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名著题(10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情节的叙述,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聂赫留朵夫希望延期审理玛丝洛娃的案子,拜访了枢密官。枢密官安慰他说,枢密院一定会查考案情的是非曲直。(《复活》)
B.玛丝洛娃被判去西伯利亚做苦工。为了替被诬告的玛丝洛娃伸冤,聂赫留朵夫四处奔走。上诉失败后,聂赫留朵夫决定陪她去西伯利亚,并再次向她求婚。但是,玛丝洛娃拒绝了他,决定与西蒙松结婚。(《复活》)
C.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便鼓起勇气当面向她忏悔,并表示愿意娶她以赎罪;玛丝洛娃宽恕了他,并请求他向法院疏通减刑。(《复活》)
D.玛丝洛娃的狱中好友费多霞刚结完婚就打算毒死丈夫可是在被保出狱、等候庭审期间,她爱上了丈夫,夫妻俩相亲相爱。虽然她丈夫用尽全力在法庭上设法替她开脱,但是由于公公婆婆的反对,她还是被判处监禁。(《复活》)
E.聂赫留朵夫在探访监狱时碰到了一群因为没有身份证而被捕的人。他们中有的只不过是身份证过期了。又因为他们省的监狱遭受了火灾,他们没法被遣送回去,因此就一直被关在牢里。对此,检察官和省政府相互推诿,谁也不愿意承担责任。(《复活》)
【小题2】阅读下面的《复活》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5分)
“他通宵没有睡觉。他像许许多多读福音书的人那样,读着读着,第一次忽然领会了以前读过多次却没有注意到的字句的含义。”
“他”是谁?(1分)请简述“他”的“复活”故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名著阅读 更新时间:2013-05-25 11:15: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
退刀记
新加坡希尼尔
干了多年的店员,遇到的怪事可真不少。就说前些时候吧。一位老妇人来到了柜台前,硬说要把东西退回。
“老太太,这把刀子你已经用了一个时期了,退不得的呀!”
  “可是——可是这种刀子太阴冷,用了令人厌恶心寒!”“哼哈,老太太,您看看,这类牌子与款式,市面上流行得很啊!”
“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以前被用来杀了不少人呢。”
“不可能吧?这是最新设计的。”“有,有,杀了人……”
“您看见了?”
“哦,这——倒没有,我若看见了,我也没命了。”
“那可别乱说,小心警察找你问话。”
“但,我老伴,还有幼弟全家是被杀过的!”“全家!真的?报警了没有?”
“没有!不可能的……凶手还歪曲了真相……”
“哦……”
我不知如何接下去才好。老妇人看到我态度坚硬,没有意思接纳她的退货,也就怅然离开了。
临走时,我想想,不可能吧!这么一把小刀子,杀不了这样多人的。我拉开喉咙问道:“老太太,是在哪儿发生的啊?”
“南京。”“什么?南京街?”
我蹲下,把那种款式的刀子从柜台里取出,研究了好一阵子,没什么特别的,只是刀锋较光亮了些吧!还有一排小小横行的字样:日本制造。
【小题1】概括小说的主旨,并结合文本说说其构思上的独到之处。(4分)
【小题2】日本侵华战争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我们应如何正确面对那一段历史?(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音

约翰·贝里(郭为、赵剑桥译)

不知是出于个人的爱好还是生计的必需,小个子提琴手鲁道夫总是独自驾小船在纳维亚漫游,在那些小小的海港城市里举办个人音乐会。有一年,鲁道夫跨海到了冰岛,沿着嶙峋的海岸,在一个个小城镇里做巡回演出。这是一块威严、冷峻的土地,可是这里的人民却从不忘却好客的规矩。鲁道夫的听众并不太多,就是在他演奏得格外出色的时候,他们也往往不动声色。从古时候起,这里的人们就把精力统统用在辛辛苦苦的劳作上了。有时当地学校的教师把他们召集起来,告诉他们理应知道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等等的名字。人们往往呆坐在那里,瞧着这位小个子琴师闹腾一番,最后表情庄严地返回家中。不过他们是付钱的。
一次,鲁道夫又驾起他的小船,从一个小城出发到另一个地方去。忽然东北方的天空变得昏暗吓人,一场暴风雨就要降临冰岛。这时他正绕着一个荒凉的海岬航行。他打开地图,发现最近的港口也要半天的航程才能到达。他开始忧心忡忡起来,但忽然发现离岸边不到一英里的地方有个小石岛,岛上有座灯塔。他吃力地把船靠上小岛。灯塔下面是峭壁,岩石中开辟了一段台阶,拾级而上,便可以到边上面的灯塔。在飞渡的乱云的背景下,有一个人站立在高高的崖顶上。
“欢迎您!”声音在峭壁间轰鸣着,给像要把小岛席卷而去的波涛增加了声势。
天很快就黑了下来。小岛的唯一的主人带着来客顺着螺旋型的楼梯爬上灯塔的三层,然后就忙着去做应付暴风雨的准备了。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看守灯塔。灯塔终年光华不灭,雄视着整个这一片海域,一丝不苟地向过往这片海域的船只传递着庄严的、无声的信息。
守灯人是个魁梧的老人,花白胡须垂在胸前。他的行动迟缓,笨重,不慌不忙,他在自己的独小的天地里,有条不紊地做着一切。他不大讲话,与其他那些构成他生活内容的因素海洋、暴风相比,他平和的内心却和那狂暴的外部世界形成对照。
简单的晚餐之后,两人对坐着,各自想着对方的存在灯塔在头顶上熠熠闪光,咆哮的风浪一下一下重重地撞击着灯塔的墙壁。老人坦然地坐在那里,沉思着什么,一双劳动的大手放在张开的两腿上。
鲁道夫觉得,守灯老人一定也能真切地感受到窗外那撞击着灯塔的惊涛骇浪,但他对这太熟悉了,好像什么也没发生。尽管老人表面上对客人彬彬有礼但实际上已经把鲁道夫神不知鬼不觉地变成了他的世界的一部分。
鲁道夫慢慢从老人嘴里得知了一点点他的身世。八十三年前他就在这座灯塔上出生,当时他的父亲也是守灯人。教他读《圣经》的母亲是他所认识的唯一的女人。他每天读《圣经》,再没有其他书可看。当音乐家的鲁道夫也没多少时间读书,但他毕竟一直生活在城市里。他弯下腰,从琴盒里取出他那把心爱的提琴。
“您拿那家伙干什么用?”老人问。
起初鲁道夫以为主人在开玩笑,但看到对方泰然的表情,他才知道并非如此。
老人甚至丝毫没有表现出对乐器的好奇,而只有对他,包括他的那件“家什”在内的整个人的兴趣。在平时,鲁道夫决不相信有人居然不知提琴是何物而现在他不想笑。他只感到世界太大、太深不可测,而自己太渺小,能力太有限。
“我用它来…音乐。”他结结巴巴地低声说。
“音乐?”老人缓缓地说,“噢,听说过,可是没见过。”
“音乐不是看的,是听的。”
“啊,对了。”老人同意道,话音里不无谦卑。这也是造物的一部分,世上所有事物都有各自的神奇之处。老人的灰眼睛睁得大大的,注视着这位瘦小的提琴手使他感受到了一个人所具有的全部存在价值。
风雨,灯塔和老人突然使鲁道夫兴奋起来,使他内心充满了怜爱之情,赋与他一个比他自身大无穷倍的广阔空间。他想为老人创造出一个烈火与繁星的杰作。他站起身,扬起琴弓,在涛声的伴奏下,演奏起来——贝多芬的克鲁采尔奏鸣曲。
分分秒秒在琴弦上流淌,一瞬间等于创造那个烈火与繁星的世界的数日;腾腾喷向天空的生命之火,缓缓注入心域的万物之泉;惊雷的呐喊,软风的抚慰;情感搏斗的波峰浪谷、世界的大同、人类崇高精神光辉下的灿烂谐音…鲁道夫从未演奏得如此炉火纯青,从未得到过这般不同凡响的伴奏。海浪和暴风用巨大的手指敲击着塔楼,熠熠的灯塔自信地持续着一明一暗的循环。最后一声音响消失了,鲁道夫把头垂在胸前,大口地喘着气。大海在小岛周围翻腾着,咆哮着,像鼎沸的人声,在给他喝彩。
老人自始至终都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宽大、粗糙的手放在大腿上,低着头,使劲地听着。曲终许久,他依然静静地坐着。然后他仰起脸,平静地、显得很有鉴赏力地抬起手,点点头。
“对,一点不假。”他说道。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了鲁道夫在一个个小城镇里做巡回演出,为后文鲁道夫得遇守灯老人做了铺垫。
B.小说中描写的冰岛小城镇里的听众并不倾心音乐,这与下文鲁道夫偶遇知音形成对比。
C.守灯老人对鲁道夫的乐器没有表现出丝毫好奇之心,这是他长期守望灯塔以致麻木。
D.小说以“知音”为标题,意蕴丰厚;以鲁道夫的见闻串联情节,内容更加紧凑而真实。
【小题2】文中守灯老人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老人说“对,一点不假”,这与前文老人对这段乐曲的全然不知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记者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
美大卫·马纳尼斯
本报讯 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昨天宣布取消《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的获奖资格。这个决定,是在该记者承认她的获奖作品纯属捏造后宣布的。
库克的报道《吉米的世界》,讲的是哥伦比亚特区一个八岁男孩吸食海洛因成了瘾。这篇报道据说是通过采访吉米本人、他母亲及其同伴写成的。现在库克承认,她从未采访过其中任何一个人,而是根据华盛顿社会工作者和其他提供的关于吸毒者的材料编造了这篇报道。
在她承认编造假报道后,有人揭发她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是编造的。库克曾说过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瓦萨学院,并在托莱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昨天,库克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像珍妮特·库克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居然编造假报道,这实在是一幕悲剧,”《华盛顿邮报》主编本杰明·布莱德里说,“对报纸来说,信誉是最宝贵的,而报纸的信誉完全取决于记者的道德品质。记者的品行不端,会造成严重后果。目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向读者交代清楚事实真相,向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道歉,并立即设法完成恢复报纸信誉这一极为艰巨的任务。”
负责普利策奖评奖工作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院长奥斯卡·艾里奥特昨天下午说,委员会经电话投票决定撤销库克受奖的资格,由候补受奖人领奖。艾里奥特说:“我很伤心,这位优秀女记者的锦绣前程就这样毫无必要地给毁掉了。”
二十六岁的库克昨天发表声明说:“这篇报道严重歪曲了事实,对此,我追悔莫及。我谨向我的报社、我的职业、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致歉。”
库克的报道是1980年9月28日发表的。报道发表之前,库克对主编说,她得对吉米及其母亲负责,因为她曾答应不透露这母子俩的真实姓名。库克还说,吉米母亲的男朋友威胁说,假如有关方面或警察找到了吉米,他就要记者的命。库克的报道发表后,立刻就在该城引起了强烈反应。马里昂·巴里市长和警察局长B.杰弗逊立即组织了一个小组,设法找到吉米以便给他治疗。但这项工作毫无结果。巴里表示,有可能根本不存在一个叫“吉米”的孩子。
《华盛顿邮报》还了解到,星期二午后库克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有失实之处。原来,瓦萨学院的官员前来拜访布莱德里,指出库克只在那里上过一年级。同时,美联社也派人来反映:库克在托莱多大学只获得过学士学位。了解以上情况后,布莱德里、经营主编和都市版主编立即同库克进行了一系列谈话,她由矢口否认到后来终于逐项承认了自传中的编造。库克的交代,使主编们进而怀疑使她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是否属实和吉米是否确有其人。
后来,库克同城市版主编一道驱车前往华盛顿东南区某处,据库克说吉米就住在那里,但她却找不到他的住所。《华盛顿邮报》的几位编辑同时查阅了库克报道这件事时的采访笔记,并审听了几卷当时的采访录音带,随后确定,《吉米的世界》一文是库克仅仅根据她得到的某些真人真事拼凑起来的。
星期三凌晨,库克承认吉米根本不存在,报道是她根据几个年轻吸毒者的真实故事编造的。
《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唐纳德·格拉汉姆昨天说:“本报同仁均认为,首要的义务是尽力查明我们为什么刊登了这篇假报道。”在谈到库克时,他说:“本报许多同仁一直同她的亲属保持联系,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她。”
(选自《新闻阅读与写作》,有删节)
(注) ①《华盛顿邮报》1981年4月16日(星期四)。普利策奖:以美国著名报人J.普利策的遗赠为基金设立的奖项,新闻奖每年一次授予有优异成就的美国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②1981年4月15日。③1981年4月14日。
【小题1】(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这则新闻的导语用简明的语言叙述并突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涵盖了新闻六要素中“人物”“时间”“经过”“原因”和“结果”五个要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B.文中回顾了揭露珍妮特•库克炮制虚假报道的过程,表现出《华盛顿邮报》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的职业精神。
C.本文把揭露珍妮特•库克炮制虚假报道的过程作为重点报道,意在表明要坚守新闻真实性和公开性原则的鲜明立场,也体现了新闻媒介教育大众的功能。
D.通过珍妮特•库克造假“吉米”以及编造自传,可以知道其人品不符合记者的道德操守,也表明了其想获得普利策奖的迫切心情。
【小题2】(小题2)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昨天”这个词多次出现在这篇报道的文字中,这样做不仅突出了报道的时效性,也表明了发布本报道的急迫性。
B.文中先后引用了《华盛顿邮报》主编、普利策奖评奖工作负责人和库克本人的话,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
C.《华盛顿邮报》几位编辑查阅库克的采访笔记和审听其采访录音带后认为,库克的报道虽属拼凑但有一定真实性。
D.从全文看,披露库克编造自传事件,不仅是要表明库克造假的错上加错,更在于表明对库克错上加错的深恶痛绝。
E. 文中不厌其烦地列出了发现和处理库克造假丑闻的有关人物,是在表明人们对待这一事件的严肃态度、重视程度以及人们具有勇于负责的精神和具有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坚定立场。
【小题3】(小题3)《纽约时报》说:“当一份报纸说谎的时候,它就毒化了我们生存的社会。”请就你对“媒体形象”和“记者品格”两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她说我是天使

(美国)米基·伯姆布雷克

曾经有一个时期,我觉得每个人都在利用我。我觉得我决定善意对待的所有人都越过了界限,因此,即使我帮助了别人,我也一点不觉得快乐,反而有一种被迫应付的感觉。而且,我的心里还有两个矛盾的思想在交战。一个是,我不知道自己只是因为知道好人应该做好事才去做好事的,还是真的以助人为乐;另一个是,如果我做了好事却又并不真正觉得快乐,那么我做的好事还有意义吗?我的这种不良心态会不会把我所做的好事抵消呢?

在我们的邻区,住着一些贫穷的孩子,他们与他们的祖母住在一起。为了帮助他们,我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和很多金钱,但这反而增加了他们的祖母对我的依赖,好像应该对那些孩子负责任的人是我而不是她似的。这使我觉得很愤慨。快到圣诞节的时候,有一天,我接到他们的祖母的一个电话。她竟然向我提出了一个出乎我意料的、我认为是极为过分的要求。她告诉我她认识的某个女孩在圣诞节的时候什么也没有,问我能不能为她买点东西。

这个要求虽然使我愤愤不平,但也使我焦虑不安。我得承认,给我这样一个晚辈打这么一个电话并要求我帮助某个我根本不认识的人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但也正是由于她的这份难能可贵的勇气,才使我无法对此事置之不理。

“难道我为她的孩子们做的事还不够多吗?她还要求我帮助别人?就像我们很有钱似的。”我在心里抱怨着。

几天后,当我正在商场里购物的时候,我看见一个装着两个洋娃娃的礼盒。那两个洋娃娃,一个是黑头发的,一个是浅黄色头发的。我想到了那个小女孩。于是,我把它买下来了,但我并不觉得高兴,因为我觉得那就像是一个15美元的交易似的。我一边嘀嘀咕咕地发着牢骚,一边把它扔进我的购物车里。回到家,我用包装纸把它包了起来。在圣诞节到来之前,我把它交给了那位祖母,以后就再也没有听到过下文,我怀疑那个女孩根本就没有得到过它,或者那位祖母说那是她送给那个女孩的。

我这样猜测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由于不许见我的祖母,祖母只能把她为我们购买的圣诞礼物交给我们的外祖母,然后再由她转交给我们。但是,我的外祖母总是更换掉标签,并告诉我们那是她自己买给我们的礼物。直到成年之后,我才意外地发现,原来我童年时最喜爱的洋娃娃是我的祖母而非外祖母送给我的。不过,好吧,我想,随它去吧。我才懒得去追究呢。

大约过了一年半之后,有一天,我带我的小狗出去散步,看见一个七岁左右的小女孩正在一所院子里玩耍。

当她看见我时,她喊道,“我以前看见过那条狗!”我告诉她我们就住在街道拐角处,我带它出来散步的时候,有时候会经过这里。她走过来,弯下腰,在狗的身上拍了拍。我突然想到,她也许认识住在邻区的那些我认识的孩子。他们不止一次地告诉过我他们有一个名叫琼的朋友住在我们这个街区。我问小女孩她是否叫做琼。“不,那是我祖母的名字。”她回答。

听到她的回答,我的心里微微一动。

我问她是否认识亚伦、尼克和梅勒妮,她说认识。我开始觉得好奇起来。我想知道她是否可能是我为之买玩具的那个我不认识的小女孩。于是,我问她:“前年的圣诞节,你得到过一个装着一对洋娃娃的圣诞礼盒吗?”

“噢。是的,浅黄色头发的名叫鲁丝,黑色头发的名叫黛比。它们现在正在屋里睡觉呢。”她回答。

“那是你那一年得到的惟一礼物吗?”我问。

“我想我还得到了一些其他礼物,不过,我不记得了。”她说。

“那两个洋娃娃是谁给你的?”我问。

“亚伦的祖母。”她回答。

啊哈!果然不出我所料……那位祖母把所有的荣誉都据为已有了。为了进一步证实我的猜测是正确的,我又继续问道,“她说它们是从哪里来的了吗?”

小女孩骄傲地回答道,“她说是一位天使送给我的。”

霎时,我觉得喉咙被一个硬块堵住了。

(选自《中国学生成长读本》。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不厌其详地描写“我也一点不觉得快乐”的心理,并非闲笔,一方面丰富了文章内容,一方面又能引出下文,颇具匠心。
B.小说善于用细节来描写人物,如买礼物时,我“嘀嘀咕咕地发着牢骚”,“扔”礼物,“包”礼物,细腻刻画了“我”看似抱怨实则愿意帮助别人的形象。
C.小说中的“天使”,既指经常帮助他人肯做好事的“我”,也暗指富有善良美德而又善于教育孩子的“亚伦的祖母”,两者交织,生动感人。
D.小说欲扬先抑、小中见大,用浅显的故事揭示了帮助别人能让自己快乐的主题。
【小题2】简要分析小说中插叙自己外祖母送礼物这一情节的作用。
【小题3】试分析结尾句“霎时,我觉得喉咙被一个硬块堵住了。”包含了哪些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