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学常识
【小题1】在唐代,产生了一种格律谨严的诗体,叫   ,从而与“古体诗”相区别。
【小题2】凭借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2-06-25 11:07: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学类文本阅读

乐园里的不速之客

泰戈尔

他从不踏踏实实地做事,却整日想入非非。他捏了几件小玩艺儿——有男人、女人、动物,那都是些上面点缀着花纹的泥制品。他也画画,虽然靠这些赚不了钱,但他仍乐此不疲。人们嘲笑他,有时他也发誓要抛弃那些奇想,可是每次都没有成功。

就像一些小男孩很少用功却能顺利通过考试一样,他虽然一生都无所作为,而死后天国的大门却向他大大敞开着。

正当天国里的判官挥毫之际,掌管人类命运的天国信使却阴差阳错地把那人发配进了劳动者的乐园。

在这个乐园里,应有尽有,但独无闲暇。

这儿的男人说:“天啊,我们没有片刻闲暇。”女人们也在说:“加把劲呀,时间正在飞逝。”他们见人必言:“时间珍贵无比”,“我们有干不完的活儿,我们得再加把劲!”如此这般,他们才感到骄傲和欢悦。

可这个新来乍到者,属于在人世间没做一丁点儿有用的事儿就度完了一生的人,却适应不了这劳动乐园里的生活规律。他漫不经心地徘徊在大街小巷,不时撞在那些忙碌的人们身上,即使躺在绿茸茸的草坪上,或湍急的小溪旁,也总让人感到碍手碍脚,被指责几句也是常有的事。

有个少女每天都要匆匆忙忙地去一个“无声”急流旁提水(在乐园里连急流也不会浪费它放声歌唱的精力)。她迈着急促的小步,好似娴熟的手指在吉他琴弦上自如地翻飞着;她的乌发也未曾梳理,那缕缕青丝总是好奇地从她前额上飘垂下来,瞅着她那双黑黝黝的大眼睛。

那游手好闲之人站在小溪旁,目睹此情此景,心中陡然升起无限怜悯和同情,一腔热血在胸中膨胀。

“啊——嘿!”少女关切地喊道,“您无活可干,是吗?”

这人叹道:“干活?我从不干活!”

少女糊涂了,又说:“如果您愿意的话,我想我可以给您一些活干。”

“‘无声’小溪的少女呀,我一直在等着从您那儿分点儿活儿。”

“那您喜欢什么样的活儿呢?”

“就把您的水罐给我一个吧,那个空的。”

“水罐?您想从小溪里提水吗?”

“不,我只是想在它上面画画。”

少女愕然:“画画,哼!我忙得很,而你却如此清闲!我走了!”她说着就离开了。

可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人又怎能对付得了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呢?他们每天都见面,每天他都对她说:“‘无声’小溪的少女呀,给我一个水罐吧,我要在上面画画。”

最后,少女妥协了。她给了他一个水罐,他便画了起来,画了一条又一条的线,涂了一层又一层的颜色。画完后,少女举起水罐,细细地瞅着,她的眼光渐渐迷惑了,皱着眉头问:“这些线条和色彩是什么呀?要表达什么呢?”

这人大笑起来:“什么也不是。一幅画本来就可以不意味什么,也不表达什么。”

少女提起水罐走了。回到家里,她把水罐拿在灯下,用研审的目光,从各个角度翻来覆去地品味那些图案。深夜,她又起床点燃了灯,再静静地细看那水罐。她终于平生第一次发现了什么也不是、也不表达什么的东西。

第二天,她又去小溪边提水,但已远非以前那样匆忙了。一种新的感觉从她心底萌发出来——一种什么也不是、也不为什么的感觉。

她一眼瞥见了画家,心里一紧:“您要我干什么?”

“只想给您干更多的事儿。”

“那您喜欢干什么?”

“给您的乌发扎条彩带。”

“为什么?”

“不为什么!”

发带扎好,鲜艳而耀人。劳动乐园里忙碌的少女现在也开始每天花很多时间用彩带来扎头发了。时光在流逝,许多工作不了了之。

乐园里的土地开始荒芜,勤快的人也学会了偷闲,他们把宝贵的时光耗在了诸如画画、雕塑之类的事上。长老们大为愕然,召开了一次会议,大家一致认为,这种事态在乐园中是史无前例的。

天国信使也匆匆而至,向长老们鞠着躬,道着歉:“我错带一人进了乐园,这都怪他。”

那人被叫来了。他一进来,长老们立刻就注意到了他的奇装异服,及其精致的画笔、画板,也立刻明白了这不是乐园中所需要的那种人。

酋长正言道:“这里不是你呆的地方,赶快离开!”

这人宽慰地舒了口气,拾掇好他的画笔及画板。就在他即将离去之际,那少女飞奔而来:“等等我,我和您一块儿走!”

长老们呆住了,在劳动乐园里,以前可是从未有过这等事呀——一件什么也不是、也不为什么的事。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这个乐园里,应有尽有”说明劳动乐园里的人们生活很富有,很幸福。
B.“发带扎好,鲜艳而耀人”,说明装扮可以使人变美。
C.“不速之客”整天无所事事地跟着忙碌的少女,是想引起少女的好感和注意。
D.“乐园里的土地开始荒芜”,意味着这里昔日勤劳的男女已开始变得懒惰。
【小题2】“不速之客”使“无声小溪的少女”的思想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请分条概括其变化过程。
【小题3】文中反复说“什么也不是、也不表达什么的东西”,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谈谈你的体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喀布尔人

泰戈尔

我5岁的女儿敏妮,就在我的书桌旁,用手轻轻地敲着自己的膝盖玩。忽然间敏妮跑到临街的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一个喀布尔人!”街上果然有一个喀布尔人,穿着宽大、脏兮兮的喀布尔族服装,背着一个口袋,手里拿着几盒葡萄干。

那个喀布尔人回过身来,抬头看。她看到这光景,却被吓住,赶紧躲起来。那小贩问道:“先生,那个小姑娘在哪儿呢?”我想到敏妮不应当有这种无谓的恐惧,就把她带出来。她站在我旁边,望着喀布尔人。他递给她一些干果和葡萄干,但是她没有动心,只是紧紧地抱住我。

没过几天,有一个早晨,我正要出门,出乎意料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儿喀布尔人有说有笑。她的小纱丽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她的客人送给她的礼物。

每年一月中旬,拉曼,这个喀布尔人,总要回国一趟,快动身的时候,他总是忙着挨家挨户去收欠款。今年,他却匀出时间来看敏妮。他若是早晨不能来,晚上总要来一趟。

在他决定动身的前几天,有一个街坊不承认欠了他一条围巾钱,在争吵之中,拉曼把他刺伤了,被判了几年刑。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拉曼被人忘却了。连我的快活的敏妮,也把她的老朋友忘了。她的生活里又有了新的朋友。

又是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嘈杂和忙乱。我正坐在书房里查看账目,有一个人进来了,恭敬地行过礼,站在我面前。原来是拉曼。起先我没认出他——他没有带口袋,没有了长头发,也失去了从前的那种生气。但是他微笑着,我又认出他来。

“你什么时候来的,拉曼?”我问他。

“昨天晚上,”他说,“我从监狱里放出来了。”

“这儿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着。你能不能过几天再来呢?”他立刻转身往外走,但是走到门口,他迟疑了一会儿说:“我可不可以看看那小人儿呢,先生,只一会儿工夫?”他相信敏妮还是像从前那个样子,他以为她会像往常那样向他跑来,叫着:“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他又想象他们会和往日一样在一起说笑。

我又说:“家里正在办喜事,今天你什么人也见不到。”

拉曼的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他不满意地看了我一会儿,说了声“再见”,就走出去了。我觉得有一点抱歉,正想叫住他,发现他已自动转身回来了。他走到我跟前,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杏仁、葡萄干来,送给小人儿。”我接过来,正要给他钱,但是他抓住我的手说:“您是很仁慈的,先生!永远记着我。但不要给我钱!在我家里,也有一个像她这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我女儿,就带点果子给您的孩子。我不是想赚钱的。”说到这里,他把手伸进他宽大的长袍里,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他很小心地打开这张纸,在我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了。纸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不是一张相片,也不是一幅画像。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平平地印在纸上。当他到加尔各答街上卖货的时候,女儿的这个印迹总刻在他的心上。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里。我忘了他是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作家——②但是,不对,我又哪儿比他强呢?他也是一个父亲啊。

在那遥远的山舍里的他的女儿的手印,使我想起了小敏妮。我立刻把敏妮从内室里叫出来,别人多方阻挠,我都不肯听。

我拿出一些钞票来,给了他,说:“回到你的家乡,到你自己的女儿那里去吧,拉曼,愿你们重逢的快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因为送了这份礼,在婚礼的排场上我必须节省一些。但是我觉得这婚宴格外有光彩,因为我想到,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久出不归的父亲和他的女儿重逢了。

(原文有删改)

(注)①喀布尔:阿富汗的一个城市。②加尔各答:印度的一个城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对喀布尔人的外貌描写很精彩,宽大的喀布尔族服饰很惹眼,背着口袋、拿着葡萄干也有极强的职业特征,这些引发了敏妮的喜爱之情。
B.喀布尔人是小商贩,因发现敏妮的长相与自家的女儿特别像,就很亲近敏妮,即使坐了多年牢,也没有忘记她,一出狱就忙着去探望。
C.“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开始不大理解喀布尔人对敏妮的疼爱,后来看到喀布尔人身上珍藏的远在家乡女儿的小手印后才明白他的做法。
D.小说结尾一段表明“我”对喀布尔人的情感的认同,把小说的主题“父爱”深化到对他人的关爱,这是一种超越时空、阶层的高层次父爱。
【小题2】请简要解释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含意和作用。
①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拉曼被人忘却了。
②但是,不对,我又哪儿比他强呢?他也是一个父亲啊。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评价喀布尔人拉曼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