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现代艺术展   [俄罗斯]维克多·科克留什金
如果您不相信我,您可以自己去问问别佳。这家伙有一次竟然把那些该运到垃圾场去的垃圾运到展览会上参展去了。
当时,一个废弃的工厂里要举行一个现代艺术展,展出的都是些破椅子、旧设备什么的。别佳干脆送去一堆垃圾。这堆破烂送到垃圾场去要远多了,所以别佳就直接把它卸到展览会上了。
“你这都是些什么东西?”有个男人看到后跑过来大喊。
“那这些都是什么?”别佳指着周围其他东西问。
“都是展品啊!”那个男人说。
“那我这些也是展品!”别佳回答得理直气壮。
别佳那天披头散发,一副醉醺醺的样子,俨然一个艺术家。
“那你这些艺术品叫什么?”那个男人又问。
“智者的呐喊。”别佳略加思索后答道。
“您贵姓?”那个男人一听,客气多了。
“瑟罗夫·戈兰斯基。”别佳觉得机会来了,虚张声势地说。
“欢迎您明天参加展览会的开幕式,瑟罗夫·戈兰斯基先生。”那个男人的态度更加谦恭了。
第二天,别佳来到展会时,看见自己的那堆垃圾还堆在原来的地方,旁边多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智者的呐喊”。
展厅里参观的人熙熙攘攘。人们停在别佳这堆展品前,仰起下巴,眯着眼睛,紧抿着双唇,频频点头。
别佳潇洒地站在自己的那堆破烂旁,接受着各种媒体的采访。
“在您的生活中,艺术创作占有怎样的地位?”有个记者问道。
“艺术创作是我的一切。”别佳回答得干净利落。
一家电视台的摄像机也推了过来,灯光刺眼。
“您能对我们的电视观众说点什么吗?”一个记者把麦克风送到别佳的鼻子底下问。
“我想说,艺术创作不能脱离源泉,也就是人民!”别佳侃侃而谈。
有一个眉目不清的阿姨拿着录音机也挤了过来。
“请问,您对当今社会性观念的变化有何看法?”阿姨问。
“无可厚非。”别佳的回答从容镇定。
当天晚上,别佳就被邀请去参加了一个酒会。酒会上,别佳开怀畅饮,左拥右抱,出尽了风头。
别佳那张穿着破衬衫、带着黑眼圈的照片出现在各大报纸和电视台有关这次展览的新闻报道中。就在我们还在这儿老老实实地干活的时候,人家别佳都成了名人了!
两天后,别佳开着车来了。我们还在垃圾运输车上蹲着呢,这个家伙已经开上吉普了!他还声称马上就要带着那堆垃圾去柏林参加双年展了。
我们问他车是从哪儿弄来的,他说是别人赞助的。“赞助车”上还有三个年轻的女孩子。这时,那三个女孩儿嬉笑着喊道:“戈兰斯基,快回来吧,我们想你啦!”
别佳的出现引起了轰动。这个家伙从前身无分文,可现在身边却是美女香车!
第二天,我们这帮人也把垃圾拉到展览会上去了。
萨沙拉去的是旧家具,有散架的五斗橱、掉漆的书柜和断腿的破沙发。萨沙给他的展品起了个名字“过去的辉煌”。根卡送去的是两张残破不堪的油画,起了个名字叫“火星来信”。尤拉走的是政治路线,运去的是一组废弃的暖气片、一段蜡烛和一盒火柴,取名为“冬季部长会议”。总之,这次送去的展品实在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的展品使那些神经脆弱的艺术家们大为恐慌,可他们又有什么实力敢跟我们这些清扫垃圾的人作对呢!展览大厅都快被我们的展品撑爆了,而且还有展品正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运来。大家都很着急,谁不怕错过这次好机会呢?结果,整座城市都陷入了混乱。连市长也戴上鸭舌帽前来参观、考证了。可哪个专家能弄清楚哪些是垃圾、哪些是造型艺术、哪些是破烂、哪些是抽象组合呢?
最后,展览会只好关门大吉。展厅大门上还贴出一则告示:“此处禁止堆放垃圾,违者罚款1000卢布。”
【小题1】请赏析文章第一自然段。(6分)
【小题2】分析概括小说中“别佳”的形象特点。(3分)
【小题3】小说以“现代艺术展”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分)
【小题4】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幽默讽刺,请结合全文进行具体分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8: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树上的男爵
意卡尔维诺吴正仪译
吃饭时,首席上端坐着我们的父亲,阿米尼奥·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男爵。他头上戴着路易十四式的假发,这像他的许多物品一样已经过时
“怎么样?”父亲厉声问道。
“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把头扭向一边。
“从饭桌上滚开!”
这时柯希莫已经转过身去,背对着我们,正要走出餐室。
我们从玻璃门里望见他正在门廊那儿取他的三角帽和佩剑。
“我知道!”他朝花园跑去。
我们从窗户里看见他很快爬上那裸圣栋树。他穿戴得非常整齐,是按照父亲的要求打扮妥帖后来吃饭的。尽管他只有十二岁,但头发上扑着粉,穿戴着三角帽、针织领带、绿色燕尾服、浅紫色短裤、佩剑、白色长护腿套,如果没有眼神里的反叛,单从外形上看,他拥有不折不扣的男爵气派。
柯希莫向来厌恶煮熟的蜗牛的味道。就在他出走的前几天,他让我和他一起把厨房里饲养的蜗牛偷偷放走了。事情败露后,我们俩被关了三天的禁闭。当我们再次回到餐桌上时,面对蜗牛汤和用蜗牛做的主菜,父亲呵斥道:“你们要么吃下去,要么再被关进小房间!”我屈从了,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可柯希莫仍无法忍受,他的愤怒里一定还包含着对我的失望和杭议。
圣栋树的树枝向上伸到与餐室窗户相同的高度,使得全家人都能看见他的委屈和愤慨。
“你在那里待腻了就会改变主意的!”父亲从窗口探出身对他喊道。
“我绝不会改变主意。”柯希莫已经爬上了树冠。
“只要你下来,我就让你好看!”
“我绝不下树!”他说到做到。
他爬到圣栋树的顶端,看到一片茂密的丛林:葱郁的花园尽头是一面山坡,边上种植着大片果树。沿果园往上,开始出现一片橄榄树木,接着是一片松林,沿着山势向上伸展,望不到尽头。
眼前的景象让柯希莫惊喜不已,他发现这的确是属于自己的领地。只要树林始终相连,他就可以从一裸树上跳到另一棵树上,他就可以一直不下地,生活在树上。
生活在树上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柯希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需要食物,需要保暖的衣物和睡觉的床板。幸好他还有我这个弟弟,尽管他还在生我的气。
而我为了请求他的原谅,整个下午都守候在圣栋树旁。一直到天黑,疲惫的柯希莫才出现在圣栋树最下端的枝丫上。“我要考验你,”他吞咽了几口我为他准备的蛋糕,然后说,“你应当证明你是站在我这一边才行。”
“你只管吩咐吧。”
“你必须替我弄来一些绳子,长的、结实的,还有被子、木板、木棒、钉子……”
“你要在树上过夜吗?”
柯希莫的固执让父亲大人更加愤怒。他决定不再让柯希莫因为感觉到我们的关心而得意,准备坐等饥饿和夜间的寒冷将他驱赶下来。只有我知道,柯希莫是铁了心要待在树上了,而且,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头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
父亲错了。柯希莫自从爬上树后,就一直生活在树上,而且不再下来,也没有再回来。尽管我们焦急地到处寻找,但没有发现他的踪迹。后来,一个住在山坡上的人告诉我们,他看到一个肌肤黝黑、衣衫破旧、戴着三角帽的男孩像猴子一样在树上跳蹿,越过山坡,到了另一边。
我失声痛哭起来,那肯定是我的哥哥,我再也见不到他了。我的男爵父亲一下子苍老了很多,他目光呆滞,说不出话来。我期待哥哥突然出现,可是,直到我长大、求学、结婚、生子,我都再也没有见过他。
不过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后来又有了柯希莫的消息。来往的旅人说,他们见过一个生活在树上的人。他使一个凶残的大盗爱上了艺术;他帮助小城建成了防火系统,挫败了土耳其海盗;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组织当地人发动革命,连拿破仑都慕名来拜访他……我对这些传闻将信将疑,不过这至少说明,柯希莫还活在世上。我默默地期待,有一天他会回来。
终于有一天,柯希莫真的回来了,不过,此时他已是一个老人了。他仍然生活在树上。他对我说:“许多年以来,我为一些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生活在树上。因为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
我们的家族墓地上竖起一块纪念他的墓碑,上面刻着:“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
(摘自译林出版社《我们的祖先》一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前部分细腻地描写了柯希莫的外貌,是为了突出他的贵族身份,而一个贵族少年的冲动和叛逆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B.小说的叙述者“我”虽然是柯希莫的弟弟,但这兄弟俩不仅在性格上完全相反,而且在思想观念上也是格格不入的。
C.这篇小说具有同化仿写的痕迹,有超现实的一面,但它又是现实的一种艺术写照,它表达了现实中人们的一种冲动与困惑。
D.柯希莫住在树上,但他并没有成为一个隐士,他也参与过一些社会事件,表明他不是真正要离开这个世界。
【小题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深厚的东西:
【小题3】怎样理解柯希莫的墓碑上说他“生活在树上”,又“热爱大地”?

同类题2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中猫的故事
【芬兰】彭蒂·哈恩帕
它是一只灰白色的公猫,它的毛色已失去瓷瓶般的亮光,因为它已不再年轻了,又爱睡在暖和的地方,皮毛上沾满了炉灰和煤烟。每天,老农妇用没牙的嘴为它嚼面包准备好饭食,还倒给他两食钵热牛奶。然而几天来,它几乎对热乎乎的牛奶舔也不舔,而且还竖起长长的尾巴示威,简直是故意闹别扭。
春天到了,它干脆走进了森林,再不回到老婆婆身边了。春天,林子不愁没有猎物,如傻乎乎的、叽叽喳喳叫着的小鸟,吱吱叫的土拨鼠和兔崽子⋯⋯它每天吃的是新鲜的肉,身体得到了滋补,污秽的皮毛又重新放出了光亮。从此,它就以森林为家了。如果有时候遇到人,它就很快逃走,并且以一种轻蔑的神气,竖起它那长长的尾巴;或者飞快地爬上树,像精灵似的瞪眼看人,圆圆的眼珠闪着绿光。它曾经温顺地生活,又懒又脏地等待施舍——一种有害的施舍⋯⋯这种日子已很快成为睡梦般的过去。现在它是一只林中猫,一只自由,独立的野猫。它行走着,捕捉着猎物,生活得很幸福。
然而北国的夏天不很长。寒冷和黑暗接踵而至,秋雨绵绵,枯叶凋零。森林变得荒凉起来。无数的候鸟飞走了——这些幸福的、把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的候鸟总想生活在永恒的夏天。可是,林中猫却没有长翅膀……若它不是机智、谨慎和无声无息地潜伏着,现在也会遭到人或其他生物的无情捕杀的。
严寒使大地冻结起来,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在雪中行走非常艰难,它走了很久才寻到比较安静的一隅,那里也有一垛干草堆,一股股热气从里面往外冒,猫立即匍匐在地,摆好了捕猎的架势。原来,两头被人饲养过的牲畜都成了在森林里过冬的冒险家,这时,碰巧在这里相遇了。草垛里住着一头公山羊。夏天,这头羊的脑子里也产生了猫在春天里有过的同样想法。它离开了羊群,走得很远很远,在森林里定居下来,幸运地避过了潜在的危险,并且解决了冬天带来的一系列难题。
了潜在的危险,并且解决了冬天带来的一系列难题。林中猫慢慢地向前移动着。山羊已经从洞口发现了它,并且摇晃着头角,踢着蹄子以示警告。猫小心翼翼地匍匐前进,马起身,突然扑过去,咬住山羊的脖子。接着,发生了一场可怕的、长时间的生死搏斗。羊毛和干草满处飞舞,山羊以失败告终。
林中猫在自己的猎物旁睡着了,森林在大风雪的压迫下呼啸着。突然某个重物跌落下来的响声使猫惊醒过来。有个东西跌在雪地里,正在走近它的住所,而且是个大猎物。正在打盹的猫这时立刻精神抖擞起来。它的眼睛发出黃绿色的光芒。来者已到了门口,是只大鸟一一鹰,捕食母鸡的苍鹰。两个拼斗者在大风雪中滚成一团。忽然林中猫被鹰带上了天空。猫的眼珠被鹰啄了出来:猫爪子的撕杀力在变弱,后来全部放松下来,就像松了弦的弓似的。猫躺在雪地里,死了:苍鹰流着血,它的一只翅膀已被撕裂,全然动弹不得。对它来说,这也是最后一场搏...它被飘落的雪花渐渐盖住。猫也如此,但它躺在草垛边受庇护的地方,它那被挖空了的眼窝依然望着世界,它咧着嘴,露出拼杀的利齿狞笑....在干草里有它的巨大猎物,撕剩一半的山羊尸体,雪花偶尔也飘到
山羊的绒毛上。
冻成冰块的林中猫似乎在耸动着肩膀,得意地发笑..当.风雷开始平息下来的时
候,一阵阵野兽的嚎叫声在荒原上空回响。
(选自《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交代林中猫对老农妇用没牙的嘴为它嚼面包、给它热牛奶的优越生活的不满,为下文林中的艰辛生活做了铺垫。
B.秋天到了,阴雨绵绵,枯叶凋零,森林荒凉,候鸟飞走....没有长翅膀的林中猫在外面世界里当然生活得很艰难。
C.“像精灵似的瞪眼看人,圆的眼珠闪着绿光”一句写出了林中猫在春天森林中生活时的鄙视、愤怒和轻松感。
D.本文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猫的形象十分鲜明。故事的尾声使情节更加完整,同时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小题2】小说为什么以“林中猫的故事”为题?请简要说明作者这样拟题的妙处。
【小题3】小说结尾写的“冻成冰块的林中猫似乎在耸动着肩膀,得意地发笑...”一句有何深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港口和大海

(芬兰)托伊沃·佩卡宁

港口总是港口,它吞噬了许多人的性命,每年,每周,几乎每天那里都发生悲剧,我们有时从报上看到港口的新闻,惨绝人寰的受伤事故、自杀和死亡,但这一切并非最糟糕的。那最可怕的是看不见的,尤其那些被港口活活吞没,终身被禁锢在樊笼里的则更可怕。但这也许不能归咎于人,因为他们之中好人毕竟多于坏人。

港口只是港口,肮脏,阴暗,不可思议……然而港口也有吸引人的有趣东西。那儿有从南美来的游艇,有在希腊船上跳舞的孟加拉黑小子,有满嘴镶金牙的中国厨师,他们给人带来了冒险精神和异国风情,给陆地带来了浩瀚的海洋气息和友好的问候。缆索在风中呼叫,蒸气噗噗喷出白气,卷扬机和吊车发出轰隆隆的吼鸣,火车和卡车穿梭来往不息。这就是港口,它给人带来面包,也夺走许多人的人性。

五月初的一天,海伦•卢斯号驶进了港口。从船舷走下一个名叫里斯托•朗达拉的人,他准备同轮船和海洋永远告别了。他出生在这个城市,但已没有活着的亲人。他离开这儿已八年了。正如人们常说的,海洋曾经“燃烧”过他,然而尚未把他“烧透”。他见过海上能见到的一切,经历了海上能经历的一切,但在他的心灵深处还有一点纯洁的地方——还留有一个美好的记忆。当大海猛地松开大手,一个徙居异域的人心里自然会勾起许多奇异的联想,陷入回忆的漩涡。他感到一切犹如发生在昨天,漫长的八年和大海恍如黎明前的一场噩梦,一去不复返了。只有家乡留的那个记忆是真实的。不过生活是不允许人们忘却的,何况八年的海洋生活将惩罚,报复……

现在,里斯托•朗达拉踏上了故乡城市的码头,心想今天自己终于回来了,可以见到埃伦啦!

他很高兴,往事又从记忆中涌现出来。埃伦只是个一般姑娘,他们之间没有山盟海誓,彼此都没承担什么义务。但里斯托感到,仿佛有个人在等待他。

八年前的一天早晨,一艘挪威轮船把他带走了……三小时以前,他拉着一位姑娘的手,这个姑娘就是埃伦。“有一天你会回来吗?”姑娘问道。“我就跑这一次,”小伙子回答说……就这样,他们谁也没有作出许诺,谁也没有承担什么义务。

他现在不知埃伦在哪里,也不知她现在怎样了。他印象中的姑娘还是八年前的,但一切恍惚就在昨天,今天还能继续下去。

里斯托遇上并认出老邻居罗登贝格老人,两人十分兴奋……

有两个女人,两个被港口吞噬了的女人,两个涂脂抹粉、红颜已衰的女人打他们前面走了过去。这种女人是社会为码头工人和水手寻欢作乐而制造的。里斯托没有注意,但老头注意到了:“方才走过去的就是埃伊诺拉家的那个埃伦。”

里斯托转过身去,一眼就看见了她,并认出了她。上帝!他看到的埃伦竟和他在各个港口遇见的女人一模一样。他蓦地感到自己还在大海上,他是属于大海的,埃伦只是个幻象。

里斯托心中惟一的希望破灭了,他感到自己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这里的亲人都死了,一个美好的记忆,他心灵中唯一纯洁的、曾经促使他来到这里的东西已经不复存在。他的行囊还在轮船上,现在已没有取下来的必要了。

“港口是个不可思议的地方,”老头继续说,“简直没有办法!姑娘的父亲过世后,她开始到这儿来找点活干,她说她在等你。活儿挺累,而你的船始终不见影子,而许多别的船来了,许多别的人来了,来了又走了……”

来了又走了。大海把里斯托又带走了,就像带走许多其他人一样,终有一天,大海将把他扔在某个港口——充斥着污泥浊水的港口,不再理睬他。

(选自《经典外国小小说》,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港口之所以肮脏,阴暗,不可思议,主要是因为这里每年每周几乎每天都发生受伤、自杀、死亡等悲剧,它吞噬了许多人的性命。
B.“大海把里斯托又带走了,就像带走许多其他人一样”,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含蓄道出了里斯托这一形象的普遍的社会意义。
C.倒数第二段借罗登贝格之口叙述了埃伦的命运,既承上交代了埃伦堕落的原因,突出主题内涵,同时推动情节发展,强化悲剧感。
D.小说对里斯托的塑造主要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完成,细腻地写出了他由充满希望到幻灭而被无情抛弃与吞噬的过程。
E.这篇小说文字简洁,寓意深刻,情节简单集中,结构自然紧凑,罗登贝格老人既是整个故事的见证人,又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纽扣  
(日)内海隆一郎
路边有个无人售货亭。杉田把自家种的萝卜、小油菜、胡萝卜等蔬菜摆在约有半张席大小的货架上。买菜的人把硬币投到用铁丝吊着的空罐头盒里即可。
  到无人售货亭来买菜的多为农田前面的小区或对面公寓里的人。因为这里的蔬菜比站前超市便宜得多,所以每天摆出的蔬菜从来没剩过。
  “嗨,又有一个!”
  黄昏时,杉田从铁皮盒往外倒硬币。他的手掌心有一个比百元硬币大一圈的黑色圆形纽扣。这颗纽扣好像用黑色贝壳做的,中间有呈井字状的4个穿线孔。放在明亮处,纽扣闪着美丽的光泽。
  “真不像话,用纽扣代替钱!”
  这一个月以来,已经发现3颗同样的纽扣。虽然没什么用处,但扔掉了可惜,所以随意用胶带粘在墙上。这是第4颗。
  在此以前,发生过几次拿走菜不给钱的事。杉田贴了张纸条,上写:“拿菜不付钱就是小偷!”从那以后,再没有丢过菜。
  “准是那个老太太。” 
  他眼前浮现出在田里干活时经常看到的那个老太太。她清瘦,高个,有点驼背,拄着手杖,摇摇晃晃地走着。从那走路的姿态可以看出,她以前是个风姿绰约的女人。
  可是,只要她来买土豆、胡萝卜,钱盒里肯定有纽扣。
  “她是怎么想的,难道以为纽扣是百元硬币?”
  话虽这么说,但总不能在她往钱盒里投纽扣的刹那间把她抓住。“也许她真把这纽扣当成了百元硬币。”
  当杉田平静下来时,许久不见的女儿回来了。
  “嗨,这是怎么了?”
  女儿兴致勃勃地指着墙上的纽扣说。
  杉田阴沉着脸把事情讲了一遍,女儿两眼闪光。
  “这是用黑蝶贝做的纽扣,雕工也好。原来肯定是用在高级礼服上的。”
  “这么贵重?”
  “现在买,一个的价钱就吓你一跳。这样高级的扣子,可以卖……”
  杉田边听边想起了那个老太太走路的姿态。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杉田,小说写了杉田卖菜,写了杉田认为老太太误把纽扣当成钱,主要塑造了杉田的形象。
B.文中“她清瘦,高个,有点驼背,拄着手杖,摇摇晃晃地走着”说明老太太年老体衰,变得贫穷、孤独,过着无依无靠的生活。
C.小说中的杉田连续几次发现用纽扣代钱的行为,但都“总不能在她往钱盒里投纽扣的刹那间把她抓住”,是因为老太太行为隐蔽让杉田抓不到。
D.文中通过侧面描写来塑造老太太形象,制造悬念,让读者感兴趣,并产生丰富的思考和联想。
 
E.最后一段杉田“想起了那个老太太走路的姿态”呼应前文,暗示了老太太从前的身份地位。
(小题2)小说开头两段有何作用?(4分)
(小题3)结合文本分析杉田和老太太两个人物形象。(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痼疾
[俄]利翁•伊兹迈洛夫
“大夫,我头疼,体温不太高,却一直低烧。天气不好的时候全身关节疼痛。”
“睡眠正常吗?”
“也不太正常。”
“有没有这种情况,一喝咖啡就睡不着觉?”
“对,就是这样。”
“特别是喝了那种巴西咖啡?”
“哪种都一样。”
“您可别这么说,巴西产的咖啡最好。我本人只喝巴西咖啡,但现在巴西咖啡很难搞到,而其他的咖啡我不喝。”
“大夫,我体温不太高,却一直低烧。”
“多喝点茶吧。昨天我去商店买茶了。那家商店卖印度茶。但昨天印度茶卖完了,别的茶我都不喜欢。真不知道哪儿还能买到这种印度茶!”
“大夫,每次变天前,我全身的关节都酸痛。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季节变化引起的。这种情况常有。有的人季节一变化,关节就酸痛。对了,现在这个季节该吃螃蟹了。以前有个病人经常送给我,后来他就不来了。也许是治好了,也许是找别的医生去了。不对,他绝对不会那么快就治好了。他是一家食品厂的负责人,这样的人不管遇到哪个医生,都得多病一段时间。看来,他是找别的医生了,或者是去外地治疗了。总之,不管找谁,他肯定治不好。”
“大夫,我头疼得厉害。”
“恶心吗?”
“恶心。”
“吃鱼子酱时恶心吗?”
“不恶心。这我敢肯定。”
“吃鱼子酱我也不恶心,特别是吃黑鱼子酱。吃红鱼子酱我也不恶心,但我不是特别喜欢红鱼子酱。我有一个病人……”
“他怎么了?”
“他给我弄来了黑鱼子酱。”
“我是问他到底怎么了?”
“我不是说了吗?他有鱼子酱,经常送给我。后来他也不来了。真遗憾!”
“他也走了?”
“彻底走了。”
“去国外了?”
“去更远的地方了。”
“那是哪儿?”
“那个地方没有鱼子酱,没有螃蟹,也不需要病假证明。”
“我也不需要病假证明。我只要身体感觉舒服一点就行了。”
“头疼,低烧,关节疼……这能舒服吗?”
“大夫,这病治得好吗?”
“当然治得好。您是干什么的?”
“工程师。”
“嗯,要就是一个普通工程师的话,那就难治了。您没有螃蟹,没有鱼子酱,没有咖啡,也没有茶。”
“我没有这些东西也行。”
“您倒是行了,别人可就未必了。”
“别人行不行我就管不了那么多了。我现在全身都疼,这儿疼,那儿也疼……”
“我觉得您最主要的还是脑袋不正常。”
“真的吗,大夫?”
“真的。您应该先去检查检查脑袋。您现在就去看脑神经医生吧。等脑袋治好了,您再来找我看其他的病吧。”
“好吧,大夫。我现在就去。我包里的东西,这些螃蟹、鱼子酱、咖啡,是不是得给脑神经医生带去啊?再见,大夫!”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5期,李冬梅译)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5分)
A.本文中这个大夫善于索贿,因此,病人只能找别的医生或到其他医院才能把病看好。
B.大夫说一家食品厂的负责人不管遇到哪个医生,都得多病一段时间,是为了更多的收受贿赂。
C.病人只要送给医生索要的东西就能把病看好,否则,就看不好。
D.当得知病人的职业是工程师的时候,医生觉得这个病人的病难治,是因为这个病人脑袋有毛病,而自己又不是神经医生。
E. 在大夫看来,收受贿赂是正常的,否则就是脑袋有病。
【小题2】这篇小说为何要以“痼疾”为题?请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是如何塑造大夫这一人物形象的?(6分)
【小题4】你认为本人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8分)