他又去检查马身上的鞍辔。随后,他踏到了一只马镫上立起来,就跨到马身上坐了下来。这时候,那匹马开始驮着他乱跳了,几乎掀翻了它的骑士。

慌张的海克多尔极力稳住它,说道:“听话,慢点儿,朋友,慢点儿。”

随后,坐骑恢复了它的常态,骑士也挺起了他的腰杆儿,他问道: “大家都妥当了?” 全体齐声回答: “妥当了。” 于是他下了命令: “上路!”

坐车和骑马的人出发了。

所有的视线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他用英国人的骑马姿势叫马“大走”起来,同时,又过分地把自己的身子一起一落。他刚落在马鞍上,立刻如同要升到天空似的又向空中冲起。他时常俯着身子,像预备去扑马鬃,并且双眼向前直视,脸色发白,牙关紧闭。

他的妻子抱着一个孩子,女佣人抱着另外一个,她们不住地重复说道: “你们看爸爸呀,你们看爸爸呀。”

那两个孩子受了动作和快乐以及新鲜空气的刺激,都用很尖锐的声音叫起来。那匹马受了这阵声音的惊吓,结果那“大走”就变成“大颠”了。末了,骑士在极力勒住它的时候,他的帽子滚到了地上。于是赶车的只得跳下车来去拾,后来海克多尔接了帽子,就远远地向他的妻子说:“你别让孩子们乱嚷了吧,否则你会弄得我的马狂奔!”

他们在韦西奈特的树林子里的草地上,用那些装在盒子里的食品做午餐。 尽管赶车的照料着他们的马,但海克多尔不时还站起来去看他骑的那匹马是不是缺点儿什么,并且拍着它的脖子又给它吃了点儿面包,好些甜点心和一点儿糖。

他高声说道:“这匹马性子很烈。开始它固然掀了我几下子,但是你们也看见了,我很快就让它平静下来了;它承认了它的主人,现在它不会再乱跳了。”

他们按照预定的计划,绕道从香榭丽舍大街回家。

那条路面宽敞的大道上,车子多得像蚂蚁。海克多尔那匹马自从穿过了凯旋门,就陡然受到一种新的热劲儿的支配,撒开了大步,在路上那些车辆的缝儿里斜着穿过去,向自己的槽头直奔,尽管它的骑士用尽了方法让它安静,不过简直毫无用处。

一个身系围腰的老妇人,用一种安安稳稳的步子在街面上横穿过去,她刚好挡住了这个乘风而来的海克多尔的路。他没有力量勒住他的牲口,只得拼命地开始叫:

“喂!喂!那边!”

那个老妇人也许是一个聋子,因为她仍然太太平平继续赶她的路,直到撞着了那匹像火车头一般飞奔过来的牲口,她才滚到十步之外,裙子迎风飞舞,一连翻了三个跟斗。许多声音一齐嚷道:

“抓住他!”

张皇失措的海克多尔一面抓着马鬃,一面高声喊道: “救命!”

一股怕人的震动力量,使得他像一粒子弹似的从那匹马的耳朵上面滑了下来,并且倒在了一个刚刚扑到他跟前的警察的怀里。

到了区公安局,他报了自己的姓名,海克多尔·德·格力白林,海军部职员。随后,大家专心等受伤老妇人的消息。一个派去探听消息的巡警回来了,说她已经醒过来了,但是她说自己内脏异常疼痛。那是一个做粗工的女佣人,65岁,名叫西蒙大妈。

听到她没有死,海克多尔恢复了希望,并且答应负担她的治疗费用。随后,他连忙跑到那药房里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善用伏笔和照应,各个情节之间层层铺垫,使小说最后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B.海克多尔花三百法郎的特别奖金带家人出去郊游,这只是为了回味自己过去的贵族生活。
C.当马受到惊吓时,海克多尔让妻子禁止孩子们乱嚷,可见他是一个脾气暴躁,对妻儿缺乏耐心的人。
D.香榭丽舍大街上的“车子多得像蚂蚁”这一细节的描写为下文海克多尔“骑马闯祸”这一事件提供了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E.从小说的结局部分看来,如果没有被警察抓住,海克多尔是不会担负西蒙大妈的治疗费用的。
(2)小说第一段对于全篇来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小说中的海克多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以“骑马”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人兽大战
一尊二十四磅重的大炮滑脱了。它像一只怪兽,在中甲板上滚来滚去、左冲右突,使人无法捉摸,粉碎障碍物,把人当苍蝇似的压死。
所有的炮手都急急忙忙向楼梯奔去.一转眼,炮舱里都跑光了,有一个人一一船上的乘客,那个乡下老头,走到楼梯底,停了下来,用严峻的眼光望着,一动也不动,大炮继续进行破坏船的工作,沉船似乎不可避免了,大家都沉默起来。
突然,在这个没有人能够进去,只有那尊自由的大炮跳动的“竟技场”里,出现了一个手里拿着一根铁棍的汉子。他就是这次灾难的祸首,这尊大炮的主人,犯了疏忽的错误、造成这次事故的那个炮队队长。既然闯了祸,他想来补救,他一只手抓住一根起重铁棍,一只手拿着一条打着活结的舵索,从方宙眼跳进中甲板里。
场凶猛的斗争开始了。那汉子站在一个角落里,手里紧握着铁棍和带子,背靠在一根船骨上,两条小腿稳稳地站定,仿佛两根钢柱;他面容苍白、镇静、凄苦,像在甲板上生了根似的,等待着。他仿佛很希望它向他走过来。他开始像对他的狗一样跟它说话了。“过来。”他说。可是向他走过来就是从他的身上碾过,这么一来他就完了。怎样避免被碾死呢?这是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惊骇地注视着.没有一个人能够自由地呼吸,也许只有那个老头儿能够,他单独在中甲板里和这两个斗士在一起。
盲目的浪头在他们下面导演着这场战斗。炮手接受了这场可怕的搏斗而且走过来向大炮挑战的一刹那间,大海的颠簸偶然使大炮停止片刻,仿佛大炮惊呆了似的,“来呀!”汉子对它说
它突然向他扑过来。汉子躲过了。它继续向汉子冲过来。汉子又敏捷灵便地躲过了。可是他躲过的撞击都落在船身上,破坏了船。断掉的铁链还有一段留在炮身上,铁链的一端扣在炮架上,另一端不受什么束缚,绕着大炮疯狂地旋转,仿佛造成一阵可怕的风,使大炮的跳动显得更加猛烈。可是汉子继续搏斗,有时甚至是他向大炮进攻。他沿着船舷爬行,手里拿着铁棍和绳子,大炮仿佛很懂事,好像猜出他的诡计似的逃走了,伟大的汉子追赶它。
这种情形不能拖延很久。大炮仿佛突然自己对自己说:“够了!应该结束了!”它停了下来。大家都感觉到结局近了,暂停片刻的大炮突然向炮手冲过去。炮手闪到一边,让它走过,笑着向它叫喊:“再来!”大炮仿佛愤怒似的,把左船舷的一尊大炮撞坏;然后,好像被系住它的一条无形的投石带拋了出去,它转向右船舷朝汉子冲过来,汉子躲过了。
另外三尊大炮也被它撞翻倒了,然后,大炮转过来背着汉子,从船尾滚到船头,撞坏了船头木,就要在船头的板壁上撞开一条裂缝。汉子躲在楼梯脚,距离在旁观看的老头儿几步远。炮手拿着他的起重铁棍等着,大炮仿佛瞥见了他,根本不屑把身子转过来、就用一种劈斧似的速度向后倒退,朝汉子冲过来,被迫退到船舷上的汉子己经到了绝境.全体船员发出了一声呼喊。
可是直到现在一直站着不动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冲了出去,动作比这一切凶猛的搏斗更加迅速。他抓住一袋伪钞,冒着被压死的危险把这袋伪钞扔到大炮的车轮中间.这袋伪钞起了缓冲器的作用,炮手抓住这个机会,把铁棍插进大炮的一只后轮的轮辐中间,大炮停下来了。汉子浑身冒着汗撬翻了这只庞然大物,用尽气力窜过去,把舵索的活结套在这只怪物的胖子上。
斗争结東了、汉子胜利了。
炮手向那位乘客行礼。“先生,你救了我的性命。”
老头儿又恢复了他的不动声色的态度,没有回答。
(选自雨果《九三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将笔墨集中在一尊滑脱的大炮身上,突出这个没有生命的冰冷武器的威猛残忍,暗示出人们的渺小和无能为力,烘托出紧张恐惧的气氛。
B.炮兽的两次主动扑击都被“汉子躲过了”,这好像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斗争,然而人还是处于劣势,因为“他躲得过的撞击都落在船身上,破坏了船”。
C.作者川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描绘斗争场景中的炮兽,赋予其人的情感和智慧,它好像会因为“再来”的挑衅而愤怒,会主动出击,更会吊人胃口。
D.小说抓住炮兽与炮手之间严峻斗争的过程进行详细描写,除了热情赞美人物的英勇无畏之外,更重要的是向读者传递一种“人定胜天”的朴素思想。
【小题2】乡下老头有什么性格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交替使用“他”和“它”两个人称描写斗争,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二)
有一个星期天,她到极乐公园去走走,舒散一星期来的疲劳。这时候,她忽然看见一个妇人领着一个孩子在散步。原来就是佛来思节夫人,她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
路瓦栽夫人无限感慨。她要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得去。而且现在她把债都还清,她可以完全告诉她了。为什么不呢?
她走上前去。“你好,珍妮。”
那一个竟一点也不认识她了。一个平民妇人这样亲昵地叫她,她非常惊讶。她磕磕巴巴地说:
“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没有错。我是玛蒂尔德·路瓦栽。”
她的朋友叫了一声:
“啊!……我可怜的玛蒂尔德,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是的,多年不见面了,这些年来我忍受着许多苦楚,……而且都是因为你!……”
“因为我?……这是怎么讲的?”
“你一定记得你借给我的那挂项链吧,我戴了去参加教育部夜会的那挂。”
“记得。怎么样呢?”
“怎么样?我把它丢了。”
“哪儿的话!你已经还给我了。”
“我还给你的是另一挂,跟你那挂完全相同。你瞧,我们花了十年工夫,才付清它的代价。你知道,对于我们这样什么也没有的人,这可不是容易的啊!……不过事情到底了结了,我倒很高兴了。”
佛来思节夫人停下脚步,说:
“你是说你买了一挂钻石项链赔我吗?”
“对呀。你当时没有看出来?简直是一模一样的啊。”
于是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
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
“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小题1】对选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偶遇佛来思节夫人,玛蒂尔德勇敢地上前相认,是因为她要满怀信心地找佛来思节夫人清算使自己十年艰辛的旧账。
B.“十年”后的玛蒂尔德,已经由一个美丽动人、活泼高雅、富于幻想的姑娘,变成了顾不上梳妆打扮,粗壮耐劳、高声大气的妇人。这些变化使得她的昔日女友都认不出她来了。
C.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一句中“可怜”一词,表现了佛来思节夫人对玛蒂尔德的极端嘲讽。
D.听了玛蒂尔德十年艰辛赔项链的叙述,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这句话表达了佛来思节夫人对自己无意之中得到一挂真项链后的欣喜与感激之情。
【小题2】对佛来思节夫人说了“对呀。你当时没有看出来?简直是一模一样的啊”之后,为什么玛蒂尔德会带着天真得意的神情笑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年的艰苦生活结束,终于还清了债务,她心里感觉轻松极了。
B.十年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她变得吃苦耐劳,成为了生活的强者。
C.偿债的艰辛终于使她明白追求享乐、爱慕虚荣是自己不幸的原因。
D.赔偿的项链没有被佛来思节夫人认出,她维护了自己的信用和尊严。
【小题3】文章在结尾处才说出项链原来是赝品,“出乎意料”;但在情节安排上是合情合理的,“情理之中”。这是因为作者早已埋下伏笔,做出暗示。请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A.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爽快答应。如果项链是真的 ,她就可能不愿借出 ,即使碍于情面不得已而借出 ,也理应嘱咐妥善保管,这是蛛丝马迹之一。
B.玛蒂尔德在皇宫街一家铺子里,看见一挂钻石项链,恰好跟他们找的那一挂项链一样,标价四万法郎,说明原来那挂是假的。
C.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然“没有打开盒子看”,这说明那挂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首饰。
D.当玛蒂尔德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项链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